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军事地形学》野外实践教学实战化水平的若干问题论文_庄亚德

庄亚德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工程大学士官学院

摘要:野外实践教学是《军事地形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受训者识图用图等技能形成和固化的主要环节。中央军委《关于提高军事训练实战化水平的意见》提出要努力营造大抓实战化训练的浓厚氛围,进一步推动部队训练向实战靠拢、院校教育向部队靠拢,把我军实战化训练提高到一个新水平。按照《意见》总体要求,探索提高《军事地形学》教学实战化水平势在必行。本文尝试从心理学角度分析提高《军事地形学》野外实践教学向部队靠拢、向实战聚焦的若干问题,为科学合理实施野外实践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野外实践教学;实战化;心理学

正文:

一、教学课目的设置上,力求环境多样化、复杂化

在《军事地形学》野外实践教学中,通过多种途径、复杂条件下的环境营造和体验,以期达到增强受训者心理稳定性和促进迁移的目的。

(一)培养受训者良好的心理稳定性

军人良好的心理稳定性是顺利遂行战斗任务的重要保证,《军事地形学》教学内容的本身就具备鲜明的战术色彩,为保证受训者在未来战场上能够正常运用所学技能解决问题,应注重结合野外实践教学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稳定性。

教学训练中的课目设置应把握以下原则:①选择生疏和多样化的地形。生疏和多样化的地形条件,可以增大受训者的心理负担,有助于锻炼受训者的意志、耐力和提高克服困难的能力;②选择复杂的气象条件。复杂的气象条件,是军人心理锻炼的极好机会,除了能锻炼人的生理适应性外,对于提高受训者的心理适应性同样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高温、严寒、时差、高差等都可以锻炼受训者的适应性和提高受训者的心理耐力;③选择困难的战术想定情况。战术想定情况方案要避免简单化、模式化,增大训练的难度、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以增加受训者对心理困难的体验,提高克服困难 的心理活动水平。如在综合演练中,适时补充变化了的想定情况;不断增加心理和体力负荷;使用声、光、发烟等器材,以强化战斗气氛等等。

(二)通过各种环境下的实例尽可能地促进迁移的发生

迁移在心理学上也称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迁移不仅存在于某种经验内部,而且也存在于不同的经验之间。

现代教育心理学指出,各科的教学目标就是为了尽可能地促进迁移的发生,但是没有鼓励和引导,学生不会自然而然地应用掌握的新知识和问题解决的程序。体现在《军事地形学》教学中,受训者能够教员的指导下顺利完成特定地形、特定环境中的作业,却对一般性环境和假想意外情况下的问题束手无策,往往是“举一”不能“反三”,“触类”难以“旁通”,这不利于提升教学训练实战化水平。

通过恰当的教学,迁移能力是可以得到提高的。(教育心理学,陈琦 刘儒德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认知迁移理论(美国学者Royer,1979)从信息加工的角度,认为迁移的可能性取决于在记忆搜寻过程中遇到相关信息或技能的可能性。

在教学中要帮助受训者建立抽象的知识结构和认知图式时,应给受训者呈现最大范围的实例和这些知识的应用情境,以使受训者了解课堂中习得的知识是如何应用的,这有利于促进迁移的发生。具体的操作中,应力求使所选教学场所涵盖山地、丘陵和平原等主要地形,包含摩托化行军、徒步行军等多种样式,尽量结合拉练、专业训练等活动开展夜间和复杂气象条件下的教学训练。以培养受训者在未来战场可能遇到的各种条件下运用所学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科学确定任务难易程度及训练模式,适时评估训练强度和所设置课目的训练效果,并及时进行调整

提高军事训练实战化水平,从严从难训练是重要途径。《军事地形学》野外实践教学也不例外。何为严,严到什么程度?何为难,难到什么程度?

有人提出,训练要基于大纲、高于大纲、严于大纲。这似乎是一个较为合理的原则,但事实上由于其规定较为模糊导致难于操作执行。到底哪些训练课目和参训对象要提高标准,各自提高和严格多大幅度,将会因为各个课目和对象的实际情况千差万别。所以,需要一个既有原则性又具操作性的普适性标准。

前苏联的季亚琴科在《军事心理学》中指出,实践证明,按照训练时的难度必须高于军人所掌握的难度原则所组织的训练,才是最有效果的。开展教学训练时不切实际地拔高受训者要完成的任务难度和过于保守地设置任务难度都是不利于提高教学实践实战化水平的。

任务的难度影响参训动机的激发和完成任务的效果。此处探讨的“任务难度”并非任务本身的难易问题,而是涉及成功的标准(如评分标准)问题。例如,能够顺利完成某课目的受训者占总人数的25%还是75%,将对受训者的动机产生极大的影响,进而影响到该课目训练的整体效果。任务难度不合理体现在以下两种极端:①难度过高,多数受训者认为不论怎样努力也肯定不可能成功;②难度过低,导致个体(小组)间完成任务的情况差异不大。在以上两种极端情况出现时,受训者的参训动机将会处于极低的水平,完成任务的效果通常比较差。

因此,施训者在把握所设置课目的难易程度时,训练前应当充分考虑到受训者现有的 能力素质水平,训练过程中应适时根据受训者的完成情况评估训练效果,及时调整后续训练的内容或评定标准,使受训者的失败风险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以保证受训者的参训动机处于较高水平。

三、慎用评比竞赛,切忌盲目滥用

评比竞赛是野外实践教学环节的常用手段,对于调动受训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其过硬的心理意志能力、培育战斗精神有重要意义。在竞争过程中,受训者的好胜性动机和求胜的需要会更加强烈,参训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会大大提高。因此,正确使用评比竞赛手段是激发参训动机的一种有效手段,它具有激发人的学习积极性和提高工作效果的作用。当然,不当的评比竞赛也会带来消极影响。①评比竞赛的积极作用。研究表明,对某些学习活动来说,竞赛能够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切拨曼(J?C?Chapman)和费得(R?B?Feder)的加法练习竞赛实验:在实验中,让五年级两个等组的儿童进行十天(每天十分钟)的加法练习,竞赛组的成绩每天都在墙上公布,并为优胜者贴红星;无竞赛组只做练习,无任何诱因。结果竞赛组的成绩明显优于无竞赛组。如图:

②竞赛的消极作用。根据阿特金森(J.W.Atkinson)成就动机模型,成就动机与害怕失败之间存在普遍冲突,作为结果的成就动机由力求成功的倾向的强度减去避免失败的倾向的强度。由此可知:对于受训者来讲,一项任务的成功可能性约为50%时反应倾向强度最大。因此,竞赛对处于中间偏上状态的人员影响最大,因为竞赛可以使这部分人获得成功感;而对于那些完全不可能成功或稳操胜券的人员,动机水平反而下降,甚至会由于对失败的担心大于获取成就的动机导致灰心丧气,消极参训,大大降低了训练效果 ,与施训者的初衷背道而驰。

所以,在教学实践中:一是要要少用慎用评比竞赛并注意方式,切忌盲目滥用;二是组织评比竞赛要考虑到充分调动全体受训者的积极性,课目的设置应尽量使不同的受训者都有获胜的机会,以调动部分中下水平受训者的积极性。

四、实时掌握受训者的心理应激反应情况,必要时调整训练并给予干预

心理应激是指人对外界有害、威胁、挑战经认识评价后,知其将危害个人的生存和地位时,所产生的生理、心理和行为的反应。(拉瑞鲁斯(1968))

军人的心理应激反应通常包括战斗应激反应(combat stress reaction,csr,如创伤后应激障碍),和平时应激反应(如家庭问题等生活事件、高强度军事训练等)。《军事地形学》野外教学过程中,尤其是结合长途拉练、综合演练、评比竞赛等活动开展的教学活动,常常由于长时间高强度的训练导致精神紧张、体力过劳,产生应激反应。这种应激反应为平时应激反应。应激时正性情绪将导致积极的行为效应,提高个体的活动水平,但当处于高度心理应激状态时,有些人就会出现不良情绪反应,心理健康状况下降,表现为焦虑、抑郁、躯体化等症状,并易在训练中受伤。

在教学活动中应实时掌握受训者的心理应激反应情况,必要时给予干预。当出现不良情绪反应时,应予以高度关注,并在处置时注意区分以下两种情况:

①因应激源刺激强度过大造成的倾向性不良情绪反应。如任务难度过大、训练强度严重超负荷、训练时间过长等造成的不良情绪反应,其特点是群体化,诱因是教学训练安排的不合理。此时应及时调整训练安排,使受训者从生理到心理都能有一个循序渐进的适应过程,同时辅以干预手段,消除不良影响。

②因个体生理或心理发展的差异性造成的个别不良情绪反应。如个体的训练水平有限或心理稳定性差等造成的不良情绪反应,其特点是个体化,即占受训者极小比例的个别人员可能出现消极反应。诱因是个体适应性差。此时应根据个体的具体情况给予咨询干预,必要时安排其推迟或退出训练。

论文作者:庄亚德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5年16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2/10

标签:;  ;  ;  ;  ;  ;  ;  ;  

提高《军事地形学》野外实践教学实战化水平的若干问题论文_庄亚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