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胶州市第八中学 266300
摘 要:在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能够正确地使用情境教学法,对于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整体水平具有关键作用。情境教学法可以直观生动地让学生获得信息,并且可以塑造一个和谐的汉语言运用环境,对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具有很好的效果。
关键词:初中语文 情境教学 语文教学
情境教学的概念,是自新课改以来才逐渐走入广大师生视野之中的。这种教学方式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呆板,给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生机,可以让学生在轻松的课堂氛围之中学习到新知识。这种教学方法是已经被实践证明了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方法之一。
初中语文教学目标,一方面是教给学生基本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则是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生活技能。这种能力的锻炼和我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因此,借用教学情境进行课堂教学,就有了一定的必然性。
一、巧设“语言”情境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课文所表达的情感,用特定的语言把学生引入一个特定的环境,从而形成特有的情感氛围。
笔者看过著名教育家魏书生上《〈论语〉十则》时的录像,他设计了这样的“语言”情境:“火之光、电之光能照亮世间的道路,思想之光能照亮人们的思想。谁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家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了全世界最伟大的十位思想家,例如牛顿、哥白尼……谁知道这十位思想家中谁排在第一位?”他让学生们稍微议论一会儿,接着说:“他就是我们中国的孔夫子。”魏书生的这个情境导入,像磁铁一样把学生分散的思维一下子聚拢过来,学生们感到很惊奇,议论纷纷。由此,学生学习《〈论语〉十则》的兴趣也就更浓了。
二、利用学生表演创设语文学习情境
初中阶段学生的想象力丰富,且具备高效的行动力,这是他们学习过程中的积极优势。笔者认为,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充分尊重、利用学生的这一积极优势,并结合实际教学情况,组织学生对教学内容精心改编的表演活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这一情境创设方式既能更好地满足初中阶段学生的认知优势,同时更有利于学生借助表演过程,深化自身对所学语文内容的感悟与理解,可谓是一举两得的良好教学效果。
三、巧设“操作”情境
北宋理学家程颐认为:“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根据初中学生思维虽然活跃但不能持久的特点,笔者经常根据课文的具体内容,设计一些初中生较感兴趣的“操作”情境,让学生走出课堂接受美的陶冶,并从中汲取知识。
在讲课的时候,讲到文章的精彩之处,笔者就让学生反复朗读,要求能够读出形象、读出画面、读出意境。有时,笔者要求学生动手操作,把文字变成画面。
如讲授《核舟记》时,笔者问:“桃子核做的坠子有多大呀?”学生回答说:“长五分许,横广四分。”“请同学们用纸叠一个这样大的东西。”大家叠出来了,像三分之一根粉笔那么长,高度还赶不上两支粉笔的直径。“请同学们在这上面画上一个有八个窗户的小船,五个神态各异的人,六件用具或器具,再写上三十四个字。”同学们怎么画也画不下,但古代艺术家不是画,而是刻,而且人物雕刻得形神毕备、惟妙惟肖,真可谓巧夺天工。同学们结合自己的动手实践,自然为我国古代艺术家高超的技艺所折服。
四、音乐渲染的教学情境
语文这门学科,更多的人会把它当作一门抒情学科,事实上也恰是如此。就初中语文课本而言,入选的课文更多的是抒情意味较为厚重的文章,单纯的实物情境教学显然是不够的,此时教师不妨借用音乐进行情境的创设。音乐本身就是抒发情感的一种方式,如同文字一样,不同的是,音乐是可感的,而文字很多时候却只是可视的。初中生正处于青春叛逆期,更偏爱可感的事物,如此一来,教师不妨把音乐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媒介。
如《秋天》这篇诗歌,在正式教学之前,教师可以先播放一首和秋天相关的音乐,用音乐的感染力促使学生沉浸于秋日的氛围之中,之后再进行授课,一定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理想教学效果。
五、重视语文课外活动的展开
不论教师能力有多高,只在课堂上的教授是不足以让学生的文学水平有跨越式的提升。着力实施课外文学教学活动,可以将课堂实现课外延伸。初中语文教师可以在课外语文教学中更多地运用情境教学,通过组织学生进行文学小游戏、开展诗歌朗诵会、演讲比赛等,对课堂内容进行汇报总结,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文学实践能力,体现情境教学的主体性和互动性,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
总而言之,情境教学法是当今语文课堂教学的一种很重要的方法,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能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同时也可以拉近学生与教材之间的距离,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参考文献
周静 初中语文情境教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
论文作者:薛菲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8年第31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3/28
标签:情境论文; 学生论文; 笔者论文; 同学们论文; 初中语文论文; 初中论文; 音乐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8年第31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