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学校管理的价值取向分析_学校管理论文

当代学校管理的价值取向分析_学校管理论文

当代学校管理的价值取向探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探析论文,学校管理论文,价值取向论文,当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学校管理中的系统思想

所谓系统,是指相互作用着的若干元素的复合体,这些元素按照一定的目的和功能而组成的有机整体。可以认为,每个组织都是一个系统,因此,毫无疑问,作为组织的学校也是一个系统。这种将学校视为系统的思想,对于我们进一步认识学校的本质,促进学校的良好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目标理念

系统的建立与运转都是围绕明确的目标而进行的,系统中目标的不明确,或者不统一,都是影响系统正常运转,或者是造成系统内部混乱的重要因素,因此,目标是系统的核心要素。目标具有以下重要性:

●目标引导并指向行为。通过把努力和注意力集中到特定的方向,可以提高任务的明确性,减少日常决策的不确定性。

●目标可以提供挑战和作为对个体、部门及其系统组织进行评价的标准。

●可以根据目标对各项任务的完成情况以及资源利用情况进行公正而合理的评估。

●目标是系统组织设计的基础,它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系统组织的结构方式,包括沟通、管理、权利和资源分配等。

●目标提供一个对活动进行设计与控制的框架。

所以,目标的设置十分重要。所谓目标的设置是指通过把个体、团队和部门等所期望达到的预期结果具体化,从而提高其活动的效率和效用的一个过程。这并不是一项很容易的工作。

同样,学校的建立与发展也必须围绕学校的目标而展开,建立适合学校生存与发展的目标是现代学校研究及学校发展实践中的重要课题。正如上文所述,现代学校发展体现了自主、开放和创新的取向,因此,作为系统的学校,不仅要有目标意识,更重要的是要确立正确的目标,这样,如何设置学校目标,对于学校而言,就更为有意义。

建立学校的目标并不只是学校拥有者或者学校管理者的事情。从系统的目标思想出发,现代学校的目标建立应该是学校在考虑社会环境、政府期望、对象(学生/家长)需求、学校资源条件等诸多因素的基础上综合而成的。学校的目标,要达成学校内部所有人员的共识;同时,学校目标必须符合政府及其社会的认可与接受。

必须强调的是,作为学校的目标,应该是关注于学校教育教学的目标,而不是非教育教学的目标。即使基于教育是产业的观点出发,学校的发展只有基于教育教学的立场而培养出社会及其时代所需要的人才,才能使学校作为产业获得更多的收益。应该说,这一点对当前盛行的基于教育产业观而创办学校的实践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目标的理念,并不是意味着学校目标的一成不变,而是要强调学校必须根据外部环境和内部情况的变化而及时地、灵活地和有效地调整或者变革已有的目标。例如,在当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背景下,许多学校必须及时调整办学目标,必须从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办学方向上,转变到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和学生主动积极发展的新方面。同时,知识经济背景下的人才观的变化,对于学校重新确立办学的目标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目标的理念,也意味着不同的学校可以有不同的目标,学校目标具有多元的特点。只有这样,每个学校的目标才显得更有意义。不过,现实中千篇一律的学校实在太多,即使是现在作为新生事物的众多民办学校,从他们的诸多广告或者宣传中,似乎也都是一个模式,看不出各个学校自身独有的目标定位。

2、整合要求

系统的基本思想就是整体性和综合性。所谓的“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就是指系统的整体效应,这一点已经被系统论所证实。系统的整体具有其组成部分在孤立状态中所没有的新质,包括新的特性、新的功能、新的行为。要发挥系统的功能,必须考虑充分发挥各部分的功能,但只是发挥各部分的功能,并不一定能产生系统的功能。要实现1+1>2的系统整体效应,则必须重视系统内部的整合。

所谓的整合,就是指有效地协调系统中各部分的关系,使各部门的功能发挥都是围绕如何增强系统的功能而实现的,实现系统内各部分功能的互补。

从学校系统来看,学校中有教育教学部门如教学处室、教务管理部门、德育室、后勤处室以及校务办公室等机构,还有些学校有董事会、家长委员会、共青团、党支部或者少先队等机构。在学校的日常工作中,不仅需要这些部门都积极地参与学校的各项工作,同时,还必须要求这些部门之间开展有效的沟通与协调,进行合作与支持,为更好地实现学校的目标而共同努力。

要实现学校中整合的要求,这对学校的结构首先是一个挑战,也就是说,学校系统的结构首先必须是合理的和正确的。系统中各部门的设置都是围绕学校目标的实现而产生的,因事而设岗位,因岗位需要而确立合适人选。在这样的基础上,整合学校中各部门的力量才有可能,并有保障。与现代企业的建立一样,学校的机构建设同样要求规范与科学。对此,学校创立者尤为需要注意。

要实现学校系统中整合的要求,学校必须加强内部凝聚力的建设,用学校目标的理念统领学校内各部门及其人员的思想与行动。在实际的学校管理中,面向全体,综合部署,合理组合,以实现学校的整体效益为工作目标。为此,可以从下列方面入手:

●针对学校中全体师生的思想实际,开展经常性的说服教育和沟通交流活动,引导学校的全体人员关注学校的总目标。

●根据学校中各方面工作的进展情况,以及所出现的各种关系的变化,及时进行统筹和调整,以使学校在整体上朝着学校的既定目标前进。

●学校最高管理层要对各部门的工作进行一定的检查与指导,以保障不断提高各自的能力、贯彻整体性原则。

二、学校管理中的效能思想

学校效能(effectiveness)的思想是指学校过程、环境与结构能在学生成绩上产生差异的观点与思想。按照我国香港学者郑燕祥教授的观点,学校效能就是指“学校适应内在及外在的限制并长远地成就不同组份所追求的目标能力学校”[1],或者简单地说,在固定投入下所表现出来的功能程度。从学校的功能出发,相应地,学校有5类效能,即技术/经济效能、人际/社会效能、政治效能、文化效能和教育效能。这些效能可以在5个层面予以表现,即个人层面、机构层面、社区层面、社会层面和国际层面等。[2]

学校的效能思想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但到70年代才引起广泛关注。当时,在世界的许多地方,创立了各种类型的学校,以使来自边缘的或贫困地区背景的儿童获得有效的教育,以实现教育的公平。这些学校能否取得成功引起了讨论。由此,在北美与欧洲的一些发达国家中进行了大量的所谓“高效能学校”的研究。而作为一种改革运动,高效能学校运动主要植根于美国与英国所提出的改革策略。

早先美国的一些学者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有的学校(尽管只是少数)能够让处境不利或边缘学生受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他们认为,如果他们能够鉴别出影响这些学校教育质量的因素,那么他们就能根据这些学校的实践而推广学校的改革,以将低效能学校转变或高效能学校。

关于效能学校研究的项目,起初都是以学业成绩分数作为标准,对学生在种族、社会、经济地位等方面相似的学校进行统计分析,鉴别出比一般学校更好或更差的统计学上的“局外”学校。尽管不同的研究者得到结果有差异,但Edmonds的研究结论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引用。他认为,效能学校具有以下五个特点:校长的强有力领导;强调基本技能的掌握;整洁而有效的学校环境;教师对学生行为表现的高期望;对学生进行经常性评定。该研究并没有突出效能学校与低效能学校在物质资源上的差异。

当然,也有研究者对这种效能学校研究及其运动提出了批判,主要是研究方法论上的和对效能学校的概念及其特征的质疑。因此,80年代初期,效能学校研究出现了第二浪潮,对效能学校特点的界定也产生了变化。一个得到广泛引用的高效能学校特点,包括了9个组织性特点与4个过程特点。9个组织性特点分别是:(1)学校为本的管理;(2)教学的领导;(3)人员的稳定;(4)课程的连接与组织;(5)学校范围内的人员发展;(6)家长的参与和支持;(7)学校范围内的学术成功的认可;(8)最大化的学习时间;(9)地方支持。至于4个过程性特点是指:(1)合作性的规划与同事式的关系;(2)团体的概念;(3)清楚的目标与高期望;(4)有秩序与有纪律。[3]

英国对效能学校的研究起始于70年代,分别就中学与小学两类学校展开研究。两项研究均跟踪研究了学生,通过直接观察研究教师、课堂和学校,调查了家长、教师与学生,从而分析学校与家庭影响同学生测验分数之间的关系。研究认为,有一系列学校实践能用于评价学生的行为,而不需考察学生家庭的社会经济背景。他们的研究结果与美国80年代以后的一些观点相接近。

就小学而言,它的效能特征是:(1)校长对教职工所实行的有目的性的领导;(2)副校长的参与;(3)教师的参与;(4)教师之间的一致性;(5)定期的会议;(6)智力上挑战性的教学;(7)以工作为中心的环境;(8)会议之中有限的核心问题;(9)师生之间最大化的交流;(10)有记录;(11)家长参与;(12)积极的气氛。至于中学,研究提出了以下观点:(1)课堂中的分组管理;(2)高期望与高标准;(3)行为表现的反馈;(4)积极的教师模式;(5)学校价值观的一致;(6)学校规模的学生可接受。[3]

相对说来,关于学校效能的研究在发展中国家进行比较少,因而关于学校的效能思想目标也并不普遍。不过,与其他组织一样,学校树立效能的思想,是引导学校向高水平发展的重要基础。用效能的观点来认识自身学校和改造学校,将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尽管学校效能在研究的方法论上还存在一些缺陷[4]。但学校的效能思想,旨在揭示影响学校学生学习质量的因素,而了解与分析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对于从整体上进一步改进学校和促进学校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尤其是,效能学校强调整个学校的转变,而不仅仅只是课程或教学策略的某个具体方面,或学校组织某一个方面等,更重要的是,学校改进常常关注采用许多并不互相关联的零散性的变革。

三、学校管理中的人本思想

人是学校中的主体,学校中的所有活动都是人进行的。学校的运转与发展不仅需要学校管理者的积极努力,同时也需要学校全体教师、学生以及学生家长等各方面人员的共同参与和努力。现代管理学更加强调人的作用,人的因素是现代组织及其管理中的首要因素。因此,在学校如何处理人与人、人与财、人与物、人与事等各方面的关系,以及如何充分发挥人的主动性、创造性,是现代学校发展的重要价值观之一。以人为本,是现代社会的重要价值观,它同样也是学校价值观的重要内容。由此,要重视学校中的民主化氛围、参与式管理和激励性导向。

1、民主化氛围

和谐而有活力的学校首先要充满“人气”,这就是以人为本学校的显著特征。要产生这种学校“人气”,关键是学校中要体现民主化的氛围。在民主的环境下,才能体现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包括传统意义上的学校管理者与被管理者、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教学人员与非教育人员等之间的平等。只有这种民主的氛围,学校中实现参与式管理才有基础和保障。

要形成学校中的民主氛围,或者说学校中要体现民主的原则,学校的行政领导首先必须发扬民主作风,充分尊重学校中的各方人员,注意调动全体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依靠集体的力量办好学校。

教师作为学校中一支重要的力量,学校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要取决于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因此,学校中相信教师、依靠教师是形成学校民主机制的重要前提。对此,学校拥有者及其管理者必须加强对教师职业工作性质本质的深刻认识。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并不是机械性的流水线作业,而是一种有科学性、艺术性的创造性活动。在学校教育的目标是面向全体学生、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的今天,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已经越来越高。因此,学校中管理者(包括学校创办者)与教师的关系,并不只是简单的雇佣和被雇佣的关系。作为具有文化的学校,教师队伍的稳定性和教师集体的参与性,是学校成熟的重要条件。

除教师之外,学生不仅是学校中接受教育的对象,同时也是教育活动中的主体,以学生为本业已成为教育的基本理念。同样,在学校中,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时代理念,也正是实现学校中民主化氛围的核心要素。

教育教学是一个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学生的主动接受和积极参与,是教育教学成功的重要因子。因此,从学生的特点出发,充分调动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民主化的教育教学,不仅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基础,也是学校以学生为本的重要特征。

因此,在学校民主化的氛围下,能够激发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性,使学校在整体上充满活力和激发潜能,从而有可能实现学校的最大发展。

2、参与式管理

强调以人为本的学校价值观,不仅重视学校的一切工作是围绕人的发展而展开,这种人的发展,不仅指接受教育的学生,同样也包括实施教育的教师。同时,以人为本的学校价值观,也要求学校中所有个体的共同参与,为学校目标的实现而贡献各自的力量。因此,以人为本的学校价值观在实践中必须体现出参与式管理的学校行为。

参与式管理是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确立起来的观点,并在现代业实践中得到了日益广泛的应用。参与式管理的目的在于最大程度地满足员工的社会需求和工作技术要求。运用参与式管理的企业组织具有扁平化的管理结构、丰富的且基于团队的工作、跨部门的培训、组织内的信息共享、最低层面的自我导向、因绩效和技能酬劳、员工广泛地参与组织的各种决策和实践活动。要实现参与式管理,使员工为其组织的成功作出努力,就必须依赖于增强员工影响自己工作和工作环境的能力、参与确认并解释组织内问题的能力、了解组织的成功并为此贡献的能力。由此涉及到四个因素:

●权力:影响有关工作过程以及组织的实践、决策和战略的决定;

●信息:使个体在了解组织的环境、策略、工作系统、行为要求和绩效水平的前提下,能参与并影响决策;

●知识和技能:有效的工作行为和为组织成功作出贡献所必需的;

●奖酬:将员工的自我利益与组织的成功相联系,奖酬以员工的绩效为基础,并与他们为组织的成功所作出的贡献相联系。[5]

很显然,在权力下放与学校自主成为一种发展取向时,实现参与式管理是一种必然的选择。不过,学校中参与式管理的真正实现,还必须有许多相关条件作基础和保证,尤其是学校的组织结构、管理者的能力以及全体员工的意识等。

3、激励性导向

要做到以人为本思想,关键是要在实践中予以体现。现代管理发展越来越强调运用激励机制促进人员的发展和组织的发展。这同样是体现以人为本思想的重要途径。

综观以往的管理实践,十分强调学校中规章制度的建设,尤其是注意建立一些旨在消灭或者减少不良行为的制度性措施和手段,诸如“不准”、“不能”、“不可以”和“不允许”等字眼在学校的各类规章制度中并不少见。在强调学校“要怎样”的同时,没有表明做了这些“又怎么样”的结果。以学校中的教师评价为例,发展性的评价观及其实践现在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和实施。这种发展性评价观注重的就是激励机制,而不是传统的奖惩手段。同样,以人为本的学校,也应该体现旨在促进学校中全体人员共同发展的激励性导向,包括具体的激励机制的建立与实施。

激励不仅与奖惩有区别,而且与奖励在本质上也有不同。传统的奖励是注重对个体过去的评判与肯定,它对个体的未来发展有促进作用,但这种作用的发挥往往取决于个体自身的因素,因此,往往会出现奖励而使个体产生骄傲从而引起退步的现象。此外,奖励往往面向少数人群。

但激励就不一样。首先,真正的激励机制应该是面向学校中的每个个体;其次,激励不只是涉及对个体过去的评价,更关注个体未来发展的指导功能。因此,激励不只是物质的,或者是精神的,更多的是涉及个体发展的技术上的指导。

当然,激励性的导向必须与学校发展的整体目标相联系,建立激励的机制必须依赖学校中全体人员的参与。要实现激励的手段,必须重视学校中对话、沟通与理解的实现。激励不能是自上而下的单向行为,而应该是学校中全方位参与和共同实施的结果。

标签:;  ;  ;  ;  ;  

当代学校管理的价值取向分析_学校管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