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河流河道综合整治措施的探讨论文_苏建宇

中小河流河道综合整治措施的探讨论文_苏建宇

北京 101300

摘要:在我国的中小河流流域,普遍存在严重的河道萎缩、水土流失现象,河道的防洪能力也在逐步下降。导致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为河道多年积淤过甚、违章建筑、无节制采砂、倾倒垃圾等等,同时这些情况也对河道所在区域防洪安全、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威胁。

关键词:中小河流;河道综合整治;治理措施

1.河道带来的生态问题

自然河道通过水流对泥沙的侵蚀、搬运和堆积,形成蜿蜒曲折的形态,并形成浅滩、深潭、弯道、落差等独特的多样性河道地形。这些形态结构有利于稳定、消能、净化水质、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以及降低洪水的灾害性和突发性,更具有其原有的种种自然功能。但由于现在向河道内排放污水、倾倒垃圾等,不仅加大了河道防洪的负担,带来了防洪安全隐患上,也影响了河道的生态化发展。河道内的无序挖坑采沙、河道自然景观的破坏都对河道防洪、河槽疏浚、滩区生态环境及邻河城市环境,构成严重的负面影响。影响地区全面生态可持续发展。

2.中小河流河道综合整治原则

2.1功能性原则

总得来说,河道综合整治实现防洪排涝是其主要目的,与此同时在新时代发展要求下,河到整治还应注重生态保护与美化自然环境的功能实现,使河道治理的综合效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实现社会、经济、环境、人文效益的和谐统一。因此具备良好的防洪排涝以及为社会营造舒适人居环境是中小河流河道综合整治的功能性原则。

2.2生态治理原则

河道的综合治理,要求尊重水生态平衡发展的自然原则,对于河道的截污系统进行合理的设置,使治理范围内的生态环境保持较高的完整性。多样性的河流形态,是河道及相关环境中生物群落多样性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河流生态得以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河道的综合治理,应以营造良好生态环境、自然环境、人文景观等实现与防洪排涝功能的有机结合,构建出舒适和谐、优美健康的滨水绿化空间。河道的综合治理,并不是单纯的进行河岸硬化、河堤加固,其关键还在于使河道的自然、生态环境、功能得到有效的恢复、改善,尽可能较少樱花工程、治污工程等造成的负面影响。

3.中小河流河道综合整治方案措施

3.1合理选择岸线布置,明确岸线防洪标准

从科学的角度来看,自然蜿蜒曲折的河道形态有利于降低洪水流速,减少洪水的破坏力,在保证安全泄洪的基础上,要尽可能地保持天然河道形态,不轻易修改河道岸线的走势。特殊情况需要截弯取直时,要进行全面系统的科学论证,避免由于河道的错位和改变造成防洪、泄洪作用的失效。需要强调的是,不论岸线以何种形态存在,都要能够根据河流不同河段的实际情况,合理确定防洪标准,发挥河道的基础作用。例如,在中小河流的治理中,既要能够根据河流所处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进行河道治理方式的选择,如围绕河道两岸的林地、草地、桥梁、建筑等因素进行选择,以生态水利的视角代替原有的水利工程视角,在治理河流的同时,维持和保护河道生态功能。又如,根据山区、丘陵、平原地区的不同,综合不同地形河流的治理目的,因地制宜,设置适宜的防洪标准。

3.2加强河道清淤疏浚,巩固河道护岸生态

传统落后的生产方式,缺乏环保意识的生活方式,导致大量的工业垃圾、生活垃圾随意排入中小河流,垃圾的存在不仅污染了水体质量,也与沉积在河底的淤泥一道造成了河道堵塞。而河道清淤疏浚,是中小河流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具体的疏浚过程中,要能够结合具体情况,做到精确疏浚,尽量减少疏浚过程中的泥沙扰动、扩散,进而造成二次污染。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同时,做好河道周边的监管工作,提高清挖的精确度,进行定期、定点清除,尽最大可能不破坏河道的自然状态;将清挖上来的垃圾和淤泥进行环保处理,防止二次污染。在现阶段中小河流的治理中,对河道护岸部分的建设主要以混凝土建设的土木工程为主,较多地考虑排洪、行洪、泄洪的安全,忽视了河道的生态功能。生态护岸理念的提出,契合了发展生态经济的主旋律,综合不同河道、河段的特点充分利用植物或植物与土木工程结合的方式,遵循河道生态建设的应用原则,制定适宜的护岸措施,选择合理的生态治理模式,如原生态型护岸、自然型护岸以及工程生态型护岸等治理模式。

3.3维护河道水域环境,提高民众护水意识

中小河流由于分布较广,形态复杂,有关其治理措施和方式的选择既要能够满足排洪、泄洪的需求,又要能够顺应河道水域环境的自然规律,选择能够从根本上利于中小河流水域发展的治理方式,重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处。摆脱“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重视河道含蓄水源的能力,强化水生物的栖息繁衍环境。引入水环境生态修复设计,利用河岸滩地的滞洪和含蓄水源的作用,凸显水生植物、动物在平衡河流生态中的作用。加大河流、水源保护力度,提高民众的爱水、护水意识。例如,通过普及和宣传引导民众了解和掌握洪涝灾害的应对和自救知识;加大农田灌溉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构建节水灌溉技术,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在重点水源地的河流沿岸,设置水环境保护宣传点,提高民众的护水意识。

3.4生态治理

3.4.1恢复河道自然形态

对于尚存的天然河道,应该确保这些河道的自然形态。在基本满足行洪需求的基础上,尽量依照原河道形态,宜宽则宽、宜弯则弯、宜深则深、宜浅则浅,形成河道的多形态、水流的多样性。避免河道的自然功能受到破坏,满足不同生物在不同阶段对水流的需要,同时满足水系景观的多样性。

3.4.2河流护岸生态治理

河岸生态系统是联系陆地和水生两大类生态系统的纽带,边缘效益显著,对河流变化极为敏感,所以它是河流生态修复的重点。在传统的水利工程设计思想影响下,河道的护岸、护坡工程主要考虑工程结构的安全性及耐久性,故多采用砌石、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等硬材料,这样就隔断了水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的联系,改变了自然河岸的生态功能和结构,破坏了河流的生态过程,从而导致河流自身净化能力和恢复能力降低,水体污染严重,鱼类等水生物栖息地消失等一系列问题。为了实现生态修复,采用生态护岸。先将河道岸坡修理成型,然后采用格宾网护岸,即用金属丝编织成的六角形网眼网笼,内填块石,耐腐蚀、抗冲刷,柔韧性高,适应性强,具透水性,可种植物。通过种植植物,利用植物与岩、土体的相互作用对边坡表层进行防护、加固,使之既能满足对边坡表层稳定的要求,又能恢复被破坏的自然生态环境,是一种有效的护坡、固坡手段。在网眼中种植芦苇、水竹、水菖蒲等水生植物;在正常水位以上种植簸箕柳、池杉等乔灌木;在岸边种植柳、杨、水杉、水松等护岸植物。生态护岸的植被有深根锚固、浅根加筋的作用,可以防止水土流失,降低坡体孔隙水压力、截留降雨、削弱溅蚀、控制土粒流失,可以改善环境功能,还能恢复被破坏的生态环境,促进有机污染物的降解,净化空气,调节小气候,并且改变了护坡硬、直、光的形象,给人们以绿色、柔和、多彩的享受。

3.4.3建造湿地

作为河道河岸的重要组成部分,湿地可以起到保护河岸植被的作用,湿地的建造可以使用生物重建技术,确保河岸植被能够达到一定的规模。通过建造湿地对河流水系能够起到有效的缓冲作用。

结语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和治理理念,将生态治理理念融入中小河流排洪、泄洪的基本建设中,做好河道疏浚、河岸巩固、维护水域环境的基本建设,促进中小河流生态全面系统地推进。

参考文献:

[1]姜紫箫.中小河流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强化措施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7(02):216.

[2]黄锦林.中小河流治理工程中的生态设计理念[J].广东水利水电,2015(3):9-13.

论文作者:苏建宇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9年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17

标签:;  ;  ;  ;  ;  ;  ;  ;  

中小河流河道综合整治措施的探讨论文_苏建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