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介入治疗后并发胆汁瘤的CT动态分析论文_江峰,郑伟良,陶志刚,黄康华

肝癌介入治疗后并发胆汁瘤的CT动态分析论文_江峰,郑伟良,陶志刚,黄康华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放射科 浙江 杭州 310016)

【摘要】 目的:观察肝癌介入治疗后并发胆汁瘤的CT动态变化,分析其表现特征。方法:将在我院行介入治疗肝癌的患者77例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术后4~9次的CT复查资料,观察肝癌介入治疗后胆汁瘤的发生率以及CT动态情况。结果:参加本次研究的77例患者中有4例并发胆汁瘤,并发率是5.19%;其中3例单发病灶,1例多发病灶(2个);病灶位置:右肝3例(4个),左肝1例(1个);胆汁瘤直径4.6~9.1cm,平均(7.51±1.44)cm;瘤体呈囊状4个、柱状1个。结论:肝癌介入治疗患者发生胆汁瘤时临床特征不明显,需要患者在肝癌介入治疗后复查时注意检查有无胆汁瘤形成,尽早发现根据胆汁瘤变化特征采取相应的措施,减少胆汁瘤增大导致发生梗阻性黄疸。

【关键词】介入治疗;肝癌;胆汁瘤;CT

【中图分类号】R73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27-0060-02

肝癌作为恶性肿瘤早期检查确诊较难,导致患者确诊时已是癌症中晚期,治疗效果及预后效果都不理想。介入治疗肝癌可以缓解癌症细胞生长扩散但是并发症较多,胆汁瘤是其中一种,其自身治疗难度较大,而且影响肝癌进一步治。我院研究,通过分析56例患者检查资料,分析胆汁瘤的CT动态,为其预防及治疗做理论基础。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 基本资料

2011年1月~2015年6月在我院进行介入治疗肝癌的77例患者是本次研究对象,男40例、女37例;年龄35~67岁,平均年龄(58.64±5.17)岁;原发性肝癌31例、乳腺癌肝转移19例、胰腺癌肝转移10例、肺癌肝转移17例;肿瘤直径:3.5~15cm,平均直径(7.54±3.15)cm;介入治疗2~7次,平均(4.48±1.07)次;术后复查次数4~9次。

1.2 方法

征求患者同意后收集患者复查资料,包括CT平扫资料和增强资料,统计胆汁瘤发生率,分析胆汁瘤CT表现。

2.结果

2.1 胆汁瘤检查结果

参加本次研究的77例患者中有4例患者并发胆汁瘤,并发率是5.19%;其中3例单发病灶,1例多发病灶(2个);病灶位置:右肝3例(4个),左肝1例(1个);胆汁瘤直径4.6~9.1cm,平均(7.51±1.44)cm;胆汁瘤体呈囊状4个、柱状1个。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2 CT检查表现

一般出现胆汁瘤时CT检查可发现化疗药物(碘油化疗剂)聚集的残癌区周围出现低密度阴影;分析本次并发胆汁瘤患者的检查资料发现,介入治疗4次后出现2例(2个),介入治疗5次后出现2例(3个);胆汁瘤体组织多呈现囊状(4个),柱状较少(1个);囊状胆汁瘤体CT值处于18~32HU之间,其中2个胆汁瘤体组织阴影边界清晰,1个近残癌边缘模糊、远残癌边缘清晰,1个整体边缘模糊,增强检查资料显示囊状胆汁瘤体组织CT值增高约15~19HU,阴影均是边缘轻度强化,内部无强化;柱状胆汁瘤体组织只有1个,沿胆管树分布,CT值约28HU,胆汁瘤体组织阴影边缘模糊;胆汁瘤体组织阴影边缘与胆管扩张时的边缘差异显著,但是阴影随时间发生变化,囊状阴影会慢慢增大变为圆形或椭圆形,CT值下降,边缘逐渐清晰。

2.3 治疗后变化

所有患者进行内科保肝、利胆、消炎等治疗后效果不显著,均行B超引导穿刺抽出胆汁,3个胆汁瘤体基本消失,1个大约7.8cm的胆汁瘤体无变化,1个9.1cm的缓慢增大;最后2例患者行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后胆汁瘤消失。

3.讨论

胆汁瘤主要是由于胆汁渗出在肝包膜下、肝实质内以及腹腔小网膜囊内形成包裹性胆汁淤积,CT检查时有肿瘤样阴影[1]。引发胆汁瘤的原因有医源性胆汁瘤、外伤性胆汁瘤和自发性胆汁瘤,临床介入性诊断和治疗使医源性胆汁瘤占比逐渐增大,肝癌介入治疗后并发胆汁瘤的发病率逐渐升高。

肝癌介入治疗后并发胆汁瘤主要是介入治疗时导致肝内胆管缺血坏死发生,肝癌介入治疗时肝动脉栓塞影响了细小肝动脉为肝内胆管的正常供血,引发相应胆管发生缺血性坏死或者出现纤维组织增生,胆汁淤积、渗漏以及胆管内压力增高导致近癌端胆管发生扩张或形成胆汁瘤。有研究表明,患者肝癌病灶越大,栓塞次数越多,胆汁瘤发生机率越高[2];肝癌肿瘤越大,介入治疗后发生胆汁瘤的机率越大。本次研究中,发生胆汁瘤的4例患者均是肿瘤直径大于10cm,介入治疗4次后出现2例(2个),介入治疗5次后出现2例(3个);并发率是5.19%;其中3例单发病灶,1例多发病灶(2个);病灶位置:右肝3例(4个),左肝1例(1个);胆汁瘤直径4.6~9.1cm,平均(7.51±1.44)cm;瘤体呈囊状4个、柱状1个。检查发现胆汁瘤后,先对患者进行复查,复查观察患者胆汁瘤的变化做相应的处理,针对胆汁瘤体自行缩小以及发展变化不稳定的继续监测观察,不采取处理措施;胆汁瘤体稳定的患者进行内科治疗,内科治疗可以缩小胆汁瘤体,本次研究的4例患者内科治疗效果不显著采取了穿刺引流治疗。有研究表明,胆管病变程度较轻,坏死组织较少,胆汁淤积较少,主要是胆管扩张的患者进行消炎、利胆、保肝等内科治疗后,病变的肝管部位修复增生快,胆汁瘤会逐渐消失,但是胆汁瘤体组织较大的内科治疗效果不显著,需要穿刺引流,否则很容易发生病情发展后胆汁瘤体组织增大,对周围胆管造成更严重的压迫,引发梗阻性黄疸。患者发生胆汁瘤后没有明显的临床特征,大部分患者会出现上腹部胀痛等感觉,但这与肝癌症状相似,很少有患者出现上腹部疼痛后检查诊断,所以发现胆汁瘤多是肝癌患者复查肝癌栓塞效果时发现。因此,患者在肝癌栓塞治疗后复查时对胆汁瘤进行检查,早发现早治疗,而且早期发现时胆汁瘤较小,内科治疗就可以治愈胆汁瘤,无需穿刺引流。

综上所述,肝癌介入治疗患者发生胆汁瘤时临床特征不明显,需要患者在肝癌介入治疗后复查时注意检查有无胆汁瘤形成,尽早发现根据胆汁瘤变化特征采取相应的措施,减少胆汁瘤增大导致发生梗阻性黄疸。

【参考文献】

[1]徐国辉,徐宗全,李小军等.肝癌TACE术后胆汁瘤的形成原因及治疗[J].使用癌症杂志,2014,29(7):794-795.

[2]刘伯红,韩长青.肝癌及梗阻性黄疸微创介入治疗后胆汁瘤形成12例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2014,13(156):140.

论文作者:江峰,郑伟良,陶志刚,黄康华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6年9月第2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9/30

标签:;  ;  ;  ;  ;  ;  ;  ;  

肝癌介入治疗后并发胆汁瘤的CT动态分析论文_江峰,郑伟良,陶志刚,黄康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