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前沿和热点问题”学术研讨会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热点问题论文,学术研讨会论文,当代世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245(2008)01-0074-04
由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和辽宁师范大学联合举办的“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前沿和热点问题”学术研讨会暨2007年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年会于2007年8月22日至25日在辽宁省大连市召开。来自全国各党校、高校、科研机构等的80多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在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名誉会长中央党校赵曜教授所做的主题报告的基础上,与会代表踊跃发言,围绕“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前沿和热点问题”这一话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和交流。
一、关于构建“和谐社会”及“和谐世界”的认识
对于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国内发展和对外交往方面相继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与建设“和谐世界”的主张,学者们纷纷从不同视角、不同向度、不同层面上给予解读,形成此次研讨会一个突出的亮点。
山东大学徐艳玲教授指出:从20世纪社会主义制度实践的高度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就是为“双和”(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创造基本条件以至于“双和”逐步获得关照的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双和”已实现从理念到模式的跃迁。一方面,从理念层面上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双和”命题已构成了“一体两翼”的理论架构。“一体”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两翼”即在社会主义体制下,对内构建“和谐社会”,对外共建“和谐世界”。这两个“翼”,依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体”,表现了跃动式的立体结构,具有优美的动感。另一方面,从模式层面上讲,中国已在实践中构建起一个新的社会主义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双和”模式,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对内谋求构建“和谐社会”,对外倡导共建“和谐世界”,二者相辅相成,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双和”为实现未来理想的共产主义社会奠定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方面的基础。
河南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教授姜大为认为:和谐思想源远流长,和谐世界的基本内容主要有“四个坚持”:坚持民主平等,实现协调合作;坚持和睦互信,实现共同安全;坚持互利合作,实现共同发展;坚持包容开放,实现文明对话。同时,推动和谐世界的建设,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其一,以联合国宪章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指导思想构建和谐世界;其二,注重大国和谐是构建和谐世界的关键;其三,发展中国家的地区和谐是构建和谐世界的首选;其四,周边和谐是构建和谐世界的依托;其五,全方位多边外交是构建和谐世界的平台。建设和谐世界是一个浩大的总体工程。
西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韩源提出:伴随着全球化进程,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演变大致经历热战、冷战、冷和、热和四个阶段。和谐世界新战略在处理两制关系上包括和而不同、相互包容,和谐相处、持久和平,相互借鉴、共谋发展等三个基本方面。同时,展望世界历史总趋势,民主社会主义贡献了一个“新资本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了一个“新社会主义”,共建和谐世界的新战略将推动“新资本主义”和“新社会主义”共同趋向“社会主义”。世界历史的总体趋势是共建“和谐世界”。
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余丽以上海合作组织这一构建和谐世界的伟大实践作为切入点,认为国际关系视阈下的和谐思想有着丰富的理论内涵:首先,坚持多边主义,实现共同安全,这是构建和谐世界的基础;其次,坚持互利合作,实现共同繁荣,这是构建和谐世界的核心;再次,坚持包容精神,共建和谐世界,这是构建和谐世界的终极目标;最后,坚持积极稳妥的方针,推进联合国改革,是实现和谐世界的基本途径。上海合作组织的发展壮大的重大意义在于实现了不同主权国家间关系的和谐:实现了不同文明国家间关系的和谐;实现了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关系的和谐;实现了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国家间关系的和谐。上海合作组织的发展壮大使人们看到了共建和谐世界的可能性。
河北农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张慧敏认为:构建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主张,承袭了中华民族“和合”的文化传统,吸纳了人类创造的优秀成果;反映了党的执政理念的更新和中国在国际事务中身份角色的积极变化;拓展了国内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迈开了追寻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新世界的脚步。
二、关于纪念十月革命胜利90周年
十月革命虽然发生了近一个世纪,但学者们对十月革命的探讨和争论从来也没有停止过。今年是十月革命胜利90周年,学者们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再次掀起高潮。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蒲国良教授首先梳理了人们在十月革命概念上的歧义,指出人们在使用“十月革命”一词时至少包含着相互关联但又彼此区别的三层含义:从时间跨度上来看,比较常见的指称1917年10月25日的武装起义;也有人指从武装起义爆发到苏维埃政权在全国的普遍建立;还有人把布尔什维克领导的十月武装起义、为建立和巩固新政权而进行的斗争以及三年国内战争都归入了十月革命的范畴。从革命包含的内容来看,它可以概括为武装夺取政权,选举解决问题;也被概括为武装夺取政权,战争解决问题;还可以泛指与改良主义相对立的社会主义革命道路。这样,学术争论所使用的既不是同一种话语体系,也不是同一种评判标准。正因为如此,“十月革命”成为一种纯粹的政治符号了。但最后,他提出关键的问题不是十月革命本身,而是“娜拉走后怎样”,指革命之后应该做什么?怎么做?再次重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至关重要性,认为这才应是十月革命所引发的根本性思考。
辽宁省委党校宋萌荣教授认为:十月革命开辟的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在人类文明史上开创新纪元意义的新质要素。这一新质要素的价值体现在:首先,十月革命在人类历史上进行了开天辟地的制度创新,开启了社会主义新制度的基本价值与本质;其次,这一新质要素对发达资本主义改良和社会进步的价值体现在:给一个完全被物欲左右不能自己的高度异化的资本主义世界,带来了新的文明的曙光和希望,造成了推动其改良的巨大压力,并展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新的人类进步方向;再次,这一新质要素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是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和世界格局中,立足于中国现实基础,探索着将十月革命创造的社会主义制度新质要素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有机结合的有效形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继续沿着十月革命开创的社会主义制度创新之路前进,正在谱写21世纪社会主义理论体制创新的新篇章。
山西省委党校吴敏教授在总结苏联剧变的经验教训时明确提出:因为苏共以党治国,所以亡党亡国。第一,以党治国体制不仅使党国家化了,而且还以党的名义使国家机器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张和强化;第二,以党治国体制明显废弃了党的领导应有的本质内容和最高原则,使党的领导实际上遭到了严重损害;第三,以党治国体制虚化了宪法和国家政权体系,使宪法难以严格遵行,国家政权体系难以正常而有效地运行;第四,以党治国体制实行自上而下的党政领导职务委任制,难以形成有效的权力监督和制约机制,致使特权现象和权力腐败成为必然。苏共以党治国无疑是亡党亡国众多原因中一个根本性、决定性的最重要原因。
三、关于当代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新探索
(一)原苏联东欧地区的社会主义政党的新状态、新发展
俄罗斯及其社会主义政党的发展一直备受学者们关注。中央编译局研究员李兴耕认为:俄罗斯社会民主主义政党发生了新变化,2006年以来,俄罗斯社会民主主义政党进入了新一轮分化组合时期,新组建“公正俄罗斯”党迅速崛起;戈尔巴乔夫所创立的“俄罗斯社会民主党”被解散;其他社会民主主义政党力量薄弱,处于边缘化状态。其中,“公正俄罗斯”党可能进入新一届杜马,但它在思想上和组织上的整合过程远未完成,目前还不能取代“统一俄罗斯”党的第一大党位置,也无法取代俄共的左翼反对派地位,俄罗斯社会民主主义政党的发展前景充满变数。中央编译局译审孙凌齐同样对2008年大选前的俄罗斯尤为关注,认为普京在自己的两届任期内完成了俄罗斯复兴这一政治任务,但俄罗斯复兴后仍然面临呼声很高的五大问题:要求社会公正;反对贪污腐败;铲除官僚制度;实现现代化;国家继续发展等,所以下一届政府任重道远。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刘淑春以保加利亚左翼政党作为考察对象,介绍了保加利亚政治、经济和社会情况:在政治上,保加利亚在苏东剧变浪潮的裹挟下,由共产党执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转变为多党议会民主制国家,但迄今为止,它的新的政治制度发育得并不健全,政局仍然不稳;经济上,保加利亚是个农业国,但农业几近破产;收入分配上,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保加利亚社会党作为执政党正处于危机之中,但由于资本主义进程正在加速深化,势单力薄的共产主义力量难以阻挡这一进程的发展,同时反共浪潮十分猖獗,因此保加利亚共产党也仍处于逆境之中。
(二)资本主义世界主要社会主义政党的新实践、新探索
华中师范大学聂运麟教授总结资本主义国家共产党组织形态的历史性转型认为:资本主义国家共产党组织形态,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着从先进性政党到现代群众性政党的历史性转变。现代群众性政党的基本特征是党的群众性、开放性、民主性、独立自主性等。这一历史性转型的社会历史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结构的深刻变化,工人阶级的觉悟程度和组织程度的新变化,和平民主革命道路的采取,世界政党发展的新趋势等。
武汉科技学院副教授李周对法国共产党进行了跟踪研究指出:2006年3月,法国共产党又一次经历了参与法国总统大选惨败以及法国立法选举减席的窘境。2007年6月,法国共产党总书记玛丽·乔治·比费在法国共产党全国委员会上作了重要报告,对法共的失败作出及时的分析应对和战略总结,提出争取民众力量,加强同盟的发展战略,并表明了打持久战的决心,这表现出法国共产党具有快速应对失败的应变能力。从总体上讲,法国共产党从来没有停止去积极应对现实社会新的挑战,不断深省着理论、思想、认识、经验和作出路线方针政策的调整。
郑州市委党校副教授丁淑杰介绍了美国共产党的现状:美国共产党以崭新的姿态进入新世纪后,进一步明确自己的战略选择。其一,针对党在国内政治生活中影响较小的情况,美国共产党积极参与大选,力图扩大党的影响;其二,针对过去过分重视理论研究,而对基层组织建设重视不够的现状,该党明确提出加强俱乐部建设,增强党的组织基础;其三,针对原来党纲已不能完全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美国共产党自身的变化状况,美国共产党及时对党纲进行了修改。从整体来看,美国共产党在逐步走向成熟。
(三)发展中国家的社会主义政党的新探索
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汪亭友以尼泊尔共产党作为研究对象指出:尼泊尔共产党(毛主义者)是当今世界上少数几个仍在坚持武装斗争的共产党之一,自1996年初宣布武装斗争以来取得很大成就。尼共(毛)在指导思想上,坚持马列毛主义及普拉昌达路线;在奋斗目标上,主张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夺取政权,然后通过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进入社会主义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在革命道路上,尼共(毛)从过去只主张武装斗争转变为在坚持武装斗争的同时,并不完全排斥多党竞选和议会道路。目前,该党拥有一支数万人的军队,控制或影响着全国80%的农村地区。事实上,在尼泊尔形成了两个政权、两支军队并存的局面,从而引起国际社会广泛关注。
四、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继胡锦涛同志2007年6月25日在中央党校发表“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讲话后,学者们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问题进行了广泛探讨。
中共中央党校赵曜教授在主题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探索阶段,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提出走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了初步探索;第二,提出阶段,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在党的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正式提出;第三,推进阶段,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和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新一届领导集体,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开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局面。具体而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包括四个层面:其一,制度依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其基本制度和具体制度作为依托。其二,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沿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兼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发展道路前进。其三,路径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改革发展、科技发展和开放发展为发展动力,以社会稳定、社会和谐及和平发展道路为发展条件。其四,目标指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标就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中共中央党校胡振良教授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其它的社会主义,不是绝对的对立,也不是简单的趋同,而是一种对立统一,是一种“超越”。在学理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其它社会理论和思潮的关系是一种“超越”,它对传统社会主义、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和民族主义都是一种“超越”。在政治选择的实践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选择也是一种“超越”:第一,选择自由主义就是重复西方发展的道路,是死路一条;第二,选择传统的社会主义,不改革、不开放,僵化保守,也是死路一条;第三,选择狭隘民族主义,闭关自守或争霸世界,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是一条斜路;第四,选择民主社会主义,也是既不符合国情,也不能团结人民,最后只能葬送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而只有中国共产党做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是超越于各种阶层、集团、群体的利益,代表中国最广大的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因此,应当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政治上与其它选择不同,是一种“超越”。
河北省委党校教授侯远长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其他事物一样,都是由一个严密科学的结构组成。从理论结构看,它主要由理论体系、基本特征、社会本质三大结构组成;从社会制度结构看,它主要由建设布局、发展战略、价值体系三大结构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结构,是在社会主义改革实践中确立的,随着改革的深入,它也将得到不断丰富、完善和创新。
新疆师范大学副教授张保均探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当代世界社会主义的关系,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当代世界社会主义的理论贡献主要有四个方面:第一,正确理解和把握“旗帜和目标”的关系问题;第二,在认识本国国情的基础上,回答好了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第三,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的主体和目标,侧重解决好关键在党、关键在人的问题;第四,围绕建设社会主义的目标或目的,解决好了战略手段和根本途径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当代世界社会主义是辩证统一、互动发展、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的。
五、关于当前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现状和问题
中央党校赵曜教授在主题报告中指出,当前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变化很大,特点有二:一是一元主导和多元兼容并存。多元兼容使得马克思主义可以从其他意识形态中吸取优点,不会失去活力,但它应以一元主导为前提;二是当前我国正值社会思潮的活跃期。因为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社会大变动时期,不同人们不同群体都想用自己的主张影响上层。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新自由主义思潮和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对于二者,我们在政策层面上可以借鉴,但在意识形态领域应与之划清界限。在社会思潮的活跃期,应不断强化马克思主义一元化的主导地位。
新疆师范大学雷琳教授、马晨讲师对当前我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现状也给予了关注,认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面临三方面的挑战:其一,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生存的外部环境看,马克思主义面临着时代主题转换和全球化发展所带来的根本性挑战。其二,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依存的社会基础看,马克思主义面临着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等社会阵痛所带来的根本性影响。其三,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发展的内在动力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受到理论研究和宣传手段有效性不足的根本性制约。马克思主义正在受到内外部因素的合力的冲击,出现被边缘化的信仰危机。
与此同时,有的学者分析了生态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思想;也有学者对古雅典民主的现代意义作出探讨;还有学者谈及了程序民主对社会主义民主的启示等。此次研讨使科学社会主义的
相关理论和研究得到进一步深入和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