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大开发必须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大开发论文,环境保护论文,生态论文,西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当前西部地区面临的环境形势
西部大开发,走有中国特色的区域开发道路,这是党中央从我国具体国情出发,参照其他国家区域开发的经验教训和普通规律做出的战略抉择。
由于历史和自然原因,西部地区植被稀少、水资源短缺、土地退化、水土流失严重。长期以来,在“重经济,轻环保”的思想影响下,西部的一些地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也相当严重,西部开发对环境保护提出了严峻挑战,如果处理不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将会对西部开发产生很大的制约作用。环境问题将是西部开发繁荣进程中的隐性赤字。
西部的环境问题归纳起来是一个弱:即环境承载力弱;两个严重:即生态破坏严重,环境污染严重;三个不足;即资金不足、自我发展能力不足、支撑保障能力不足。
环境承载力弱指西部地区环境容量有限,开发后自我恢复能力差,本底脆弱,而缺乏必要的防护工程使承载力不足更加突出。
西部地区生态破坏严重。在全国367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总面积中,西部地区占77%;全国荒漠化土地262万平方公里、“三化”草场1.35亿公顷,大部分都在西部地区;江河断流、湖泊萎缩也相当严重。内蒙古阿拉善盟荒漠化面积已达3.3万平方公里,生态保护功能大大削弱。1993年至2000年,阿拉善地区连续7年发生15次特大沙尘暴。今年3月26日,阿拉善地区发生的沙尘暴最大风速10米/秒,空气中含尘量高达74.89毫克/立方米,是该地区历年来年日均值的764倍。据估算,历次沙尘暴直接、间接经济损失达24亿多元。
西部地区环境污染严重。西部地区工业“三废”排放总量虽然不多,但万元产值排污量却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西部大部分地区结构型污染严重,城镇大气污染尤为突出。太原、乌鲁木齐、兰州已成为全国甚至世界上大气污染最严重的城市。
资金不足是导致西部地区环境承载力弱、污染严重和生态破坏的深层次原因;同时西部地区经济基础薄弱,筹资能力不足,机制不活、思想不够解放和技术水平落后;国家和各级政府对环保投入不足,政策性支持的保障力度不足。
西部生态环境恶化,不仅给西部带来苦果,而且直接威胁东部以至全国的环境安全。西部地区是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的发源地,生态恶化将危及中下游的生态安全。由于水土流失加剧,每年20多亿吨的泥沙流入长江、黄河,造成河道、湖泊淤积,悬河、悬湖增多;南北方水患频增,北方干旱期延长伴随着水资源日益短缺和黄河断流;生态破坏加剧为沙尘暴提供了更多的沙源。西部是东部的生态屏障,对东部地区的经济健康发展有决定性作用。
西部丰富和独特的生物多样性地位举足轻重。我国11个物种丰富、特有物种数量多的陆地生物多样性关键区,有6个在西部、2个在中、西部接壤处。这些对未来的医药卫生、工农业发展及生物技术开发意义重大。近年来,由于乱砍滥伐、乱捕滥杀,使一些濒危物种面临灭绝之灾。如果不引起高度重视加以解决,将使我国生物物种多样性减少,并对西部开发带来不良影响。
西部开发的总体思路是以基础设施建设为基础,以生态环境保护为根本,以经济结构调整开发特色产业为关键,以依靠科技进步、培养人才为保障,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繁荣经济,使各族人民共同富裕为出发点。在这个总思路下,西部开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也需要有一个新的思路,既有中国特色,又有西部特色。开发引起的环境问题是内生性的,在建设过程中逐步显现,因而完全可以选择跨跃式发展模式,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恢复的老路。一些污染防治、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保护工程可以先行,从而为西部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2 西部开发中加强生态和环境保护的基础原则
2.1 坚持以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思想指导。
既要经济发展,又要有一个好的环境质量,从而为人民群众提供一个富裕、健康的生活环境,是我们进行西部开发的最终目标。在西部开发中应着力培育可持续发展机制,实行跨跃式发展,增强自我发展能力。通过实行跨跃式发展,逐步形成一个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内生性发展机制。西部开发是一项规模宏大的系统工程,在规划、设计、实施的整个过程中,都必须把环境保护作为突出的重点,贯穿于各个环节。实行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从源头上控制环境问题的产生。
2.2 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
一是坚持实行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在制定西部开发规划、政策时,要充分考虑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和必要的环境风险评估,通过科学的评价、预测,提出开发建设中的环境保护对策及措施。
二是坚持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并重,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举。生态建设应把重点放在生态破坏的恢复上。生态建设要按照保持生态平衡原则,根据生态环境特点因地制宜地进行。做到宜林则林,宜草则草,避免出现新的生态环境问题。
三是坚持环境保护与经济结构调整相结合。西部地区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技术层次低;农业生产技术落后,过分依赖资源开发。这是西部经济发展缓慢、环境问题突出的重要原因。实现西部的环境与经济“双赢”,必须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依靠技术进步,推进清洁生产,改造传统产业,结合技术改造防治工业污染。
2.3 制定科学的西部开发环境规划。
要按照“创新求实、突出重点、集中力量、统筹协调、注重调研”的指导思想,做好西部开发环境专项规划。提出的政策措施应当是综合性的,争取实现眼前和长远利益有机协调,避免出现“工业集中、人口集中、污染集中”等问题。环境规划要同区域体系规划、建设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交通规划等相衔接,环境规划要有具体的工程项目支撑。
2.4 防止在开发过程中出现“东污西移”。
通过严把环境影响评价关,防止出现东部地区高水耗、重污染企业借西部开发的机会向西部转移。
2.5 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这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取得辉煌成就的法宝和光荣传统,也是西部开发工作顺利进行的根本保障。只有立足于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才能最终实现预定的工作目标。
3 加强生态和环境保护的建议与措施
3.1 明确环保部门的角色,找准切入点和突破点。
在污染防治方面,要唱主角,加大科技投入,严格控制点源污染,促进老工业基地改造,加快产业升级;在生态保护方面,主动与各资源开发部门合作,加大投入力度,控制面源污染。国家西部开发领导小组已经成立,环保总局已基本被批准吸纳为成员单位,可以成立一个指导西部开发环保工作的内设协调机构,为各项环保方针、政策、措施进一步得到贯彻落实提供保障,并协调好各地区、部门之间的关系。
3.2 出台西部开发环境规划和有关法规,保证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制定具体环境规划,可分为三个阶段:到2010年,加快西部生态保护和建设步伐,促使环境质量得到改善,为西部大开发创造有利的环境;到2020年,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基本适应西部地区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到21世纪中叶,基本建成一个优美的区域生态环境,进入良性循环,实现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大西北的目标。相关法规的制定要注意具体化和量化,提高可操作性。加强法规宣传,进一步完善各地的配套法规,坚决打击违法行为。
3.3 建立健全环境补偿制度。
西部地区的矿产、油气等资源税,大部分可酌情予以返还,实行专款专用或建立专项基金,投入到环保工作中;建立资源输出与受惠地区的补偿机制。如“西气东输”工程建设过程中,西部一些省区地表植被遭到破坏,应由东部予以补偿;大江、大河上游地区生态保护与下游地区资源开发之间的补偿制度。上游地区为下游地区开发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上游地区限制自身产业的发展,为保护环境投入大量人财物力,下游地区应予以补偿。长江、黄河流域各省、市,特别是东部发达地区和中部大城市应建立对长江、黄河源头生态保护的补偿制度。
3.4 制定西部开发生态和环保的推进政策。
(1)鼓励和支持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进一步推行征收城镇污水处理费、城镇垃圾处理费和危险废物处置费,保证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
(2)促进城市燃料结构调整的经济政策:在中央政府投资中,将西部城市燃料结构调整作为支持领域,以缓解西部城市使用天然气一次性投资压力过大的问题。
(3)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制定从长江源头、黄河源头等特殊生态功能保护区移民的支持性政策;安排专门资金,支持生态脆弱区和自然保护区的居民改变生产方式,支持自然保护区建设,实现环境与脱贫“双赢”;制定支持西部地区发展绿色产业的信贷政策和价格政策;建立西部生态旅游发展基金。
(4)环境管理能力建设支持政策:中央财政安排专款支持西部地区建设环境监测网络和信息系统。
(5)支持西部环保产业发展政策:运用债券和证券市场,建立环保产业投资基金,重点支持西部环保产业发展。支持西部环保企业上市。
(6)融资政策:建立国家环境保护基金。通过财政专项资金、发行债券、开征环境税和改革排污收费使用制度等渠道筹集资金,将西部环境保护作为首要支持领域;制定有利于西部环境保护的信贷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在确保信贷安全的前提下,积极支持西部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
3.5 当前西部开发中应注意做好的几件工作。
(1)以行政区为单元对土地、水、森林、矿产资源等自然生态环境状况以及资源开发利用、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有关情况的调查,作出环境现状评价,进行环境预测,争取今年底完成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现状调查,以此为基础,组织编制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功能区划和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为西部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重大建设项目的布局,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2)加快工业的城镇生活污水的治理,近期以三峡库区及其上游、黄河小浪底以上干流沿岸省会和大中城市为重点,结合国家对西部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抓紧准备和建设一批污水处理厂项目。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要讲求客观规律,不能单纯的比速度、规模和数量,否则容易造成资源的浪费。不能重数量轻质量,简单重复,切忌脱离实际,一哄而上。
(3)以可持续发展和形成特色经济为目的,实现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西部一些地区工业不发达,水、大气和土壤的环境质量比较好,要通过建设生态示范区,大力推广生态农业、节水工业,引导西部发展有机食品,开发无公害产品,提高工农业经济增长的质量,把改善环境、发展经济和扶贫脱贫有机结合起来。西部地区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在大力开发建设的同时,要加强管理,防止污染环境和破坏景观,积极提倡生态旅游,使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西部部分城镇大气污染严重,要结合“西气东送”、“西电东送”工程建设,努力推动沿线城市能源结构调整,改善城市大气环境质量。
(4)充分利用国家给予的优惠政策,积极引进国外的资金和技术,国外长期贷款及赠款应向西部环保项目倾斜。但应注意在引进的同时,不要把一些高污染、高能耗的技术和设备引到西部。搞好西部环境工作,需要外部的支持和推动,如国家政策的倾斜、资金的投入、技术的引进,国外资金引入的优惠政策,但这不是取得发展的根本,关键要立足于实际,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进取,不能“等靠要”。
(5)大力做好思想宣传教育工作,提高环境意识,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政府发动、社会各界参与是做好西部开发环保工作的两个有力保证。政府要发挥主渠道作用,但不能离开社会各界的支持,社会各界的参与不仅可以使政府充分发挥作用,而且还能弥补政府行为的不足,使各项政策引向深入。要加强对生态和环保工作的正确宣传引导。在总体思想上,应与党中央的总体部署保持一致,防止出现偏差;突出宣传在新形势下开发的新思路;宣传那些通过推动科技进步搞好地方环保工作、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典型事例;振奋精神,挖掘西部地区自身深入进行生态保护和建设的潜力;要实事求是反映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困难,避免产生不必要的畏难情绪。
(6)切实加强西部地区环保机构、队伍及能力建设,提高环境监测水平。大力加强对环保工作人员能力培养和素质建设,努力提高环境监测水平,改变目前工作薄弱,与形势要求不相适应的现状。西部省区环境管理能力相对薄弱,应增加国家扶持西部环境监测能力的力度,优先安排环境保护的国际合作,协助其更好的引进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东部地区省、市可以与西部地区省、市、自治区结成对子进行扶持,在技术、资金和人员上提供必要的帮助,促进西部地区环境管理能力得到提高。
(7)切实完善环境指标的政绩考核,加大环保投入。将环保目标纳入到政绩考核的内容当中,通过签定环保目标责任状,层层分解任务,落实责任,形成“上到头,横到边,纵到底”的目标责任体系,提高环保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以市场为导向,促进西部开发中的生态和环保工作。同时,也要进行宏观调控,制定一系列推动建设的方针、政策,避免盲目行为。要两手抓,既要抓市场,又要紧紧依靠宏观调控这个工具。抓住市场主体,大力进行培育;搞好宏观调控,避免表面化、形式化。
(8)推广先进经验,建立一批生态示范镇。抓紧把长江、黄河源头区和有重要涵养水源、防风固沙等特殊生态功能的地区,划定为特殊生态功能区。在这些区域采取严格的保护措施,禁止建设影响其生态功能的开发项目。对西部已建立的486个自然保护区,特别是其中69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加强管理,增加投入,使其真正发挥保护功能,同时为开展生态旅游打下基础。对一些生物多样性丰富和珍稀濒危物种繁殖栖息地,抢救性的建立一批自然保护区,为下世纪生物工程的发展保留遗传资源。对一些条件好的地区进行政策倾斜,促进其加快发展。在现实情况下,要注意两者结合,不宜分散力量,齐头并进,应以点带面,重点推进,抓好重点,树立典范,逐步推广。通过建立生态示范区,把乡镇企业污染与生态保护相结合,城镇污染与生态保护相结合,逐步总结、推广成功经验,推动西部开发走上健康发展道路。
3.6 加强执法监督,严格执行国务院发布的《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条例》。
各类工业建设项目、资源开发项目和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项目,都应按规定对其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评价,并认真执行“三同时”。在评价和执行“三同时”时,不但要考虑污染的影响,还要特别重视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防止出现污染转移和新的生态破坏。
标签:生态防护论文; 生态环境论文; 环境保护论文; 西部大开发论文; 环境保护措施论文; 环境污染论文; 时政论文; 环保论文; 环境论文; 西部建设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