徘徊于惩罚与非惩罚之间的代价_纳尔逊论文

徘徊于惩罚与非惩罚之间的代价_纳尔逊论文

在惩罚与非惩罚间游走的代价,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与非论文,代价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非惩罚”并非简单的“不打骂”

虽然大多数父母已经不再相信“棍棒底下出孝子”的老话,但该不该打孩子一直以来都是人们争论的热点话题。此外,不给孩子发言权,要求孩子乖、绝对服从,嘲笑、轻视、评判或不理会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心理诉求,面对孩子所犯的错误只是一味地惩罚、责备的场景,每天都在不同的场合中重复上演着,这些做法对孩子的伤害可能不低于挨打。

针对这些目前存在的教育中的常见问题,笔者采访了美国知名的教育家简·纳尔逊博士,她畅谈了多年以来旗帜鲜明地倡导的非惩罚性积极教养的理念和方法。她表示,不论是美国的父母还是中国的父母都爱孩子,都希望给予他们最好的东西,一切都为他们着想。爱本身没有问题,但父母常在爱的名义之下做着代替孩子思考、揠苗助长、将自己未实现的人生愿望强加给孩子等各种错位的付出,由此会带来很多问题。现今,很多父母会认为自己的教育方式中早就摒弃了“惩罚”二字。而这里提倡的非惩罚性教养,远不是“不打骂”那么简单,它指的是反对一切伤害孩子的自尊、让孩子产生恐惧并感到羞耻的行为、语言和态度。比如当孩子“吃一堑”时,父母和教师常常脱口而出“这回该吸取教训了吧”、“你最好坐在那里,好好想想自己都干了些什么!”这些顺带教训的口头禅都被列在了惩罚的黑名单上,被认为是让孩子“长一智”的绊脚石。

非惩罚性教养方式不等于让孩子放任自流,纵容孩子调皮捣蛋的行为:它强调父母和教师应该创造环境,支持鼓励孩子探索其行动的结果,从中学习并茁壮成长。虽然即便受到惩罚,大多数孩子也能正常成长,但如果父母和教师处理问题时注意尊重孩子,着眼于激发孩子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同时从小鼓励他从所犯的错误中学习有益的东西,而不是一味地只让他为所犯的错误付出代价,孩子肯定会成长得更棒。孩子犯了错误,都会伴有一定后果,一般这些后果本身都会对孩子有所作用,但父母此时的言行和引导很关键。如果是积极的、非惩罚性的,将最大程度地促使孩子自主反省并从错误中获得心智上的成长。但更多的父母和成人用不许看电视,禁止出去玩等作为惩罚,让孩子以此为戒。但事实是,孩子会认为自己所受到的惩罚——损失了看电视、出去玩的机会,已经补偿了自己所犯的错误,自己可以不用再对此进行任何反省了。

简·纳尔逊博士曾亲自面对过成千上万的父母的困惑。很多父母都会问“为什么要强调非惩罚性呢?惩罚不正是让孩子守规矩的最好方式吗?”她的回答是,实际上,惩罚会让孩子产生恐惧并感到羞耻。有些孩子在觉得害怕和丢脸时会表现好,但这也剥夺了许多孩子充分发挥自己潜能的机会。惩罚的目的在于让孩子为犯过的错误付出代价,而教育的真谛应是在宽容和鼓励的氛围中让孩子学会“吃一堑,长一智”。

在遇到令父母和教师非常困惑的孩子行为习惯、情绪心理等方方面面的问题时,应如何实践“非惩罚性的积极教育理念”的提问时,简·纳尔逊博士推荐了她与林恩洛特等教育专家撰写的《养育孩子锦囊妙解——1001条养育难题解决方案》一书,该书将“非惩罚性的积极养育”理念分解、落实为针对具体、实用的教育方法。每一条教育方法的目的都是让孩子相信自己的能力,找到归属感和成就感,进而建立自信,由此孩子将能动地掌握重要的社交和生存技能,譬如思考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自尊自爱以及尊重他人等。

规则就像悬崖峭壁旁的栏杆

对于现今父母困惑最多的自由与规则、严与慈该如何平衡等问题,简·纳尔逊博士和林恩·洛特女士在书中提供了简明、易懂的解释和可操作的方法。她们认为,缺少规则,大多数家庭将会缺乏自主性,乱作一团。一旦家里有了固定的日常家规,家庭成员就会有更多的时间去享受自由。“想象一下悬崖峭壁旁的栏杆或者是桥上的护栏,你就能体会到没有了它们会让人感到多么不安全,正是因为它们的存在,人们才可以自由地活动。”而严慈并用是积极教养提倡的重要方法,“严”意味着父母自信地采用适当的养育手段;“慈”则是在采用这些手段的同时要保持父母和孩子的尊严,要倾听孩子的心声,认真地对待他们的困惑,给予他们肯定。因此,“严慈并用”不是一般认为的温柔和严厉的表情的两极变化。

作为该书的责编,也作为一名妈妈,对于简·纳尔逊博士总结的诸多有效的养育方法中,笔者印象最深是“了解你的孩子,而非看管他们”。对于付出很多、却爱得不得法的父母简·纳尔逊博士提示,最有效的养育方法是了解你的孩子,而非看管他们。你认为有必要成为那些千方百计以教训、羞辱、乱翻孩子的房间等手段来监管孩子行为的父母吗?有必要主宰孩子的生活,包括为他们交什么朋友、上学、成绩甚至日后的职业而操心吗?你了解孩子吗?他在想什么?他生活里需要什么?他的价值观、愿望和梦想是什么?(要注意不是你认为的,而是孩子自己的)你是真的想了解孩子,还是在忙着改造他,让他适应你自己的价值观、满足你的愿望、实现你自己的梦想呢?你相信孩子很了不起、有学习的潜质、能在迎接生活挑战的过程中逐渐成长吗?面对这一连串的提问,父母可能会感到错愕,之后会被带入深层的思考。

书中反复提倡应信任孩子,放弃严密看管和惩罚,并积极地支持他们,教他们生存智慧,使得他们即使父母和成人不在身边也能很好地生活,这些观念从思想上可能容易接受,但真正落实到实际生活中,还需要一个不断学习、体会和实践的过程。如果仅凭着本能来做的话,父母很容易掉入各种错位的爱的陷阱,出现令人痛心的后果。

过度控制将丧失生存智慧

根据许多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父母的教育实践,简·纳尔逊博士发现,父母常会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当他们觉得惩罚不能奏效时便走向另一个极端,纵容孩子,但这根本行不通;当他们受挫时又会过分控制孩子——这也是行不通的。如果父母纵容孩子,孩子便会利用这一点来操纵父母,这不利于他们的成长。如果父母过度控制孩子,他们往往会反抗,而且学不到任何必要的生存智慧。这就是为什么需要强调严慈并用的重要性。不仅在中国,在美国父母也每天同样都遇到各种养育问题,都会觉得受挫,有时候甚至会情绪失控、发脾气。但非惩罚性教育观念提倡的不仅是教孩子从错误中学习,对父母来说也是一样的。当父母也情绪失控,不能保持冷静,说出一些无礼的话,或者做出一些伤害孩子的事情的时候,父母应首先诚恳地向孩子道歉,冷静下来之后与孩子一起积极地寻找问题的解决之道。只有父母和成人以身作则,才能让孩子知道可以从错误中学习并吸取教训,以免日后犯相同的错误,这将会给孩子莫大的鼓励。

简·纳尔逊博士相信,“错误是很棒的学习的机会,当你犯了错误不要苛责自己,而要从中受益。找出原因,诚实地对待自己的感受,看看你能从中学到什么,发现现在你能做什么。做你真心想做的事,成功自然会跟随而来。”

鼓励与奖励不完全等同

孩子需要鼓励,正如植物需要水分。这是著名心理学家鲁道夫·德雷克斯的一句名言。

近年来,提倡鼓励孩子的教育观点一直很受关注,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更是被以多种形式强化了,但经过实践不少父母和教师产生了新的困惑。他们发现并不是任何时候只要竖大拇指夸奖孩子都会取得积极的效果。那么,真正有效的鼓励的技巧是什么呢?鼓励与表扬、奖励是否完全等同?

“鼓励能传递给孩子爱的信息,让他们知道自己很棒;鼓励能使孩子认识到有了问题行为不能代表他们的为人有问题,鼓励能让孩子知道他们的价值在于自己的独一无二。通过鼓励,我们让孩子了解到犯错误只是学习和成长的机会,没什么丢人的。表扬和鼓励有所不同。孩子表现好,我们很容易就会表扬或奖励他们,但当孩子出现问题行为或自我感觉不好时,我们该对他们说些什么呢?要知道,那正是他们最需要鼓励的时候。表扬和奖励让孩子凡事都依赖于别人的判断,而不是相信自己的智慧和自我评价。经常表扬和奖励孩子会促使他们有这样的想法:别人认同我,我就做对了。这会让孩子拼命努力避免犯错,而不是从错误中吸取教训。”简·纳尔逊博士在《养育孩子锦囊妙解》中的这段话,似乎是感知了目前中国的教师和父母的困惑而概括的,她还具体给出了鼓励孩子的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句型:

“你觉得……怎么样?”

“你需要我帮你……吗?”

“噢,人人都会有不如意的时候的。我们依然很喜欢你。”

“在这件事情上,你花了很多工夫。”

简·纳尔逊博士提示:孩子在学校发生问题行为的原因有很多,但通常与他希望验证自己的力量或想报复的想法有关,也有些孩子在学校表现不好是因为他们想通过制造麻烦让别人认识自己,或者因为害怕做事不够完美而索性不去尝试。其实学校营造的那种激励竞争的环境也可能是产生问题的原因,但成人们往往认为一切都是孩子的错。孩子的问题行为的背后,往往是由于以下4个原因引起的,即过度希望引人注意、盲目地与父母(教师)进行较量、想报复、感觉到无力甚至绝望。当孩子出现问题行为,孩子在学校出现问题行为时,无论教师还是家长首先要了解的是隐藏在孩子行为背后的想法,之后才能解决他的行为问题。这时,善用鼓励策略,是非常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

父母是需要取得资质的岗位

零岁孩子,零岁父母。孩子出生,准父母才真正获得父母的称号,父母与孩子一样,都是零岁,为了在这个影响孩子一生、关乎民族素质大计的重要岗位上,成为合格的父母,需要不断地学习和积累。而在我们的周围,在爱的名义下,每天都在发生着太多爱得错位、教不得法的失败案例。

对于“父母是最需要取得教育资质的岗位”的观点,不仅是一些文化水平较低,没有能力主动获取家庭教育知识的父母不接受,很多受过高等教育的硕士、博士也颇不以为然,在他们眼里,需要学习的只是孩子,而他们的专业头衔可以移植到父母的称谓上的,他们只注重将自己的愿望强加给孩子,而不了解教育孩子的科学方法。现今,望子成龙的极端案例中,这样的硕士父母、博士父母占了不小的比例。2005年,《父母必读》杂志委托北京新生代市场监测机构,在北京、上海等全国11个城市进行的“母亲幸福感”的调查,旁证了这一社会现象。

调查结果显示,影响妈妈幸福感的诸多因素中,养育问题、家庭与事业的关系、儿童疾病等不断困扰着年轻的妈妈,常使她们身心疲惫、不知所措,而教育知识的缺乏是最主要的困扰,46.5%的妈妈表示困扰来自不知如何养育更合适,20.6%的妈妈说最烦恼的是不了解孩子,不知如何应对孩子的问题。目前虽有47%的妈妈对于教育孩子心有余而力不足,2.9%的妈妈因为生活和工作的压力根本无暇顾及孩子,但当教育孩子遇到困难时,只有14.1%的母亲会从相关的网络、图书等处学习养育知识并获得帮助,大部分的妈妈还只是习惯性地从上一辈(父母或公婆)、兄弟姐妹、同学和同事那里寻求帮助。

教育知识的缺乏虽是母亲最大的困扰,但只有很小比例的母亲为此主动学习相关知识。这之间形成一个可怕的落差,孩子在这个落差中一天天地成长,支付着不可逆的代价。

帮助孩子为分离做准备

童年只有一次,成长不能重来。所有的爱都是为了聚合,而只有一种爱是为了更好地分离,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在与孩子共同成长的每一天里,在温暖亲情的环绕之下,最应教给孩子的是“当将来父母不在身边时,仍能支持孩子更好地生活的智慧”,其中包括自我管理能力、责任感、合作精神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这是带有普遍性和超越国界的。

在欧美、日本等国家,新手父母从准父母阶段对于积累、学习教育子女相关知识有着很强烈的意愿,他们首先充分利用社会提供的人性化的支持,积极参与社区、相关医疗、福利机构就主办的各种生育、教育知识的培训班,获取健康喂养知识和教育理念的指导,此外他们还会主动建立各种个性化的父母交流网络、参加家长培训课程,并不断通过书刊、因特网进行细致的学习。只有这样,父母才能了解孩子的个性和成长的规律,领悟孩子成长关键期的真正含义,明白为了支持孩子走得更远,除了认字、背诗、学画、孩子7岁前更应让他经历些什么。

只有了解了孩子的个性和成长规律,获得了新的思考角度,父母才会牢记为人父母的长远目标是帮助孩子培养自尊心,学会生存智慧,使其成为家庭和社会中快乐、有用而且有教养的一员,这样父母才能着眼于将来采取适当的教育方法,而不是让孩子为所犯的过错付出代价。而一旦父母和教师能信任孩子,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孩子的问题和错误,多问几个“是什么”、“怎么样”和“为什么”来帮助孩子们从错误中学习,就不会认为孩子犯错误就证明他笨、不听话、不合格或者是一个失败者。孩子就能放松地尝试那些帮助他成长的各种体验,并从中获得宝贵的经验,而不会想方设法为了避免犯错而让人呆头呆脑、畏首畏尾。

标签:;  ;  ;  ;  ;  

徘徊于惩罚与非惩罚之间的代价_纳尔逊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