峰值期国内旅游市场供需关系研究——以1999年国庆假日旅游潮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峰值论文,为例论文,供需论文,旅游市场论文,假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9年国庆可谓千年之禧,旷世金典,期间的国内旅游更是让人喜出望外。从未有过的七天长假带来国内旅游业的全面火爆。9月21日国务院公布实施新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后,形成了继春节、五一之后又一旅游高潮,而且更显强势。
旅游峰值期即一年中游客人数达高峰值的时段。随着我国假日制度的延长,一年中将有三个连续七天的长假,国内旅游市场将会形成三个突出的峰值期,即春节、五一和十一。国内旅游业的季节性高峰将转化为假期性高峰。本研究以1999年国庆峰值期假日旅游潮为例。
1 从国庆旅游潮看国内旅游巨大市场需求
随着改革的深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旅游业正在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国内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国际、国内旅游市场日趋融合。目前,国内旅游的经济总量已达到国际旅游的2倍,按照旅游发达国家的统计,这个倍数可以达到7-8倍[1]。因此,国内旅游在我国有着相当大的潜力。国内旅游人数从1985年的2.4亿人次增加至1998年的6.9亿人次,平均年增长8.5%;国内旅游消费总额从1985年的80亿元增加到1998年的2391.2亿,平均年增长29.9%,充分反映出国内旅游需求趋旺之势[1]。
1999年国庆期间,全国各地旅游异常火爆。据国家旅游局最近调查统计数据,10月1-7日,全国居民在国内旅游的人数达4000余万人次,旅游花费约141亿元,是去年同期的3倍,比火爆的春节旅游花费还增加1亿元。7天的花费相当于去年全国国内旅游收入的5.9%、国内生产总值79553亿元的0.18%。同时,国内旅游的人数增长更高于消费的增长,1-7日全国居民外出旅游的人数约是去年同期的2.2倍[6,5]。临近全国各大中城市的景点景区、度假地几乎全部爆满。1-7日,全国铁路日均发送旅客348.7万人次,同比增长14.1%[12]。各地普遍反映,国庆期间接待游客数量创历史最好水平。其中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山东、海南、江苏等地旅游增幅较大,游客人数和旅游收入均比去年同期增长50%[9],有的还超过这个幅度。表1为部分省市国庆假期旅游业的一组数据。
表1 国庆期间主要旅游省市旅游经济指标
Tab.1 Tourist Statistics of Major Destination Areas During National Day
游客人数(万人)旅游收入(亿元)
省市
国内
国际
总人数 同比增长
国内旅游收入
同比增长
北京
11.0
39.4
含内地
上海
100.0
152.9
天津
300.0
重庆
118.0
53.0
5.19 61.00
江苏
321.9
25.031.80 35.00
湖北
110.0 11.00
陕西
37.5
98.2
2.111.00 87.50
山东
525.0
64.010.00 41.00
海南
28.6
1.9
30.5 1.78
济南
108.3
0.51
青岛
61.0
110.0
西安
49.0 1.80
广西
76.63
70.0
2.81
80.00
本地
南京
30.0
杭州
15.0
桂林
24.0 1.0
25.0
泰安
24.6
64.01.12 119.00
本地
武汉
30.0
数据来源:国家旅游局
1.1 国庆峰值期国内旅游主要特点
国庆峰值期国内旅游市场的基本特征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①旅游态势呈“井喷”型,旅游人数急剧增长。由于休假延长消息公布较晚,居民出游匆忙,自发性、盲目性较大。全国各旅游城市及景点游客数量急剧膨胀,旅行社组团接待繁忙,各条旅游线几乎全部脱销。主要旅游景区(点)接待人数均超过往年同期最高水平。②散客比重极大提高,家庭游上升趋势明显。游客消费方式以自我服务的散客为主,占全部人次的95%。期间出去旅游的人以家庭型为主,即使在团队游客中也有相当一部分是举家参团。旅游主体趋于平民化,工薪阶层占了67%左右[5]。③出游人数增长率高于消费增长。虽然,国庆期间居民旅游消费水平较平时有所提高,但旅游消费的增长远低于游客人数的增长。从收入水平和实际价格水平两方面共同分析,全国一半以上家庭具备了国内旅游的初步条件,但旅游消费水平又不可能很高,由此形成国内旅游的主要消费特点,属于需求数量扩张,消费层次还很低型,在消费的深度和广度上都有很大发展潜力。④客源流向多样化。全国各地旅游城市及景点景区全面火爆。不仅著名旅游城市景点游人如织,就连西北偏远地区客流量也迅速猛增[15]。
1.2 国庆峰值期旅游潮形成原因
国庆期间,国内旅游市场需求极度膨胀,形成一股强大旅游潮。其原因不难看出,它是在休假制改革、国家大幅度加薪和拉动内需政策三者共同作用下形成的,而深层原因还在于人们消费观念改变及旅游意识的加强。①节前大幅度加薪使居民的出游力大为提高。大众旅游兴起的第一个必要条件是可支配收入的增加。经改革开放20年的积累,人们手中有了余钱。尤其是今年7月份国家大幅度加薪达30-40%,仅增加低层居民的收入一项直接受益人即达8400多万人[14]。②休假时间延长,带薪休假制度实行。大众旅游兴起的另一个必要条件是工作时间的缩短,闲暇时间的增加。国庆旅游潮形成的重要因素是节假日的延长,闲暇时间越来越充足。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和休闲时间的增多使居民国内旅游的需求由可能变为现实。公休假日延长至一周,对旅游消费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③国家拉动内需政策举措。1999年以来国家拉动内需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对推动旅游业发展起到了加速器的作用。④人们消费观念的改变及旅游意识的加强。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加快升级换代,从传统的吃、穿、用向住、行和其他服务性消费领域扩展,居民的服务性消费支出增长快于商品性消费支出增长。越来越多的人在食品和服装之外,用于文化教育、旅游休闲娱乐方面的消费增加,旅游将成为人们一种重要的消费选择[10,11]。
1.3 国庆峰值期旅游经济影响
由于休假日延长,居民消费水平激增,尤其是旅游热给其他相关行业带来巨大经济效益,被专家称为“假日经济效应”。旅游业是综合性和关联性很强的产业,它在国民经济和第三产业中处于一个产业群的核心地位,发挥着带动其他产业发展的核心作用。从国庆旅游情况看,旅游热潮极大地刺激了消费,直接带动了交通运输业、旅行社业、餐饮业、住宿业及零售商业的兴旺,并给相关行业带来了巨大商机。仅七天,铁路部门日均发送游客达347.8万人次,客货运输总收入约20亿元,创下铁路客运新纪录[12]。
全国各地普遍出现了旅游消费热潮,旅游城市更加突出。零售商业直线上升,商场客流量成倍增加,旅游购物大增。旅行社组团数成倍增长,精品线路的全部爆满。
2 国庆峰值期国内旅游市场供需矛盾
经过20余年的发展,目前我国发展国内旅游已具备许多有利供给条件,表现为国内旅游经营体系已经比较健全,旅游接待设施也在不断增加完善;旅游景点、交通、住宿、餐饮、购物、娱乐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都取得大幅度的进展。重要旅游城市和大中城市附近面向国内旅游者的旅游设施建设步伐加快,为国内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从需求和供给两方面看,国内旅游即存在着很大的消费需求,又具备一定的供给条件,在平常状态下,供需矛盾并不十分突出,当峰值期到来,供需平衡就被打破,矛盾就暴露出来了。回顾我国旅游业发展进程可以看出,旅游业是在市场需求的直接作用下发展起来的,市场需求是产业发展的原动力和催化剂。其发展的基本脉络就是需求—短缺—供给,再需求—再短缺—再供给的往复循环[2]。国庆峰值期,国内旅游又一次表现出强大的市场需求,需求量大大超过了供给量。总体表现为需求弹性大,供给弹性小,存在供给“瓶颈”。
国内旅游市场供需矛盾的根本原因在于:①旅游供给的有限性与旅游需求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②国内旅游市场供给是由政府及旅游企业及管理部门提供的,而需求是由旅游市场自发调节的;③我国居民收入模式影响由于我国的收入模式是矩形模式,具有强烈的趋同性特点,大多数人差不多在同一时期跃迁到同一消费层次,使得需求不足在短期内迅速转化为需求过旺,产生需求爆炸。而需求层次拉不开,会产生供给过剩和供给严重短缺的畸型局面。一方面供过于求,形成客源强制替代。例如高档次饭店客源缺乏,不得不降格以求;另一方面是供不应求,形成供给的强制替代,这种局面严重影响旅游业的发展。
由于市场需求估计不足,峰值期强大的旅游潮到来时,旅游业及各相关行业准备不够充分,致使与旅游产业相关密切的各行业都不同程度地暴露出很多问题。旅游潮过后,游客投诉急剧增多,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旅游交通、旅游安全、旅游服务、旅行合同等。通过对全国部分省市国庆峰值期旅游调查分析,得知国内旅游市场有效供应不足,供需矛盾焦点主要集中以下几方面:
2.1 交通“瓶颈”严重
国庆期间,铁路、民航、公路等交通部门采取了一些应急措施,但总体看运力不足,使节假日出行成为比较困难的事。旅游交通是个老大难问题,每到节假日,交通都是卡脖子的环节,一直困绕着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国庆峰值期国内旅游业又一次陷入交通困境之中,在游客的投诉当中交通问题是最多的。
2.2 旅游地严重超载接待
国庆期间,景区景点游客爆满,超负荷营运,安全服务工作跟不上。特别是许多著名景区几天之间接待几十万人,日接待游客超过5万人次以上,严重超负荷,造成景区安全系数下降[16]。旅游总量缺乏控制是超载的主要原因,可以说超载接待已是目前国内旅游市场的杀手,这个问题应引起整个行业的重视。超载接待造成很多问题:①旅游安全系数下降。②游人观赏效果受到影响。③各行业服务质量下降。④旅游地生态环境灾难等等。
2.3 住宿业、餐饮业、旅行社等直接相关的服务行业供给不足
目前我国大部分旅游城市及景点接待能力还很弱,基础配套设施不够完善,加之对峰值期市场估计不足,致使与旅游活动密切相关的各环节都出现了问题。除交通外,住宿是又个瓶颈。大量游客同时涌入旅游城市或景区,造成供应不足,部分游客住处无着落[9]。吃饭也成了难题,景区或市中心地带饭店人满为患,价格上涨,服务水平也下降。
有些旅行社运作不规范,管理水平较低,节前盲目组团,在与地接社衔接时,不能保证旅行合同的实施,事后投诉有较多增加。
2.4 旅游安全系数下降,恶性事故增多
没有安全就没有旅游业,这是旅游业界的常识,但在实际运作中,又往往被置于脑后。正如每次旅游高峰总难免要发生一些悲剧性事故一样,节日期间出现了贵州马岭观光车坠落,死伤惨重的严重事故[9]。它暴露了旅游业目前普遍存在的一个隐患。恶性事故发生的原因主要是以下几方面:一是在峰值期,游人大增,景区内各方面设施超负荷运转其至带病作业,旅游安全系数下降。二是只注重经济效益,忽略安全问题,管理不善,缺少安全提示方面的信息;三是游客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对安全问题麻痹大意。
3 关于峰值期国内旅游市场供需矛盾的对策研究
旅游意识的增强和旅游消费的升温,并不意味着国内旅游业已经成熟,国庆旅游中出现的问题,暴露出国内旅游市场的薄弱环节。目前全国有26个省市区将旅游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旅游业要承担这个历史使命,必须经过一番磨练和完善[1]。对国内旅游市场供需特点进行深入地研究非常迫切,其中峰值期旅游市场研究是重要内容,包括峰值期旅游市场需求规律,即需求总量、需求结构、需求层次及需求心理等方面问题。峰值期供需矛盾虽然不可能在短期内根本解决,但可以采取一定措施使之得到缓解。
3.1 首先要突破交通“瓶颈”
对此交通部门有必要专门针对新公休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组织开行旅游专列。实践证明这是缓解峰值期运力不足的有效措施,它可以带来多方效益。首先,在现有运力、设备、区域调度允许的条件下,在相当程度上有效缓解了大型团体集中出游的交通供需矛盾这一大难题。其次,旅游专列在价格上与常规列车持平,而且车型较好,深受游客的欢迎,同时也可为旅行社树立良好的形象。第三,铁路部门通过把无序的旅客组织成有序的团体,把无序的临时运行变为有序的组织运行,不仅增加了铁路开行客车的计划性,而且也相应增加了铁路部门的运输收入,还使地接社提前做好旅游接待的各方面准备工作。正是由于上述种种效益,全国各地铁路局在节假日组织旅游专列已渐成趋势。据铁道部统计,国庆期间,全国共开行跨局干线旅游专列86列,再加上各铁路局自行组织开行的局管区内的专列,应该在100列以上[12]。尽管如此,仍然难以满足峰值期旅游市场需求。
建议各铁路局都应设置假日列车中心,与旅游管理部门密切合作,市场预测的基础上,研究开行旅游专列方案。开行专列是对游客、旅行社、铁路三方有益的好事,其关键是要对峰值客源市场预测。这个工作难度较大,因我国居民出游盲目性、自发性较大,市场难以把握。随着国内旅游的日益成熟,国内旅游者应逐渐养成计划旅游的消费方式,使有关方面有可能相对准确地对市场预测,提前拟定运力方案。旅游专列应该作为重点车对待,将其组织开行列入重要日程,并颁布相应的规章办法。
在不增加单程旅行时间条件下,适当对部分列车的停站进行调整;减少硬席车,增加卧铺车的比例;全国订票系统应进一步完善,信誉度与可靠性都需加强。民航方面也要按市场规律经营动作。使其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更有利于旅游业的发展。
3.2 以市场为导向进行旅游产品的开发与升级换代
旅游市场需求可以理解为消费者的心理和消费能力的总和。它不同于一般生活必需品消费,其特点是弹性大、热点转移更快、可替代性更强。以市场导向含义是作为市场供给方首先要研究重点服务对象的心理偏好,决定提供什么类型产品;其次是消费能力,如收入状况、闲暇时间、文化水平等,这些决定了提供什么档次的产品和服务[17]。从90年代初开始,大众旅游方式逐步由静态观光向动态参与性旅游转变,生态旅游、购物旅游、文化旅游、体育旅游及修学旅游等在市场份额中逐年增大,不仅扩大了旅游需求总量,也改变了旅游产品结构。目前,各旅游地旅游产品类型虽有增加,但普遍存在产品内容单一,形式老化,即使在一些著名景点,局面也未改观。旅游产品开发要适应市场需求,合理定位并形成特色,体现多样化、精品化特点,只有这样才能增大产品吸引力。传统旅游产品要根据市场需求变化的特点,发掘出丰富的文化内涵,提高档次。
3.3 旅游总量控制及旅游地容量预测
峰值期超负荷接待是国内旅游业发展的巨大隐患,它带来了很多问题,有些甚至影响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由于我国衡量旅游业以日均接待游客多少为主要指标,旅游企业包括旅行社、宾馆、景点等都在片面扩大接待游客量。没有接待能力,又不愿放弃商机,导致服务质量下降,景点、交通、住宿等拥挤不堪。这种追求短期利益的做法不利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峰值期必须对旅游总量进行控制,如控制旅游总量,提高旅游消费,采用电脑统筹预订景点票,错开高峰期人流过度集中等。旅游总量的控制可能暂时影响旅游收入,但总体看是利大于弊,可以通过提高旅游消费来增加旅游收入。我国旅游消费空间还很大,一些发达国家旅游购物比重占整个旅游收入的60%左右,而我国旅游购物收入不到20%[13]。
目前我国对旅游景区景点的环境容量的评估和监管力度不够,节假日旅游市场因多种因素所致,对客流量难以控制,尤其是热点线路人流更加集中,很多问题的出现都与此相关。建议在建立有效的动态信息传播机制的基础上,建立旅游景点区的预警机制,向社会公布峰值期景区客流预测趋势,并以此来引导、分流、管理旅游者,使客流量控制在环境容量范围之内。
旅游地环境容量是有一定张力的,可以通过提高旅游城市以及景点的承载力而得到提高。整个旅游业都要研究合理的承载力问题,不但要提高景点的承载力,更要提高景点所在城市的承载力,这是短期内解决旅游城市接待能力的有效办法。国庆期间,各旅游城市在旅游消费中处于被动状态,涉及旅游的各部门缺乏协调联动,使城市整体功能缺乏张力。今后要把旅游城市作为一个总体产品进行规划,协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政府要发挥权威作用,改变旅游管理体系中条块分割职能弱化弊端,使旅游管理发挥综合效应。
3.4 关于旅行社业及住宿业管理建议
旅行社是旅游业的晴雨表,它最快、最敏锐地感受到旅游市场的变化,对市场变化的回应也是最快的。目前,旅行社小散弱差的经营现状与快速发展的节假日旅游市场的要求越来越不适应。今后工作重点应由旅游市场开发及促销,转为旅游管理。旅游经营和管理才是旅游业发展的核心。改变旅行社运作不规范以及服务质量低的现状,实行规范化管理,加强网络化经营,控制无序竞争。
住宿业发展要考虑消费需求层次及心理。根据我国国情,旅游消费主体是工薪阶层,对住宿的需求主要是三星级以下的条件。高档饭店数量宜少些,多建一些二、三星级及普遍旅馆。住宿业应完善大众型、经济型旅游住宿接待服务体系,形成金字塔型结构,满足不同经济条件游客的需求。
3.5 旅游信息系统建立
目前旅游信息服务还很欠缺,尽管各级旅游管理部门及旅游企业对旅游信息都非常重视,基本都建有自己的信息系统,然而在实际运作中,表现为分散,缺少多向的及时的交流信息。各级旅游信息的交流应建立在更大的平台上,改变各级系统信息分割、滞后、利用率低的现状,为旅游企业经营决策提供信息服务。国家旅游管理部门应建立旅游信息中心系统,把全国各地旅游城市及景点信息及时提供给旅游企业及旅游者,以便对全国旅游市场进行统一监控、调配。旅游城市可以建立旅游信息台,为游人出行提供更全面的信息参考。
3.6 对国民进行旅游消费教育
目前我国只有少数旅游发达省市的旅游消费者相对成熟,而绝大数的旅游消费者是不成熟的。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将旅游消费等同于一般的商品买卖,而对旅游消费过程的特殊性和我国旅游业的发展现状缺乏了解。二是,旅游消费的盲目性较大,在旅游产品的选择上喜欢跟风,缺乏现实性的分析。另外,面对旅游业和旅游市场的不成熟,缺乏自我保护意识,也有极少数旅游者趁势投机,扰乱旅游市场的正常秩序。面对大众的旅游消费教育严重匮乏,旅游消费者缺乏必要的旅游消费观念。旅游教育还是一盲区,在这方面政府、大众媒体及旅游教育机构有责任作积极的引导工作。
1999年国家把旅游业确定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并出台了系列刺激旅游消费的政策,今后国内旅游业还会继续升温,做好峰值期旅游研究迫在眉捷。从目前一些景点及所在城市的软硬件设施来看,不可能在短期内彻底解决接待供需矛盾,需要旅游企业之间在资源分配上的合理协调,对峰值期客流进行有序疏通,同时还需要全社会各方面力量的配合与支持。
标签:旅游城市论文; 供需关系论文; 天津旅行社论文; 杭州旅行社论文; 北京旅行社论文; 武汉旅行社论文; 经济论文; 上海旅行社论文; 景点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