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工作应重视人的认知失调及其消除,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认知论文,思想政治工作论文,重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认知是一个心理学的概念,关于其定义,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心理学家有不同的理解和表述。有的把认知看作是表征内在和外在事件的一个主要中介过程,是在刺激源和行为矫正之间充当主要中介作用的对现象的组织形式。有的把认知和认知元素作为同一个概念,定义为个人对自身、自己的行为和环境所知道并用知识来表示的东西。还有的把认知定义为认识体系的“要素”,它们包括一个人所意识到的或认识到的一切,可以是事实、信仰、见解或别的一切事物,并可以用主体的知识和意识的术语来表达,等等。虽然心理学家关于认知的定义有所不同,但有其共同的主旨,即都认为认知是个体所知晓的东西或者由个人经验所获得的知识。美国的心理学家费斯汀格将认知之间的关系分为三类,即:无关、协调、失调。如果两种认知彼此没有什么关系,一种认知对另一种认知没有什么含义,它们之间就是一种无关的关系;如果由一种认知能够推出另一种认知,或者说一种认知紧跟着另一种认知,那么它们就处于一种协调的关系;如果一种认知紧跟着另一种认知的反面,或者说由一种认知可以推导出另一种对立的认知,那么它们就处于一种失调的关系中。相比之下,三种关系中认知失调对于个体的影响最大,因为它打破了常态和平衡,必然要引起一系列的反应。关于这一问题,费斯汀格的认知失调理论研究得最为深入,也是最具权威,影响最为广泛的理论。虽然这一理论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但现有的理论成果对我们理解认知失调于个体的影响和作用很有参考价值。这一理论认为,在一个人的由众多的认知组成的认知元素集合中,总有相互处于失调关系的认知元素存在,而认知失调必然对人的心理和行为造成各种影响,是人们活动异常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这一理论的研究内容和取向,对于思想政治工作来讲,也是很有启发和指导意义的。
一、认知失调普遍存在并时常影响着人们的心理和行为,思想政治工作应将其纳入自身研究的范畴
由认知的定义可见,说到认知,必然要涉及到意识和认识。关于三者的关系,心理学人士也有过专门的论述。当代著名神经心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R.w.斯佩里在其1969年的论文中曾明确地说:“意识就是一种认识活动。”我国心理学教授潘菽也指出:“从实际分析,意识就是认识。意识活动就是认识活动。”因此,可以说意识同认识属同一个概念,都是人脑的活动,而人脑则是意识或认识活动的器官。这些都已为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活动所证实。再说到认知,在美国学者弗里德曼等著的《社会心理学》一书中有这样的论述:“认知在很大的程度上被定义为认识体系的‘要素’。它们是一个人所意识到或认识到的一切。”由此,我们可以认为认知就是人们通过意识或认识活动所获得的知识、形成的概念、得出的结论等等。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写到:“思想、观念、意识的产生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观念、思维、人们的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物质关系的直接产物。”人是社会的人,总是要处于一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之中,因此在与他人和事物的接触中,意识或认识活动作为一种经常发生的活动是必不可少的,也是不可避免的。在这些活动中必然要形成各种各样的认知。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如前所述,只能是无关、协调、失调三者中的一个。单就失调而言,是相当普遍地存在着的,甚至有的还较为严重。费斯汀格的认知失调理论指出,只要在某个领域中,有两个或更多已有的信念或价值观处于不一致状态,就会发生这种失调的情况。而通常来讲,一个观点,一种行为,同已有的许多信念中的任何一个都不会产生失调,这样的情况是绝对不可能的。联系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等方面的实际,我们会发现,情况也的确如此。如在评功评奖、评选先进和晋职加薪等问题上,有的同志可能自我感觉良好,认为自己应该有希望。然而可能事与愿违,组织上做出的决定是客观和公正的,机会却没有落到自己头上。这时候就会发生认知失调,即自我评价及期望同组织上对自己的评价及事情的结果不一致。再如,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厂有厂纪、家有家规,一个单位、集体为了保证自身的管理经营活动得以正常进行,需要有一整套严明的纪律和规定。然而这些并非所有人都能够充分理解和接受。因而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即个别同志想得到更大自由度的想法,同关于纪律、规定严格约束的认知之间的失调。还如,因工作性质及任务的需要,有的单位常常难以保证正常节假日的休息,且往往是越到节假日,越忙越紧张,如电力、交通及公用事业等部门。这样就产生了相应于职员与亲朋好友团聚的迫切愿望的认知,同相应于现实的工作需要及上级的规定要求的认知之间的失调。做进一步的分析和思考,可以想到,这些认知失调的存在必然会给工作对象的心理和行为带来各种影响,也是人们思想问题产生的一个重要根源。轻者会造成个体的情绪波动,行为失常,严重的还会导致整体士气的低落、秩序混乱。
因此,认知失调问题的普遍存在及其对人们的经常性的程度不同的影响,应该成为思想政治工作关注的重要课题。虽然以往因认知失调而产生的类似问题,也被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去加以解决,但因对问题缺少实质性的认识,存在着方法不够科学,效果不够理想的问题。而从认知失调的角度来看待和考虑这些问题,有助于我们从根本上更好地加以把握,找准问题的症结所在,进而做到有的放矢,使问题得到更好的解决。研究表明,认知失调在一些情况下体现得较为明显,这些尤其是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需要重点把握的。一是在做出决策或决定时。费斯汀格认为,失调是决策不可避免的结果。这是因为当一个人在两个或更多的事物中做出一个选择时,必然面临着内心的冲突,因而会产生认知上的失调。这是因为选中的事物有其不足之处,未选中的事物也有其优点或可取之处。然而,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二是在公开服从但没有伴随着内心观点的改变的强迫服从的情境中。这种情况下,一个人对自己做出公开的行为的认知与内心的观点之间产生了失调。如前所述,慑于纪律规定的约束和严明的奖惩措施,有的同志可能在外在的行为上服从了管理,但内心却没有真正地认同和接受。即,我们平常说的“口服心不服”。三是在接触到新信息的情况下。尤其是与新生事物相关联的信息,所对应的认知同一个人已有的信息之间往往存在着不一致。如新的思想、理论、观念为人们所接受总是需要一个过程,它必须打破旧有的东西的抵制和束缚,才能被人们所认同和接受。四是在缺乏社会支持的情况下容易产生认知失调。当一个人了解到其周围的人与自己有着不同的观点和看法时也会产生认知失调。而且这样的人占的比例越大,产生的失调就越严重。心理学的研究还得出这样的结论:不同的认知失调其影响程度是不同的,有的影响相对大一些,有的影响相对小一些。现实当中也是如此。因未获准请事假一次所产生的认知失调,同因工作需要而推迟探亲假期甚至是取消休假所产生的认知失调,在程度上是有很大的不同的,前者产生的认知失调相对要小一些,而后者产生的认知失调则相对大一些。这些具体的差异也是工作中应注意和把握的。
综上所述,人们的认知失调几乎是时时处处存在的,因而也就在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不断地产生着影响和作用。为此,思想政治工作应加强对认知失调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并结合各单位、各部门的实际特点进行深入的思考,摸索总结出人们在不同时机、不同场合可能出现的认知失调的规律性的东西。如,在国家和地方政府有重大的政策和制度出台时,一些人可能会有什么样的认知失调出现;刚从院校毕业分到一个单位的新同志可能会产生哪些认知失调;其他的还有年终总结评选先进时又会有哪些认知失调可能出现等等。使得人们的认知失调问题处于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掌控之中,从而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预见性和针对性。
二、消除或减少认知失调是人们客观的内在需求,思想政治工作应主动介入之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当一个人产生了认知失调以后,紧随其后的是必然要产生减少或消除这种失调的压力,以此来缓解因失调造成的心理上的不适和行为上的失常。例如,一个抽烟上了瘾的人,或从电视、广播中,或从报纸、杂志上,或从亲朋好友及医生那里,都不难获得关于抽烟有害健康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自然要同继续抽烟的认知相失调。因此,他可能会产生一种矛盾的心理:既想继续抽烟,又担心自己的身体受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烟的诱惑力更大,为维持这种抽烟的行为,他就会努力通过各种渠道,来收集支持抽烟的说法。如:抽烟的危害并不大,很多人抽烟,也没见有什么大的毛病;抽烟可以提神,对学习和工作也有有用的一面;抽烟便于与人交往,使办事更加方便等等方面的信息。以此来消除这种失调。虽然这种方式是自欺欺人,或是自我安慰,但人们却常常乐此不疲,使抽烟的行为得以继续下去。而如果有关抽烟损害健康方面的认知占了绝对的优势,使抽烟的人确实感到抽烟危害的严重程度,就会导致戒烟行为的发生,借此来消除在抽烟问题上产生的认知失调。两种情况,虽然都消除或减少了认知失调,但其结果不同。再如,前面已讲过的例子,有的同志因自我感觉良好却与评选先进、晋职加薪等机会无缘而产生了认知失调后,总想找个说法,想知道个为什么。消除这一认知失调,有多种方式。从当事人个人的角度来讲,他可能自认为是领导和组织上对自己不公,或者是自己没有主动跟领导搞好关系,以此来消除这一认知失调。这种方式对于个人的发展和集体的建设都是不利的。他也可以通过向周围人倾述自己的烦恼并听取他们的看法和意见来消除认知失调。以这种方式来减少或消除失调,其效果,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这种情况下,身为领导,尤其是政工干部,如果能够主动靠上去做工作,循循善诱地施以积极有益的影响,引导当事人对自身做出客观的评价,找准差距和不足,明确努力方向。增加其正确的认知,纠正其错误的认知,从而消除其认知失调,则会收到积极的效果。心理学的研究还表明,一个人认知失调的程度越严重,由此而产生的减少或消除失调的压力就越大。失调所涉及的认知元素越重要,这种压力也就越大。如,在婚恋问题上,生活伴侣的选择是终身大事;在择业的问题上,职业、岗位的选择事关个人的前途和命运,由这些事情引发的认知失调,因其涉及的内容重要而使得消除失调的压力就更大,尤其需要把思想工作做好。根据认知失调理论,消除或减少认知失调可以通过三个基本的途径或者说方法来实现,这些都是我们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可视情加以运用的。一是改变同行为相对应的认知元素。当相应于有关环境的某些知识的一个环境认知元素同相应于一个行为的认知元素之间存在失调时,通过改变行为的认知元素,使它与环境元素相协调,能够消除失调。如果因为知道了抽烟损害身体健康,那么把抽烟这种行为戒掉,就可以消除这种行为与周围环境形成的认知失调。还如,如果认识到了某种行为是与纪律、规定相悖的,那么通过改变这种行为就可以达到消除失调的目的。二是改变同环境相对应的认知元素。马克思指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如果是一个人的已有认知同其对于环境因素的认知出现了失调,也可以通过改变环境因素达到消除认知失调的目的。如,每逢传统重要节日,若四周冷冷清清,缺乏节日气氛,这显然是与大家关于节日的认知是失调的。而通过张灯结彩地烘托节日气氛来改变人们对于环境的认知元素,就可以消除这种认知上的失调,并使人们在精神上获得愉悦和满足。三是增加新的认知元素。抽烟者往往会去寻求并贪婪地阅读对声称抽烟有害健康研究进行批评的任何材料。同时,会避免阅读赞扬这类研究的材料。这就是在增加支持抽烟的新的认知元素。而对于未能评上先进或立功受奖的同志,可能会更多地关心了解榜上有名同志表现突出之处,以及别人对于自己的客观的评价,特别是对自己的缺点和不足的看法。通过增加这些新的认知元素,就可以消除或减少先前产生的认知失调。
总之,思想政治工作应将消除或减少人们的认知失调作为一项经常性的工作内容来抓,列入日常工作安排和计划。努力将工作做在前,定期分析各个阶段人们可能存在的或可能出现的认知失调,制定出切实有效的应对措施,形成有效的应对机制。未雨绸缪,提前做好预防工作。避免产生不应有的认知失调。把握时机,及时消除或减少现实存在的认知失调,从而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
三、认知失调理论为人们正确认知的形成提供了有益的指导,思想政治工作应积极地加以借鉴和利用
费斯汀格的认知失调理论的研究成果,在如何更好地消除和减少人们的认知失调方面,对于思想政治工作是很有启发和指导意义的。由其中的有关原理我们可以引申出一些工作指导原则,这些原则能引发我们的进一步思考,有助于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性。
1、凝聚力原则
认知失调理论认为,社会群体,是个体认知失调的主要来源,也是消除和减少可能存在的失调的重要条件。不论失调如何产生,也不论失调在何处产生,社会群体都是一种减少失调的潜在资源。通过获得群体对某些观点的社会支持,一个人增加了同那些观点相协调的认知元素,由此减少了整个失调。而且,一个群体的凝聚力越强,群体对个体的吸引力越大。群体中个体的认知失调就越容易被减少。群体的意见分歧就越容易被消除。这一原则与工作实际的联系也是很紧密的。对于一个单位或集体的领导班子来讲,搞好自身的团结,增强班子的凝聚力,是消除内部意见分歧,减少内耗,及时形成正确、统一意志的重要保证。那么小到具体的班组,大到整个单位和集体也是一样的。这就从另外一个角度使我们认识到,团结状况好,有凝聚力对于一个单位或集体的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意义之所在。
2、奖惩适度原则
处于强迫服从情境中的失调,往往是因为有奖励及惩罚被作为限制条件,使得一些人为了获得奖励或避免遭受惩罚而违背内心的观念、想法,做出外表上服从的行为。例如,每个单位都有自己的规章制度,违反了这些就要受到处分和处罚。对于那些思想觉悟程度还不够高的人来讲,内心总想更自由一些,但为免于惩罚,也只好“委屈”自己,不会轻易去碰“高压线”。这样就产生了认知失调。这种认知失调因奖励和惩罚而产生,也可以通过奖励和惩罚来消除或减少。认知失调理论研究指出,太大的奖励或惩罚只会产生很小的失调。在这里相对于如此重的奖励或惩罚,认知失调已显得并不像实际上那么严重了。又因减少失调的压力取决于失调的程度。因此说,在奖励和惩罚过重的情况下,从改变个体内心观点的角度来讲效果并不理想。所以,与惩罚或奖励过重相比,当惩罚或奖励相对较轻时,常常更容易发生紧跟着公开服从之后的内心观点的改变。这样,如果除了公开服从之外,我们还想使说服对象的内心观点得到改变,那么,最佳的方式就是:提供的奖励或惩罚刚刚足够引发外在的服从,如果奖励或惩罚过重,那么,由于引起的失调程度较少,不会产生通常那样的内心观点的改变。
另外,就改变内心不应有的观点来讲,如果所提供的奖励或惩罚太轻,不足以引发外在的服从行为,可能比不做任何事情更坏,因为它使得人们进一步强化了原来的观点。实施严明的奖惩,鼓励先进、鞭策后进,也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和手段之一,但为了收到最佳的效果,在实施奖惩时,既不能太轻,也不能太重,而是要掌握好一个度,使人们真正在思想上有所转变,做到表里如一,实现治标又治本的理想效果。
3、趋利避害原则
认知失调理论的研究指出,接触各类信息可以起到调节认知失调的作用。个体认知失调的程度不同,对待信息的态度也是有区别的。对于认知失调不是很严重的个体,他们往往会尽量避免接触增加进一步失调的信息,主动接触有助于消除或减少失调的信息。而对于失调严重的个体,他们可能会做出一些反常的举动,表现出主动接触导致失调进一步增加的信息,以至发展到迫使自己改变内心观点的地步,以此来消除或减少自己的认知失调。因此,我们在工作中要注意掌握人们可能出现的认知失调的性质和程度,在主观上营造出有利的信息环境和氛围。尽量使人们多接触积极有益的信息,避免接触消极不利的信息,从而使人们更多地形成正确的认知,抛弃错误的认知,形成积极有益的认知集合。
4、潜移默化原则
根据认知失调理论的研究,当处于被动地接触信息的情境时,人们是否避免或规避会产生或增加失调的信息材料,还要取决于他们对于材料的预期或对材料的早期判断。那么,如果我们能够创造出这样的情境,即对某些信息的预期和早期的判断表明能减少失调,而材料本身实际上是增加失调的,这样,会促使人们在不知不觉中产生更大的失调。这样可能更容易使他们改变原有的观点,接受新的观点。这一原理对于政治教育的有效实施也是有一定启发的。如果想要向教育对象成功地灌输一种思想观念,应避免一开始以“我说你听”的权威式、强迫式的口气,使他们产生一种防卫或逆反的心理,相反,应采取一种商讨、质疑、结论待定的方式提出理论观点,这样往往容易在潜移默化中使教育的内容被人们接受,从而达到预期的理想效果。
应该说,认知失调理论对于思想政治工作的启发之处,还不止这些。关于人们的认知失调问题,还有许多值得研究和探讨的地方。这些都有待于我们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做出进一步的努力,从而拓宽思想政治工作的应用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