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进程中制度变迁的历史路径_市场经济论文

全球化进程中制度变迁的历史路径_市场经济论文

全球化进程中制度变革的历史路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路径论文,进程论文,制度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全球化进程是一个资本扩张的客观历史进程,也是复杂的社会矛盾冲突整合以及社会形态变革的历程。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作为人类社会两种不同的文明形态和社会制度,客观上都是经济全球化演变的内生产物。自资本制度肇始以来,资本的逐利本性即决定它的外延扩张性。而自18世纪以来的三次全球化浪潮,又进一步推动了资本向全球扩张。资本的运动规模和运行范围是牵引生产力发展扩张的外生变量,于是生产力的质变和扩张开始逐步撑破资本所赖以存在的制度外壳。

一、全球化进程中的内生制度需求

全球化进程是一个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它萌芽于早期“世界经济”形成过程,从商品输出发展到资本输出,从生产国际化、资本国际化运动到跨国公司的蓬勃发展,至今已经历150多年的发展过程。时至今日,全球各国都在不同程度上参与以至融入到全球化进程之中。经济全球化,就其本身而言,是在科技革命迅猛发展的基础上,商品、资本、科技、劳务等生产要素以越来越大的规模在全世界范围内流动和配置,全球各国和地区逐步被纳入不断扩大统一的世界市场体系,各国和地区的相互依存越来越深的一种发展过程。

从广义上看,经济全球化还带来政治、文化、科技、市场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是整个全球化进程的基础,而经济全球化的核心则是资本的全球化。资本是社会化市场化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资本自产生以来,在市场经济固有的价值增值规律驱动下不停运动,从初期的私人资本发展为社会资本,从国别资本发展为跨国资本,进而扩展为全球资本,资本运动覆盖范围越来越大,对社会政治与文化的影响也愈益深远。

资本的全球化推动全球范围内生产的社会化,进而扫荡一切落后的生产方式,把人从对自然的依赖中解放出来。资本的这一历史使命在几百年来取得惊人成就。以资本为核心,以现代科技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大工业,正逐步推进到全球各个角落。这种生产的日益社会化和经济的全球化发展趋势,使资本主义固有的生产社会化同资本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也在发展。科技革命的每次发展和飞跃,资本的每次扩张,相应带来经济全球化的推进。但是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的发展,引发经济危机的爆发和社会阶级矛盾与斗争日益尖锐和扩大化。因此,惟有通过变革资本制度来解决这一矛盾,从而推动经济全球化的稳步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解决的根本途径只能是资本的公有化,即实行社会主义的资本公有制度。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制度变迁理论虽然清晰的指明了制度变革的历史归宿,但是理论经常是灰色的,社会制度变革的实践并非一帆风顺和自然生成。在伴随全球化进程中,制度形态演替的理论和实践历经三次巨大变革。

二、全球化演进过程中制度形态变革的历史逻辑

第一次全球化浪潮以工业革命兴起为标志,即18世纪60年代以蒸汽机发明为标志的第一次科技革命。工业革命带来社会化大生产,市场经济迅猛发展,世界经济体系初步形成。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都出现全球性的发展趋势。“资产阶级开拓了世界市场,按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一个世界。”一方面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成为世界性,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相互往来,互相依赖所代替。另一方面,“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交通的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是最野蛮的民族卷到文明中来了。资产阶级不到一百年的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19世纪只是经济全球化的萌芽阶段,或称为经济国际化初期。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还处在自由竞争阶段,生产的盲目扩大化与社会的有限需求之间的矛盾越演越烈,资本的扩张性与市场的有限性之间的冲突日益严重。周期性经济危机的到来显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存在无法解决的固有矛盾。这一矛盾引起现代工业社会中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斗争全面产生。早期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潮已揭露过资本主义与生俱来的内在矛盾与弊病。但只有大工业的发展,世界市场的形成,资本的对外扩张,以及由此带来的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的兴起,才促使社会主义理论从空想到科学的飞跃,产生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创立了唯物史观的科学分析方法,并运用这一方法来考察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规律,进而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两个必然”规律,即社会主义制度必然胜利,资本主义制度必然灭亡的规律是世界现代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社会制度演进的大趋势。当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了同它的资本制度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这种私有资本所创造的用来推翻封建制度的武器——现代生产力,现在对准了资产阶级自己,而且也造就了自己的掘墓人无产阶级,这就必然导致社会制度的变革是不可避免的历史结局。马克思、恩格斯根据19世纪欧美资本主义的发展状况和全球化进程中“两个必然”大趋势,提出了公有制度的全球化理论与战略。他们认为,要根本解决全球化进程中资本制度的内在基本矛盾,只有在世界全局范围内用全社会公有制与产品经济取代资本私有制和市场经济。他们的战略设想是社会主义制度首先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取得胜利,进而向全球推进,扫除一切落后国家残存的资本主义制度或其它非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19世纪后半期,以内燃机、电力发明与广泛应用为标志开启了第二次科技-产业革命,推动了全球化第二次浪潮。第二次科技-产业革命使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初步形成一个世界体系,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发展到垄断阶段。垄断资本主义初期的世界经济政治体系,形成资本-帝国主义时代的矛盾和危机,即垄断资本国际化加剧了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三大社会矛盾:西方国家内部两大阶级的矛盾、帝国主义大国之间为瓜分世界而产生的矛盾、帝国主义同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人民的矛盾。三大矛盾全面激化导致世界性的战争与革命高潮,使第二次科技-产业革命带来的全球化第二次浪潮又被中断。在20世纪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战争与革命时代,社会主义实现了从理论设计到现实制度实践的飞跃,形成列宁和毛泽东为代表的全球化初期现代化后发国家公有制度建构的理论与战略。这一理论认为,公有制度是资本私有制度处于垄断阶段的运行状态时,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外围比较落后的民族国家范围内实现民族解放与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从世界局部范围开始解决全球化进程中资本制度内生矛盾的历史进程。该理论的战略构想是:在帝国主义战争与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社会主义制度形态可以首先在少数落后国家确立,公有制度应该吸收利用私有制度的长处来发展壮大自身,用“世界农村”包围“世界城市”,最终在世界范围内取代资本的私有制度形态。在实施方式上提出暴力革命,一球两制,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暂时和平共处,社会主义制度在开放中利用资本主义制度来发展自己的方针。列宁和毛泽东公有制度建构的理论与战略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启动了世界全球化进程中社会主义制度取代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车轮。但是,由于战争与革命时代的历史条件所限,列宁和毛泽东对于不同社会制度的共处和互补兼容问题,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没有解决好。20世纪30年代形成的苏联社会主义传统模式随着时代发展逐步陷入困境危机,最终导致80年代末世界范围内制度更替的历史性挫折与倒退。

二战后,新的世界科技革命迅猛发展,深刻地改变着世界经济政治的面貌。一方面西方发达资本主义经历一场深刻的自我调整和改革,完成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变革,并逐步进入国际垄断阶段,当代资本主义进入一个新的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另一方面,随着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崩溃,社会主义国家和第三世界兴起,国际局势逐步缓和,世界经济科技竞争加剧,战争与革命的世界主题逐步被和平与发展所取代。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社会主义国家和广大发展中国家开始了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改革,90年代初冷战结束,为世界统一市场形成扫除了障碍,从而启动全球化的第三次浪潮。全球化给不同类型的国家带来不同的机遇和挑战,产生着不同的影响和后果。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实力最强,一直处于世界科技革命领先地位,因而是新一轮经济全球化的主导者与最大受益者。全球化时代到来一方面导致南北差距进一步拉大,世界两极分化加剧。另一方面,这也为社会主义国家和广大发展中国家提出一个时代课题:如何把握全球化带来的机遇,迎接挑战,加快自身发展,从而在根本上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推动全球化朝着光明美好的未来世界发展。正是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形成邓小平和江泽民为代表的制度变革与兼容相并存的理论与战略。这一战略认为,社会主义制度是全球化时代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导力量,是对当今世界资本制度的变革与创新,是后发国家在全球化进程中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这种理论在处理当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两种制度的相互关系、前途命运问题上,把握住时代脉搏,摈弃了冷战时代两种制度的对抗模式,转向既竞争又兼容的长期共存模式,认为社会主义制度完全可以和市场经济结合,社会主义制度可以与包括资本主义制度在内的世界各种制度长期共处、互补和兼容。当代中国的这种不同社会制度的兼容理论是观念和制度上的创新,实现了对于社会制度变革路径探索的新突破,反映了世界全球化进程中制度演替的历史走向。它不仅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指明了方向,同时也揭示了21世纪国际社会制度变革的发展道路与光明前景。

标签:;  ;  ;  ;  ;  ;  ;  ;  ;  ;  ;  

全球化进程中制度变迁的历史路径_市场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