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自己的路——杭州文晖中学教学活动管理改革回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自己的论文,杭州论文,教学活动论文,中学论文,文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10年7月,一纸任命让我走进杭州市文晖中学。此前在将近三年的时间里,我离开一线到教师进修学校承担教师培训工作。我和老师们一起探索教学规律,一起为实践教育理想做一些努力。看到参培教师流露出的欣喜,我渐渐忘了教育之深重,简单地觉得做好培训就可以改变目前学校教育的问题。
来到文晖中学,我才发现做教师培训时积累的经验在真正的教学现场显得如此轻飘和没有底气!文晖中学是一所有着深厚文化积淀的公办初中,但由于杭州市内民办初中的压迫式扩张,最好的公办初中在升学竞争中都只能是中游偏上的水平。再加上过于强调横向比较的学校评价,让更多的公办初中在优秀生源流失的背景下“捉襟见肘”、“气喘吁吁”。
教师们在功利的煎迫下疲于应付,在以习惯与经验应对的同时,没有了反思与改进的念想。许多我们习以为常的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与手段其实问题重重——课堂教学中,教师重“教”轻“学”,单纯性地传授学科知识,忽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学生只“学”不问,被动地接受课堂内容,缺乏自主支配的学习时间;学校延长教学时间,周末和节假日组织集中补课进行“自我安慰”;特别是教考分离,按统考排名评价教师,使大部分教师处于焦虑状态,找不到教学方向……怎么办?我想一定要找到属于文晖自己的路!让教师和学生的心灵得到解放。
我和教学副校长许慧霞、教科室主任朱雪琦、教导主任朱英以及一些骨干教师一起,开始了寻路之旅。2010年秋,学校从实际出发,提出“改进教学常规,提升教学质量”的教学工作思路,从具体的教学活动管理的改进入手,组织指向教学活动的“实践改进项目”,以形成以校为本的教学工作与教学管理体系。学校希望老师们在“教学常规”中突破一些惯性行为,唤醒自我的反思与研究意识,通过对具体教学活动的反思与改进,来寻求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方式的转变。
于是,我们上路了……
2010年9月,开设作业整理课
这缘于初一年级会上汪鹏老师的一个建议。设置作业整理课的起因是很多老师和学生反映没时间“纠错”。于是学校尝试每天安排作业整理课,初衷是给师生提供比较充分的时间来解决作业遗留问题。通过作业整理,促使学生养成自觉订正作业和主动质疑的习惯,变教师包办解决作业问题为学生自行梳理查找问题,最终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作业整理课试行一学年后,学校在充分听取学生及任课老师建议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作业整理课的要求:遵循学生认知规律,针对学科特点,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导,把整理课与自习课、讲评课等划清界限;确立整理课的综合目标:知识梳理、同伴互助、教师引领、习惯培养;同时提高教师对作业整理课的理解和实施能力,变整理课为真正让学生学会学习的学习指导课,变学科教师为学习方法的指导者。
2010年10月,小白板进教室
以往教室里唯一的一面黑板只能为教师所用,学生在纸上的反馈无法及时呈现,为了提高课堂展示与反馈的效果,我们想到了为每一个学生配备小白板。三天后,初一学生都拥有了自己的一块小白板,它就挂在课桌一侧,课堂上随时取用。大半个学期试用下来,老师和学生都喜欢上它了。学生用小白板来回答问题,提高了在课堂活动中的参与性、体验性,实现了课堂上师生的真实对话。有的学生说,“我和同桌可以用它互相听写,检查方便”;还有的学生说,“我们班有个同学爱画画,每次下课都画画给我们看”……小白板的故事太多了,学生们总是说不完。
2010年11月,教师体验考试
测试评价是检验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命题质量可能导致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发生偏差,因此我们把改进测验管理、提高命题质量作为改进教学管理的又一切入点,将提升教师命题能力作为该学期校本研修的主题,开展了以自主命题为核心的教学测验系列研究。
11月的期中考试,我们摒弃了原来背靠背命题的方式,采用全组参与的形式,由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及骨干教师组成命题研究小组,做好命题、磨卷、评卷工作。具体做法是根据学情,备课组选一人独立编制试卷;全体教师体验考试,感受学生应试时的状态和心理;当场相互批卷,反思并完善试题和参考答案;学生考试,在阅卷分析后教师精心讲评;邀请专家进行评析解惑,辅导教师研究命题。我们要求备课组全体成员参与试卷从编制、改编到评分标准设置的全过程,在大家达成共识后再严格执行,确保测验评价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这次期中考试命题研究活动给老师们以很大的触动,他们经历了以前没有过的经历,也得到了从未有过的收获。一位教师在体会中这样写道,“一样的考试,不同的身份有不同的心态,这次真真切切的角色体验让我感受颇多。这样的实践方式,只有永远追求本真的人才能做到!”
2010年12月,“专家门诊”开业
怎么才能让每一个学生学得更有效,老师们是想尽了方法。因为学生的个体差异始终存在,学生个体对集体教育下相对统一的教学策略产生的不适切也不可避免。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呢?学校初三校区主任汤婉清老师和许慧霞副校长就带着老师们对学生逐个进行“望闻问切”,对学生个体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进行多渠道的诊断,再根据每一位学生的特点提供有针对性的多元学习指导策略。在这种背景下,“专家门诊”开业了,每天中午12点到13点老师们坐诊答疑,学生们拿着“号子”排队等待,一问一答,再问再答,世界上可能再没有比这更动听的声音了。学校还通过问卷调查、学生座谈、分层家长会等方式对学情作细致的调研,之后再请任课老师“把脉”,并辅之以成长导师的配合。老师对学生的关注从平面转为立体,学业导师也逐步演化为学生成长导师。“专家门诊”对学生的帮助成效显著,在双休日补课风盛行的当下,我们大胆地将双休日还给学生,让学生及家长根据自身需求科学合理地安排学习,变被动低效的集体补课为家校沟通的主动有效的选择性学习。功夫不负有心人,2011年中考我们收获了令人惊喜的成果。
2011年1月,寒假作业“大变脸”
寒暑假作业一直流于形式,教师随意布置,学生应付了事,与平时作业有同质化的倾向,其弊端体现在:统一布置,忽视个体差异;功能单一,过于倚重训练;意图不明,事先未经甄选;趋于功利,背离学习意义。因此从2011年元旦起,学校启动了寒假作业研究。我们要求教师设计适合学生、受学生喜爱的寒假作业。一星期后,各教研组收到了老师们的创意:钱小春老师建议布置有声作业,占卫兰老师希望能用视频展示作业,黄剑老师提出让学生办小报……
寒假前一周,学校组织寒假作业设计研修活动,重点让备课组长阐述作业布置的意图。因为只有明确了作业的意图,学习才更有意义,否则再个性的作业也只是花拳绣腿。
比如,初二语文组针对学生的基本情况、规划能力和创造力等,布置了读写类、古文类、趣味类作业,由学生选作;初一数学组拒绝“炒冷饭”,重点布置预习性的作业,学生可量力而行;综合组以“感恩”为主题,将劳技、美术、音乐的作业与增进亲子关系紧密相连。
为控制作业量,各学科组现场作出调整,部分学科甚至砍掉了三分之二的题目。最后,文晖中学的校本寒假作业只有3面A4纸,教育部门统一的寒假作业本学生部分完成即可。经过改进的寒假作业,尊重学生基础与学习阶段的特点,体现作业的层次性、阶段性与选择性,在重视知识落实的同时,更关注能力的培养。
更令人惊喜的是通过这样的活动,唤起了教师对作业的反思。开学后老师们把自己的思考融入到对日常教学方式的改进中,有效地提高了教育质量。
2011年9月,启动“面向中等程度学生的课堂变革”
对于一所处于中游而力争上游的学校来说,过去往往只用一个“抓”字,而我们认为,“抓”已到极致,惟有求“变”。每当看到那些中等及偏下程度的孩子茫然甚至漠然的课堂表情,我都会心痛。他们因为基础不扎实、学习习惯不佳或者学习方法欠缺等原因,找不到学习的感觉,又没有得到老师及时的帮助和指导,慢慢地失去了信心,沦为课堂学习的“旁观者”。我们该用什么办法重新点亮这一批孩子的眼睛呢?
我们试图通过改变教师“教”的方式来带动学生“学”的热情。2011年9月,我们组建了3个“课改班”,尝试用“先学后教”的方式促成中等程度学生主动学习。学校没有规定统一的课堂模式,没有导学案资料,只给任课教师发购书券并提出“课改班”的方向——想办法让每一个孩子参与到学习中来!结果是老师们再一次给了学校一个惊喜。
“如果上帝一手拿着真理,一手拿着寻找真理的能力,让我只能选择一个的话,我宁要寻找真理的能力。”姚青老师就是带着莱辛的这句名言,接受了七年级“课改班”班主任兼语文教师的任务。八年级“课改班”班主任兼科学教师韩利栋尝试了很多新教学模式。八年级的数学备课组组长汪鹏老师突出强调“积极的评价对于中等偏下程度学生的意义”。他认为学生的学习态度、情绪、心境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关系密切,所以八年级数学学科就尝试课堂“OK卡”评价,受到全体学生的喜爱。
还有杨军生、曹仲学、刘俏芬、韩影、楮东冬、徐小路等老师,也都走在课堂变革的行列中。我们且不说这半年来课堂变革有多大成效,至少我们看到孩子呆滞的表情越来越少了,笑容越来越多了,课堂中围绕学习的讨论声越来越响了……更可贵的是学校发展的最重要生产力——教师的执教能力明显提高了。
任教“课改班”的徐小路老师说:我愿意课改,不改就是老样子,改了可能有更好的结果,何乐而不为?讲绝不等于听,学生入心是最重要的……
2011年12月,文晖中学搬进新校舍,每间新教室配备三块白板,其中的两块大白板留给了学生……
行走在改革的路上,我们小心谨慎,生怕违背教育规律伤着孩子;而面对质疑和困惑,我们走得勇敢坚定,因为思考和变革所带来的成效,让我们认定坚持就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