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学校文化的几个基本问题_学校文化论文

关于学校文化的几个基本问题_学校文化论文

关于学校文化的几个基本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个论文,学校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新课程改革呼唤学校文化的转型与重建。在这一背景之下,理解和借鉴国外有关学校文化研究的认识,对于重构我们学校的文化显得非常必要。本文试图对国外关于学校文化的基本概念与原理,如文化、学校文化、合作文化、学校文化的分类以及学校文化的变革原理等相关理论研究作一简要的梳理,试图为优质学校的文化重建提供基本的思路。

一、文化与学校文化

国外学者关于文化内涵的争论持续了好几个世纪。塞西(Sathe)将文化研究学者分为两个派别:一是文化适应派,着重于直接观察一个群体内成员的行为、语言及使用之实物等;二是观念学派,着重于观察社会成员心目中共有的东西。罗伯特和亨特(Robert & Hunt)将已有的文化研究定位为四种基本取向:一是着重研究组织共享的规范、信念及价值;二是研究有关组织的故事、语言及传说;三是研究组织的典礼、仪式;四是研究组织中成员的交互作用系统。这四个方面是以价值、信仰和假设等为核心统一起来而形成了文化整体。

人类学家克里福特·爵兹(Clifford Geertz)为“文化”这一术语的理解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爵兹看来,文化代表着一种“意义形式的历史传承”。这一意义形式既通过符号(清楚地)表达出来,又(内在于)我们想当然的信念当中。

学校文化同样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概念。它包含着信念、价值、理解、态度、意义、标准、象征、仪式、典礼和人们所喜好的行为方式等。这些因素主要通过学校中群体成员共有的行为方式来体现。学校文化既与外在环境有关,也植根于内隐的环境当中。它与学校工作和教育过程有着紧密的关联,对学校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于“学校文化”的内涵界定多是基于爵兹的文化观来展开的。我们大体上可以归纳出以下四种有代表性的学校文化观:

1.学校文化即“学校群体成员的做事方式”。文化是通过日常事务建构起来的,正是这种日常的做事方式组成和反映了文化。布赖克和德里斯科尔(Brvk & Driscoll)把学校文化定义为一种成人间共同的价值体系、共同的议程和学校关系,也包括教师在课堂之外的角色。约翰·塞菲尔和玛修·金(John Saphier & Mathew Kine)认为,学校文化就是“我们这里做事的方式”。学校文化就是对行为意图的理解和所应遵循的行为的认同。大卫·斯图瓦德(David Stewart)同样指出,学校文化即“我们这里的人做事的方式”,描述了学校成员一般所认同的价值和信念[1]。

2.学校文化即由信仰、价值和传统组成的“内在实体”。文化就像一个显示屏,展示着事情的整个面貌和全部过程;或者是用来观察世界的长镜头。实际上,它详细说明了一个社会组织内部的真实情况。一个学校的文化是由它自己的历史、背景和组织中的“人”所塑造的[2]。鲍尔·E·赫克曼(Paul E.Heckman)提醒我们,学校文化存在于“教师、学生和校长共同拥有的信仰”当中。特里·迪尔(Terry Deal)和肯特·彼德森(Kent Peterson)为学校文化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定义。他们把文化简称为“内在实体”(inner reality),认为文化应该包括“(学校)一定历史阶段所形成的关于价值、信仰和传统的深度形式”。罗宾斯和艾尔维(Bobbins and Alvy)进一步明确了这一定义的具体内涵:“这一内在实体反映了组织成员所关心的、他们想花时间去做的、他们如何庆祝和他们经常所谈论的内容。”[3]琼·普罗瑟(Jon Prosser)最后指出,理解学校文化的主要方法就是把它看作是一个遍及和影响学校内每一个人的整体性的实体[4]。

3.学校文化表征一个学校群体成员的价值取向、信仰、态度和行为。班克斯(Banks)提出学校是一个拥有自己文化的社会系统。学校文化是由“制度和标准、社会结构、归因陈述、价值和目标”等组成。他说过,学校文化向学生表明了对一些基本问题和具体问题的看法,包括学校如何对待学生,以及对待男性、女性、特殊学生以及来自不同宗教信仰、文化、种族和民族部落等不同学生的态度。加里·菲利普斯(Gary Phillips)把学校文化描述为“从以下几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学校的信仰、态度和行为:人们如何对待和感受对方;人们的归属感和受欣赏的程度;反映合作和分权的礼节和传统。”因此,他认为,学校文化就是“表征一个学校的信仰、态度和行为”[5]。任何一个成熟的组织都会对于“如何做事情”和“什么值得做”有着一致性的意见。因此,学校文化可以定义为一定历史阶段上,包含着由学校团体所理解和认同的标准、价值、信仰、象征、典礼、仪式、礼节、传统和传说等组成的意义传播形式。这个意义系统通常决定了人们的思想和行为[6]。

4.学校文化即共享的经验、集体感、归属感和团队意识。瓦格勒(Wagner)把学校文化定义为校内外共享的经验(惯例和礼仪)、集体感、归属感和团队意识[7]。例如,教师群体的稳定性和共同目标弥漫于学校的每一个角落;安排时间让所有的学校利益相关者对学校工作进行全面的了解;共同讨论学校的课程和教学安排,一致通过学校的秩序和纪律建设;鼓励开放和诚实的交际,宣扬幽默和守信的品质;学校领导和社区切实的支持等。

5.学校文化即学校个体价值和标准的积聚和融合。理查森(Richardson)认为,学校文化“就是许多个体价值和标准的积聚和融合,是对‘什么是最重要的’的一致性意见;是群体的期望,而不只是个体的期望;是每一个人做事的方式。”[8]

目前尚没有为大家所普遍接受的关于学校文化的定义,就其最基本的形式而言,它是“学校群体成员处理周围事情的方式”,包括群体的目标、期望、认同和习惯。在“每一个人知道在学校内该如何做”以后,学校文化就有了行动计划。

以上定义超越了把学校文化建设看作是一种外在的物质或个体行为,它们集中于关注学校群体所认同的、必须传播的和具有影响力的核心价值观和意义体系。因此,学校文化可以被定义为由一定历史阶段上包含着由学校团体所理解和认同的标准、价值、信仰、象征、典礼、仪式、礼节、传统和传说等组成的意义的传播系统。这个意义系统通常决定了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进一步说,学校文化就是通过它的风俗、礼节、象征、事绩和语言等文化的“人为现象”来彰显自己[2]。这些方面是如何在学校里面表现出来的呢?例如:1)庆祝活动。如何庆祝全体员工和学生的成功,如何认识学生的成就等,这些活动可以表现出学校中学生的地位、学校所关心的成绩和价值取向等;2)事绩。学校如何“描述”自己,包括它的历史和传说;讲述谁的故事,谁的故事被忽视了;学校集体的事绩和关于学校本身的故事等。这些事绩彰显了学校的核心价值取向,表明了学校所关注的行为;3)共同的语言。学校自己的语言,如“我们是一个共同体学校”,可以折射出学校教师团队的归属感以及同事之间的关系;4)禁忌。从行为的类型到如何看待某些群体,或明或暗地表示了什么不可以做,同样反映了学校群体所认同的价值取向;5)回报的方式。对学生内在的或外在的回报、致谢礼仪等,反映了学校对学生的尊重程度;6)仪式。如何举行集会,集会强调的是运动成绩、纪律、学业成绩还是集体的贡献等,这些常规的仪式是学校团队价值取向的重要表现,也是学校价值的重要载体之一;7)交流。积极或消极的信息是如何传送给学校群体或更广泛的团体,学校内部的交流渠道和层次如何等,交流的内容、范围和方式是学校群体内部关系的重要表征;8)行为。学生和全体员工如何相互对待,尊重、信任、合作和分享的水平,以及如何对待客人等,这些待人接物的方式以及相互交往方式是组织内部文化的重要表征;9)成员进和出的礼节。调入新职员,教师和学生的告别会,新学生和新家长的欢迎活动,这些礼节性的活动同样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团队是否真实存在的判断标准之一;10)大事。每年一次的重要活动的中心内容,如颁奖、学校剧、运动会等,同样可以看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其中的主题,还是具体的组织者、组织形式、组织内容和目标等,都能够清楚地反映学校文化的价值取向。

因此,学校文化是经过一定的时间,由教师、学生、父母和行政人员等一起工作而积淀下来的关于规范、价值、信仰、假定、传统和礼仪等组成的复杂网络系统。这是一条活动着情感、社会习俗和行为的河流,不断地在学校内部流动着[9]。

学校文化常常和许多不同的概念,如“风气”、“氛围”等互换着使用。学校文化与学校气氛之间在者互动的关系,两者之间既有共通之处,又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学校文化多指教师和全体工作人员一起工作的方式,而学校气氛更多的是指学校对学生的作用。文化之于一个组织而言,犹如个性对于一个人。文化是通过组织成员的价值和信仰反映学校的个性。它确定了学校的任务和目标,建立了对学校信仰的高度自尊感。文化不是骗人的口号,它是组织成员描述学校的基本目标和这一目标所建立的心理基础。文化是无形的,弥漫于组织成员的心目当中。而气氛之于组织犹如态度之于一个人。气氛是通过组织成员的感情和观点反映出来的学校的态度,是组织内部生活的描述。气氛是无形的,同样弥漫于组织成员的心目当中。很大程度上说,它是一种组织文化的结果。

二、描述学校文化的维度和标准

国外对学校文化的描述基本上是从以下七个角度展开的:教育教学的信念和目标;学习机会的多寡;对待教师敢于试验新方法的态度;对教师专业支持和帮助的程度;合作还是个人主义的教师关系;分权情况;学校成员的自主程度与效能感等。多数学者都把合作文化作为学校文化的理想目标。亨利·杰·贝克和玛格丽特·M·耐尔(Henry Jay Becker,Margaret M.Riel)对合作文化进行了考察,并从以下几个维度描述理想的学校文化:1)目标一致。多数教师对学校的核心目标有共同的信念;常在教师会议上讨论学校发展的目标;校长的教育价值观和哲学观与学校个体成员的理想相接近;2)学习机会。尊重教师的整体发展,表现为跨时间的整合安排,为教师的信息输入提供机会,关注实施过程;3)对教师成就进行公开认可,即公开承认和表彰改革成功的教师;4)教师伙伴之间互相提出建设性的批评意见,友好相助;5)教师感觉到处于不断自学的专业人员组成的合作性的集体之中。教师在确定团体发展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集体发展的目的在于促进教师实施理念的更新;教师发展是整合性的而不是片面性的。斯腾圣斯(Staessens)通过对9所小学的研究,发现了支持学校改革的三项标准:内省;共同分权;形成了支持改革的共同的愿景和目的。琼·莎菲尔和玛修·金(Jon Saphier and Matthew Kingz)则列出了12项促进学校改革的学校文化的指标:鼓励高期望;鼓励进行试验;鼓励使用知识基础;鼓励参与共同决策;对重要的事情优先考虑;权力分享;彼此信任,充满信心;实质性的支持;欣赏和认同;相互关心、彼此赞赏并且富有幽默感;传统;开诚布公地交流等。

基于对学校文化基本指标的分析,人们建立了优质学校文化的标准框架。巴西(Barth)根据他的经验认为,带给学校最重要的变革是不断地调整、试验和革新文化的标准。如果该文化当中每一个人都不愿意说出他们所认识到的观点是与群体的标准相左,那么变革的障碍就出现了。琼·理查逊(Joan Richardson)、约·莎菲尔和玛修·金等总结了关于健康的学校文化标准:权力分享;鼓励试验;拥有较高的期望;建立了充满“信任”与“信心”的同事关系;切实的支持;试图形成共同的知识基础;彼此欣赏和赞同;相互关心,庆祝成功,富有幽默感的人际氛围;共同参与决策;重要的事情优先;具有良好的传统;学校成员之间能开诚布公的交流。如果学校文化在这些标准上表现很强,教学中的改进将非常有意义,并且具有连续性和广泛性。他们指出,学校文化中的权力分享,试验和创设知识基础等与学生成就的提高之间的关联性最强。正是通过共同计划和共同评估使得信仰真正地得到传播、加强和证实。

综合有关学校文化标准的研究,一个具有有效学习文化的学校应该具有以下特征:1)保持与法律或医药领域相似的“专业团体”形象。教师追求一个明确的目标,积极参与合作性的活动,对学生的学习有一种集体的责任感(Newman & Wehlage,1995);2)具有明确的学校任务。教师珍惜与同事之间的意见交流(Deal & Peterson,1990);3)具有探究性,鼓励教师和其他人员努力合作,共同寻求学校发展的环境(Burbacher,1994);4)鼓励教师协同工作,配合行政让他们学到更多的东西(Fullan,1993);5)有植根于群众的领导,去集权化的决策模式,对他人判断的信任,鼓励参与各项学校活动的氛围,每一项决策都能从伦理的角度去考虑,认识到当代社会的复杂性(Calabrese & Barton,1994);6)是一个教师与学生共同学习的地方(Rosenholtz,1989)。

三、学校文化的分类

国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学校文化进行了分类和描述。1975年,罗蒂(Lortie)从教师的专业发展取向的角度,把学校文化现状描述为个人主义取向的文化、保守主义取向的文化和现实主义取向的文化等三种类型。哈格里夫斯(Hargreaves,1991)构建了一种学校文化的类型学。他从教师之间的专业合作关系的角度出发,讨论了四种类型的学校文化:一是离散性文化。教师孤立,教室成了一个避难所,抵制外来的干涉;这种文化强化了一种不确定性,得不到合作性的、外在的支持;二是巴尔干式文化(被强行分裂的文化)。由若干种争地位和争权利的次级文化组成,很少有关于学习、教学、风格、学术和课程等方面的合作;三是强迫性合作文化。由行政而非教师自愿决定的合作形式的文化,教师受到上级的控制和期待。这种文化不利于真正的合作;四是自愿合作文化。它基于相互的支持和对教育价值的广泛认同,是一种有助于教师发展的文化。哈格里夫斯尤其关心的是,合作不应退化为一系列以规则为基础的毫无意义且内容空泛的常规工作,而是由教师和学校所面临的挑战而产生的有机的合作模式。

奥德利奇和玛斯登(Aldrich & Marsden)指出,由于教师对他们个人的课堂实践以及对与其他教师进行合作有着不同的态度和兴趣,他们形成了不同的工作取向。所以,他从教师的不同取向和不同的角色定位出发,区分了两种不同的学校文化:官僚文化和专业文化。这两种工作文化中的角色深植于两种基本的社会组织:科层或官僚结构;民主的组织结构。以官僚文化为基础的学校文化期望教师的工作直接指向学生的学业成绩,以专业文化为基础的学校文化则支持教师就学校的任务、目标和课程甚至是教师的教学实践进行激烈的互动和讨论。

彼德森从学校文化功能的角度出发,将学校文化分为积极的学校文化和消极的学校文化[10]。学校文化既可能促进也可能阻碍专业学习。当教师相信专业发展是重要的、值得珍惜的,相信这是“我们这里的做事方式”,特别是当学校的历史和故事中包括了有意义的专业学习和提升责任意识的榜样,这时,学校文化促进教师专业的学习。最具有积极意义的文化是尊重那些自求发展、制定了很好的个人发展计划、组织各种研究小组和以各种方式进行学习的教师;赞同和支持教师学习的文化和支持教师专业共同体的发展。当学校明确地认识到并且在教师会议和其他学校典礼上经常提到“共同分享理念,努力合作学习,并且鼓励使用新掌握的技能”,教师学习就会得到加强。积极的文化表现为以下几方面的功能:有意义的教师群体发展、成功的课程改革以及学生表现资料的有效使用。在这种文化中,全体职员和学生学习热情高。教师、学生和行政人员珍惜学习的机会,努力提高课程与教学的质量,且以学生为中心。拥有专业学习共同体的学校,其文化具有以下特点(Stein,1998;Lambert,1998;Fullan,2001;DuFour & Eaker,1998;Hord,1998):广泛认同的目标和价值;不断学习和提高的标准;具有为了全体学生而学习的义务感和责任感;合作的、权力分享的关系;为教师们提供反思、合作探究和分享个人实践的机会。除此之外,这类学校常常具有共同的专业语言、共享的成功故事、大量的专业素质提高的机会、庆祝成功的典礼、相互合作和共同学习的机会。所有这些构成了学校的义务,铸造了群体的动机,有利于促进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与积极的学校文化相对,消极的毒性文化则表现为:不注重专业学习;抵制变革;贬低职员发展的重要性,阻碍学校成功变革的实现。具体而言,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缺乏明确的目的感;具有强化惰性的标准;责备学生没有进步;不提倡合作;全体职员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张。

四、理想的学校文化:合作性的学校文化

具有合作文化的学校,教师经常参与和其他同事的职业讨论;共同分享专业理念、专业知识与专业技术;共同参与课堂问题的解决。教师们一起工作,共同开发共享的技术性知识和研讨挑战性问题的共同解决办法。总之,合作能够通过丰富教师的工作来影响教学的质量。

与非合作性的文化相比,合作性的文化支持共同的目的,关注长期的改进,支持共享问题、观点、材料和解决方法的专业网络。这种文化很难形成,但是它们提供了丰富而有意义的环境;在这一背景下,教师能够发展技艺知识,增强自我效能感以及形成与父母和学生之间的密切关系。由于它影响着教师群体的接受性、开放性和内心的感受,所以健康的学校文化和专业发展之间的联系应该当作重点来考虑。

(一)合作文化的特征

合作文化的本质与作用在于吸收全体组织成员的隐性知识进而把它们变成显性知识,同时也能够积极地吸收组织外部的新思想和新知识。合作学校并非必然是改革最多的学校,它们只是有目的地加以改进。从本质上和理论上说,那些注重密切互动、高质量信息和道德目标的合作学校具有很强的自我组合能力。

最近多项学校文化研究都把权力分享、合作与积极的学校成果联系起来。当教师就改进的活动进行权力分享和合作时,成功的可能性更大(Levine and Lezotte,1990;Fullan and Hargreaves,1991)。成功的学校具有这样一些共同的特点:有力的教学领导;清楚而集中的使命;对学生抱有很高的期望;促进学习的气氛,提供学习的机会,有规则调控学生和课堂,以及积极的家—校关系(Levine and LeZotte,1990)。当教师和行政人员一起工作,责任、能量和动机的层次有可能更高,变革的工作更加容易实施。具体而言,合作文化的特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形成了权力分享的关系。分权有利于促进学校效益、教师发展和学校改进;增强学校变革与自我提升的能力;共同分享技术性知识,促进问题的深层次解决。利托(Little)确定了四种类型的分权关系样式:1)讲述故事,寻求思想;2)支持和援助;3)分享;4)联合工作(促进分权;增强教师的效能感)。约翰逊提出了发展分权关系的最为重要的因素:好的教师;支持性的组织;识别和行为的参照组;充裕的时间;能够提供具有整合意识与包容精神的行政人员。

2.教师拥有较高的效能感。教师文化中另一重要的内容是教师效能感,即“教师想象他或她具有在何种程度上影响学生学习的能力”(Ashton,Burr and Crocker,1984)。拥有高效能感的教师:1)相信学生能够受到有效教学的影响;2)对他们自己的教学能力有更强的信心;3)倾向于坚持工作更长的时间;4)在课堂上愿意提供更多的学术话题;5)比低效能感的教师使用更多不同的反馈方式(Smylie,1988;Rosenholtz,1989)。

3.合作的学校表现出支持优质工作和优质教学的关系和行为。这些学校具有有益的、相互信任的和开放的教师关系;它们践行“把人看成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的义务”,而且会尊重个体所属的群体(Nias,Southworth,Yeomans,1989;Fullan and Har greaves,1991)。在这些学校中,教师和其他人一起领导,共同工作。这些背景有助于走向成功的学校实践。因而,合作学校可能是构建变革、提升专业能力的成功出路。

(二)合作文化的功能

良好的学校文化,可以消除教师学术上的孤独感,促进教师的发展,提高学校课程实施的质量。亨利·杰·贝克和玛格丽特·M·耐尔(Henry Jay Becker & Margaret M.Riel)对1100多所学校中4000多名教师以及各个学校主要改革进行抽样调查,检视教师的角色取向、教师亲历的学校文化和他们个人实践之间的关系,发现哪里有合作取向的教师,哪里有全校性的专业文化,教师就更有意愿报告他们目前所参与的和建构主义改革理念相一致的教学实践。而且,合作取向的教师更愿意报告他们所进行的建构主义教学实践的变革。而局限于个人教室取向的教师以及生活在具有更加传统的、乐于从事私人实践的教师则倾向于在自己的教室里直接教学,强调课程内容、知识传递和技能实践。合作型的教师更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合作行为。合作也是学校成功的必要条件,这是许多学者已经公开阐明的观点。纽曼(Newman)、韦拉格(Wehlage)及其同事路易斯(Louis)与克鲁斯(Kruse)关于学校改革的研究表明,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与教师教学集体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为上述观点提供了最有力的证据。合作学校找到了一个比较好的结合点:能够把外部的改革政策和自身的学校改进计划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即当新的思想和政策出现时,积极了解如何将此融入到已有的教育实践当中。

任何一个项目的开发和教师的专业意识的培养都依赖于一种开放的、共同分权的合作文化环境。优质学校都会致力于教师之间的协作,鼓励教师采取一系列的策略进行协作,包括将学校分成几个可以让教师一起进行工作的更小的集合体,其中小组教学是教师协作的重要形式之一。另外一种策略就是考虑教师的集体备课,给教师建立日常活动时间表。教师通过合作,共同进行工作,这样做有以下好处:课程可以协调一致,同事之间有共享的教学策略,可以保证年级之间的平稳过渡,便于关注学生个体(Henry Jay Becker & Margaret M.Riel,1999)。

有效的学习文化是合作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学校文化重建的旨归所在。MCSI组织把学习文化看成是学校的成功改进、领导的发展和学生学习成功的关键。合作、反思和探究对于学生的发展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基本要素[11]。MCSI发布信息说,要积极在学校和国家的各个地区发起关于提升深层次的探究性学习所需要的优质学习文化建设的对话。有人提出了有效学习环境的七个要素:1)学生和教师积极参与学习过程;2)学生的观点得到尊重和珍惜,压力小,自我效能高;3)学生有学习权和评价权;4)学生积极参与社会互动和自我反思;5)关注学生的发展,注重培养学生使用批判性思维的技能和大量的问题解决策略;6)学生学习与特定的情境相关联,而且具有“校外价值”;7)学生和教师使用已有的知识来建构新知识、态度和信仰。

五、学校文化的基本原理与假设

学校文化原理是学校改革策略设计的理论基础。彼德森、柏克和帕克(Petterson,Purkey & Parker)对学校文化的基本原理作了如下概述:1)学校文化确实会影响中小学生的行为和成就(尽管课堂的影响和学生的变量基本不变);2)学校文化不是从天而降的,它是学校内的人们共同创造和操纵的;3)学校文化具有独特性,无论它们有什么相似的性质,没有两所学校的文化是完全一样的;4)从某种程度上说,学校文化给学校提供了一个改革的核心和明确的目标,把学校成员紧紧地团结在一起的内聚力,就像是开始完成一项共同的任务;5)文化还具有负面效应,而且可能成为教育成功的障碍,文化也会对学校内各种不同的亚群体有一定的压制和歧视;6)持久的根本变革(如教学实践和决策结构的变革)需要理解,而且通常是通过改变学校的文化来完成。文化变革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结合达琳和罗夫特(Dalin & Rolft,1993)的有关变革理论,我们提出了学校文化变革的基本假设,作为学校文化重建的理论基础之一。主要包括以下一些观点:1)学校是教育变革的基本单元;2)学校整体是变革的动力,它必须亲自领导变革的过程;3)合作是学校发展的前提条件;4)以过程价值为依据,这种价值以自己的方式调节着互动;然而,学校本身发展了优质学校的目标。目标和愿景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向前发展;5)学校须具备必要的“自由空间”,拥有较大的自主权;6)学校能够学习;7)学校走向优质的变革过程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因此可以说,优质化是一个学习的历程而不只是一个决策,是学校组织的自我完善与超越的文化重塑过程;8)学校的目标是保持机会均等、追求高质量的标准和促进有效学习文化形成的过程;9)学校组织如同一种文化。这一定位将学校组织视为社会的构成部分,它们是人们为实现特定目标这一明确目的而建立的。树立学校形象的关键是组织好“运行”的价值、规范和仪式。每一个学校都会有不同的亚文化,因此有意识地推进一种共享的组织文化(Common Company Culture)十分重要。

学校文化是关乎学校组织前途和命运、决定组织内部活力和焕发成员生命活力的关键因素。学校的整体发展必须依赖积极的学校文化,尤其是积极的教师文化和学习文化对于学校成为一个学习共同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标签:;  ;  ;  ;  ;  

关于学校文化的几个基本问题_学校文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