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师家长对校园同性恋现象的心理干预辅导研究论文_吴朝晖

论教师家长对校园同性恋现象的心理干预辅导研究论文_吴朝晖

湖南省长沙宁乡县职业中专学校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校园同性恋现象及其现状,并提出了教师家长对校园同性恋的心理干预辅导政策。

关键词:教师家长;校园同性恋;心理干预

青少年阶段学生思维较为开放,加上部分学生正处于叛逆期,对新鲜事物异常敏感。近几年,由初中开始到大学均有同性恋现象发生,经过调查显示,大学生中具有同性恋倾向者发生亲密行为的有25%,并持上升状态,有些学生自初中开始便有同性恋倾向,从而将这种倾向延续到了高中、大学。5.2%的大学生有过和同性亲密接触的行为、体验。初中生和高中生几率较小,但也有少数学生体验过同性恋情。

一、校园同性恋现象

自21世纪以来,中国同性恋比例逐渐引起医学和社会的注意,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加上网络技术的支持,信息传播速度不断加快,人们对同性恋的认识也逐渐加深。由此,我国精神障碍组织给同性恋现象的定义为:对同性长时间具有性爱向往,在情感和心理上也对同性有严重的倾向,对异性虽也有一定的性爱、情感倾向,但相较于同性来说较少。大多同性恋人群都分布在青少年阶段,而校园同性恋比例也明显高于社会同性恋比例。

二、校园同性现象现状分析

校园同性恋具有先天同性和后天同性之分,不过纵观社会来看,笔者认为同性恋之所以愈加增多,主要是受现代社会的大环境影响,加上校园环境和家庭环境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迅速,网络蔓延全球,学生对新鲜事物的探索能力较强,强烈的好奇心促使学生不断追寻。另外,国外开放的思想正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速进入我国,学生对外来思想的抵抗力较小,深受多元化的社会影响。尤其是现代多元社会文化对同性恋来说,基本上属于接受状态,社会群体对同性恋并不歧视,这也是校园同性恋的催化剂。大多数群众并不排斥、歧视同性恋,2001年,我国精神科诊断还将同性恋从精神评判标准中剔除,对社会各界影响颇深。虽然关于同性恋现象,广大社会群体属于不干预、不歧视阶段,但是除大学校园以外,其他各个院校都是禁止学生恋爱行为的。因此,校园同性恋还是很大程度上给教师和家长带了困扰。教师不敢轻易判断其是否发生恋爱行为、有恋爱情绪,不能进行直接干预,加上其隐蔽性极强,导致同性恋趋势越演越烈。为了尽量化解这一难题,教师也采取了不同的干预措施。青少年从对自己性倾向有基本意识到真正意识是需要一个过程的,自我认识的误差是困扰他们的主要因素。在这样的基础上,学校应该针对这一现象采取一定的措施,例如:提供专业的心理辅导、加强心理健康课程等,缓解学生由于同性恋心理产生的消极情绪,建造和谐校园。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教师家长对校园同性现象的干预辅导方式

(一)教师干预

心理干预人员在遇到有求助意愿的学生,需秉承以下几点原则:保密、尊重等,营造一个在学生看来相对安全的空间,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接纳心理咨询师的意见。心理咨询师可由学校内部教师担任,一来学校内部教师对学生的生活习惯、脾气秉性更为了解,二来本校教师更能直观地查探学生的异常现象,也更容易得到学生的信任。在建立了和谐的问询关系后,教师应对接受问询的学生进行分类,分别从根本上将不接受异性恋的学生与后天受环境影响出现同性倾向的学生分开。面对不接受干预和问询的同性恋学生,在无法纠正其性取向的前提下,提供一些性取向方面的书籍并解决探讨,消除其心理障碍。教师应根据同性恋程度进行针对性的疏导,教导其积极适应社会的整体环境,转变不和谐思维。若遇到具有强烈改变欲望的学生,教师应全力配合,在心理咨询师和教师的配合下,从根本上了解形成同性现象的主要原因,尊重他们的最终选择,降低学生本就压抑的心理状态。除此之外,学校还应加强课程安排,脱离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迎合社会的需要,积极开设性知识、性健康课程,让学生逐渐了解到性别期待。学生之所以会对同性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主要是由于对性的神秘感的追求,加上社会的宽容。鉴于此,笔者认为,在进行性知识授课过程中,应尽可能地消除学生对性知识的强烈神秘感。同性恋发生亲密接触出现性病、艾滋病的几率要远远超于正常恋爱。同性恋自我排斥现象严重,不会轻易查阅同性知识文章,自我保护意识较低。增加学生对恋爱方法的了解,并进一步指导学生怎样延缓性冲动,减少发生性关系的方法。学校应增加校外活动课程,让学生在接触大自然的过程中减轻对性的关注程度。教导学生抑制网络带来的负面影响,深化对性道德、伦理观的认识,注重心理干预,构建符合社会发展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家长干预

虽然社会对同性恋并没有过于排斥的现象,但家长若是发现学生在校期间具有同性恋倾向,并不会坐视不管。学生家长的年龄大多在30到50之间,这一年龄阶段的家长跨度较大,社会阅历明显区别较大,对学生的教育方式自然有所不同。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家长不应采取强硬的教育手段,尤其是40到50岁之间的家长经常会使用暴力解决问题,但在这一问题上,暴力只能增加孩子的心理压力,在消除学生对恋爱的不正常认识上基本没有任何作用。家长应积极询问有识之士,使用合理的方式方法干预学生同性恋倾向的心理,悉心教导孩子,婉转表达自己的意愿,只有这样才能起到一定的缓解或消除作用,否则只能愈加严重、不可收拾。

结语:

综上所述,校园同性恋对家庭和学校的影响较大,对孩子身心健康和未来发展都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在我国,同性恋还未被允许。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应和家长相辅相成,帮助学生重新审视自我,缓解、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改变学生性爱知识的理解偏差,帮助学生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张延华.大学生同性恋现象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5).

[2]杨荷泉.大学生同性恋问题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09(01).

[3]沈月强.中学生同性依恋现象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3(02).

[4]吴晶.同性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初探[J].科技创业家,2013(14).

[5]刘晓丽.中专生同性恋现象与心理健康教育[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2(04).

[6]常雪梅.美国学校心理辅导的发展与特点研究[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2).

论文作者:吴朝晖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5年11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6/8/16

标签:;  ;  ;  ;  ;  ;  ;  ;  

论教师家长对校园同性恋现象的心理干预辅导研究论文_吴朝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