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高考《理科综合》试卷物理试题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试卷论文,理科综合论文,物理试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试卷总体分析
今年物理试题充分体现了稳中求变、稳中求新、稳中求改的精神,严格依据现行高中物理教学大纲、教材和2002年普通高校全国统考考试说明所规定的考试目标、考试范围和试卷基本结构,既注重改革又实事求是,看似平淡无华,实则险障重叠,看上去不难,做起来不易,刚做时不难,往下做不易。
从试题结构看,选择题仅占了30%,而论述、计算题占70%,这样的比例明显高于化学和生物两个学科,目的在于给考生提供更多的展现思维过程和分析问题、表述问题、解决问题的空间,从而达到较为准确的评价考生物理素质和能力的目的,这充分体现了物理学科的特点。从试卷的知识分配比例来看,突出了学科内的综合,符合《考试说明》对各部分知识点要求的比重。
二、试题内容分析
各题考查知识点情况一览表(见上表)
题号 考查的知识点
15 82.(质子,中子)
16 23.(动量) 24.(动量守恒) 28.(弹性碰撞)
29.(机械能守恒) 30.(碰撞)
17 51.(电容器) 63.(电磁感应)
18 18.(牛顿定律) 26.(动能)
19 71.(光的折射)
20 53.(欧姆定律) 54.(串并联电路) 56.(闭合电路
欧姆定律) 58.(电流、电压的测量)
26 5.(匀变速直线运动) 18.(牛顿定律)
27 50.62.(带电粒子在电场、磁场中的运动)
29 22.(平衡) 42.43.94(热学)
30 22.(平衡) 27.(重力势能) 40.(能量守恒)
47.(电势能)
初步统计,共考查知识点26个,约占总数(120)的1/4, 涉及12章,另有振动和波、分子运动论、交流电、电磁振荡、物理光学、原子物理共6章完全或基本未涉及。可以看出,考查的26 个知识点都是中学物理中传统意义上的重点章节和重点知识。应该说,考查的内容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也有一定的覆盖面。
三、试题主要特点
1.加强对物理学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考查。与往年相比,今年的考题更加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不拐弯抹角,实在、直白,没有“雾里看花”。例如第16题就是考查质子和中子的构成,第17题是电磁感应现象及法拉第定律的应用,第19题考查光的折射,第20题考查直流电路,即使是实验题、计算题也是借用典型模型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如第26题考查自由落体、竖直上抛及牛顿定律(或动量定理),第27题也是带电粒子被电场加速后又在磁场中偏转,第29题是常规热学实验。这些题目提供的情景,运用的模型虽然很普通、很典型、很熟知,但它正是高中物理知识的精华和重点。熟练而正确地解答出这些题目本身就能说明考生基础过硬,水平很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样的考题与中学物理教学的基本现状和学生水平相符合,有利于大家关注大纲和教材,脱离题海。
2.注重对考生推理论证能力的考查。如第18题, 通过题目给定的F-t图线,运用牛顿定律或动量定理推出:当质点初速为零时, 只要力的方向不变,不管F的大小是增加还是减小,物体的速度总是增大的, 只有当力反向时,速度才开始减小,由此判断出t[,2] 时刻有最大速度即最大动能;
第17题电磁感应现象,虽然导电滑轨上的AB杆匀速滑动时也有电动势产生,电阻上有电流,但ε是稳定的,电容器支路中不会有持续电流,只有加速滑动时,才有I[,1]≠0,I[,2]≠0;
第20题更是逐一推理得出结论;
第30题当O、B之问的线烧断以后,A、B球的位置究竟在哪儿,如不进行严格的推理、论证,这道压轴题就要交白卷,可见本题对考生分析综合的能力要求极高。
3.整个物理试题,90%为学科内综合题。特别是第30题,为理科综合试卷的压轴题,涉及力学和静电场核心知识即重力势能、电势能、动能的转化及能量守恒、物体的平衡、重力做功、电场力做功等一系列知识的综合运用,以及几何、三角函数等知识的灵活运用,决非一般考生所能拿得下来,但是,它完全不超纲,是高中物理核心知识的灵活运用,概念性、理论性、基础性、灵活性无可挑剔,是一道不可多得的压轴题。借助本题的考查,相信整套试题有较好的区分度。
4.运用数学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继续强化。就全卷而言,物理科涉及数学计算的有16、19、26、27、29、30共6道题,其中Ⅱ卷4道题全部运算,总分值102分,占83.5%,范围包括代数、几何、三角、图象、 指数运算、有效数字等。数理结合是物理试题的特色,也是难点所在,稍有疏忽,发生错误,就会前功尽弃。所以物理考试历来对考生的数学运用能力要求极高,这一特色什么时候都不会改变。
5.实验能力。今年的实验题表面看很传统,但要做正确,极不容易。它是力学平衡与热学的综合,是实际操作与原理叙述的综合,阅读量大,如没有实际操作或对实验不熟悉者,想做好几乎不可能。总之,实验仍然是物理考试的重头戏之一。
四、典型试题、典型错误分析
2002年的高考物理题第26、27、29、30四大题为人工阅卷。其中比较典型的试题及错误如下:
第26题。(1)没有认真分析运动员的受力情况, 盲目地列方程而丢重力。
(2)由于对速度、动量等物理量及速度变化、 动量变化的矢量性理解不深,导致求加速度或动量变化时,速度的方向(符号)出错。
(3)由于对运动员的运动过程缺少具体的分析, 只注意了已知的具体数据,而盲目地套用公式进行计算。如在求出。这种做法既丢重力又错将动能与动量的关系用到了变化的过程之中。
(5)动能定理与支加定理混淆。ΔE[,K]=ΔE[,p2]-ΔE[,p1]=1080J,(F-mg)t=ΔE[,K],所以解得:F=ΔE[,K]/t+mg。
第27题。(1)误将加速电场看成偏转电场,使解题陷入困境, 或不顾题意而盲目地乱写背下来的公式。
(2 )错把题中圆形磁场区域的半径当作是电子在磁场中做圆周运动的半径,将R=写成了r=。
(3)找不到R与r的关系。 出现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在物理方面对洛仑兹力的方向、电子射出场区时的运动方向判断不正确,不了解力与速度的垂直关系;在数学方面几何知识、三角函数知识成为解题障碍。
(4)文字运算过程出错, 主要原因是数学能力较差或不理解题目中的已知量和未知量。
第29题Ⅰ。(1)概念不清,如分不清质量与重量, 不知道玻意耳定律的具体内容等。
(2)对本实验不了解,缺少基本的知识准备。
(3)答题过程书写不规范,没有好的解题习惯。 如答案中大量出现非常规字母符号,且答案中含有大量题目所给字母及测得量以外的字母;不按步骤分步列式解题,而列出综合的大式子,造成一处错误,整道题丢分。
(4)受思维定势的影响, 总想着测量性实验需要多次测量取平均值,而忽视了本题中的已知与未知的关系,将两次测量中压强表达式中的P[,0]求平均。
第30题。(1)审题不清,错烧断了AB线。
(2)位置确定错误,或无法确定新的平衡位置。 位置确定错位的学生,半数左右通过B球的受力分析,得到了tanβ=qE/mg=1 (注意:题目中并没有给出g=10m/s[2]),而知道了β=45°。但却无法得出α的大小,因为很少学生在卷面上列出了四个平衡方程。
(3)位置确定正确的学生, 也很少在卷面上表明了α的大小是如何得到的。少部分学生用平衡方程或整体法求出了α的大小。
(4)功、能关系不清楚,主要表现为:①势能变化量是正、 是负不清楚。②正负电荷在电场中某点具有的势能是正、是负不清楚。③规定了零势能点,却无法正确确定某个位置的势能值。
五、从高考试题特点谈高三物理复习建议
纵观近年高考物理试题的变化趋势和特点,特别是2002年理科综合试题(物理部分)的特点,在迎接2003年高考复习中应该注意这样几个问题。
1.要注重对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的理解和运用,做到概念清、规律熟。确切理解它们的物理意义和适用条件,这是正确分析、解答物理问题的基础。
2.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在复习中要重视每一个问题的过程分析,每分析、解决一个物理问题都要知道它是一个什么样的模型,涉及到什么概念,应用了什么规律,采用了什么方法。一个良好的思维程序应该是:①逐字逐句,仔细审题。②想像情景,建立模型。③分析过程,画出草图,找到特征。④寻找规律,列出方程。⑤推导结果,讨论意义。如果没有良好的思维习惯和规范的解题操作程序,对于2002年第26题这样的简单问题就会出现速度矢量的方向不清、丢掉重力等“低级错误”。
3.由于近年来我国高校连续扩招,高考试题的难度稳中有降,所以不要将复习的重点放在难、偏、怪题上,要重视物理思维含量高、方法通用性强、模型典型化的传统基本题的训练,要通过这样的基本题训练来巩固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方法。
而且高考试题并不回避成题。在每年的高考试题中我们都可以找到教材或复习资料中习题的影子,特别是2002年高考试题中出现了众多的似曾相识的旧题或旧题翻新的试题,更加有力地说明了这一点。有些看似熟悉而简单的问题,在高考过程中学生却频繁出错的例子屡见不鲜,如2002年的第26题,这个模型在1994~1997年曾连续考过,高考能在同一个模型(或知识点)上重复命题,说明考生在这方面有漏洞,利用这个模型(或知识点)能鉴别出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可见一些主干知识、基本方法含量较高的传统的成题,在高考命题中并不回避。
4.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这既是近年来高考改革的特点,同时也是学好物理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学习与复习过程中,对每个物理规律要尽量在头脑中建立起相应的实际情景,并有意识地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身边的物理现象,以便从中掌握到将实际问题转化成物理问题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