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亮亮[1]2004年在《管理层收购(MBO)中的股权配置研究》文中认为近几年,管理层收购在我国国有中小型企业和一部分上市公司中得到了广泛推行。实施管理层收购的主要目的之一是通过该种方式提高企业治理效率,而从目前已完成管理层收购的企业来看,治理效率并没有得到明显地提高,一些企业甚至出现了业绩严重下滑的局面,这引起了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广泛关注。在企业治理效率研究中,股权结构一直是研究的重中之重,为此,本文试图通过对股权结构配置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困扰当前理论界和实务界的这一问题。 本文主要内容有: 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概括本文研究背景、选题意义、研究思路、主要内容以及研究创新。 第二部分主要是对国内外管理层收购与股权配置相关研究的回顾,对比了国内外实施管理层收购的特点,并从委托—代理理论、人力资本理论、证券设计理论和企业的管理者理论等方面阐述管理层收购的经济学意义。 第三部分为本文的重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内容:一是关于股权比例结构(股权集中度、股权制衡度)与公司治理机制之间关系的理论研究;二是对管理层收购中股权优化配置的实证研究,通过对2001年末全部上市公司股权配置总体考察,建立起指导管理层收购的股权优化配置模型;三是通过股东身份特征的研究,为管理层收购中股东的选择提供一定指导;四是对我国管理层收购中股权配置的案例分析,通过考察2002年发生的12家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案例来验证股权优化配置模型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揭示蕴藏在管理层收购中的股权配置规律。 最后一部分为结论,总结了本文的研究贡献和研究不足,并指出了今后研究方向。
王克文[2]2008年在《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关系研究》文中提出合理的股权结构是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基础,而良好的公司绩效需要以合理的股权结构和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作为保证,股权结构、公司治理和公司绩效三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我国上市公司大多是在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产生的,由于计划经济的历史背景和转轨经济时期市场环境不完善等特征,跟其他国家相比,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有着明显的不同,而且股权结构作用于公司绩效机制的途径和影响程度也存在差异。本文正是从实际情况出发,通过对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关系的理论与实证分析,从而验证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之间的相关性。论文在回顾国内外对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关系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对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关系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即通过对一系列的市场整体数据分析,探讨了我国上市公司目前的股权结构现状,分析了股权构成对公司绩效的影响。结合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及我国上市公司治理机制的特点,分别提出了股权集中度与公司绩效关系以及国家股、法人股、流通股的比例与公司绩效关系的理论假设。同时,建立了相应的多元线性数学分析模型,利用SPSS14.0统计软件,对之进行线性回归分析,研究它们之间的回归系数和关联度,并对检验结果进行了分析,最后对实证结论及其理论涵义进行了归纳总结,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李华[3]2003年在《中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及其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通过对中国上市公司特殊股权结构的成因以及特点的分析,股权结构对公司治理影响的分析,各类股东行为模式的博弈分析以及股权结构对上市公司业绩影响的实证分析,解答了一些中国证券市场的热点和实际问题,如国有股减持、全流通、发展机构投资者、保护中小股东权益、制止股市过度投机等。本文通过这些分析证明中国的特殊的国有股 “一股独大”的部分流通的股权结构是造成中国证券市场种种弊端的根源。最终要解决这些问题,最根本的办法是完善和优化中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本文就如何完善和优化中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提出了政策建议。本文第一章分析了中国国有企业制度变迁的历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从放开和搞活国有企业出发所进行的企业制度改革,中国的上市公司股权结构是国有企业改革进入股份制改造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阶段随着证券市场建立和发展形成的。国有股法人股不流通有其特殊的历史原因,是渐进式改革的必然结果。本文第二章首先分析了国外的三种股权结构模式即日德模式、美英模式和东亚模式;而后对股权结构从纵向角度分析各股东比例十几年来变化的情况,从横向角度以2002年上市公司数据为依据分析股权结构在各个上市公司中的分布情况;最后对中外股权结构进行了对比,指出了中国股权结构的特色。本文第三章在对上市公司的内外治理机制进行了论述以后,相继分析了股权集中度特别是股权过于集中的代表一股独大,以及股权过于分散的结果内部人控制对公司治理影响,讨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国有股大股东代理人的内部人控制;还分析了不同的股东如持股经理层股东、国家股东、法人股东、机构投资者、中小个人股东由于其自身的特性对公司治理的独特影响;最后分析了中国股权结构中部分股本不流通对公司治理的影响。本文第四章构造了一个各股东博弈的多方博弈模型,在这一框架下,股权结构中各股东出于自身利益极大化的目标,作出了博弈决策。在中国特殊的股权结构和市场环境下,博弈解比较容易达成不利于社会效用极大化的投机解。在该投机解中不流通的国有股大股东倾向于与控制流通股价的机构投资者合作掠夺中小股东,法人股的存在有利于减少这种投机的发生。而后本文用实证数据及模型表明中国股市确实存在过度投机。本文第五章运用实证数据相继分析了经理层持股、职工持股、股权集中度,一股独大对上市公司净资产收益率和每股收益的影响。考虑到为了保配保壳上市公司极有可能在年报的数据中做假,实证分析采用了2002年中报数据,以区别于前人以年报为基础的研究。结果表明,经理层持股和职工持股有利于上市公司业绩的提升。股权集中、一股独大有利于账面收益的提升却不利于主营收益的提<WP=8>升,而账面收益与主营收益之差正好是可能的虚假报表重组所带来的收益,这一个结果从侧面反映了第四章国有股大股东通过报表重组掠夺中小股东的真实性,证实了第三章股权过于集中以及“一股独大”不利于上市公司提高经营业绩的理论分析结果。本文第六章首先实证分析了股权结构中国有股比例对上市公司账面收益以及主营收益的影响。发现国有股比例越高账面收益越大,但是国有股比例与主营收益却呈现倒U型的一元二次函数关系,能够使主营收益最大的国有股比例为30%。发现法人股比例与主营收益呈现倒U型的一元二次函数关系,能够使主营收益最大的法人股比例为36%。每股收益与法人股比例成正U型的一元二次函数关系,能够使账面每股收益最小的法人比例为42%。上述分析中账面收益与国有股、法人股比例的相关性与第三章第四章中的理论分析不符,但是主营收益与国有股、法人股比例的关系却正好与第三章第四章中的理论分析符合。这正好说明第三章第四章中的理论分析得到了实证的支持,做假账的投机行为确实存在。在第六章中还构建了流通股比例影响上市公司业绩的数学模型,认为流通股比例的提高有利于提高上市公司业绩,然而,用实证数据验证该模型时发现流通股比例对上市公司业绩并没有明显影响,本文分析了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本文第七章依据第五章和第六章的实证分析得到的最优股权结构结果,对比第一章和第二章现有股权结构的数据,提出了优化股权结构的思路,并把它形象化地描述为股权结构优化流程图。国有股比例应当下降为30%左右,甚至可以考虑放弃作为第一大股东,而成为具有强监控能力的第二大股东,这一章还总结了十大国有股减持方法并进行了分析。法人股比例应当上升到36%-42%之间,实现这一目标的方法是国有股以非流通方式减持转化为法人股,这样还可以减少对市场的冲击。适当允许银行持有由债转股而变成的法人股,不仅有利于解决坏帐问题,还可以优化股权结构。关于全流通问题,由于需要流通的股票数量巨大,集中在短期之内上市会给股市带来毁灭性打击,应当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随着证券市场配套制度的完善,逐步实现全流通。本文第八章首先分析了规范发展机构投资者的必要性,认为可以通过发展证券投资基金,将中小股民的力量集合成机构投资者的力量,通过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实现公司核心竞争力提高和业绩改善。发展境外合格机构投资者QFII,其目的不仅在?
刘晓霞[4]2006年在《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上市公司股权结构问题一直是困扰我国证券市场发展的头号难题。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优化问题不仅是学术界讨论的热点,也是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焦点。2005年5月,股权分置改革全面启动,股权结构的优化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本文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对股权结构问题及其优化的讨论的。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优化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一步一步有计划的实施,而不可一蹴而就。本文首先对股权结构的理论进行了概述,分析了股权结构对公司治理的影响,并提出了股权结构优化的一般认识。然后从股权流通性、持股主体和股权集中度三个方面详细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特点,提出了股权结构优化的模型与原则。通过分析认为上市公司股权结构问题的主要矛盾在于股权的流通性分割,因此股权结构优化的第一步应该是股权流通性问题的改革。股权流通性的优化目标是实现普通股的全流通,其优化途径可以通过股权分置改革来具体实施,使非流通股获得流通权,纠正“同股不同价、同股不同权”的现象,实现股权平等。在股权分置改革完成后,更重要的任务是要对持股主体结构和股权集中度进行优化。本文通过对股权集中度的三种模式进行比较,以及成本——收益理论的分析,提出了适合我国现阶段国情的股权模式,即建立几个大股东并存的相对控股模式。在具体的持股主体结构优化上,分别对国家股、法人股、机构投资者、内部职工股等方面进行了分析,认为应该在竞争性行业降低国家股的比例,提高法人股比重,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实行股权激励制度,以建立多元化相互制衡的投资者结构。在股权结构优化的过程中,还应该通过行政、法律法规等其他配套措施的建设,对股权结构的优化提供制度和政策上的支持,最终达到股权结构优化的目的。
邓志国[5]2002年在《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优化研究》文中指出股权结构是公司治理的核心和基础,股权结构设置的不同会引起公司治理结构与经营业绩的迥然不同,甚至还会引起股市稳定性的变化。本文首先对中西方股权结构进行了横向的比较分析,对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中不同属性股东的行为进行了对比分析,着重对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股票市场及公司业绩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性的研究;然后,本文利用了规范分析的方法(综合利用了博弈论、信息论、规划论以及福利论等),以全新的角度界定了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优化目标,较有创意地构建出股权结构的优化模型以及优化的最佳模式。最后,本文提出了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优化措施,并就国有股减持、QFII制度等问题作了进一步的分析与研究。
牛婷[6]2008年在《我国生物医药行业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关系的实证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股权结构是决定公司治理结构的基础,因为股权结构决定着公司控制权的分布,决定着公司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的性质,而公司治理效率的高低最终体现在经营绩效上。医药行业作为一个公认的国际性行业,在各国的产业体系和经济增长中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不仅如此,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医药行业在我国已经成为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但是近些年来,我国医药类上市公司的经营绩效出现了整体下滑,因此对于投资者来说正确认识公司绩效就显得十分重要了。本文以2006年深沪两市生物医药上市公司66家符合要求的企业为样本,运用Eviews等软件对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试图通过实证进行回答,并试图发现其中的相关关系并据此提出优化股权结构的建议。上市公司公布的年报数据是本文进行实证研究的主要数据来源。本研究对于上市公司制定战略发展规划、优化股权结构、提高经营绩效、增强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国家政府管理部门适时制定相关政策、投资者正确选择和把握投资方向,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对于正处于转轨经济中的国有企业的改革与发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也将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本文分为以下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导论部分。这部分概述了论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阐述了迄今为止国内外学者关于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研究的理论观点以及研究的方法和结果,并介绍了本文的写作思路、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以及文章的基本框架与创新点。第二部分对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进行理论分析。第三部分是本文的核心部分—实证分析。首先提出了关于我国生物医药行业上市公司股权性质与公司绩效的假设,选取样本和变量指标。接着构建了回归方程式,并运用描述性统计方法说明了样本生物医药行业上市公司股权性质、股权集中度的特征和公司绩效的现状。最后,在前文分析的基础上,对构建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的关系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并对得出的实证结果进行了分析及总结。第四部分是本文的结论。第五部分为政策建议,从股权结构的重组和良好发展平台的构建两方面提出相关建议及措施。第六部分是本文研究结论及有待于进一步解决的问题。经过实际数据的分析,本文发现,国有股比例和法人股比例对公司绩效存在三次方非线性关系,而流通股与公司绩效呈显著的负相关性。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公司绩效没有显著相关关系,但是前五大股东持股比例与公司绩效存在线性关系。对于拥有控股的公司,国有股控股与法人股控股并不存在孰优孰劣之分。
贺伊琦[7]2009年在《所得税对中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西方有一句著名的谚语:“只有死亡和税收是不可避免的”,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现代税收制度日趋细密复杂,并逐渐渗透到社会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影响着公司和个人的经济利益,成为人们经济决策中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1958年6月,美国经济学家Modigliani和Miller(以下简称MM)在《美国经济评论》上发表了《资本成本、公司财务和投资理论》的长篇论文,标志着以MM理论为起点的现代资本结构理论的产生。然而由于MM理论有着一整套严格的前提假设,它的提出并不能解释现实的经济现象,因此沿着MM理论的研究思路,许多经济学家随后进行了突破和拓展,使现代资本结构理论更加接近于现实的经济条件。但无论哪一位经济学家在对公司资本结构进行研究时,都不得不把所得税因素考虑进去。正如Miller所说的:“美国的税收体系是对众多公司决策影响深远的力量,但更重要的是对MM理论所涉及的那些类型的财务决策。就这个原因来说,税收因素在财务领域里永远是鹤立鸡群的。”然而西方学者在对资本市场和公司资本结构进行研究时,所考虑的所得税因素都是基于其本国资本市场税制的。西方国家的资本市场及其税制经过上百年发展后已经形成了一个较为完备的体系,而我国则是刚刚起步,无论是资本市场税制还是公司资本结构方面,都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地方。2004年1月31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俗称“国九条”),要点之一就是“完善资本市场税收政策,研究制定鼓励社会公众投资的税收政策”。此后至今,我国的资本市场税制一直处于不断的调整与完善之中。尤其是2008年1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大幅下调了企业所得税法定税率,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契机。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有必要从中西方所得税法律体系入手进行对比分析,剖析西方的研究成果,探究其在我国所得税制环境下的适用性问题。在此基础上,研究中美两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特点,从中找出其所蕴含的所得税因素,最终做出基于我国所得税制的筹资公司资本结构决策。本文在研究过程中,以经济学、管理学、财务学、会计学、金融学、财政学理论为基础,结合我国宏观税制情况,从微观公司的角度,对我国上市公司如何优化资本结构进行了规范与实证相结合的研究。全文由八章组成。第一章主要阐述了论文的选题背景、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结构安排。第二章回顾了中西方(主要是中国和美国)有关所得税影响资本结构的研究文献,通过对现有文献的评价与总结,提出了本文拟解决的关键问题。第三章对比分析了中美两国所得税法律体系以及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特点。鉴于两国所得税法律制度的繁杂性,笔者主要立足于本文研究目标对两国税制进行了归纳总结。本文认为就对筹资公司资本结构的影响而言,中美两国所得税制的最大差异在于税率形式以及利息、股利应纳税额的计算不同。在美国,无论公司所得税还是个人所得税采用的都是累进税率,并按综合征收模式计算应纳税额,累进税率的非线性特征,使得所得税因素成为公司决策的内生变量。而我国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分别以综合模式、分类模式课征,并且企业所得税及利息、股息、红利个人所得税比例税率的采用,使得公司和个人无法通过自身的决策来调整自己的有效税率,因此所得税因素对于我国公司的资本结构决策而言是一个外生变量。在这种情况下,我国所得税政策的变化将对公司的资本结构决策产生更为重大的影响。美国公司融资方式的选择,遵循的是所谓的“优序融资理论”(Myers和Majluf,1984),即公司融资一般会遵循内源融资>债务融资>股权融资的先后顺序,这一融资顺序的选择反映出在美国公司的资本结构中,内源融资占最重要的地位,其次是银行贷款和债券融资,最后是发行新股融资。而笔者根据Wind中国金融数据库2001~2007年上市公司数据计算的结果显示,我国公司融资的先后顺序是股权融资>债务融资>内源融资,具体来说,在我国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中,股权融资(44.18%)占最重要的地位,其次是银行贷款(33.27%)和内源融资(21.40%),最后是发行债券融资(1.15%),从而表现出较为强烈的股权融资偏好。两国公司资本结构的差异性特征,究其原因,与两国所执行的所得税制度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第四章从资本市场税收机制的一般分析出发,重点剖析了所得税影响资本结构的运行机理:所得税→公司现金流量和资本成本→公司资本结构决策→公司治理结构安排→公司资本结构决策调整。本章希望通过梳理所得税影响公司资本结构的研究主线,为五、六两章分析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如何影响公司资本结构决策提供依据。第五章探讨了企业所得税对公司现金流量和资本成本的影响,同时结合最新企业所得税法,分析了税法变动以后筹资公司的资本结构决策情况。在此基础上继续考虑了盈利能力、非债务税盾以及资本结构治理效应对公司资本结构决策的影响。最后,对企业所得税与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相关性进行了实证检验。实证结果显示:企业所得税率显著影响我国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与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正相关。第六章首先从个人所得税角度,分析了投资者利息、股利所得税,以及投资者股票转让资本利得税对筹资公司现金流量和资本成本的影响。其次,联系最新所得税法,研究税法变动前后筹资公司的资本结构决策情况,并讨论了个人所得税对公司资本结构治理效应的影响。最后,对个人所得税与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相关性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股利所得与资本利得的税率差异显著影响我国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使之倾向于进行内源融资;利息所得与股权所得的税率差异也显著影响我国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从而促使其形成了股权融资偏好。第七章通过对证券市场供需双方一般均衡模型的建立,从筹资公司证券供给和投资者证券需求两个角度全面分析了考虑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和其他涉税因素时筹资公司的资本结构决策情况。根据一般均衡模型,笔者发现在我国税制环境下,筹资公司基于一般均衡状态的资本结构决策,等价于其从局部均衡角度所做的资本结构决策。第八章简要地概括了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并结合研究主题——所得税对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影响,从现有税制条件和改革资本市场税制两方面,提出了优化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政策建议。具体来说,债权优化的思路是,一方面,硬化银行贷款约束,丰富我国公司债券品种,进一步完善信用评级制度,加强债权人利益保护。另一方面,适当调低企业所得税率,同时降低公司债券利息的个人所得税率,以此优化债权内部结构。股权优化的思路是,通过股票回购减持国有股,提高流通股比例;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建立多元化的产权结构。在此基础上,降低个人投资者股利所得税率,设定股利支付率最低标准,适时开征资本利得税,以实现我国股票市场与债券市场的结构平衡;对国有股、法人股的股利适当征税,以促使国有股持股主体的明确。此外,本章还指出了本文的研究局限及后续研究方向。所得税对公司资本结构的影响研究是一个内容非常丰富的研究课题,国内外学者对这一方面的研究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奠基和探索,因此本文不仅受益于前人的研究成果,而且在探索空间方面受益良多。在本文的研究过程中形成的主要创新观点包括:(1)结合资本市场环境考察所得税和公司资本结构的相关性问题,认为税收对资本市场的影响是税收宏观作用机制的表现,而税收对筹资公司资本结构的影响是税收微观作用机制作用的结果。资本市场税收机制发挥作用的过程为:政府征税→筹资公司资本结构以及治理结构变化→资本市场变化。而资本市场变化又会对国家税收政策的变动起到反馈作用。在此基础上,从现有税制条件和改革资本市场税制两方面,提出了优化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政策建议,包括债权优化和股权优化两方面的思考。(2)分别从现金流量和资本成本两个角度考虑了所得税对公司资本结构的影响,建立考虑所得税的馅饼模型,全面分析了所得税影响公司资本结构的作用机理:所得税→影响公司现金流量和资本成本→影响公司资本结构决策→公司治理结构安排→公司资本结构决策调整。(3)通过引入股权收益的另一种形式——股票转让资本利得,拓展了Miller模型(1977),构建了同时考虑筹资公司自身所得税、债权人利息所得税、股东股利所得税和股票转让资本利得税情况下的公司资本结构决策模型,以研究四者之间的税收差异对公司财务决策的影响。(4)通过对证券市场供需双方一般均衡模型的构建,从自然人投资者和公司法人投资者两个视角论证了投资者的证券需求,突破了以往研究中存在的只从自然人投资者角度分析,而忽视公司法人投资者税收问题的局限。同时,结合2008年1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分别分析了筹资公司向自然人和公司法人投资者筹资的税收利益,论证了Miller的资本结构无关论并不适用于我国。虽然本文在所得税如何影响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方面做出了一定的努力,但由于研究条件以及笔者研究能力所限,论文还存在一些令人遗憾的局限和不足。主要表现在:对2008年新企业所得税法实施以后公司资本结构的决策情况,暂时无法得到经验数据的佐证;忽略了纳税调整因素对公司资本结构决策的影响;鉴于个人所得税数据获取的困难,选取替代变量检验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与个人所得税之间的相关关系等。
陈锦旗[8]2006年在《中国上市公司融资结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融资结构理论始终是财务学中最具有争议的课题之一,也是国际金融理论界研究的热门话题之一。随着中国投融资体制改革深化和资本市场机制不断完善,中国上市公司将有更多的融资渠道可以选择,公司融资结构呈现出多元化的局面。此时,研究中国公司的融资行为以及决策依据显得特别重要。因为公司融资结构决策会影响到公司剩余收益的分配、公司剩余控制权以及公司治理结构,最后会影响到公司价值。本文通过对国外融资结构理论的回顾,对主要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的融资结构的比较,来分析中国上市公司融资结构特征。大量数据说明中国上市公司融资结构中股权融资的比重远远超过债权融资,与成熟市场条件下公司融资方式的“啄食顺序”不同,有着强烈的股权融资偏好。同时,中国上市公司的融资效率是低下的,不管是股权融资还是债权融资。股权融资募集资金变更频繁,缺乏约束,资金使用效率不高;银行债权融资存在软约束,使用效率同样不高;公司债券融资具有较高的约束力,但在我国发展受到限制。我国上市公司之所以出现如此的融资结构,是与我国宏观经济制度有密切联系的。本文对中国上市公司融资结构制度背景进行了分析,以便为解释公司融资结构的选择提供现实背景和理论依据。上市公司作为一独立的经济主体,其行为是对环境约束的反应。股权融资偏好正是低廉股权融资成本、低效公司治理结构与低效融资体系条件下的合理选择。根据融资结构理论模型,对影响融资结构选择的公司特征因素进行了理论分析,把治理结构看作上市公司的一个微观因素,同公司盈利能力、收入波动性、资产结构、资产规模等因素结合在一起,根据我国上市公司2000-2004年面板数据,运用变截距模型综合考察了这些因素对上市公司融资结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股权集中度、国有股比例、流通股比例均与资产负债率显著负相关;少数大股东联盟与资产负债率正相关,但不显著;产品竞争能力、资产结构、资产利润率、非债务税盾与资产负债率负相关;经营风险、资产规模与资产负债率正相关;公司成长性与资产负债率没有显著影响。
沈维涛[9]2003年在《中国上市公司融资结构、股权结构与治理结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关于中国上市公司的讨论,比较集中在股权结构与治理结构。按照西方经典融资结构理论,融资结构影响并决定治理结构,但是现在的中国上市公司则与此定律相背离。本文从融资结构出发,先评述西方经典融资结构理论,分析影响企业融资方式的选择的因素,然后对中国上市公司融资结构进行剖析,发现理论与实际的背离现象,进而讨论融资结构与公司治理的内在联系,用实证方法研究中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经营绩效的关系;最后提出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必须优化股权结构,落脚点在治理结构。全文共分八章: 第一章:导论。介绍本文的选题意义,相关概念界定,介绍本文的研究方法和结构安排,归纳本文的主要观点。 第二章:融资结构理论评述。本章介绍了Durand融资结构理论、MM理论、权衡理论、不对称信息理论等主要融资结构理论,阐述了这些理论的基本观点、命题及其相关假设,并对这些理论进行了评述,总体上说,这些理论具有相当的理论价值,但在实践中仍不时受到挑战,融资结构理论远未完善。 第三章:企业融资方式比较与选择,本章从三种角度对企业融资方式进行划分,比较分析了内源融资与外源融资,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股权融资与债权融资。介绍了国外两种典型的融资模式:市场主导型融资模式与银行导向型融资模式,从比较分析的结果看,两种模式各有特点、优势,也存在一些局限性;从两种融资模式的形成和发展脉络看,企业融资方式的选择受经济体制、金融经济制度以及经济发展状况等因素的影响。 第四章:中国上市公司融资结构现状分析。本章以大量的数据说明中国上市公司内源融资比例很低,上市公司偏好外源融资和股权融资,这与融资结构理论和国外企业融资模式有较大的差异。分析中国上市公司融资偏好的原因主要是融资成本偏低,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不合理。认为过于偏好股权融资不利于降低上市公司的融资成本和发挥财务杠杆作用,不利于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 中国上市公司融资结构、股权结构与治理结构研究对中国上市公司融资结构的完善提出了一些对策。 第五章:上市公司融资结构与治理结构。本章首先分析了融资结构与公司治理结构的内在联系,认为融资结构是现代公司治理结构形成的基础,公司治理结构同时也受文化、法律等环境因素影响。阐述了外部监控型公司治理模式和内部监控型公司治理模式的产生与特征,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两种模式与不同融资模式密切联系并各有千秋,从发展的观点看,两种模式都在变革,具有超同性。 第六章:中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经营绩效的实证研究。本章以1994一2001为研究窗口,选用了1994一2001中国A股上市公司的集合数据,运用多元回归分析等方法,分析中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经营绩效之间的关系,通过实证分析得到结论:股权集中度CHS与公司绩效呈现U型,国家股比例与公司绩效负相关,法人股比例与公司绩效正相关,流通股比例与公司绩效几乎不相关,财务杠杆与公司绩效呈现负相关。 第七章:中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完善:优化股权结构。本章首先比较了公司治理模式,认为中国上市公司治理的主导目标模式应选择内外监控的复合模式。优化股权结构是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必然选择,而优化股权结构可以通过减持国有股实现,在国有股减持方案的选定和实施过程中,关键是定价问题,应兼顾各方利益,尤其是投资公众利益。优化股权结构还可通过“非产权”模式,即把国有股转换成优先股,通过控制权的转移实现股权结构优化,是一种多赢模式。 第八章:中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完善:引入与完善独立董事制度。我国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还必须在上市公司的决策机构和决策机制下功夫,引入并完善独立董事制度非常必要。首先阐述了独立董事内涵和特征,分析了独立董事制度的形成及原因以及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着重对我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存在的问题、原因进行剖析,最后,对进一步实现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提出了对策建议。
黄伟[10]2003年在《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效率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效率问题是当今企业理论研究的热门话题,同时也是我国证券市场的核心问题之一。本文以企业理论与产权理论为指导,运用国际比较分析以及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改革和优化为最终归宿,通过对国际股权结构模式的比较和借鉴,针对我国上市公司中股权结构存在的若干问题,并结合转轨经济国家的特点,在系统的研究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效率关系的基础上,指出未来我国股权结构模式应该是大股东控制型的股权结构模式,大股东与中小股东的代理问题将成为公司治理的焦点问题,澄清了对我国股权结构缺陷的模糊认识,具有较强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 管理层收购(MBO)中的股权配置研究[D]. 韩亮亮. 沈阳工业大学. 2004
[2].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关系研究[D]. 王克文. 中南大学. 2008
[3]. 中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及其优化研究[D]. 李华. 复旦大学. 2003
[4].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优化研究[D]. 刘晓霞. 湘潭大学. 2006
[5]. 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优化研究[D]. 邓志国.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02
[6]. 我国生物医药行业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关系的实证分析[D]. 牛婷. 西北大学. 2008
[7]. 所得税对中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影响研究[D]. 贺伊琦. 东北财经大学. 2009
[8]. 中国上市公司融资结构研究[D]. 陈锦旗.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06
[9]. 中国上市公司融资结构、股权结构与治理结构研究[D]. 沈维涛. 厦门大学. 2003
[10]. 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效率研究[D]. 黄伟. 南京理工大学. 2003
标签:金融论文; 证券论文; 投资论文; 管理层收购论文; 国有股论文; 公司治理理论论文; 股权结构论文; 融资公司论文; 绩效目标论文; 股权分配论文; 法人股论文; 杠杆收购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