关于高职《文学欣赏》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论文_李冰

关于高职《文学欣赏》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论文_李冰

保险职业学院公共课部 湖南 长沙 410114

摘 要:在高职人文素质教育中,文学欣赏课程是非常重要的载体之一。随着高职技术教育改革不断深入,文学欣赏课堂传统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现代教育发展需求。因此高职院校老师要不断创新文学欣赏课堂教学理念,加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文学欣赏课的实际教学效果。

关键词:《文学欣赏》 课程教学 改革

就文学欣赏课本身而言,其应该属于激发学生主动发掘文字富有的审美价值的专业课程,但是目前一些高职院校设置的文学欣赏课,教学模式一成不变,课堂教学固定与程序化特征非常明显,以文学作品的创作背景、主题及艺术手法为主进行教学,极大地削弱了文学欣赏课原有的魅力与功能。因此现阶段,如何实现文学欣赏课教学模式的创新,尽最大可能发挥其教学价值,是高职院校文学欣赏课老师面临的重要教学问题之一,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文学欣赏》课实际教学中的问题表现

1.教材与教学内容比较落后。

在文学欣赏课中,以欣赏经典名著为主,教材版本变化性不大。近些年,针对高职院校文学欣赏课,出现了很多新教材,但是其教材内容缺乏时代感,内容比较传统,入选的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不大,缺乏一定的实用性,因此学生没有什么学习兴趣。同时,课本内容也不适用于高职院校,内容深浅不一或逻辑不清楚,不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除此之外,高职院校在开展文学欣赏课教学时,一直秉承一个大纲与一本教材的教学模式;不管什么专业或岗位,一律使用统一的教材、教学内容、课时及考试模式,这样教学效果多半是事倍功半。尽管目前很多高职院校都开设了文学欣赏课,但是缺乏重视度,课时随意减少现象严重;有的院校甚至仅有12周24课时的文学欣赏课,在有限的文学欣赏课学习中学生无法学到更多的知识,也难以从根本上提高素质教育水平。

2.教学手段不够丰富。

在高职院校文学欣赏课的实际教学中,大多以大班授课为主,教学方式比较单一,课堂上以导读经典作品为主,照本宣科的“填鸭式”与“满堂灌”的教学为主,课堂上学生参与性不高。这种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内容缺乏新意,课堂中以老师讲授为主,学生做笔记,老师讲得累,而学生学习效果却不高。课堂中学生处于被动接受者,老师不顾及学生的接受能力、学习兴趣与需求。在这种情况下的教学模式,不但难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反而会削弱学生的学习兴趣。

3.学生缺乏重视。

大部分高职院校,比较重视培养学生的职业与岗位技能,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学校也注重专业的实用性,对学生专业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却忽视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能力,文学欣赏课也就失去了“宠爱”。在这种氛围下,学生愿意在英语、计算机等对就业有帮助的专业课上花费更多精力,对文学欣赏课的学习态度不积极,上课听讲不认真,回答问题也是敷衍了事,课后作业完成情况不尽如人意,文学欣赏课成为学生或有或无的“附属品”。

4.师资队伍建设有待提高。

在很多高职院校中,文学欣赏课程属于选修课,与专业技能课相比,其学科地位比较低,科研经费也不高,培训与继续教育的机会更是少之又少。由于选修课老师要求比较低,在工作之余老师如果不能接受再教育继续学习深造,仅凭自己钻研,那么就难以提高,从而影响到自身教学水平与教学效果的提高,削弱了学生文学欣赏课的学习兴趣。

二、高职院校如何开展《文学欣赏》课

1.发现经典作品中蕴含的人文内涵培养学生人文素质。

当今社会多元化特点日趋明显,对学生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也充满了物欲诱惑,因此在文学欣赏课中怎样探寻符合学生心理需求的文学欣赏作品成为教学的重中之重。众所周知,文学作品中包含了人们常见的悲欢离合、理想与现实、信仰追求及生老病死等问题,老师要抓住“人生”核心观点,在文学作品欣赏中让学生与作品产生共鸣,正确面对自己人生中的挫折与困难。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往往优秀的文学作品表达了人们共同追求的梦想与愿望,情感与价值的普遍性比较强,属于人们共同的精神追求。在文学欣赏课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古今中外的经典作品,发掘作品中蕴含的人文价值,以既有差异又有共性的人类情感感动学生,滋润学生心灵。

2.提高文学欣赏课的分析解读与鉴赏能力。

文学欣赏,具有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人们,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但这些都与分析、解读及品鉴文学作品密不可分。传统文学欣赏课教学中比较注重文学“史”以及分析文学现象,忽略了文学作品在文学欣赏课中的魅力。为了提高文学审美能力,在实际教学中加强品读与欣赏文学作品是非常重要的。比如在欣赏现代诗歌、品读小说片断、分析散文阅读、解读戏剧角色等,这些与文本息息相关的教学模式能够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增强学生对文学知识的渴求欲,提高学生感性认识,充分体会作品自身的魅力所在。事实上,与文学作品背道而驰的史论教学,难以适应高职院校文学欣赏课教学需求,必须要实现立体化的文学欣赏课教学模式。

3.组织灵活多变的文化活动。

实际上,一直以来文学创作就是老师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而将提高学生文学欣赏与创作能力作为教学重点。在课堂上师生阅读大量文学作品,如何将书本知识灵活运用到生活中,就需要老师要结合实际情况,组织一些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比如诗歌朗诵、散文朗诵、诗歌写作展、戏剧表演及邀请专家学者到学校举办讲座等,丰富学生课余活动,激发文学欣赏课学习兴趣。

4.创新文学欣赏课教学理念。

众所周知,教学不是简单的讲授内容,更注重激励、唤醒与鼓舞每一个生命体。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场面:老师在讲台上讲得眉飞色舞,独自沉浸在学术世界中;而学生却是玩手机、盼下课、打瞌睡、甚至是一副与己无关亦或是痛不欲生的表情。老师付出了辛勤劳动却得不到回报。因此翻转式课堂、慕课及微课等新教学模式应运而生,旨在增强激发学生文学欣赏课的学习主动性与热情。

5.运用现代化网络媒体教学手段。

作为一种新兴的媒体,网络备受学生喜欢,应用比较广泛。高职院校在文学欣赏课教学中能够合理利用网络媒体技术,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化教学内容,还能够提高教学水平。比如在学习《长恨歌》一文时,老师引导学生在网络媒体上自主学习,查找作者白居易的资料以及《长恨歌》创作及其所处的历史背景,让学生了解“安史之乱”。在此基础上学生就可以很容易抓住作品的感情基调,深入理解文本内容。这种的主动探究式学习模式,能够引导学生学到更多知识,体验学习的乐趣。

三、在《文学欣赏》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1.直观地体会视、听、嗅、味及触觉等形象。

文学作品中塑造的人、环境、情节及景象等能够在读者大脑中形成一幅生动的画面,从而促进读者感受并体验文学作品及其艺术形象。在将物化文字转为艺术形象中,学生充分发挥联想与想象力,将其与自身社会经验、情感、思想及意志等融为一体。

2.通过文学欣赏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高职院校老师在文学欣赏课的实际教学中,要运用丰富生动的语言展现作品意境,以富有生活情感的艺术形象感化学生,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生活实践体验文学作品的内涵及蕴含的人文价值,实现学生生活实践与作品艺术感完美融合。在作品欣赏中,学生与作品产生共鸣,了解作者的创作情感,净化自己的内心思想使之不断升华,并充分享受审美的快乐。这样才能增强学生领悟情感的能力,不断提高自身生活感悟能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的学生不但要具备很强的专业技能,成为高等专业技术型应用人才,同时还要具有文化素养与创造性思维能力,才能为自身全面发展,实现更好地就业与创业夯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张湃 王治生 高职文化基础课程的现状与对策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04,144-145。

[2]孙景芳 论高职院校语文教学目标定位与教学内容的设置[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6,02,145-148。

[3]杨晋 关于高职文学欣赏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职业教育(下旬刊),2015,10,70-71+69。

论文作者:李冰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6年9月总第20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9/19

标签:;  ;  ;  ;  ;  ;  ;  ;  

关于高职《文学欣赏》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论文_李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