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我国宏观调控的理性选择:从“粗调”到“微调”_宏观调控论文

新形势下我国宏观调控的理性选择:从“粗调”到“微调”_宏观调控论文

新形势下我国宏观调控的理性选择:从“粗调”到“微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宏观调控论文,新形势下论文,理性论文,我国论文,粗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3.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36X(2012)05-0032-04

宏观经济调控在西方经济学中也称为政府干预和国家调节,自20世纪30年代西方世界的经济大危机造就了“凯恩斯革命”之后,宏观调控就成了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容忽视的客观问题。从凯恩斯主义以需求管理为核心的国家干预思想成功登上了历史舞台,到今天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在宏观经济调控中的运用,在西方经济学领域,宏观经济调控理论和政策历经了70多年来的一系列演变。在这一演变进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在西方经济学领域,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并不是遵循固有的与不变的原则,而是以西方经济学者在不同时期就现实经济问题提出的具体理论解释为依据。随着时间的更迭,新的经济问题不断出现,宏观经济调控理论和政策也不断地为适应新的经济形势日益发展与完善起来。

一、宏观经济调控之发展概述

20世纪30年代,西方世界爆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该危机导致的大萧条几乎使资本主义经济和社会覆灭。为了拯救和改善资本主义经济,当时的经济计划制定者和政府都需要从理论上为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提供依据。正是在此背景下,以凯恩斯需求管理为核心思想的宏观经济政策理论在西方国家日益兴起,并逐渐占据了西方经济学的主流地位。凯恩斯的理论认为,在资本主义自由放任的条件下,由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构成的有效需求不足以实现充分就业,而市场经济自动调节机制又往往难以发挥作用,因此,政府应该发挥积极的作用,对总需求进行管理,以帮助经济向均衡方向调节。在需求管理思想指导下,宏观经济政策主要表现为政府为了缓解经济周期性波动而实施的一系列具体措施,是政府为了实现一定的经济目标而对经济活动进行有意识的干预活动。一般说来,该政策思想建议以充分就业、价格稳定、经济持续均衡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为主要目标,主张根据经济风向运用斟酌决定(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总需求加以调节,以此来减少经济的周期性波动。而斟酌决定(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指,为了确保经济稳定,平抑经济周期,政府在实行宏观经济调控过程中应依据经济运行态势灵活取舍,“逆风向行事”主动采取一些财政和货币措施以稳定总需求水平,使之接近物价稳定的充分就业水平。由此可见,早期的宏观经济学,即传统的凯恩斯主义以及后凯恩斯主流均认为经济的周期性波动源于经济内生的有效需求不足的冲击,是能够感应,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以调节的。因此,他们认为,在经济波动中进行政府干预是有效率的,并主张设计反周期的宏观调控政策进行“粗调”。

20世纪70年代中期,大多数西方国家出现了“滞胀”的局面,即失业和通货膨胀同时并存。“滞胀”的现实问题使凯恩斯的理论遭受到了严重的打击,现代货币主义者据此对以凯恩斯理论为指导的宏观调控政策进行了猛烈的攻击。他们认为,相机抉择的宏观经济政策只是一个美丽的陷阱和骗局,因为政策制定者并不能比私人部门对经济做出更好的预测,因此,政策应该减少干预市场的行为,只给经济提供一个稳定的“固定规则”的货币政策。与此同时,强调“理性预期”对经济行为和经济政策的影响与作用的理性预期学派的代表人物卢卡斯提出的卢卡斯批判也对早期宏观经济政策的有效性提出了相反的结论。他们认为,具有理性预期的“经济人”会预料到政府的政策可能造成的后果,因而会相应性的采取对策加以防范,这种对策会导致政府政策的无效性。20世纪70年代经济“滞胀”的背景下,由于传统的凯恩斯主义无法提出有效的应对措施,从而失去了其正统的经济地位。

但我们都知道,要求国家完全放弃对宏观经济的干预是对一种市场经济的过度放纵行为,此种行为并不能换取像现代货币主义和理性预期学派所诠释的那种经济自由运行即可避免剧烈波动的情形,而只会使经济运行更易处于失控的地位。基于此,一个主张国家干预的新学派——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在西方经济学界逐渐发展起来,该学派的兴起使凯恩斯主义走出了困境,并以更有说服力的形象重新获得政府和学术界的重视。新凯恩斯主义者认为,卢卡斯批判仅限于政府政策发生重大变动时才有效,而当政府政策采取微小变动时,卢卡斯批判并不适用。对此,新凯恩斯主义者通过在原有的凯恩斯理论中吸收理性预期的观点,产生了一种新的宏观经济调控模式的概念,该概念就是一种具有前瞻性与灵活性的“微调”模式,该模式在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中以泰勒的利率规则为代表。

二、宏观经济“粗调”与“微调”之比较分析

在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的漫长的发展演变进程中,各国的宏观调控大致呈现出如下的发展轨迹:被动的盲目干预→主动的积极干预→科学的精确干预。市场经济条件下,最初的宏观调控往往处于被动的盲目干预阶段。在此阶段,经济运行常常大起大落,经济周期表现为强幅波动,而政府往往采取事后应对的形式来进行宏观经济调控。如在经济发生严重衰退时,紧急采取应对措施,此时宏观调控的主要特点是力度强、规模大,政策工具以数量型为主,力求通过高强度的调控措施扭转经济急剧下跌的态势。

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成熟,宏观调控会进入主动的积极干预阶段,该阶段的特点为经济周期的波动幅度大大减小,表现为中幅波动。此时,政府的宏观调控主要表现出为以“相机抉择”为指导的依势而行、积极主动的“粗调”特征。“粗调”一词从字面理解即为不精确的、粗略的调整。在宏观经济学领域,“粗调”(coarse-tuning)则是指国家干预经济运行的一种模式,该模式以粗放型干预为主,是国家逆经济周期波动之势,主动采取一系列政策工具,间断式地对宏观经济运行情况进行幅度较大的调整。该调控模式有助于处理事前无法预料的突发性波动,力求以及时有效的应对之策缓解经济周期性波动所造成的影响。就此点而言,“粗调”属于一种事中、事后的必然性措施,意图在于应对危机、扭转形势。

在宏观经济理论和政府干预经验的指导下,发达国家已经步入了宏观调控发展的新阶段,即科学的精确干预阶段。在该阶段,政府会根据经济周期的某些规律性和观测宏观经济波动的先期指标变动情况,较早地调整和使用政策手段,对未来可能出现的经济波动进行“微调”。此时,政府的宏观调控特征主要体现在灵活性和前瞻性上。“微调”一词早见于对机械、电子仪器的调节过程。“微调”的“微”含有细微精确的意思,“微调”就是微小的使之趋向精确的调整。如电子学上指对调谐电容作幅度很小、但效果精确的变动或调整。而宏观经济政策领域的“微调”(fine-tuning)主要指,国家小幅度地使用某种政策工具不断地对经济运行中出现的微小变动进行调整,它能使经济周期的波幅缩小,从而发挥宏观调控的最佳功效。由于“微调”是一种经常性的活动,它要随时进行,所解决的是经济运行中较小的变动,因此,它的整个调控过程较为复杂。宏观调控采用“微调”方式,将能更好地利用经济运行中市场机制的作用,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自我调节功能,其效果是使经济更加趋近于平稳发展的自然状态,进而保持经济发展的协调性与均衡性。①

然而,不容忽视的问题是,受近期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影响,学术界对西方发达国家近年来的宏观经济调控方式提出了质疑,质疑的焦点主要是宏观经济调控所应遵循的是固定规则还是相机抉择问题。采用“固定规则”而不是“相机抉择”来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是货币主义者的政策纲领。货币主义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就是货币规则,他们认为,最佳的货币政策应使货币供给以固定的速率增长,并且在任何经济形势下都维持这一速率。因此,一些学者认为,当前全球性金融危机产生的根源就在于,美国近年来所实施的以“固定规则”为指导的政策“微调”,认为此种政策调控方式过于放任了市场自由和经济自由。但在此有必要指出,本文所提及的“微调”并不是以货币主义者所提倡的货币规则为理论指导。对该问题,萨缪尔森在《经济学》一书就曾经提到:“原则上,货币主义者也许会建议利用货币政策对经济进行微调。但在事实上,他们采取的方针却完全不同,他们认为私人经济部门是稳定的……。”②那么,本文中所提及的宏观经济“微调”所依托的理论基础是什么呢?总的来说,应该是一种将固定规则与相机抉择统一起来的理论,该理论指导了一种更具有前瞻性和灵活性的宏观经济政策调控模式。此种“微调”模式的好处就在于既能够解决相机抉择所导致的动态非一致性问题(所谓动态非一致性是指,宏观经济政策在制定时是满足最优规则的,然而在政策的实施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政策的操作结果往往是次优的)③,又能解决固定规则所不具备的政策的灵活调整问题(能够针对不利的供给波动或意外的货币需求波动迅速、灵活地进行政策调整,以缓解不利冲击可能引起的危害)。④当然,我们所说的这种宏观经济“微调”模式主要是针对一般经济运行中的小扰动而言,实际上,在面对重大经济危机冲击时任何国家都会积极主动地采取较大幅度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对“粗调”与“微调”二者的优劣势有了初步的认识,即以相机抉择为指导的“粗调”存在动态非一致问题,因此,在经济运行常态下,该种宏观经济调控模式并不是一种最优的选择,但在经济运行面临重大冲击时,该模式却是一种极为有效的应对之策;而以固定规则与相机抉择的统一理论为指导的“微调”,是一种兼容理性预期的前瞻性和依势而动的灵活性的宏观经济调控模式,该模式属于经济运行常态下宏观调控的最优的选择。

三、打造“和谐经济”的使然:从“粗调”到“微调”

提起市场经济,人们往往会想到竞争机制。毋庸置疑,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主要是通过竞争机制来发挥的。然而,如果只有自由竞争机制,自由经济与生俱来的缺陷——“市场失灵”势必给社会整体利益和长远发展带来危害。西方国家的市场经济发展历程已表明,市场竞争在带来效率的同时,也会带来经济增长的盲目性、经济结构的不合理、收入分配差距的悬殊以及其他不和谐因素,乃至经济危机和社会动荡。因此,市场经济实际上还应该有另一个必不可少的机制——和谐机制。市场经济应该是竞争机制与和谐机制的有机统一体,应该是竞争经济与和谐经济的完美结合体。竞争机制为市场主体提供利益动力,和谐机制则为市场活动提供协调的力量、环境、引导手段和调控杠杆。只有这两种机制相互支撑、相互制约,才能形成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主体的活力在日益充分的竞争中不断地释放出来,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源。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竞争无序和失范等不和谐现象。这就告诉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不断完善市场竞争机制的同时,必须着力构建一个规范经济主体责任、协调多方利益、均衡各方发展的和谐机制,打造社会主义和谐经济。⑤200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前夕,中国官方将过去十几年强调的经济“又快又好发展”的提法,转变成“又好又快发展”。“好”在“快”前,这就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思路将更加重视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和均衡性,和谐经济的打造将会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建立和完善和谐经济的主要目的在于保证经济平稳、健康、持续地发展,严防经济大起大落的“过山车效应”。就经济波动的一般规律而言,经济增长过热,即我们常说的“大起”,必然导致随后的“大落”。因为在“大起”中,造成对资源的高消耗,对环境的高污染,造成对经济正常运行所需各种均衡关系的破坏,这就必然引起“大落”。“大起大落”的要害在于“大起”。宏观调控的目的正是为了防止“大起大落”,平抑经济波动,而其中的关键又在于及时地防止“大起”,也就是及时地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或由局部过热转为全面过热。这就要求及时地“削峰”,使经济增长率的“峰位”处于适度增长区间的可控范围内,不至于因经济增长过热而损害资源和环境,损害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⑥经济大起大落的“过山车效应”在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曾多次出现过,主要原因就是没有很好地认识和把握上述经济波动的一般规律,没有及时地防止“大起”,没有及时地进行“削峰”,而是等到经济增长已陷于全面过热而难以为继时,才不得不进行被动调整。这种情况经过多年的宏观调控已有所好转,但是,根本问题并未解决。治本之策,应在于对宏观调控机制加以改进。200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明确地把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作为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首要措施。从具体实践出发,要想搞好宏观调控,就既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又要根据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适时适度调整政策实施的力度和重点。适时,就是把握好调控措施出台的时机,见微知著,防患于未然;适度,就是松紧得当,不紧急刹车,不搞一刀切。

近年来,我国宏观调控的水平正在不断提高,尤其是在具体模式的运用上,已逐渐放弃了以往被动的盲目干预的做法(在经济出现严重衰退或过热时,才被迫采取高强度的应急措施,容易造成经济的大起大落)。取而代之的是,在经济出现过热或衰退苗头时,就迅速采取紧缩或扩张措施,而且在整个宏观调控期间,开始注意力度的把握,并试探性地进行适时、适度的调控,不搞全面扩张或紧缩,而是区别对待,有保有压,这不仅避免了经济强幅震荡,而且保持了经济的平衡快速增长。就此而言,我国的宏观调控已经成功步入其发展演变过程的第二阶段——主动的积极干预阶段。但与科学的精确干预相比,我国当前的宏观调控依然还偏重于粗放型的干预模式,由于此种宏观调控模式难以避免经济运行惯性的冲击,因此,也无法将经济稳定在适度增长区间。由此可见,要与构建和谐经济的发展思路保持一致,我国的宏观调控尚需完成由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过渡的进程。基于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防止“过山车效应”的宏观调控目标,我国宏观调控的改革取向应该是由粗放干预向精确干预转变,通过采取适当的微调工具对宏观经济进行“适轻量”调控,以此来引导社会的合理预期,确保宏观调控目标的顺利实现。而近年来,我国宏观调控政策从“双防”,向“一保一控”和“保增长”的转变,就凸显了为了确保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民生的不断改善,我国宏观经济调控正在向前瞻性、及时性和灵活性的转变。

四、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形势的要求:从“粗调”到“微调”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目前,正处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居民消费结构快速升级的阶段;处于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企业组织结构急剧分化和重新整合,社会阶层快速裂变和分化的过程之中。在这样一个特殊时期,正确判断和预测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情况,是准确实施宏观经济调控,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必然要求。

宏观经济政策的四大目标即为判断一国经济发展形势的四大经济指标:经济增长率、物价变化幅度、就业人数增减和国际收支平衡状况。统计数据表明,虽然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近年来我国经济运行态势有所滑落,但总的说来,目前我国四大经济指标依然还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和长期向好的趋势并没有改变。首先,在经济增长率方面,2009年开始,我国成功扭转了2008年四季度以来经济增速快速下滑的趋势。2009年、2010年、2011年一季度中国经济同比增长分别为8.7%、10.3%、9.7%,不仅较快扭转了经济增速明显下滑的局面,而且逐渐显现出平衡较快增长的态势。其次,在物价变化幅度方面,虽然近期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持续增长,通胀压力不断加大,但中央调控措施的效果正在逐渐显现。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2011年一季度CPI同比上涨5.0%,其中3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5.4%。但是由于中央对物价问题高度重视,出台了一系列物价调控措施,只要贯彻落实好中央出台的物价管理政策措施,物价维持稳定还是有可能的。再次,在就业人数变动情况方面,新增就业状况比预期的要好,就业状况基本保持稳定。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第一季度,城镇单位就业人数比去年同期增加463万人,农民工外出打工人数比去年同期增加530万人,这两个指标说明当前的就业在继续增加。最后,在国内收支状况方面,世界经济缓慢复苏,国际市场需求继续回暖,扩进口减顺差效果初显。海关统计,2011年前三个月,我国进出口总值8003亿美元,同比增长29.5。其中,出口3996.4亿美元,增长26.5;进口4006.6亿美元,增长32.6。由于进口增长快于出口,累计贸易逆差10.2亿美元。总体而言,进出口的增长仍然会保持一个平稳较快的水平。⑦

以上数据充分表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未发生改变,我国仍处在持续较快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总体形势是好的。正是基于我国经济目前依然在平稳较快发展的轨道中运行,因此,当前的宏观经济调控并不需要以大幅度的政策调整来扭转经济形势为主要目标,而应该通过以政策的理性微调来助力经济发展,同时又控制经济过热为根本方向。当然,在肯定优势的同时,我们也应提高警惕,时刻重视全球性金融危机对我国未来经济发展带来的挑战。事实上,当前,我国经济回升基础还不稳固,固定资产投资仍然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国际金融危机导致我外部需求急剧减少,生产能力闲置;与此同时,国内经济结构不合理、增长方式粗放等长期存在的问题尚未解决,这些因素都加大了经济发展中的困难。

在开放经济体系中,宏观经济调控政策不仅要向内看,同时也要向外看。这是因为一国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的取向既来自国内经济发展,也会受到国外经济环境的波及,二者相互影响、紧密联系。尤其是在金融市场一体化的条件下,全球的金融资源会在任何时候转向任何相对活跃的国家或地区,其间的大量资本流动可能会促使正处于扩张阶段的经济体产生经济过热和资产市场泡沫的风险。因此,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们在关注到国内经济形势依然向好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国际经济环境的复杂局面正在增强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的不稳定性。就当前国际形势而言,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影响还未消退,世界经济虽然有所加速,但复苏依旧疲弱,这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许多的不确定因素和不利影响,并且在短期内还难以有较大的改观。而且,为应对危机,世界主要国家普遍大幅增加财政赤字、大幅降低利率并实行“量化宽松”等政策措施,向经济注入了大量货币,使全球通货膨胀风险隐忧增加,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国际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在我国对外依存度比较高、金融日益全球化的情况下,我国的经济很难独善其身,不受外部环境的影响。面对国际经济环境复杂多变,不确定因素的增多,我国宏观调控必须采取灵活有效的应对之策,只有这样,我国经济才有可能在正确的宏观调控政策下,抓住机遇,乘势而上,长期保持在快速发展的轨道之中。

综上所述,鉴于当前我国的实际经济增长率还处于潜在增长率的范围之内,而经济发展过程中既存在经济的局部过热,又有总体上供大于求,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要想保持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就应把握好宏观经济政策的重点、力度和节奏,根据国内外经济走势和物价变化进行动态微调,及时发现和解决苗头性问题。而在我国未来的宏观经济调控实践进程中,我们更需要增强忧患意识和机遇意识,既充分认识世界经济环境急剧变化给我国经济发展提出的新问题新挑战,又充分认识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和长期向好趋势,审时度势、科学部署,不断提高宏观经济调控在实践中的前瞻性、灵活性和有效性,以此来继续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注释:

①梁小民.高级宏观经济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417.

②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经济学(第十七版)[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67.

③Kydland,F.E.and Prescott E.C.(1977):Rules Rather than Discretion:The Inconsistency of Optimal Plans,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ics.26.

④Rogoff,K.(1985):The Optional Degree of Commitment to an Intermediate Monetary Target,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37.

⑤张圣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是和谐经济[N]人民日报,2005-09-16.

⑥刘树成.多次性微调:使经济增长率不“冒顶”[J].经济学动态,2006,(10):4-7.

⑦相关数据来源:http://www.jrj.com.cn/.

标签:;  ;  ;  ;  ;  ;  ;  ;  

新形势下我国宏观调控的理性选择:从“粗调”到“微调”_宏观调控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