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校公共音乐课程教学模式的分析与构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普通高校论文,教学模式论文,课程论文,音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几年,我国不少普通高校以选修课的设置,为大学生开设了公共音乐教育课,这主要是针对普通高等院校非音乐专业大学生而开设的系统、独立的音乐课程。它的基本目的是提高大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素养,陶冶他们的情操,丰富他们的内心,从而协调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从大学更要培养全面和谐发展人的角度说,公共音乐教育课是高等学校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对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塑造健全人格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说,普通高校开设公共音乐教育课程,是以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培养一专多能、全方位发展人才为宗旨,以培养智能型、开拓型、创新型人才为目标,补充和完善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在充分发挥大学生艺术潜力的同时,塑造真、善、美相统一的理想人格。
为了能达到这样的效果,这类课程的开设就不是简单上上课,考考试可以完成的。如果沿用以前专业课和公共课的教育方法,使公共音乐教育成为大学生的任务和负担,这样不但不能达到我们开设该课程的目的,反而有可能伤害他们本来对音乐浓厚的兴趣。因此,我们需要在理清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课开设的目标定位基础上,构建新的课程模式。
一、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课程模式构建的基本思想
(一)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目标
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成功与否,首先要看它是否实现或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音乐教育的既定目标。在我国,长期以来,过多地重视了音乐教育的德育与智育功能,而忽视了艺术教育的真正本质——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素质、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这也使得我们的音乐教育失去了应有的活力和吸引力,学生接受的是与艺术教育理想相悖的、近乎冷酷的技能训练,他们学到的是通过死记硬背和机械练习所掌握的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技巧。这样的音乐教育往往会使学生失去对音乐学习和创作的兴趣与信心。在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中,要想实现艺术教育的内在的功能和价值,充分发挥音乐教育在整个高等教育中的独特作用和魅力,就必须要明确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最终目标,力求使这一目标要同时符合音乐教育的发展规律和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应该是面向全体大学生的,旨在提高每一个学生艺术审美修养的素质教育。其直接目标应该是让大学生接受审美欣赏、审美表现、审美创造、审美感受的教育。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感受、表现并创造音乐,体验音乐的美感,同时形成传承音乐文化的责任感和基本能力。所以,应该把审美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作为公共音乐教育的主要目标,把开发创造个人素质与潜能,培养全面、和谐、充分发展的个体确定为终极目标。正如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结构理论所认为的:“真正理解并学以致用是教育的直接目的,真正的智能,不是让学生记住一堆知识,而是解决问题或者制造产品。”因此,普通高校的公共音乐教育的总目标应该立足于提高每一个大学生的生命质量,从大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审美情趣和审美心理等多角度出发,充分激发培养大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亲身理解并感受到音乐的美,直至创造自己人生中的各种美。
(二)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抛弃抽象、复杂的音乐理论,在实践操作中学习音乐。大学生是音乐知识和音乐鉴赏能力的主动建构者,仅仅向大学生提供有关音乐的抽象概念并不能使大学生真正理解音乐。非音乐专业大学生是在对音乐概念或技能的具体操作和运用过程中学习音乐的,因此公共音乐课教学需要为大学生提供丰富的音乐鉴赏和实践创作的机会。
2.培养大学生主动建构音乐知识的意识。教师引导、鼓励大学生通过感知、创作和反思来理解音乐概念时,还需要帮助、促进大学生自身主动建构知识,这样的学习效果才是最佳的。如果教师仅仅扮演“知识的传递者”,大学生只是被动的“知识的接受者”时,大学生学习音乐的效果将会大大下降。
3.主动参与并融入音乐之中。在公共音乐课教学和学习中,教师要向学生提供一些开放性问题,不要直接给出答案,要让他们有独立思考的空间,努力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如让学生说出欣赏一段乐曲后的感受,让他们自己表演刻画音乐作品中的某个角色等。
4.教学活动、教学方法多元化。普通高校的公共音乐课教学,应该将有结构的教学活动和开放的、没有结构的教学活动融合在一起。所谓有结构的教学活动也就是有明确的教育目标,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一些音乐知识和技能。开放的、没有结构的教学活动主要指大学生自己运用所学音乐知识和技能进行创作的活动。
(三)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定位
在现今的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中,音乐课程的学习不应局限于“教”与“学”的固定模式,师生应该共同参与知识探求的过程。高等院校选修公共音乐课程的大学生来自非音乐专业的各个系、学院,他们至少对一个学科(个人选择的专业)较为熟悉和了解,因此,这就为在音乐教学中建立多种学科交叉联系提供了很好的前提条件。而对于现在从事公共音乐教育的教师,笔者在问卷调查中了解到,知识面较窄、需要深造进修的教师在整个公共音乐教师队伍中占相当比例。因此,教师如果能合理的安排教学内容,建立师生互动互补式、多种学科交叉渗透式、各院系学生交流式的教学模式,无论对教师还是学生都将是一种积极的、多方受益的模式。教师可以在组织指导教学中,从学生身上学到专业以外的知识,拓展自身知识面。而学生同样可以在巩固已有的专业知识基础上,向教师学习音乐专业知识和技能、向同学了解其他专业知识,同时学会自主性、交叉渗透式学习方法。换言之,就是教师要在教学中担任探究知识的指导者、组织者,是教学的主导,学生在教学中担任探求知识的参与者,是教学活动的主体。
二、“学科交叉—智能迁移”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学模式的初步构建
任何教学的目标都是多侧面、多层次的,因此,不存在适用于一切教学环境的唯一的或最优的教学模式。教师必须掌握一系列适用于不同教学内容、情景、工具和手段的教学模式,才能根据实际需要选择或综合运用这些模式,对于承担公共音乐教学的教师也该如此。基于这一点,笔者在学习多元智能结构理论中受到启发,提出了“学科交叉—智能迁移”的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学模式的初步构想,这种音乐教学模式主要是围绕“智能多元、学科间交叉渗透”这样一个主题,以培养大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创新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核心而展开的一种教学模式。具体如下:
(一)“学科交叉—智能迁移”模式定义及在教学中的定位
“学科交叉—智能迁移”指充分发挥各个专业大学生的学科优势,在学习音乐知识和技能中组织各种学科知识,并将这些知识加以综合和提炼,深入挖掘大学生的多种智能。学生则在学科交叉渗透中进行音乐审美体验,提升音乐能力,最终完成智能迁移。该模式以多种学科交叉渗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主要手段,倡导大学生主动探求音乐知识,着眼于大学生迁移知识的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为今后学习和工作中“为不教而教,为会学而学”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
在教学中师生的定位及内容来源为:教师——指导,学生——主体,音乐知识与多种学科间的交叉渗透——主要知识来源和学习掌握音乐知识的手段。
(二)“学科交叉—智能迁移”教学模式流程
整个模式内容共分四个部分,教学流程分为四个阶段,在整个课程中,四部分内容所占学时稍有差别,每个阶段都有各自不同的目标,对学生能力的要求也不同,各阶段是循序渐进的,对学生能力的要求呈递增趋势,如图所示:
1.综合性音乐基础知识专题。针对我国现今大学生音乐基本素质较薄弱的现状,普通高校的公共音乐教育内容首先应该从掌握简单音乐基础知识入手,以一个大学生必须具备的音乐文化知识为基础,以学生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和娱乐中经常遇到的一些常识性音乐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侧重于音乐思想内涵、时代背景等音乐内容。从而形成适合大学生学习、理解的综合性音乐课程。要综合的音乐教育内容具体包括:基础音乐理论、中西方音乐发展简史、音乐欣赏、歌唱入门等。通过音乐讲座和专题的形式呈现给学生。教师在讲解内容时应理论联系实际、深入浅出,切忌由理论到理论的枯燥解读。
2.拓展性学科间交叉渗透。拓展性课程是促使公共音乐教育内容多元化、立体化的重要保证,是大学生创造性学习的重要条件,它可以使学生的音乐学习更具有活力。拓展性学科交叉渗透主要是将学生的专业知识与器乐演奏、流行音乐欣赏、爵士音乐、中外歌舞剧欣赏、影视音乐、20世纪音乐、音乐与文学、音乐与美术、音乐心理学、世界著名音乐大师传记等音乐课程相结合,以课堂讨论的形式学习音乐。拓展性学科交叉渗透是提高大学生学习音乐兴趣的关键所在,也是建立音乐同其他学科直接联系的纽带,是高校公共音乐教育走向特色化发展的重要组成内容。
3.特色性音乐体会及创作。特色性课程可以说是大学公共音乐教育的最高阶段。大学生在学习和接触音乐以后,尝试自己创作音乐(包括音乐创作、对音乐作品的二次创作等),体会各种不同的创作手法并比较各种创作效果,再根据自己对生活的观察、理解来修改自己最初的作品或进行更为复杂的创作。这项内容通过课堂讲解与实践的形式来完成。
4.实践性音乐操作。这是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必要内容。高校的公共音乐教育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艺术实践是大学生把所学的乐器演奏、演唱、舞台表演等音乐知识通过文艺联欢、文艺比赛、艺术汇报演出、表演观摩等形式予以展示,也可以指导学生完成自编、自演、自导的音乐剧或舞台剧。整个操作过程需要其他智能的共同参与,这样不但可以使自己的多元智能得到开发,也有利于充分培养大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品质。艺术实践的过程,是大学生自主创新的重要过程,它可以使大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张扬个性,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艺术实践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价值取向都将产生重要的影响。
(三)“学科交叉—智能迁移”教学模式的评价
我国以往的音乐教育评价更多的重视学生所掌握音乐知识的数量,坚持用统一的标准(学科测试)去衡量学生,而忽视了学生整体素质的和谐发展。当代教育理论认为,知识是一个过程,而不是结果,知识体系总是处于不断变动的状态中,这与我们现行的传统的、静态的一次性评价方式是冲突的,与多元智力理论是不相适应的。因此,“学科交叉—智能迁移”模式的公共音乐教育评价的多元化必将代替传统音乐教育评价的单一化。这种评价的多元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评价理念的多元化。在多元智能理论的启发下,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评价理念,应从传统的单一化走向多元化。以往我们对学生音乐学习的评价更多的是寄于考试成绩,而现在,我们更应该关注学生在整个学期乃至整个学年中的全面表现,关注学生身心与学习状况的变化,关注学生在自身音乐基础上的进步与成就。传统的评价重视智育,关心学生对知识的保存和再现,而多元智能的评价更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方式即学习习惯,更重要的是考查学生解决问题和创造产品的能力。
2.评价标准的多元化。评价标准的多元化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理解:宏观上,各高校可以根据自己所在省市经济、教育发展水平的不同而不同。中观上,高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办学条件、培养目标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微观上,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发展目标和评价标准。
3.评价者的多元化。音乐教学的评价不应该只是授课教师,还可以包括专职的评价机构、学校管理人员、学生家长、学生群体或个体、校内外的相关人员等。因为教师的评价只代表自己的一方意见,多方的评价对于一个准确的评价来说是不可缺少的。
4.评价方法的多元化。当前世界课程评价中的一个很重要的趋势,就是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因为量化评价虽有客观的一面,但局限性也很明显,更何况,音乐是不能只用量来评估的。质化评价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进行整体评价,给学生以弹性化、人性化的发展空间,但由于其主观性较强,就使效度受到了影响。所以,将二者相结合,取长补短无疑是较好的评价方法。
5.评价内容的多元化。评价内容不能仅局限于音乐书本知识即量化了的知识,应该把大学生解决问题和创造有用产品的能力作为音乐学习活动和评价活动的核心,同时把公共音乐教育的目标也纳入评价之中,还应把大学生的情感、心理、意志、能力等作为重要的评价对象。
三、结语
综上所述,“学科交叉—智能迁移”教学模式在教育目标、内容、方式和评估方面都体现出了它的特点,但其仅是在学习借鉴多元智能结构理论中提出的一个教学模式构想,因此还有待在具体的实践中去论证它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然后加以丰富和完善。
众所周知,我国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是提高大学生音乐素质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培养21世纪高素质优秀人才的一个重要环节。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公共音乐教育的学科价值已经得到了多方面的肯定,现今它正迈着稳健的步伐朝着规范化、科学化的方向不断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未来的教育体系中,它会不断发展、进步并茁壮成长,在未来的通才教育中发挥它的巨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