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就业率高低是衡量一国稳定与否,和人民幸福程度的重要指标。目前,我国就业形势严峻,就业问题突出。如就业供需之间的不平衡,以及各种原因导致的失业问题都影响着我国就业率的高低。不难发现,高学历不等于一定高就业,本文以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为例,研究了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就业问题及对策。
关键词:硕士研究生;就业问题;对策
一、引言
就业问题不只关乎于劳动者个人,还关乎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和人民的幸福。就业率稳步上升是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不少劳动者为迎合劳动力市场需求,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增加搜寻工作岗位的手段。为了提高自身竞争力和能力,不少人选择读研,学技能,参加各类培训等等。但是,不难发现,高学历不等于高就业,研究生一类的高学历人才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那么,究竟是什么影响了高学历人才的就业率。本文聚焦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对其就业问题进行研究,并给出相应的对策。
二、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就业现状
研究生考试人数激增,就业形势不容乐观。2017年以来,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增幅巨大。据统计,全国总计有290万人参加2019年的研究生考试,其中应届生131万,非应届生107万人,较2018年比增加了52万。不难看出,这较之前的达到了一个峰值,增长的人数和增长幅度都为历年最高。
教育经济与管理作为一门年轻的学科,该专业人才的培养与就业也不可避免的面临着大环境下严峻的就业形势。
三、研究生、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研究生就业现状及问题
(一)研究生自身缺乏职业规划,认知不清晰
职业规划是就业的重要一环,不仅关系到能否就业,最重要的是关系到能否找到真正热衷的,适合自己的职业,这将对一个人职业生涯产生重大影响。部分研究生缺乏对自身准确的认知,包括性格、爱好、能力等等。缺乏对自身了解,没有清晰的职业规划,再加上能力和实习经历的缺乏,更加剧了研究生的就业难问题。
(二)学校对于研究生的培养与市场需求间的不匹配
硕士研究生分为学术型硕士和专业硕士,学校对于学术型硕士的培养更注重其科研能力、文献阅读能力等等,缺乏对实践能力的培养,从而可能导致理论和实践之间的脱节。而研究生求职时,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实践能力要求更高,更加注重研究生能给企业带来的价值,而不是单纯的科研能力。当研究生具有的能力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时,自然会出现人才供求间的不平衡,即高学历也就业难。
(三)用人单位要求较高,部分不合理
女性研究生年龄大多在黄金生育年龄,部分单位会由于此原因拒绝部分女研究生的求职申请。除此之外,企业会存在一些不合理要求。例如,对于实践经历的要求也过于死板缺乏灵活变通。对于某些专业的研究生这些要求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
(四)研究生扩招,市场供需间失衡
研究生数量激增,学校承载量是有限的。数量的增加,往往使得研究生导师会有更大的压力,教育质量难免下滑。质与量的失衡是就业难的一大原因。另外学校的研究生输出增加,但是社会人才需求基本不变,因此人才供过于求,激化了人才供求间的矛盾。
(五)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就业严峻
教育经济与管理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涵盖了教育学、经济学与管理学三门学科的内容。从人才建设上来说,该专业学生将会更注重学术性的培养。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而从学科建设上看,对于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投入显然是不够的,这还是一个年轻的学科,仍需要大力支持。[1]
1、高校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总量小,区域分布差异大
华东地区与华北地区拥有该专业硕士点的高校比西北地区要高出很多,拥有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高校数量多少的区域差异大,但同时总量很小,是该专业的一个现状。
2、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归属多样
各个学校根据自身的不同情况,将该专业划入了不同的学院。工商管理学院、教育学院乃至商学院等等。不同的专业归属对于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研究生的培养方式自然不同。与此同时,这影响了该专业学生对于本专业和社会外界对于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认知。
3、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男女比例失调
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男女比例失衡,女生占据了该专业人数的大部分,有的院校该专业的男女比例甚至达到1:3。
四、解决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研究生就业问题的措施
(一)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研究生自身层面
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研究生应当认清就业大环境,积极规划职业生涯,改变自身就业观念。明确自身的优劣势。发掘兴趣和自身能力,提高自身学术知识和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从而结合自身特点找出就业方向,才能真正为之后的就业打好基础。
(二)学校层面
1、优化学科建设。学科优化势在必行,该专业研究生就业难,也从一方面反映了学校对于学生的培养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校企合作是解决毕业生供求矛盾的重要措施。学校应当与企业进行合作,挖掘企业真正需求点,灵活调整课程设置,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2]
2、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积极为学生提供就业指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真正将学生的就业指导落到实处。
3、严进严出,把好研究生培养关口。提高教师队伍的质量,进而提升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注重理论的同时不忘理论实践的培养,让研究生成为真正的值得起市场考研的人才。
(三)企业层面
企业应当积极配合学校与社会,增强自身包容性。不降低聘用人才质量的同时,灵活运用用人观念,不歧视,不倾斜,公平公正的对人才进行选拔。在规范自身的招聘行为时,企业仍要增强自身的责任意识,让人才真正在合适的岗位上发光发热。
(四)政府层面
政府应完善就业制度,提高不同学历,不同能力的人才的就业质量。同时鼓励多种人才培养方式,如除学校以外的各种培训,真正授之以渔,让没就业的,就业难的人的以就业。提高就业率,增强人民幸福感。
五、结语
随着人才的快速更迭,就业形势在未来一段时间仍然不容乐观。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因其学术偏向性,就业问题将更为突出。只有学校、社会、用人单位以及研究生各方面共同努力,才能使人才的供求逐渐平衡,真正为社会的和谐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刘太胜.我国研究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及应对措施.[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8).
[2]杨天平.关于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设置的几点不同看法[J].教育与经济,2002(03):1-5.
论文作者:岳星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11月5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27
标签:教育经济论文; 研究生论文; 专业论文; 就业问题论文; 硕士研究生论文; 人才论文; 能力论文; 《知识-力量》2019年11月5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