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语言性沟通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论文_马玉香

湘潭市仁和医院 湖南湘潭 411100

【摘 要】目的:分析评估非语言性沟通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将2016年1月~2017年1月间收治的128例患儿分为两组,常规组实施儿科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开展非语言性沟通模式。结果:与常规组相比,观察组患儿家属对儿科护理人员基础操作、健康教育、服务态度以及仪容仪表的满意度评分更高,两组间数据有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护理投诉率略低于对照组,但组间数据并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儿科护理实践中开展非语言性沟通服务模式可有效提高患儿家属满意度,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护理投诉率,有助于减少护患纠纷,建议在临床上加以推广。

【关键词】儿科护理;非语言性沟通;护理满意度

目前,国内医患关系紧张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护理工作开展也因此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以儿科护理尤为甚之。护理人员不仅要花费精力和时间安抚患儿情绪,又要注重与家长的沟通交流,护理工作效率明显降低[1]。本研究主要分析评估非语言性沟通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纳入2016年1月~2017年1月间收治的128例患儿,其中男72例,女56例,年龄2~11岁,平均年龄5.4岁;病程3d~2周,平均4.4d;其中32例为小儿腹泻,34例为小儿化脓性扁桃体炎,62例为小儿支气管肺炎。按照就诊单双号将其均分为常规组与观察组各64例,两组年龄、性别、病程、病种等基线特征近似,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常规组实施儿科常规护理,观察组同时开展非语言性沟通模式:(1)病房管理。小儿免疫机制不完善,抵抗力较差,所以护理人员应重视病房环境管理,注意调整病房温湿度,定时通风以改善室内空气环境。室内光线不宜过强,以免诱导患儿情绪处于激动状态,确保患儿能够充分休息;病房内物品的设置与摆放应尽量柔和,选用孩子们常见的卡通动漫图片,舒缓患儿紧张情绪。(2)肢体动作。开展治疗和护理操作时,护理人员要保持轻柔熟练的动作,用专业的行为举止安抚患儿及家长。出入病房要做到随手关门,不要让外部噪杂声传入病房。穿刺或肌内注射时要镇定,迅速敏捷完成操作,切忌慌乱。与患儿沟通时可以利用点头、握手、抚触等手势加强表达,以提高患儿配合能力[2~3]。(3)表情与眼神。在护患交流过程中,护理人员可采取微笑方式,面对患儿,亦可通过亲切、温暖、和蔼的目光与注视患儿,尽量消除患儿的焦虑、恐惧和抵触情绪。适当的抚触对患儿也有很好的安抚作用,护理人员可抚触患儿额头、手臂、腹部,给予安慰和鼓励,提高患儿依从性。。

1.3观察指标与评价标准[4]

采用自制问卷评价两组患儿家长对护理人员基础操作、健康教育、服务态度以及仪容仪表的满意度评分,问卷满分为100分,得分越高提示满意度越高。另统计两组护理不良事件与护理投诉率。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所收集的数据均通过SPSS18.0软件分析处理,计数资料与计量资料检验分别为t、x2,P<0.05时提示样本存在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评分对比

与常规组相比,观察组患儿家属对儿科护理人员基础操作、健康教育、服务态度以及仪容仪表的满意度评分更高,两组间数据有显著性差异(P<0.05)。

2.2 两组护理投诉事件发生率对比

观察组中静脉反复穿刺失败2例,患儿识别错误1例,误吸1例。管道脱出2例,医嘱执行偏差2例,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12.5%(8/64),因护理不良事件投诉0例,投诉率为0.0%;常规组中静脉反复穿刺失败3例,患儿识别错误2例,误吸1例,管道脱出,3例,医嘱执行偏差1例,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15.6%(10/64),因护理不良事件投诉2例,投诉率为20.0%,观察组护理投诉率低于对照组,组间数据有显著差异(P<0.05)。

3 讨论

在护理人员与患儿和患儿家属交流、沟通的过程中,非语言沟通模式的应用大大拉近了双方之间的距离。在护理人员的暗示性安抚下,患儿焦灼、紧张、恐惧等情绪得到缓解,感受到来自护理人员的善意与呵护,护患信任感得到增强[5]。同时,患儿家长对护理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度也随之提升,这有助于改善护患关系,提高护理满意度,减少不必要的护理纠纷和投诉问题。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家属对儿科护理人员基础操作、健康教育、服务态度以及仪容仪表的满意度评分更高,两组间数据有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非语言性沟通模式在儿科护理工作中应用效果满意。此外,两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相近的前提下。,观察组护理投诉率低于对照组(P<0.05),分析认为是开展非语言性沟通护理模式后,护患关系得到有效改善,患儿家长对护理人员和护理工作的理解与支持进一步加深。总结本次护理体会,我们认为护理人员应积极提高自身护理技能水平,强化个人专业素质,在基础护理操作上更进一步,充分利用肢体、眼神、表情等非语言性沟通手段提高护理水平。

综上所述,在儿科护理实践中开展非语言性沟通服务模式可有效提高患儿家属满意度,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护理投诉率,有助于减少护患纠纷,建议在临床上加以推广。

参考文献:

[1]陈艳平.细节管理在提高儿科护理管理水平的应用[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2,31(9):1709-1711.

[2]李智英,刘晓红,李素萍等.以护士核心能力为基础的儿科护理岗位职责评价标准的构建*[J].现代临床护理,2015,(8):66-70.

[3]王英杰,李杨.以家庭为中心的教育干预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现状[J].中华护理杂志,2016,51(1):98-102.

[4]管咏梅,楼建华.儿科护理敏感性质量指标的发展及应用[J].中国护理管理,2014,(12):1345-1346.

[5]靳倩影,张情芬.区域分类制、整体护理模式及美学理念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3,34(1):194-196.

论文作者:马玉香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7年第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6/19

标签:;  ;  ;  ;  ;  ;  ;  ;  

非语言性沟通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论文_马玉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