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质量成本控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成本控制论文,质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质量一般指产品质量,有时也指工作质量。本文主要讨论产品质量。对于每个处在市场竞争中的企业来说,实现销售是其获得利润的最终一环。而销售的实现,又与产品质量密不可分。没有好的质量,企业就无法得以生存。显然,从企业的角度来看,提高产品的质量势必要增加产品成本,由于销售中不确定因素的存在,如果产品成本的额外增加不能在产品销售后得到及时的补偿,亏损风险就大大增加。那么企业的效益与用户的需要如何才能达到平衡呢?我想首先应解决产品质量控制问题。
说到产品质量控制,我们应首先修正一种观点,那就是认为提高产品质量就意味产品的精密程度必须很高,功能必须齐备,在花色品种、包装工艺等方面精益求精。当然,产品的精益求精是经济发展的一种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但就具体的企业来讲,产品的精益求精应有一个限度,不应该是无止境的。我们不妨看一看下面的产品精密度的经济贡献的对照图:
从图可以看出,当精密度很低时,需求量可能很小,价格也就很低,价格的提高不可能完全赶上精密度的提高,且精密度提高带来的可以接受的价格的提高幅度是越来越小的,因此,收入必将以一个递减的比率而增加。生产经营的成本则与之相反,当精密度提高时,生产成本也跟着提高,并且以一个递增的比率增长。图中价格曲线与成本曲线之间的差额就是经济贡献,当价格与成本相等时(在A点和C点),贡献就为零。随着精密度的提高,贡献可以从A点的零增加到最大限度的B点(该点上价格与成本的曲线相距最远),但是,过了B点,精密度的提高就是不必要的了,因而贡献将下降。在A点和C点的外面,贡献都是负的,这说明过高或过低的精密度都不足取。实际上,有许多大众化的产品并不要求特别精密,只要能满足用户的特定需求即可。这就要求企业要充分考虑消费者的要求和他们愿意付出的价格,从而改进产品质量,对不合乎要求的产品质量进行有效的调整,精减那些对消费者很少有用或根本没用的不必要的品质(如过于精美的包装及工艺造型等),这样就能在满足消费者愿望的同时降低产品成本,增加盈利。
质量是随地点、时间、使用对象、社会环境、市场竞争的变化而要求不同,它从功能、成本、服务、环境、心理诸方面综合地满足用户的需要。因此,在合理控制产品质量的时候,要充分考虑质量成本。质量成本指企业为确保产品质量和实施全面质量管理而支出的费用,以及因未达到既定的质量标准而发生的损失的总和。它是保证产品质量而发生的支出,并形成一个独立的成本形态,构成产品成本的一部分内容。质量成本在内容上又分为:(1)预防成本,这是一种质量管理成本,指为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防止产品低于质量标准而发生的措施费用;(2)鉴别成本,为保证把事故成本控制在一定范围内而产生的成本,是对原料、设备、半成品(零部件)、产成品等进行检查试验鉴定而产生的费用;(3)事故成本也称故障成本,它分为内部故障成本(厂内损失)和外部故障成本(厂外损失),指产成品、半成品(零部件)在出厂前或销售后,由于质量问题造成的损失和因此而产生的费用。因此可见,产品质量成本是产品成本的组成部分,而且它与产品成本呈正比例关系,也就是说质量成本的高低直接影响产品成本的高低。由于产品成本是产品价值的基础,因此,质量成本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商品价值的大小。企业为了在市场竞争中争取主动,取得理想的经济效益,必须努力降低产品的质量成本。应在全面质量管理中处理好质量与成本之间的关系,企业在采取措施提高产品质量的同时,应充分注意到生产过程劳动耗费增加的程度,即企业自身承负的能力。所以,要从产品设计阶段开始,到改进产品的结构等一系列过程中,都应该从谋求合理的劳动耗费角度来考虑。任何一项个别功能与其整体功能都应该相适应,切忌出现某项多余的个别功能,以免发生不必要的耗费。同样地,企业在努力挖掘降低产品成本采取措施时,也必须以确保产品质量不受影响为前提,切忌用偷工减料等不良手段来达到降低成本之目的。因此,降低成本的措施应从改进设备性能,提高设备利用率,提高劳动生产率,减少不必要的多余功能,减少不必要的消耗和支出等方面着手,从而达到质量与成本及效益的有机统一。企业应将质量责任指标层层落实,加强质量成本的预测和计划,加强考核和核算,继续深入实施质量责任会计体系。厂内设两条主线,总工程师抓全面质量管理,总会计师抓全面成本管理,以此带动其他各项管理,这样才能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