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第89医院心内科山东潍坊 261000
【摘 要】目的:观察心理护理对改善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50例心力衰竭患者作为观察组,并将同期收治的50例心力衰竭患者设为对照组,予以对照组常规护理,予以观察组心理护理,比较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护理后的 LVFF、6-MWT以及BNP改善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总满意率为96%,对照组患者总满意率为70%,对比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心理护理应用在心力衰竭患者护理中,能明显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并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值得推广。
【关键词】心理护理;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867(2016)-09-296-01
心力衰竭为内科常见慢性病之一,该病比较容易致使患者心功能不全。 心力衰竭患者比较容易产生抑郁、焦虑等消极情绪,对患者的生活质量构成严重的影响,同时心理因素还导致患者死亡的重要因素[1]。基于此,临床治疗心力衰竭患者过程中给予有效的心理护理干预,不仅可以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同时还能够改善患者的病情。本文对我院收治的100例心力衰竭患者作出研究,以期为心力衰竭患者的心理护理提供部分参考资料,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6月至2016年7月收治的50例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研究组,其中男31例,女19例;年龄42-84岁,平均年龄(61.24±2.62)岁;病程0.2-6年,平均病程(3.04±0.16)年。同时将同期收治的50例心力衰竭患者设为对照组,其中男32例,女18例;年龄41-85岁,平均年龄(61.43±2.76)岁;病程0.2-7年,平均病程(3.16±0.27)年。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经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予以对照组常规护理,主要包括用药监督、饮食指导、观察生命体征及提供舒适的住院环境等。
予以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心理护理干预,具体如下:(1)心理评估。护士应全面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且按照患者的具体情况对其心理状态作出评估及分析,从而制定一个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干预方案。(2)心理疏导。护士应积极与患者沟通,并且保持和蔼、诚恳的态度,认真回答患者提出的各种问题,帮助患者解决各种疑问,消除其顾虑。同时将疾病病因、治疗、预后及预防等相关知识告知患者,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因为受疾病影响,患者比较容易产生急躁、恐惧及焦虑等消极情绪,因此护士应及时给予患者心理疏导,帮助患者克服消极倾情绪[2]。(3)健康宣教。护士应协助患者掌握心力衰竭的危害、健康生活习惯对疾病治疗的影响,同时告知患者养成良好 的生活作息,多听舒缓的音乐放松心情,若患者心情不佳时可采取深呼吸或者有氧运动方式来缓解,克服易怒、急躁等消极情绪。此外,护士还需要嘱托患者家属多与患者交流,将患者对疾病的注意力转移,从而维持稳定的情绪。
1.3观察指标
详细观察及记录两组患者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6 min 步行距离评分(6-MWT)以及脑尿钠肽(BNP)。同时应用本院自制的满意度调查问卷对两组患者的满意度进行调查,结果分为满意、一般满意及不满意三个等级。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中两组患者的数据资料处理分析均应用专业医学软件SPSS13.0进行,其中患者满意度数据资料使用%表示,进行X 检验;患者LVEF、BNP与6-MWT评分采用( )表示,进行t检验,以P<0.05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满意度对比
如表2所示,护理前,两组患者的LVEF、BNP与6-MWT评分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的LVEF、BNP与6-MWT评分较护理前均得到明显的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LVEF、BNP与6-MWT评分改善程度均显著要比对照组优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可见表2。
3.讨论
当前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科学技术越来越完善,人们对自身健康也越来越关注。但是受环境卫生及社会压力等因素影响,人们埋下的健康隐患也不断增多,由此导致心脏病患者人数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3]。目前已有不少临床研究报道证实,心脏病患者的晚期表现主要为心力衰竭,同时患者可能还会出现血压下降、呼吸困难等临床症状。由于心力衰竭为心脏病的严重阶段或者终末阶段,再加上该病具有极高的复发率,比较容易致使患者产生急躁、焦虑及恐惧等消极心理,临床再给予常规护理已经无法适应患者的要求,因此对当前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护理措施进行研究十分重要[4]。
最近几年不少临床研究报道指出,给予患者心理护理干预能够明显提高疾病治疗效果。心理护理为新护理模式之一,目前已被普遍应用在临床治疗中,该护理模式可以正确掌握患者的内心想法,并给予心理疏导,从而缓解患者的心理负担,让患者保持乐观的心态,进一步促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最大程度上降低疾病再次发作风险,提高临床治疗效果。由于心力衰竭患者无法避免急躁、焦虑及害怕等情绪,基于此,临床治疗时给予心理护理干预实施辅助治疗,是保证临床疗效的关键[5]。本研究中,心理护理组患者的总满意率以及护理后心功能指标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常规护理组,该结果充分显示了心理护理应用在心力衰竭患者护理中,能明显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并提高其对医院的满意度,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张秀兰.心理护理对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改善作用观察[J].中外医疗,2013,32(19):160-161.
[2]罗平.心理护理对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4,22(1):147-148.
[3]张永宏,陈四清.运动康复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和生活质量的改善作用[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21):5307-5308.
[4]胡新君,张颖,王倩等.持续心理护理对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3,30(8):12-15.
[5]陈首丽.心理护理干预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治疗的依从性和心功能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13,51(26):96-97.
论文作者:张素芹
论文发表刊物:《中西医结合护理》2016年第2卷第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0/8
标签:患者论文; 心力衰竭论文; 心理论文; 功能论文; 两组论文; 对照组论文; 满意度论文; 《中西医结合护理》2016年第2卷第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