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脸对脸”还是“背靠背”——明天我们怎样管理学生,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明天论文,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跑官”“卖官”本是官场之事。目前,此种风气却吹进了校园。一到新学期开学,就有教师反映:一些家长不是直接找上门,就是找领导走后门递条子,想让自己孩子当班干部。家长认为孩子当了班干部,可以提高其组织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自律能力,对学习成绩的提高也有很大好处。同时,由于中考、高考等升学考试都会对优秀班干部给予加分的优惠,使家长认为当班干部有利于孩子升学。一些学校的做法也助长了此种风气。有家长向记者反映、孩子回家抱怨没当上班干部,原因是某些同学的父母有钱、有关系,能给学校或老师办事,老师就让他当班干部。时下,教师子女、社会上大小官员的孩子鲜有不当“班干部”的,而“大款”的子女也渐渐出现在这一行列中。越来越严重的“跑官”“卖官”现象在校园出现,说明学校在这方面已经出现了问题,而班级管理制度则首当其冲。
目前,我国大多数中小学实行的班级管理制度是承袭已久的计划经济时代的班干部任命制。班上大小干部均由班主任或课任老师指定任命。这种管理方式,便于管理,也容易造成班干部与学生的对立。小干部们往往忽视了其为学生的职责,经常做出一些与其身份不符的事情,造成“干”“群”关系紧张。许多学生甚至认为当班干部就是为了“管人”。这是弊端之一。
其二,教师随意任命班干部给班干部超编现象的出现提供了可乘之机。一些教师在家长的频频“施压”下束手无策。由于班干部“编制”有限,难以满足家长和孩子的需求,他们便在班长、学习委员等职务之外,增加几名副手,增设值日生组长、收作业的小组长等官职来解决问题。
据《哈尔滨日报》报道,哈市某重点小学的一个班级,班干部竟多达30人,占该班人数的一半。据班主任介绍:“学生刚入学的时候,选了一批班干部,到了高年级,有的班干部能力就显现出不行了,但把他‘刷下来’不太好,为了维护学生的自尊心,只好再增加新班干。”教师的一点“爱心”,给班级管理带来的却是无尽的伤害。团中央关于班干部问题有明确规定:48人的小学标准班级,班干部人数应为7-9人,即班长、学习委员、生活委员、体育委员、文艺委员、中队长。
其三,这种由教师任命的班干部,往往年年“连任”,许多学生还是从小学到大学一路“当官”过来的。班干部制度变味成了“班干部终身制”,日前,团中央、教育部、少工委就此现象发出通知,率先对少先队干部的任期期限与连任届数进行限制。但上海的诸多家长对此反映强烈,抗议废除学生干部终身制的做法,认为这样对好孩子不利。
其四,这种计划经济下的产物,非常脆弱,经不起不正之风和社会腐败风气的侵蚀。越来越严重的“跑官”“卖官”现象在校园的出现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
但这种班级管理方式仍在全国大多数中小学实行着。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已有部分城市中小学率先对班级管理制度进行了改革创新与试点。
轮流“执政”
据《中国教育报》报道,轮流当小干部在北京崇文区光明小学早已实行。学校少先队的中、小队长岗位,每个学生都要轮流上。如果谁在6年的学习生活中没有当过小干部,可以到大队部去申诉。而在北京15中分校,每个班的同学都按座位顺序每人轮流做一天班长。每学期下来,每个同学基本上都有两天当班长的机会。这“一天”班长的主要任务是:在老师不在班上时,负责组织、管理同学,处理各种事务与问题。如自习时负责教室内的纪律;课前两分钟组织同学安静等待或进行课前预习;同学之间出现矛盾,要帮助解决等等。一天过后,“今日”班长要把当天的情况写成日志,并且由第二天的班长组织同学对昨日班长的“当政”情况打分、评判。这样做不仅让每一位学生受到锻炼,增强“参政能力”,还间接提高他们的“议政”水平,让学生成为学校的主人、学习的主体、管理的主力。轮流当班长,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班风与团结的集体,并给每一个学生锻炼自我、展示自我的机会。
成都“创新实验班”
据《羊城晚报》报道,成都20中初二年级有个“创新实验班”,该班的口号是:“人人有事做,个个有官当。”全班59人就有40多个“官”,什么财务经理、人事部长、教育环境领导小组组长等等。这项实验,因被认为培养孩子“官本位”意识而在成都引起讨论。
20中位于城乡结合部。该校教育处副主任丘小云与班主任劳承刚牵头组建了创新实验班。该实验班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造性心理。在运行中,教师们鼓励孩子自己思考,学生可以怀疑教师、怀疑课本、挑战权威。
该班班报设立了社长、总编、副总编等职。教室环境不好,班上就成立了“班级环境领导小组”,学生管理班费也成立了财务公司。学生有因设计班会主题而成为导演、总策划的;有因为承包讲台、窗帘而成为董事长的,班级里“职位”猛增。但这40多个职位,都是竞争上岗,不合格者随时有可能被淘汰。
“另类”班级管理起争议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杭州韶山中学初一(2)班班主任洪建斌把竞选、组阁、拍卖、承包、纳税、租赁等市场管理机制应用到自己的班级管理中。他的做法是:第一学期首先任命班委,由班委推选出代理班长,实行班长负责制。一学期后,在学生中实行竞选,让同学们自己发表竞职演说,然后由全班同学无记名投票,只选班长,班委由班长组阁。除了成绩外,洪建斌还对任职学生的能力和品行提出要求。与此同时他将教室的卫生、学校分给班级的包干区划分成28块,然后将此作为“标的物”在全班进行“拍卖”,承包时间最短的5周,封顶两年,代价是各种不同的奖励,结果95%的“标的物”以两年的时间卖出。洪建斌又将班里的劳动工具与课桌椅、门窗、电灯等进行核算定价,承包给学生,让学生自己管理,班委按定价定期拨款,学生承包后亏了自己补,节余归个人。每隔一段时间,班委还要组织一次跳蚤市场,同学们自己交易,可以以物易物,也可以现金交易,但交易成功后要交10%的税,该税收归班级使用。班费不在班主任手中,而是由生活委员负责管理,要求收支平衡,不出差错,50元以下收支由班长签字即可。
洪建斌的做法在教育界引起巨大反响,有的说学校是教育机构,用经济杠杆管理学生易误导学生金钱至上;用市场行为管理学校,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学校教育的一种误解;管理学生,“钱”不能成为一个主要方式,应当在加强对学生的教育上下功夫。
班级管理制度从任命制到轮流“执政”,到成都的“创新实验班”,再到“另类”班级管理方式的出现,呈现出异彩纷呈的局面。一方面说明旧的任命制下的班级管理方式已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革新是必然的。另一方面,各种新方式的出现,也说明新的班级管理制度尚处于探索阶段。
其实,班干部制度是对成人社会行政管理制度的一种模拟,教师根据需要随意任免学生干部的做法,与过去行政机关的干部任免方式是一样的,其弊端也相同,任人唯“亲”,干部能上不能下,干部终身制,干部超编等等。无孔不入的腐败已侵入到中小学的班级管理中。
出现了这么多问题,我们应当反思一下:班级管理的终极目的是什么?是为了便于管理?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还是为了因材施教,实现素质教育所追求的“三个面向”?答案不言自明。新的班级管理方式,应在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建立一个民主、平等、科学、友好的“界面”。它可以在班干部制度基础上进行创新试点,也可以是其他管理方式。有部分教师就呼吁取消班干部制度,让教师直接面对每一个学生,让学生直接面对教师。这种方式在小班化教学的班级里会有更实际的意义。随着人口下降,生源的减少,小班化教学的普及,会有越来越多的学校取消班干部制度,进行一种师生面对面的交流与学习。
任何一种形式的班级管理方式都存在着利弊方面。新兴事物不要一棒子打死,它的好与坏,只能用实践来检验,新的班级管理方式给教师与学生带来的是“脸对脸”,还是“背靠背”,明天我们怎样管理学生,让我们拭目以待,静待实践的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