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金融审计的现实矛盾与解决方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矛盾论文,现实论文,解决方案论文,金融论文,国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国家金融审计工作突出的现实矛盾
(一)金融审计目标多元化与审计工作激励机制不匹配的矛盾
(二)事后审计为主的审计模式与“免疫系统”功能要求的矛盾
(三)金融审计手段单一与快速发展的金融风险管理技术变化的矛盾
(四)金融数据案例资料丰富与审计信息加工利用不充分的矛盾
(五)金融数据的集中分析管理与项目组审计工作分离的矛盾
国家金融审计现实矛盾的解决方案
(一)科学定位金融审计,构建金融审计与金融监管的协作框架
1.基于“免疫系统”功能的构想,科学定位国家金融审计。刘家义审计长提出,必须围绕经济搞审计,跳出审计谈经济,从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国家经济安全的大局出发,科学定位金融审计;南京特派办金融审计课题组丁德明等人认为国家金融审计应定位为对政府金融管理机构的再监督,重点是开展对金融管理的绩效审计,促进政府金融管理机构充分有效地行使权力,以有效地防范金融风险,保证国家的金融安全。参考一些其他国家政府审计的职能,结合我国审计制度现实,我国金融审计的定位应以维护国家经济安全、防范风险、促进发展为目标,服务国家宏观政策,推动金融改革,建立高效安全的现代金融体系,维护金融秩序与金融稳定,完善金融监管,充分发挥金融审计在国家经济社会运行中的“免疫系统”功能。
2.构建以国家金融审计为主导的金融监管协作框架,强化国家金融审计的综合性、独立性作用。我国应当根据国情将国家金融审计纳入到金融宏观监管大体系之中,强化高层次的国家金融审计监管工作,加大与各金融监管机构的协调与信息资源共享力度,积极创新高层次大政府审计监管工作,充分发挥高层次大政府审计监督的应有作用,构建国家金融审计与金融监管协作框架,理清国家金融审计的工作边界,发挥国家金融审计在金融宏观监管框架中独立性、综合性监督优势,依法对金融机构进行系统性风险审计和对监管机构的工作绩效进行再监督,促进各金融机构和各金融监管机构更加有效地行使各自的权力、履行各自的职责。为实现以上目标,在工作机制上形成信息交流和共享机制,结合和秀星等人的研究,笔者认为可在国务院领导下成立一个专门的机构负责协调国家审计机关、金融监管机构、中央银行、各金融机构,负责维护国家金融审计与金融监管的相关数据,并通过联席会议制度,定期、不定期地就一些重大问题进行协商,实现信息共享。
(二)科学设计金融审计的目标体系,改革完善金融审计的工作激励机制
所谓组织目标是组织成员共同设定的努力奋斗的方向。管理应以目标为中心,王广兵认为,金融审计的目标体系必须充分考虑国家对金融审计要求、金融审计的自身条件和金融审计外部环境三个方面的因素,形成一个由短、中、长期目标组成的完整的金融审计目标体系。根据维护金融安全、服务金融改革、促进经济发展这一长期目标,结合金融经济发展形势需要和对金融审计的现实要求,金融审计要继续坚持以真实性、合法性审计为基础,加强对国有及国有资本占控股地位或主导地位的金融机构的审计,重点揭露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重大违法违规问题及大案要案线索,揭示影响金融业健康发展的突出风险,强化对金融权力的监督和制约,防范道德风险:全面推进金融绩效审计,加强对金融政策实施情况及其效果的审计和专项审计调查,促进转变金融发展方式,提高金融市场效率;实现对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行业的经常性审计,紧紧围绕国家宏观政策及经济运行中的热点问题,充分发挥在国家金融监督体系中的综合性优势;注重从国家金融发展的制度、体制、机制以及政策措施层面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审计意见和建议。
基于以上的多目标体系,我们应改革目标实现路径,特别是改革完善现有金融审计工作激励机制,在审计成果的考核上,除了将要情与要目定为重要的成果外,还要将审计方式方法的创新,金融绩效审计的推进,促进政策、法律、制度的落实及相应的对策建议,特别是从宏观层面对金融风险防范与维护金融安全的分析以及对金融数据与证据的深加工等都纳入审计成果考核体系中来,只有通过改革现有审计成果体系,完善金融审计的工作激励机制,才能使金融审计的多目标体系最终得以有效实现。
(三)创新金融审计手段,将金融风险管理技术引入国家金融审计,建立国家金融风险的审计预警机制
面对现有的多目标金融审计体系要求,我们需要创新审计手段与方法,改革以事后审计为主的审计手段,加强事前与事中审计,全面推进绩效审计。对于金融审计,特别要根据目前金融机构金融风险管理技术快速发展的特征,将金融风险管理技术与方法引入到国家金融审计中来。在西方发达国家的金融机构内,RAROC(Risk Adjusted Return on Capital,风险调整的资本回报率)、CreditMetrics(信用计量模型)、VaR(Value at Rist,在险价值)等金融风险管理技术已广泛应用于金融机构的战略目标设定、业务决策、资本配置和绩效考核等项工作中。高级管理层在确定机构能承担的总体风险水平之后,计算需要的总体经济资本,以此评价自身的资本充足状况;将经济资本在各类风险、各个业务部门和各类业务之间进行配置,以有效控制金融机构的总体风险,并通过分配经济资本、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在可承受风险水平之下的收益最大化,并最终实现股东价值的最大化。国家金融绩效审计也可按这一逻辑思路与内容开展,建立合理的评价标准与评价体系,以评价金融机构在业务决策、资本配置与绩效考核上的科学性与适当性。我们要积极将这些金融风险管理技术与方法引入到国家金融审计中来,构建基于RORAC、CreditMetrics、VaR等金融风险管理技术为核心的金融绩效审计分析框架,建立基于风险调整的动态分析指标体系,完善金融风险的审计预警机制,加强金融审计的预警作用,真正发挥国家金融审计的“免疫系统”功能,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经济安全。
(四)加强金融数据的分析管理,提高项目审计效率,充分利用审计信息
加强金融数据的分析管理,一方面要以总行(总公司)为龙头,增强集中分析金融机构电子数据的能力,建立数据分析团队,积极利用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创新金融数据统计分析方法,将科学的统计方法以及数据挖掘等技术引入到金融数据分析中来,对金融数据进行科学的处理与数据分类,发现规律性特征,寻找有价值的线索,提高延伸审计的精确度,提高审计效率;同时,实现数据的跨机构、跨行业分析,更全面地揭示金融风险隐患。另一方面,要使各项目审计小组能利用金融数据库,结合项目审计小组延伸审计发现的问题,利用金融数据库进行关联性分析,提高现场审计小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项目结束后,审计人员仍要充分利用各个审计项目的数据与相关证据资料,做好审计成果的深加工,要进行多层次、多环节的加工,注意综合分析,把资源充分利用起来;加强项目审计信息之间的关联性分析,编制案例以利于后期培训;或针对一些倾向性、敏感性问题,从宏观层面分析其共性特征,总结出一些带有共性的、规律性的东西,力争从改革现有金融体制与金融机构运作机制以及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与加强金融经济安全等方面提出有价值的、前瞻性的对策建议,提高审计信息的利用效率。
图1 国家金融审计工作的改革路径
总之,随着社会对国家审计工作期望越来越高,审计机关需要对国家金融审计工作进行改革,而改革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首先要对国家金融审计进行科学定位,再围绕国家金融审计的“免疫系统”功能以及维护国家经济金融安全来设计金融审计的目标体系,根据这一目标体系,完善现有的金融审计工作激励机制,创新金融审计模式与方法,将金融风险管理方法引入到金融审计中来,加强金融审计的过程控制,这样才能有效实现国家金融审计的多元化目标,发挥其“免疫系统”功能,维护国家经济金融安全(见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