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对外直接投资与经济空洞化的再认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再认论文,日本论文,直接投资论文,经济论文,空洞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833.13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593(2008)04-0009-06
一、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变化
日本对外直接投资从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开始急剧上升,并一举成为当时世界为数不多的几个对外投资大国之一。进入90年代,日本对外直接投资占世界对外直接投资的21.5%,一跃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第一对外直接投资大国。其后,经过几度沉浮,到2004年出现再度增长势头。但是,应该说,在进入21世纪的对外直接投资中,由于世界总体对外直接投资持续增长,显得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水平并不是很高,比如,2006年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占世界总额的4.1%,排在世界第8位。
80年代中后期日本对外直接投资急剧增加,主要是因为这个时期的非制造业大量对外直接投资引起的。1985年广场协议后,日元急剧升值,随后,日本的地价、股价也大幅暴涨,形成了最为疯狂的“泡沫经济”。相对于日本国内的地价,海外的地价要便宜许多,于是大量投资海外不动产行业风行一时。比如,连当时著名的纽约洛克菲勒中心及夏威夷的大片土地都被日本房地产公司买下了,这在当时都成为轰动一时的大新闻。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把日本的“泡沫”传播到了海外。这类的直接投资与其说是为了经营资源转移而进行的投资,还不如说它是基于资产选择判断上的一种投资组合更为恰当。这类不动产的对外投资,随着日本国内“泡沫经济”的崩溃应声而落,对外投资规模急剧减少,这就是90年代以后日本对外直接投资曾一度迅速递减的主要原因。
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推移(1985-2007)(单位:亿美元)
资料来源:根据日本贸易振兴会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制成。
除了上述80年代中后期“泡沫经济”的特殊时期以外,以经营资源转移为主的制造业的对外直接投资一直是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形式。制造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在1987-1989年一度巨幅增长之后,也是经过几度沉浮,1993年以后出现了稳定增长的态势,这段时期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的增长也主要来源于制造业。由于日元的持续升值,在海外进行当地化生产更为有利。在积极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制造业中,电机、机械及运输机械等加工组装类产业是其中的中间力量。这主要是因为这类制品不存在标准化的局限,具有差别化和个性化丰富的特点,所以投资海外,到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去生产销售,对这些企业来讲更具有吸引力①。同时,在生产工序中包含大量需要劳动力密集型的部分,那些具有丰富而廉价劳动力的国家和地区就成为这些投资企业的首选。
从直接投资的地区来看,在90年代以前,日本对外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北美和欧洲等发达国家和地区。90年代以后,尤其近年来,日本对东亚及东南亚地区的直接投资增加明显。其中,对中国的直接投资增加更为明显。比如,在2007年,日本对亚洲的直接投资占其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26.5%,而对中国的直接投资占其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8.5%[1]。
从引起日本对外投资变化的经济背景来看,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1.作为制造业整体,主要依据以下三个方面来分析判断:①投资对象国的经济效率如何?②日元汇率上升的程度如何?③日本企业收益率如何?如果这三方面的指标都较高,那么,日本相应的对外直接投资也肯定会增加。近年来,日本对外直接投资变化的绝大部分原因,都可以依据上述三方面的变数来说明。2.地域差别明显。比如,日本对北美和欧洲等先进国家和地区的投资受其实际GDP的影响很大,而受日元升值的影响相对较弱;相反对亚洲来说,受日元升值的影响较大,而受其实际GDP的影响相对较小。这是因为,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在对于先进地区的欧美和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集中的亚洲是不一样的。对先进国家和地区的直接投资的主要目的是着眼于扩大在当地的市场份额,是典型的“市场追求型”,所以,与对汇率变动的注意力相比,更加注重的是其市场信息的变化。而对亚洲的直接投资的主要目的是追求其低劳动力成本,是典型的“生产成本追求型”,因此,与对其市场动向的关注相比,更加注重的是汇率变动所带来的影响。3.产业类别的差异。根据日本经济企划厅90年代至近年的经济白皮书的统计来分析可以看到,在同汇率变动相关度方面,当日元升值时,对外直接投资相应增长的是面向亚洲的电气机械类产业,日元实际汇率上升1%,电气机械类产业相应对亚洲的直接投资增加3.8%。进一步研究便可发现,电气机械类产业的对外直接投资之所以和日元汇率的变动合拍,是因为电气机械类产业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为主(具有明显的低劳动力成本),而且在某种程度上也具有技术密集型的成分(日本企业在这方面更具优势)。
应该看到,上述关于日本对外直接投资发展变化的原因,大多只能说明较短时期内的发展变化,因此也是有局限的。比如,1971年,1美元由此前的相当于360日元上升到308日元,1975年到1978年,由305日元上升到193日元,但是,这段时期日本对外直接投资并没有出现快速增长。这是因为:1.经济整体的发展是有阶段性的。一般来说,一个国家从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的进程中,在资本流动上体现为“资金向国内流入”→“资金向海外流出”这样一个发展变化过程。在经济发展逐渐接近发达国家水平的时候,在国内财富积累增长的同时,与向国内投资所产生的效率相比,向国外投资所产生的效率更高。而作为长期资本流出为主要形态的日本对外直接投资,在这样的历史发展趋势中承上启下,在80年代以后逐渐发展壮大起来。2.企业的发展也具有阶段性。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企业自身发展具有一个渐次地变化过程,即,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并逐渐同国际接轨,参与国际分工,进而走向国际化大舞台。企业国际化进程大体可归纳为以下3个阶段:①“国内的生产活动及贸易中心”阶段(第1阶段),此阶段主要是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在国内从事生产和经营,并组建贸易中心同国外进行贸易活动。②“国内企业活动为主,同时进行一些对外直接投资、到国外进行生产和经营活动”阶段(第2阶段),此阶段的特点是,同一企业内,国内事业和海外事业同时分别展开,当然此阶段的海外事业无论在广度还是在深度上都有一定局限性。③“立足于全世界,以更宽广的角度进行经营资源分配及企业活动”阶段(第3阶段),企业从全球化的视野出发,对生产成本、资金运作成本及研究开发成本进行分析比较,在统一的经营理念指导下,在企业内进行合理的国际化分工。在此过程中,不存在国内事业和海外事业之间的差别,在积极应对世界市场方面,二者被一元化地统一在同一个体制当中。
由此可见,对应上述不同的企业发展阶段,日本企业在70年代还处于第1个发展阶段,即使日元升值,对外直接投资也没有出现相应的高涨现象。但是,进入80年代,就相当于进入了第2个发展阶段,进入90年代,一些先端企业陆续进入了第3个发展阶段,也就是走向国际化的阶段。近年来,受这些先端企业到海外直接投资的影响,许多中小企业也开始源源不断地到海外设立据点,从事生产和经营活动。于是,从大企业到中小企业,纷纷走出国门到海外投资设点,从事生产和经营在日本一度蔚然成风。
随着对外直接投资的增长,在日本国内对产业空洞化的忧虑也随之出现。不少人担心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增加必然导致相应的国内的生产减少,而国内生产的减少又会导致雇用机会的缺失,并最终导致日本经济效率出现整体恶化。那么,现实情况果真如此吗?让我们用现实来分析一下。
二、“宏观空洞化”和“微观空洞化”
所谓“空洞化”的提法早在80年代中后期便在日本出现,1993-1995年达到高潮。相关的争论也日趋白热化。主要背景是当时日元大幅升值,日本企业相互争着在海外设立生产据点。在1998-2000年期间,“空洞化”论又开始高涨,这期间主要是日本企业大举投资中国,并从中国大量进口产品,于是像“中国威胁论”这样的观点也开始甚嚣尘上。
到目前为止,日本学者和中国学者关于“空洞化”的论述可谓不胜枚举。笔者认为,研究此问题必须以经济运行的整体为出发点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否则便容易导致以偏概全、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结论。
以前日本经济企划厅经济研究所所长,现为法政大学教授的小峰隆夫②为首的一派的观点,因其相对较为客观,也最为接近事物本身而为越来越多的学者所认同和接受。笔者对其观点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比较,并参阅了其他学者的论述,结合笔者自己的认识,试图对此问题进行更为客观地分析,以期达到相对最接近事实本身的再认识。
先看“微观空洞化”。由于日元升值,一部分制造业企业为了避免成本上升,大举移师海外,于是出现了“国内生产→进口”和“出口→海外生产”的替代转换,这部分产业在日本国内的经济活动进一步缩小,并导致这些产业及相关产业的生产经营出现恶化,于是就产生了“微观空洞化”。这些都是客观存在的事实,的确也对日本经济产生了负面影响。如果这种“微观空洞化”的状态持续发展下去,由于部分产业移师海外,国内经济总量减少、部分经济活动出现停滞,并使全社会总体的雇用机会减少,就必然影响到整体经济运行,于是就出现了“宏观空洞化”。
但是,这里我们完全可以做一个假设,就是上述因部分产业移师海外而使经济总量减少和停滞的部分,如果通过合理的产业调整或重组完全可以由一些新兴的其他产业,如服务业的增量来弥补和替代。这样一来,即使出现个别产业的“微观空洞化”也未必会出现导致整体经济下滑的“宏观空洞化”。
而就“微观空洞化”来说,其本质是具体产业或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下降的问题所致,要解决此问题基本上应靠民间企业努力提高自身竞争水平来对应。而要避免出现“宏观空洞化”,从根本上来说应主要靠政府的宏观政策调控来完成了。
三、“空洞化”的现象及其实质
众所周知,在日本对外直接投资增加及企业国际化进一步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海外生产比率上升、海外雇用增大及从海外进口的范围扩大和程度加深的现象。这些现象与其说是“空洞化”,还不如说是“可能成为产生‘空洞化’原因的经济活动现象”[2]更为贴切。问题的关键是这种现象本身对宏观经济会产生多大程度的影响。
如果海外生产比率上升,对外直接投资及进口产品的增加等现象直接促使宏观经济出现恶化,相应会出现两个结果:一是国内设备投资减少;二是进口产品增加打击国内相关产业,并使国内雇用形势出现恶化。这里我们进一步分析一下:首先,按理说,日本企业为了在海外设立生产据点而增加对外直接投资,就必然使国内的投资总量相应减少,但是,根据日本内阁府《平成14年度经济财政报告》的统计来看,情况却并非如此。统计显示,当国内设备投资增加时,对外直接投资也相应增加;当国内投资减少时,对外直接投资也相应减少。也就是说,日本企业并非单纯地把国内的生产转向国外,而是把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向国外,技术密集型产业集中在日本国内,即对外直接投资与对国内企业投入、重组和改造等同时进行[3]162-164。
其次,关于进口与国内生产的关系问题,很多日本学者认为进口产品在日本国内市场份额上升,就必然使日本国内相应产品的生产出现下降。但事实并非完全如此,仍据日本内阁府《平成14年度经济财政报告》统计,从产业类别来看,纤维工业的确出现了因进口增加而生产下降的现象。但是,电气机械工业却相反,出现了进口增加,国内生产也增长的现象。这是因为,在电气机械产业中,低附加值产品基本委托海外生产提供,而技术密集程度高的产品基本都在国内生产并呈逐步增长的势头。[3]164-165
以上分析说明,近年在日本出现的“可能成为产生‘空洞化’原因的经济活动现象”其本身并没有直接产生“空洞化”现象,充其量只是可能产生“空洞化”的一个原因而已。
四、“良性空洞化”和“恶性空洞化”
从长期来看,伴随日本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生产据点的不断向海外转移、进口产品不断增加等,日本国内产业结构调整也就不仅成为必然,而且是很必要的了。
在日本国内,存在着很多需要大量人才、资本、技术及经营资源去充实的产业领域。比如,提高国民生活质量的服务业领域。因为今后会有越来越多的人需要享受高质量并可以安心利用的医疗、福利、养护及丰富的文化、教育、环境·自然保护、休闲活动等等。这些领域的现状同需求相比,还显得很不充足。而且这些领域都属于服务性行业领域,且具有只能靠国内企业自身活动来完成的特征,这也是不应使之“空洞化”的领域。
可以说,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增长及从海外进口的增加,使过去投入到低附加值生产和出口领域的资源得以解放,并转而投向附加值更高及提高国民生活质量的领域的活动成为可能,并越来越被现实的需求所要求着。于是,日本企业按着市场机制的要求而不断开展的企业国际化,其结果使生产据点向海外转移及进口增加,并由此把解放出来的资源用于可持续发展更高的领域,而这个活动的本身就是一个“良性空洞化”的过程,这需要日本政府及企业今后进一步努力发扬并积极把握好。
再来分析“恶性空洞化”。“恶性空洞化”在日本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在参与国际化“制度间竞争”方面日本落后于其他欧美发达国家。比如,本来没必要到海外投资的企业也跟风参与了对外直接投资。不但造成了该企业的经营资源的浪费,也在宏观上促使了日本国内该行业领域不该出现的“空洞化”。因为企业国际化的基本要求是企业、人才、资金比过去更加富有弹性地超越国境进行最合理的流动。而且,最具吸引力、占据有利地位的是那些政策透明性高,使用便捷,资本市场、金融制度、企业制度等都相对完备的国家。因此,世界各国都在竞争,努力使本国在上述组织、制度方面更加符合国际标准的要求。而大量事实证明,日本在这种“制度间竞争”方面的确是较落后的。
其二,日本对外直接投资与外资对日直接投资处于极端不平衡状态。正如本文开篇提到的,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日本对外直接投资逐渐扩大,在90年代,其对外直接投资额曾一度达到占世界对外直接投资总量的21.5%。但反观其在引进外资进入本国方面却明显存在先天不足。比如,在2007年度,日本对外直接投资余额为5 486亿美元;同年度外资对日直接投资余额为1 339亿美元,仅相当于其对外直接投资余额的近1/5。
下表是从1997-2007年日本对外直接投资和外国对日直接投资余额的统计表。
由上表可以看到,长期以来,日本在对外直接投资和引进外资方面一直是很不平衡的,这导致日本不能充分利用引进外资与因大量对外直接投资造成的“空洞化”进行“相杀”(相互抵消),由此出现一定程度的“恶性空洞化”也就不足为奇了。
此外,在目前的全球性国际直接投资与产业转移高潮中,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还处于相对滞后状态,与其经济金融实力和地位相比就更显出其与欧美主要发达国家的较大差距。据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资料,在1997-2001年5年间,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总额仅为1 429.8亿美元,与美国的7 088.8亿美元、英国的6 978.2亿美元、比利时的4 547.2亿美元、法国的4 533.6亿美元、德国的3 365.2亿美元和荷兰的2 334.78亿美元相差很多。其在全球直接投资总额中所占的比重平均只有3.5%,也明显低于美国的17.2%、英国的16.9%、比利时的11.1%、法国的11.0%、德国的8.2%和荷兰的5.7%。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欧美发达国家,在进行大规模对外直接投资和产业转移的同时,也有大规模对内直接投资与产业转入,以致在相当程度上弥补了对外直接投资与产业转出留下的产业空间,因此也未造成国内产业过于严重的空洞化。而日本对外直接投资与产业转移的规模虽远远不及欧美发达国家,但其吸引的外来直接投资与产业转入规模更小,以致根本无法弥补对外直接投资与产业转出留下的产业空间,从而导致了较为严重的国内产业空洞化。
仍用上述对外直接投资规模最大、增长最快的6个发达国家与日本进行比较。1997-2001年5年间,美国、英国、比利时、法国、德国和荷兰的对内直接投资分别高达10 233.5亿美元、3 736.5亿美元、4 537.2亿美元、1 948.7亿美元、3 097.6亿美元和2 021.3亿美元。对内直接投资分别相当于对外直接投资的144.4%、53.5%、99.8%、43.0%、92.0%和86.5%。而日本在此5年间吸收的对内直接投资仅有331.9亿美元,仅相当于其同期对外直接投资的23.2%,与欧美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的数字相距甚远。其中2001年吸引外来直接投资相当于对外直接投资的比率,上述6国依次为102.3%、135.8%、75.8%、63.1%、67.9%和125.1%,而日本则仅为16.1%。2001年末,上述6国吸引的外来直接投资占其GDP的比重都在20%以上,而日本只有1.2%[4]。
其实,合理引进外资对于日本经济的正面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不仅可以弥补对外直接投资与对内直接投资不平衡造成的空洞化,还可以有以下好处:1.扩大就业、提升实际工资水平,因为外资企业普遍比日本企业的工资水准高。2.从制造业大量统计数据来看,外资比同类国内企业生产率平均高10%左右,并能更具活力地进行设备投资。3.在制造业方面,外资对日M&A的企业从1994-2000年间生产量增加了12兆日元,可见外资对日M&A的企业的生产率和收益率都较被M&A前有了很大的改观。
尽管如此,日本在引进外资方面仍存在各种阻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在非制造业领域设置壁垒,不希望外资介入。2.存在较大规模的国营企业,使外资介入的层面受限。3.各类税收过高,比如,日本仍是实际法人税率最高的国家之一。4.观念上存在误解(这可能是最主要的原因),即认为日本没有必要引进外资。具体表现:①日本储蓄过剩,没必要再让资本流入。②对日直接投资可能导致日本先进技术外流。③对日直接投资并没有使除了以东京为主的首都圈以外的地方县市受到恩惠(此误解更为离谱,资料显示,仅外资在日本的雇用率上,就有一半以上来自东京和神奈川以外的地区)[5]。
上述这些阻碍可以说多数都是人为的,是具有日本特色的历史原因及社会原因的,而这些原因是导致对外和对内直接投资不平衡,并进而造成“恶性空洞化”的重要原因。
其三,被解放出来的资源没有被利用到必要的产业领域,产生了不应有的资源浪费。比如,在人才利用方面,日本到目前为止一直采用“终身雇佣制”,一旦离开原来长年工作的企业,其作为人才的价值便极度下降,因为除了老本行,其他的几乎都不懂。此外,在资金方面,由于一直维持间接金融中心为主的金融结构,一些想进行风险投资及尝试开拓新投资领域的企业较难顺利地得到融资。这种制度必然使资源凝固及一批企业投资海外后,其留置在日本国内的资源成为闲置,产生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由此可见,如何防止“恶性空洞化”、推进“良性空洞化”,即能否建立一个使用便捷、灵活运营风险资金供给的资本市场,合理整合流动性更高的劳动力市场,推进创造性研究开发,进一步吸引外资并开放日本国内市场等是日本经济能否渡过长期低迷,顺利走向复苏的关键。这是时代对日本经济的要求,也是今后日本经济发展运行中的重要课题。
注释:
①重化学类工业制品基本都是国际统一规格的标准化制品,尽可能把生产据点在国内集中,生产出制品后再销往世界各地,这是目前公认的最为有利的生产—销售方式。与此不同,汽车、家电及高新技术产品面向的是具有不同消费需求的终端消费者,为了满足他们对这些产品的丰富的个性化、差别化需求,尽可能到最接近他们的地方生产和销售是最为有利的生产—销售方式。
②小峰隆夫,曾任日本经济企划厅国内调查局第一课长、经济企划厅经济研究所所长、物价局长、调查局长、国土交通省国土计划局局长等职务,目前任日本政法大学教授。主要著作有《日本经济的结构调整》、《日本经济景气预测入门》、《日本经济的再生视点》、《日本经济入门》、《股价、地价变动及日本经济》等。
标签:对外直接投资论文; 海外投资论文; 国外宏观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国内经济论文; 投资论文; 经济学论文; 日本论文; 发达国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