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合作构建生物模型时如何减少低效现象论文_王利勤

摘要:在高中人教版生物教材中,有很多生物模型构建活动[见表格1],学生通过构建生物模型,可以把重点难点内容更加清晰的掌握,这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活动,一般需要完整的一节课。但是生物模型构建课很容易出现表面化和游戏化,出现很多低效现象,那么怎么减少这些低效现象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教学问题,在此,笔者做了以下思考,希望能帮助同行解决一些困难或引起大家思考,抛砖引玉、共同探讨。

关键词:高中;生物模型;构建;

下面以建立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的模型为例,谈几点笔者的建议

一、提前准备

建立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的模型时,学生刚刚学完减数分裂的内容,但还没完全掌握和熟悉每个时期的染色体行为,这个时候需要做好三方面的准备:一是对已学知识的记忆,二是对教材中模型构建内容的阅读和理解,三是实验材料的准备。教材中要求用橡皮泥做出染色单体和着起点,但我建议用两种颜色的毛线剪成小段作为染色单体,用橡皮泥制作着起点,将两条染色单体连接起来,因为这样能更好得演示染色体被拉向两极时,由于惯性,着起点先行的形态特征(见图一)这也是学生自己手画细胞图形时容易出错的地方(见图二)。

二、小测热身

建立模型这节课前三到五分钟,最好有一个小测试作为热身,用ppt以问题形式呈现,让学生一起回答或用接龙的方法回答,这样使掌握的同学再次巩固已学知识,也使没掌握的同学重新唤醒似曾相识的概念,例如:1.同源染色体、联会、四分体、交叉互换、姐妹染色单体的概念;2.简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中、后期,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前、中、后期染色体的主要行为。

三、分步实施

如果热身完毕后把大段时间交给学生,容易出现游戏化、表面化以及部分学生不参与的现象,分步进行可以较大幅度提高课堂效率,学生具体的操作步骤,人教版必修二教材23到24页中有详细说明,这里笔者对前几步稍作改进,如:第一步构建染色单体,剪出4条蓝色的毛线(两条4厘米的,两条8厘米的)和4条红色的毛线(两条4厘米的,两条8厘米的);第二步把颜色、长度相同的两条染色单体成对并排放置,用同颜色的橡皮泥代表着起点将其粘起来,代表减数分裂开始时已完成复制的染色体等,与此同时教师发出的指令也要分步进行,如:第一步现在我们构建两对同源染色体中的8条姐妹染色单体;第二步用橡皮泥把染色单体两两粘在一起,构建4条复制后的染色体;第三步画初级精母细胞的轮廓、中心体和纺锤体;第四步将制作好的染色体放在细胞中,模拟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中期、后期;第五步画两个次级精母细胞的轮廓,模拟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前期、中期、后期;第六步画四个精细胞的轮廓,模拟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

在学生构建模型的每一步时,教师要巡查指导,但如果小组多,教师在短时间内不能全面指导所有小组,可以在课前对掌握较好的2-3个学生进行指导,让他们作为助教,一般学生都很喜欢这个工作,但要注意不要让这几个小助教过多干扰小组成员的构建过程,只是在巡查阶段看到错误时帮忙指出和讲解,教师和小助教们每一次巡查可以交叉进行,已到达效果最优化。

四、高效总结

构建完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教师进行总结:1.当堂展示部分模型,让学生发现一个精原细胞可以形成四个两种精细胞;2.具有两对同源染色体的个体由于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可以形成2×2=4种精细胞(不考虑交叉互换);3.进而推导出一个具有N对同源染色体的个体可以形成2的N次方种精细胞(不考虑交叉互换);4.若考虑交叉互换,则远远多于2的N次方种;5.总结配子多样性的原因: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时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四分体中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6.帮助学生区别一个精原细胞和一个雄性个体、一个卵原细胞和一个雌性个体在产生配子种类上的计算差异。

五、成果展示

教师总结过配子多样性后,可以安排每组学生将染色体固定在不同的分裂时期交上来,教师课后可以在教学楼或校园中学生们都能看到的地方部分或全部展示出来,对学生来说,如果自己的模型比较好,被展出是一个很好的鼓励,如果自己的模型比别人的粗糙,看到别人的也是一种学习。

六、适当奖励

对精致模型的建构者进行适当的奖励,是一个很好的反馈机制,或是精神上的,或是物质上的,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构建模型的课堂设计还需要一线工作的教师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改进,通过多种多样的课堂教学促进学生的合作参与、创新实践、学会学习等核心素养。

论文作者:王利勤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22

标签:;  ;  ;  ;  ;  ;  ;  ;  

小组合作构建生物模型时如何减少低效现象论文_王利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