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义词同义现象的原因论文_于晓娜

反义词同义现象的原因论文_于晓娜

河北师范大学 050024

摘要:一般来说反义词是意义相反的词,但是在反义词中存在一种有意思的现象,那就是表面看上去是反义词的一组词,在具体的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却能表达相同的意思,即本文所要谈到的反义词同义现象,本文从几个方面探究一下这种有趣现象背后的奥秘,浅谈一下反义词同义现象的几个原因。

关键词:反义词 同义 原因

在反义词中,有一种比较有意思的现象,即反义词同义现象。就是通常所说的表面看上去是一组意义上相反的词,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却能表达相同的意思。本文就着眼于这一点,对反义词同义现象的几个原因做一些简单的分析。而且需要说明的是对本文中讲到的反义词同义中的“同义”需要从广义上加以理解,不要将“同义”的理解仅仅限定在“理性意义上相同、相近”这一狭义的层面。下面分别列举不同的类型加以说明造成反义词同义现象的几种原因。

一、词汇本身特点使得反义词同义。

1、动词分类的不同使得反义词同义。

沈家煊先生《为什么研究语言中的整合想象》一文中举了一个有趣的例子:

A、“中国队大胜美国队”

B、“中国队大败美国队”

这两句都是“中国队大胜,美国队大败”的意思。沈先生在分析这两个句子的时候是从“语言学需要整合”的角度进分说明的,认为语法研究的目的是想以简驭繁,用简明的规则说明繁复的现象,他认为给动词分小类也是出于这个动机,不断分小类就会适得其反,最终失去了语法的概括性,所以说不能一味地分析下去。一味地分析会削弱语法的解释力。[1]170所以认为这两个句子中的动词“胜”、“败”不能单独拿出来分析,而是要结合前面的修饰语“大”一起来分析,否则就很难解释清楚同类的现象。

如果我们抛开“整合的角度”,仅从动词“胜”、“败”来分析,会发现在这两个句子中之所以反义词会同义还是因为词类本身具备的特点。我们来仔细地分析这两个句子的结构,很容易发现这两个句子唯一的不同就是句子A使用的动词是“胜”,句子B使用的动词是“败”,但是表达的意义却是一样的。要想找到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只能从“胜”和“败”这两个动词本身的特点入手进行分析。句子B“中国队大败美国队”中的“败”具体应该理解为“中国队使美队大败”,这里的“败”就有了“使动用法”。“使动用法”即述语带有使动意义的用法,述语表示的动作行为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主语使宾语表示的人或事物发出的,这在古代汉语中是特殊的述宾关系。带有使动意义的述语一般由动词、活用为动词的名词、形容词及数词充当。由动词充当的就称之为“动词的使动用法”。在古代汉语中,动词的使用用法中的“动词”一般为不及物动词,如果动词本身就是及物动词,本身就有带宾语的功能,为了区别,古人在注释的时候就会改变这个词的读音,但也不是所有使用用法的动词都改变了读音,最终要靠上下文来理解。例如:

A、庄公寤生,惊姜氏。(《左传﹒隐公元年》)

B、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论语﹒季氏》)

C、扁鹊曰:“越人非能生死人也。”(《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D、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儿子焉。(《论语﹒微子》)

E、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孟子﹒梁惠王上》)

例A中的“惊姜氏”意指“使姜氏受到惊吓”,例B中的“来”意指“使之前来”,例C中的“生死人” 意指“使死人复生”,“ 惊”、“来”、“生”都是不及物动词,它们带了宾语,就应该考虑是特殊的述宾关系。例D中的“食”、“见”表示“使……吃”, “使……拜见”例E中的“朝”表示“使……朝见”。“食”、“见”、“朝”都是及物动词,本身就能带宾语,所以为了区分,注释的时候“食”读为“sì”,“见” 读为“xiàn”,但是“朝”的读音就没变,所以及物动词是不是使动用法,要按上下文意思来确定。[2]

在“中国队大胜美国队”这个句子中,“胜”本身就是及物动词,就可以带宾语,而“败”为不及物动词,所以为“使动用法”,这样就使得互为反义词的一组词具有了同义的表达效果,这是由动词的不同类别决定的。

2、词汇表达内容的不同使得反义词同义。

词汇表达内容不同也会造成反义词同义现象。例如:

A.“刚才说的 ( 指上一页讲授的知识) 已经到前面去了, 接下来我们看下一页的知识点。

B.“刚才说的(指上一页讲授的知识)已经到后面去了,接下来我们看下一页的知识点。

在这两个例子中, 分别使用了相反的词语“前”或“后”来比表达同样的观点, “ 刚才上一页的知识已经讲授过了”,会出现这样的表达效果是因为“前”和“后”表意的多义性,它们既可以表示方位也可以表示时间。当这两个词表示方位时, 指的是具体语言环境中提到的“前面”和“后面”,当这两个词用来表示时间的时候, 指的是所描述的事情发展的客观的先后顺序。因此,在这两个例句中看正是因为这里的“前”是表示时间的, 相对于现在而言,而这里的“后”是表示方位的,相对于现在所讲述的内容而言。所以就会出现一组表面上看去的反义词表达相同意义的现象。

3、反义词不平衡现象使得反义词同义。

意义相反或相对的两个词的相关语义构成反义义场,这两个词互为反义词。反义义场中词总是成对的,但是两个词之间的语义范围、使用频率并不相等,这样就形成了反义词的不平衡现象。[3]例如:

A、做人要心胸宽广,可不能为了芝麻大的事情就耿耿于怀,那样也太小家子气了。

B、春天到了,可要注意了,冰就那么厚,千万不能冒险上去玩,珍惜生命从身边的小事儿做起。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C、就那么远,步行十几分钟也到了,还要打车,真是大小姐的做派!不是咱们这种穷孩子能够享受得起的啊!

这几个句子都体现了反义词不平衡现象,这就使得反义词能够表达相同的意义。在例句A中,用“芝麻大”和“芝麻小”表达的都是事情小,在例句B中用“厚”和“薄”表达的都是冰薄,在例句C中,用“远”和“近”表达的都是路程近。那么例句之所以分别选用了词语“大”、 “厚”和“远”就是因为反义词的不平衡现象。在能表达相同的意义的时候,人们在词语的选用上,有些词的使用频率就高,有些词的使用频率就相对较低。比如在“有多厚”这样个格式中,只能用“厚”而不能用“薄”,只有在已知为薄时才说“有多薄”。所以反义词的不平衡现象也会造成反义词同义。

二、句子的省略使得反义词同义。

某些句子的省略也会造成反义词同义现象。例如:

A、她对我相当的好,像亲姐姐(对待亲妹妹),生活中给了我无微不至的关怀,尽管她只比我大两岁。

B、她对我相当的好,像(亲姐姐对待)亲妹妹,生活中给了我无微不至的关怀,尽管她只比我大两岁。

在句子中,“姐姐”和“妹妹”的使用,都是为了表达“她”对我很好,一组反义词表达了相同的意义。这一组句子把“姐姐”换成“妹妹”或者把“妹妹”换成“姐姐”句子所要表达的意思完全相同。认真分析,我们就会发现,A、B两个句子都是省略句,A句省略了“对待亲妹妹”,完整地表达应该为“她对我相当的好,像亲姐姐,生活中给了我无微不至的关怀,尽管她只比我大两岁”。B句省略了“亲姐姐对待”,完整地表达应该为“她对我相当的好,像亲姐姐对待亲妹妹,生活中给了我无微不至的关怀,尽管她只比我大两岁。”无论是省略了成分的A、B句,还是补全后的两个句子,句意完全相同,这也就造成了我们看到的反义词同义现象。

三、语用上的反义词同义。

1、表达喜欢、亲昵的感情色彩使得反义词同义

上面的例子是从词本身的特点角度分析了反义词同义现象,在语用方面,也能够形成反义词同义现象。例如:

A、妈妈(向别人介绍自己的孩子时候)说:“这是我的大宝贝儿。”

B、孩子洗完脸,冲妈妈挥着小手说:“妈妈,香香”,妈妈逗孩子说:“臭妞妞!,好臭臭,臭臭。”

反义词的作用是表示事物、行为、性状等等的对立。可以表示不同事物现象的对立也可以表示同一事物现象在不同关系上的对立。然而在例句A中,“大宝贝儿”完全可以同义替换为“小宝贝儿”,因为在这个具体的语言环境里“大”和“小”表示的并非同一事物现象在不同关系上的对立,表示的也不是“大”和“小”本身具体的意思,“大”既不是指身材高大,也不是指按年龄在家里排行老大,“小”既不是指身体矮小,也不是指按年龄在家里排行老小。而是作为母亲对自己孩子的亲腻的称呼,表达的是母亲对孩子的喜爱之情。在例句B里,“臭臭”所要表达的意思也完全和“香香”相同,也是“香香”的意思,只不过是妈妈为了逗孩子开心故意用反义词来表达,加深所要表达的对孩子的喜爱之情和使对话更温馨,通过反义词同义的表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里起到了更好的表达作用。

2、反语修辞方法的运用使得反义词同义。

在表达特定的感情色彩时候,会体现出反义词同义这个特殊的现象,这一现象在反语这一修辞手法的运用中表现的最为突出。反语即故意使用与本来意思相反的词语或句子来表达本意,这种辞格叫反语,也叫“倒反”或“反话”。[4]反语可以分为以正当反和以反当正两类。这两类都是反义词同义现象的具体运用。以正当反表达的就是不满和厌恶的感情色彩

例如:

A、老大问老二:“一加一等于几?”,老二不假思索的说:“当然是三啊。”老大说:“我可服了你了,你可真聪明啊 ,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

B、公司员工马路家里需要用钱应急,问平时的好哥们田良借钱,田良犹豫再三,从兜里掏出一百块钱递给马路,马路看了看田良手里的钱,意味深长地说:“哥们,这钱太多了,哥们怕以后还不起,你还是收起来吧。”

C、新学期开始了,同学们都在议论新来的任课老师的授课情况,其中一个声音说:“这个老师上课简直是神了,讲的怎一个好字了得,哪里是我们这帮凡夫俗子能听明白的,人家的课只有天才才能听得懂,谁叫人家是博士后呢……”

在例句A中,老大说的“聪明”是对老二的讽刺,其实他内心真正的想法是老二太愚蠢了,就连“一加一等于二”这么简单的问题都回答不上来,所以在这个具体的语境中, “聪明”和“愚蠢”所要表达的意思完全相同,都表达的是“愚蠢”的意思。这就造成了反义词同义现象。在例句B中,马路说钱“太多”的言外之意就是田良太不够意思了,不够哥们,借给他的钱太少了,所以在这里,“太多”和“太少”这对反义词完全同义,表达的都是“钱太少”这个意思。马路说“还不起”其实真正的意思是“还得起”。在例句C中,同学们议论老师讲的课“好”,其实是老师讲的课“坏”,同样“好”和“坏”都是表达的“坏”的意思。即体现了反义词同义。

而反语的另一种以反当正表达的恰巧是相反的感情,表达的就是喜欢、亲昵的感情,例如:“几个女人有点失望,也有点伤心,各人在心里骂着自己的“狠心贼”(孙犁《荷花淀》),这里的“狠心贼”,并没有什么恶意,相反更能表现出几个女人都自己丈夫的深沉的爱。

通过以上的分析, 我们可以看出, 造成反义词在具体的使用中表达效果一致既有词汇本身特点的原因,也有句子省略和语用方面的原因。但是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无论是哪一方面的原因,都不能脱离具体的语言环境。如果脱离一定的语境, 单看这些反义词, 它们的意义肯定是相反的。 也就是说, 我们这里所讨论的反义词的同义现象只有在一定的语境中才成立, 它不具有类推性、 穷举性, 只能看作语言系统中一种有趣的、 特殊的现象。[6]

参考文献:

[1]沈家煊.《语法六讲》.商务印书馆.2011

[2]郑振峰.李索.武建宇《古代汉语》.河北人民出版社.2007

[3]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4]李彬.周云《反义词同义现象浅谈》

作者简介:于晓娜,(1986—)河北承德人,河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训诂学。

论文作者:于晓娜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7年1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7/5/3

标签:;  ;  ;  ;  ;  ;  ;  ;  

反义词同义现象的原因论文_于晓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