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跨国公司的区域集群技术演进路径及优化措施——以广东东莞IT制造业集群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集群论文,为例论文,跨国公司论文,广东东莞论文,路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地方化的产业集群与实施全球化战略的跨国公司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产业集群的形成不仅是自发演化的过程,也是外力推动的结果。地方化的产业集群需要通过跨国公司(Mutul-national enterprise,简称MNE)嵌入全球价值链来实现自身的技术升级和持续发展,跨国公司也需要借助产业集群更好地溶入本地经济,获取地方化资源,并借助集群经济产生的诸多优势来增强赢利能力[1]。将跨国公司纳入集群理论的研究视野,在学术研究上,可以使经济学家们从全球化的视角下更好地考察产业集群的形成机理与演化趋势。在实践应用上有助于政策制定者更好地认识跨国公司在东道国地方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从而制定出更为有效的外资政策。本章将通过对广东东莞IT制造业集群借助于跨国公司实现技术升级的具体案例,分析跨国公司在地方产业集群技术升级过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探索地方产业集群借助于跨国公司实现技术升级与可持续发展的路径与实现机制,为集群理论研究提供新的研究思路与视角。
一、东莞IT制造业集群概况
广东省东莞市位于珠江三角洲最强发展轴——穗、深、港“经济走廊”的中点。改革开放以来,优越的地缘位置与人文环境,使之成为国际IT产业转移的首选之地,外资的大量进入产生了明显的聚集效应,使东莞逐步形成以外资为核心的IT业集群,有力地推动了该市从传统农业经济向现代工业经济的转变,使东莞成为典型的外资驱动的工业化城市。
目前,东莞已与2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良好的经济技术合作关系,共同办起了13000多家“三来一补”和“三资企业”,形成了以信息、电子电器、纺织服装等产业为支柱的工业体系。其中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占整个制造业的20.42%,在制造业的行业构成中比重最大。2000年,全市注册登记的数码产品制造企业1800家,占全市工业企业总数的12%;工业总产值503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40%,占全市经济总量的20%;产品出口57亿元.占全市出口总额的43%。这些企业的所有制构成中港澳台资的1384家企业,占数码制造企业总数的76.1%,其产值共255亿元,占全市总产值的50%;121家外商投资企业产值180亿元,占35.8%(见表1),这反映了东莞的数码制造业在东莞市的工业构成中占有重要地位,同时也说明数码制造业主要是依靠境外的资金、人才和技术建立起来的。
表1.
2000年东莞IT制造业集群概况
资料来源:何云.产业群聚与产业的升级改造[J].南开管理评论,2002,(1):56-59。
二、外资进入与东莞IT业集群技术升级的演变路径
(一)第一阶段:外资企业进入,推动东莞传统产业初步转型
改革开放初期,东莞的工业主要是以为农业服务的作坊式的传统手工业为主,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港澳台资金的涌入,一大批以制衣、玩具为主的简单劳动密集型产业以“三来一补”的形式发展起来。尽管这一时期的海外投资数量不多、规模不大,技术也较为陈旧,带有明显的试探效应。但由于外资企业与海外母公司和国际市场保持密切地联系,使本地企业可以通过外资企业了解相对及时的国际市场信息;同时,外资企业在本地雇佣了大量的本地劳动力,外资企业的示范效应和人员流动效应对东莞传统产业的发展转型和人力资本素质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第二阶段:集群效应初步显现,外资大量进入引发竞争效应与示范效应,迫使本地企业加大创新力度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原先技术含量低的“三来一补”型的企业合同相继到期终止,来自港澳台等周边国家IT企业开始大量涌入东莞投资设厂。随着对东莞投资活动的拓展,港澳台企业逐步转变其短打、取巧式的投资心态,台达、诚洲、声宝、亿声、光平等大型IT企业也开始进驻东莞。为降低运输成本和提高市场反应能力,许多在大陆投资的外商开始建设“当地”的供应商和下包商网络,逐步形成以外资企业为核心的东莞IT制造业集群。
东莞IT制造业集聚效应的初步显现对国内的大型IT制造业也产生了有效的吸引力,北大方正、华冠科技等国内知名IT企业也开始在这一时期进入东莞,国内大型IT企业的进入加剧了本地市场的竞争程度,迫使本地企业不得不加强学习及自身的研发能力,推动本地企业加快技术升级的步伐。
国内外IT企业的进入使东莞逐步形成以数码制造业为核心的包括上下游的各类配套企业在内的产业集群,从而使东莞的本地企业有机会利用国内及国际性大企业对当地配套企业提供的技术援助和支持,以及外资企业产品和服务的示范作用来实现技术升级与产品更新[2]。同时,国内外大企业与当地企业之间的人才流动及与当地研究机构和大学合作与开发等也有助于提升本地企业的技术水平,改善当地的创新环境,这些都会对当地产业的转型和升级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第三阶段:内外资企业优势互补,知识外溢与技术扩散效应增强,本地企业获得更多学习与模仿机会
1995年以后,东莞电子通讯设备制造业的企业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据统计,1995年港澳台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及私营个体企业占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总产值的比重分别为85.07%、0.71%及0.23%,到1999年,这一指标分别变化为28.43%、51.08%、2.22%①,表明东莞的外资企业中来自港澳台之外的大型跨国公司的比重不断增加。
相对于港澳台的中小型企业,跨国公司更加注重发展与本地企业的联系。为更快的溶入本地经济和提高其生产能力,外资企业开始将比较复杂的业务有计划地分包给本地的供给商,使大量小企业由原来的简单零件生产者演变成复杂部件的专业生产者,并同时向不同客户提供产品。重复性的业务分包活动使得外资企业与本地供应商之间的关系变得较为稳定,彼此依赖性增强,合作和信任关系逐渐建立,从而形成一个系统可靠性比较高、结构比较合理的企业群落,使整个经济自运行系统的功能逐渐得到增强[3]。
在该阶段,本地供应商为维持和加强与外资企业的业务关系,开始密切关注与外资企业的联系、并进行为提高自身生产技术和管理能力、改进产品质量和降低生产成本等方面的投资;外资企业还倾向于培育与多家供应商的信任关系,向他们提供有关市场变化趋势、现有客户需求、发展战略以及主要竞争对手等方面的重要信息,以赢得供应商的配合与支持。据此,外资企业在业务聚集过程中形成了与供应商的纵向依赖关系,集群发展的内在组织能力大大得到加强,集群网络的稳定性大大提高,由集群网络产生的知识流动与技术扩散速度加快,不仅使本地企业获得了大量先进的技术与生产管理经验,也使外资企业获得了大量市场信息,更好地溶入了本地生产系统。
(四)第四阶段:内外资企业有效互动,集群网络逐渐形成,集群企业技术升级步伐加快
2000年以来,进入东莞的外资企业不仅数量增加,质量也有所提升,外资IT企业在东莞增加投资、扩大规模的同时,逐步把晶片元件等高技术含量的部分转移过来。如华新公司投资2000万美元生产新型电子元器件(晶片元件和感光元件)②,投资的重点由原来的劳动密集型产品逐步向技术密集型产品转变。
随着东莞IT制造业集群的形成及其产配套能力的增强,部分外资企业向东莞的迁移出现组群式特征,即某一外资大企业迁至东莞后,许多与其相关的上下游企业都聚集于东莞。所以东莞的IT产业内部自发形成了许多以实力雄厚的企业(如台达、技嘉等)为核心,若干配套企业为框架的企业“商圈”。这些商圈作为一个整体参与国际竞争,商圈内部企业形成功能明确的分包加工体系,共同接单协作生产,采用订单和出厂核销单代替各种生产协议[4]。这种“商圈”的特殊组织形式使东莞进一步强化了东莞IT产业的产业配套效应,降低了企业间的交易费用,增强企业间的技术交流与合作,加速了知识与技术在企业间的横向流动。
市场需求的持续增加和本地配套生产能力的不断增强使部分外资企业的竞争战略发生变化,即逐步降低生产规模,将其核心能力定位于设计和装配,通过外购产品零部件来实现产品的最终生产。这就要求外资企业强化与本地供应商之间的依赖关系,对合作者进行人员培训、联合研发、技术交流等战略性投资。由于这种合作建立在双方对未来利润的共同预期上,因此,其合作关系更为稳定。此时的本地供应商不再是外资企业的被动行为者,而是新产品开发的战略伙伴。为了实现与外资企业的共同期望,供应商在外资企业的鼓励和支持下开始向其他供应商进行业务分包,供应商之间的依赖关系就随之产生并不断加强,以外资企业为核心的集群网络不断扩展,先进技术也将随着网络的扩展而扩散。由此,本地企业与外资企业建立起双向互动的分工协作关系,并驱动地方集群网络的技术结构不断向更高的发展阶段演进。
三、东莞IT产业集群技术升级的局限性及优化措施
(一)东莞IT产业集群技术升级的局限性
1.“两头在外”的外资企业与本地企业关联度不高
大多数投资于东莞的外资企业具有“两头在外”的特征,即外资企业的原料供应和销售市场都在海外,东莞只是作为中国公司全球化生产网络的加工装配基地。比如,东莞台资IT企业的运行模式是:台湾营销、研发及运筹,东莞生产装配,香港出口。台商到大陆投资后,仍然与台湾岛内的原材料、机器供应商等上游企业保持着相当紧密的联系,主要原材料及配件仍来自台湾,其销售市场也指向海外,对当地相关产业前向、后向关联效应差,从而大大降低技术外溢效应。
2.具有“组群式”特征的外来投资根植性不足
到东莞投资的外资企业大多带有“组群式”特征,是所谓“复制群居链”。以韩国三星集团为例,自从它在东莞宏步镇投资建厂之后,在韩国为之配套的企业(如小型马达、计算机显示器等生产企业)为了能维持原有的供需关系,相继在本地办厂,该镇以电子信息产品为主体的产业因而迅速发展起来。这种具有“组群式”特征的外来投资,虽然有助于东莞迅速形成配套完整的产业体系,但由于前来投资的外企之间形成了密切的分工合作网络,对本地供应商依赖性减少,与本地企业关联度不大,从而影响了其技术外溢的效果。
3.文化与管理冲突不利于技术扩散
港澳台企业大多通过建立合资企业的方式进入东莞,这种方式虽然有助于加快技术外溢与知识扩散,但也要受到内部的文化与管理冲突的影响。尽管大陆与港澳台地区在历史、文化上具有亲和性,亲缘、乡缘等社会关系网络为来自于港澳台地区的外商在大陆投资奠定了文化基础,但不同的制度环境及技术水平往往又妨碍了企业家之间的沟通对话,相互理解和相互信任,使合资企业管理成本上升,技术外溢效应下降[5]。为避免这种后果,已有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选择通过建立独资分公司的方式进入东莞。
4.外资企业转移的技术仍以中低档为主
尽管到东莞投资的外资技术结构有所提升,但整体水平仍然不高。据2000年8月对在东莞石龙镇的日本京瓷公司的从业人员所作的一份调查显示:其从业人员的总数为15000人左右,其中有大专以上学历有550人左右、不到总人数的4%,其它主要是18~25岁的女工③,这表明京瓷公司在东莞的基地仅仅是一个利用低成本劳动力的装配中心对技术的要求低,对较高技术的扩散也是相当有限的。此外,占东莞外资企业中占有较大比重的台资企业通常会受到台湾政府的政策限制,如1997年台湾“经济部”公布的新版《企业对大陆地区投资审查办法》中明确规定,单一个案申请赴大陆投资金额以5000万美元为上限,超过者需经“特殊政策考量”确认其对台湾经济是否有正面效益④。因此,到东莞投资的台资企业均为规模较小的劳动密集型企业。
5.东莞劳动力、土地成本上升,区域比较优势减弱
港台IT企业投资东莞的初期,投资动机的首要的因素是降低成本,主要是为了充分利用本地廉价的土地和劳动力资源;同时为了进出口方便,区位选择上必须考虑接近香港。随着东莞经济的发展,劳动力成本、土地费用与能源费用的上升是必然的趋势,在其他地区加大引资力度的前提下,东莞引资政策优势也有所削弱。近年来,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区域在人力资本、经济基础、制度环境等影响投资决策的关键要素日益改善,已成为外商集聚的中心。目前,东莞的IT制造业已出现向苏州地区转移的趋势,这会对东莞以外资为核心的IT制造业集群的长期发展造成深远的负面影响。
6.东莞本地企业技术水平较低,吸收能力不足
东莞本地缺乏好的大学及科研机构,外来的劳动力也主要以来自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为主,劳动力素质较低,智力资源匮乏,与外资企业技术水平差距过大,且致使外资企业很难与本地企业形成密切的前后向联系,从而不得不把母国的配套企业整体“复制”过来,这就会大大降低外资在东莞的技术外溢效应。
(二)优化东莞IT产业集群技术升级路径的对策
1.加大教育投入,提高人力资本素质
东莞地区人力资本素质偏低已成为当地投资环境中最为薄弱的一环,而且也是制约外资企业技术外溢的关键因素。通过加大教育投入来改善东莞的人力资本素质,是优化东莞投资环境,推动东莞地方产业集群技术升级的治本之策。为此,在加大政府对教育投入的同时,应积极利用民间资金来投入教育,通过发展教育产业来带动东莞地区人力资本的整体提升。就短期而言,还应鼓励和大力推行各类岗前培训、在职培训、技术培训,通过短期培训的方法来改善东莞目前的人力资本状况。同时,还应积极推行用人制度的改革,采取积极有效地措施鼓励各类优秀人才聚集东莞,使东莞不仅成为企业聚集的高地,更要成为人才聚集的高地。
2.提高本地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缩小本地企业与外资企业的技术差距
东莞本地企业大多是通过OEM(贴牌生产)方式发展起来的,其核心技术及主要的零配件均来自海外,其技术进步也依赖外资企业提供的技术服务实现,形成技术创新的所谓“路径依赖”,自主研发能力明显不足,导致本地企业与外资企业的技术差距不断扩大,从而制约了外资企业的技术扩散。为此,应采取有力的措施促进本地企业加大对研发的投入,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降低自主研发的风险,并使其得到合理的回报。同时,应加大政府对技术研发的投入,通过建立政府主导的研发中心,为本地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和支持。科研院所和大学是创新的重要源泉,鉴于东莞本地智力资源不足的情况,可通过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帮助本地企业与北京、上海、广州等国内著名大学和科研院所的联系,鼓励本地企业与国内著名大学和科研院所联合进行研发。
3.加强反外资企业“技术锁定”的研究,加强外资企业的技术外溢效应
反技术锁定指的是东道国利用各种渠道解开外资企业技术锁定的钥匙,比如日本实施的“反求工程”(reverse engineering),在弄清外资企业核心技术机理的前提下,通过模仿和改善形成本地企业的核心技术[6]。就东莞而言,本地企业应通过“反求工程”加大对外资企业核心技术的学习与应用,而不应将企业发展仅仅定位于外资企业的零配件供应商。
4.加强对本地企业的技术改造,完善根植于本地的产业配套体系
应利用既有的优势,加大对本地企业的技术改造,扭转本地企业由来已久的“各自为政”的经营观念,逐步形成具有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彼此分工细密的完善的企业合作网络,最终建立根植于本地的地方化生产体系。
注释:
①余秀江,孙良媛.东莞电子通讯设备企业群落演进.运行与对策[J].南方经济2003,(10):40-43.
②杨建梅,冯广森.东莞台资IT企业集群产业结构剖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2,(8):45-50.
③何云.产业群聚与产业的升级改造[J].南开管理评论,2002,(1):56-59.
④何云.产业群聚与产业的升级改造[J].南开管理评论,2002,(1):5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