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临界流体萃取的实验研究与数值模拟

超临界流体萃取的实验研究与数值模拟

宋照贺[1]2012年在《分析型超临界流体萃取和精馏设备结构的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中作者设计了分析型超临界CO2萃取装置,该装置有效克服了传统萃取装置的不足,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研究价值。萃取器、分离器和精馏柱是萃取装置的核心设备,其结构设计研究具有重大的意义。介绍了超临界流体的特性及应用,综述了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的工艺流程和应用。提出了一种能够实现超临界CO2萃取、分离和精馏的工艺流程,并给出了具体工艺流程图。介绍了超临界CO2萃取装置中的关键设备萃取器、分离器和精馏柱的设计方法,给出了相关创新结构设计,包括萃取器和分离器的整体结构设计、上下端快开连接结构设计、密封结构设计和止脱结构的设计,精馏柱的整体结构设计、上下端快开连接结构设计、密封结构设计和内部件的设计。在结构设计的基础上,确定了各部件的工艺和结构尺寸,进行了相应强度计算。进行了超临界CO2萃取器内部流场的数值模拟,将穿过物料的流体在其水平截面上速度是否均匀作为反映萃取器内部流场和萃取效率的评价指标,选定进口速度、进口管径大小、进口角度、进口距分布板的距离和是否双向进口作为影响萃取器内部流场的因素。分析了萃取器内部流场的分布情况,验证了萃取器内部流场分布的均匀性。

原华山[2]2002年在《超临界流体萃取的实验研究与数值模拟》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从实验研究出发,分析了各工艺条件对超临界CO萃取大豆油的影响规律。根据质量衡算原理,建立了基于微分床萃取的超临界流体萃取的动力学数学模型,从理论上分析了超临界流体萃取的传质过程。引入人工神经网络方法来模拟预测超临界流体微分床萃取的过程。 全文主要包括叁部分内容: (1).以超临界CO为溶剂,大豆为萃取物料,通过正交实验与对比实验考察了萃取压力、萃取温度、流体流量、物料预处理方式等因素对超临界流体萃取的影响。 (2).针对已有超临界流体萃取模型中传质系数关联计算方法的不足,本文采用微分床萃取实验结果来计算传质系数,并根据质量衡算原理,建立了基于微分床萃取的超临界流体萃取动力学模型。将整个积分床划分为多个微分床层,然后根据微分床萃取的实验结果来求解超临界流体萃取传质方程,以实现对超临界流体积分床萃取过程的模拟计算。这是对超临界流体萃取放大设计的探索与尝试。同时,还编制了超临界流体萃取模拟计算的可视化程序。 (3).为求解超临界流体微分床萃取过程与萃取压力、萃取温度之间的关系,引入了BP人工神经网络方法。用已有的超临界流体微分床萃取实验数据来训练人工神经网络,并利用训练后的神经网络来预测不同萃取压力与萃取温度条件下的超临界流体微分床萃取过程。文中还考察了网络结构与训练数据预处理等因素对人工神经网络训练与预测效果的影响。

田国华[3]2008年在《固体溶质及其混合物在含夹带剂超临界流体中相平衡的研究》文中指出超临界流体科学与技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固体溶质在超临界流体中相平衡的研究一直是超临界流体科学与技术研究的热点和难点。本文对固体溶质及其混合物在含夹带剂超临界流体中的相平衡进行了比较系统深入的研究。论文主要研究工作如下:在研究单一溶质在超临界流体中溶解度的基础上,本文对实验设施进行了改造和完善。应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法、高效液相色谱法等微量分析方法,设计并建立新的实验程序,为对固体混合物在超临界多元体系中相平衡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实验测定方面,本文全方位、多方面地考察了操作条件对溶质在超临界流体中溶解度的影响。实验研究的单一溶质包括:对硝基苯甲酸、对羟基苯甲酸甲酯和对甲苯磺酸。实验研究的固体混合物包括:5-磺基水杨酸+对氨基苯甲酸(1:1等摩尔混合)、对氨基苯甲酸+邻苯二甲酸(1:1等摩尔混合)、对羟基苯甲酸乙酯+对氨基苯甲酸乙酯(1:1等摩尔混合)。实验所采用的夹带剂包括单一夹带剂:甲醇、乙醇、正丙醇、正丁醇、丙酮、正己烷、乙酸,乙酸乙酯,混合夹带剂为丙酮+正己烷(1:1等摩尔混合)和乙醇+乙酸乙酯(1:1等摩尔混合),实验温度分别为308.15K、318.15K和328.15K,压力范围为8.0~21.0MPa,测定的溶解度数据共计325组,大大丰富了超临界流体相平衡基础数据。在研究纯物质在纯超临界CO_2中的溶解度时,考察了温度、压力和分子结构对相平衡的影响因素;在研究夹带剂对纯溶质在超临界流体中溶解度的影响时,考察了夹带剂的提携效应与夹带剂浓度、操作温度的函数关系,此外,本文还研究了混合夹带剂对超临界多元体系相平衡的影响。在研究固体混合物在超临界多元体系中的相平衡时,本文将某一种固体看作溶质,另一种固体看作特殊的“固体夹带剂”,并深入比较了此种夹带剂效应与液体夹带剂效应差异的有趣现象;定义了超临界CO_2对固体混合物的选择性分离,并分析了温度、压力等因素对选择性的影响。本文还比较分析了同一种夹带剂对单一溶质在超临界流体中溶解度的提携效应、对固体混合物中某一溶质在超临界流体中溶解度的提携效应,并重点研究了夹带剂浓度和种类对固体混合物中某一关键组分的选择性分离效果。通过对结构化学和分子拓扑理论的交叉研究,建立了能反映分子叁维立体拓扑结构的新原子点价公式和分子连接性指数(RMCIs),将合适的RMCIs植入简单易用的密度——基准模型中,以系统论和大数定理为指导,借助SPSS(Statistics Product and Service Solution)统计分析软件,构建了超临界二元体系误差预警模型,运用新模型对近千组芳香族化合物在超临界二氧化碳中的溶解度进行了一次性关联,从中检测出某些数据点的操作误差或系统误差。根据归纳——演绎的思想,通过归纳大批溶质的分子结构与其溶解度之间的关系,将RMCIs法用来预测某些纯溶质在超临界二氧化碳中的溶解度。对于RMCIs法在含夹带剂超临界二氧化碳中相平衡的应用、RMCIs法在其他超临界流体中的应用等相关问题,本文都做了尝试性的研究,但是由于文献数据有限,此方面的工作还有待加强。由于所研究的超临界多元体系属于高度不对称性体系,在状态方程与混合规则的匹配上,选择EOS-G~E-UNIFAC模型对实验数据进行研究。因为文献中缺乏某些溶质的特殊基团与CO_2之间、某些特殊基团之间的相互作用参数,本研究通过对文献和实验数据的归纳整理,运用单纯形法,采用计算机编程求解出此类相互作用参数,丰富UNIFAC数据库,进而为预测固体混合物在超临界多元体系中的溶解度打下基础。借助微扰硬球理论中的某些观点来改进立方型状态方程中的斥力项;采用扩展思想,将新的EOS-G~E-UNIFAC模型拓展应用到叁参数的状态方程中去,进而构建了MTC-PT-MDUNIFAC模型。为使得状态方程与混合规则的配合更加协调,本文对该模型中所有与体积相关的项(如PT方程中的b_m、c_m和MDUNIFAC中的组合项)进行系统整合,取得了“1+1+1>3”的效果。利用已有或本文已关联出的基团间相互作用参数,运用新构建的MTC-PT-MDUNIFAC模型预测了某些新溶质或固体混合物在超临界多元体系中的相平衡数据。此外,根据文献数据,模拟计算结果的优劣顺序依次为:MTC-PT-MDUNIFAC>PT+WS>PR+VDW>PT+VDW,故在对超临界二元体系的相平衡进行模拟时,并非采用的状态方程或混合规则越复杂越好,关键是要做到状态方程与混合规则的匹配。论文研究得到了教育部科学研究重点项目(N0.00017),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N0.20020010004)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20676008)的资助。

刘毅[4]2005年在《超临界流体萃取植物油的过程模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论述了超临界流体萃取过程模拟技术的发展现状。详细介绍了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动力学模型,并就各模型的特点进行对比分析,指出其存在的不足。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改进方法。以破碎-完整细胞结构理论为基础,结合植物细胞的组织特点建立了基于微分质量守恒方程的动力学模型。通过对萃取过程的分析和必要的简化、假设,给出了求解模型的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以Matlab软件系统为平台,编制了求解偏微分方程的数值计算程序。 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模拟计算了9种不同物料的超临界流体萃取过程。选择绝对值表示的平均相对误差(AAPD%)为目标函数,分别求得了9个不同体系的内部传质系数k_i。给出了植物细胞破碎率Φ_f。与物料平均颗粒直径d_p之间的定量关系。模拟了萃取率—萃取时间的变化曲线,分析了各条件下计算值与实验值的相对误差,并且对产生误差的主要原因进行了讨论。模型中的可调参数与文献结果基本一致。 通过对不同物料的模拟计算,发现对于植物油的超临界流体萃取过程,植物细胞的破碎率与物料平均颗粒直径成线性关系,并利用该关系准确地预测了在不同平均颗粒直径和流量下的萃取率—萃取时间的变化曲线。明确地给出了萃取过程如何划分两个阶段的方法。重点论述了植物细胞破碎率Φf(或平均颗粒直径d_p)以及内部传质系数k_i对萃取过程的影响规律。分析了萃取率-萃取时间曲线两个阶段的形状和影响其形状的主要因素。 以超临界流体萃取蛋黄油为例,初步探讨了本文所建立的模型对于处理不同组织结构物料的适应性。

孙献文[5]2001年在《超临界流体萃取的实验研究与数值模拟》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从实验研究出发,确定了超临界流体萃取的工艺流程,优化了超临界流体萃取植物种籽油的工艺条件。根据质量守恒原理建立了超临界流体萃取的数学模型,分析了超临界流体萃取传质过程。 全文主要包括叁方面内容: 建立了超临界流体萃取实验装置,叁种植物种籽油的萃取结果表明,该装置具有较好的萃取效果,能够实现萃取参数的连续变化,具有参数可测量性、装置易操作性、萃取率高等特点。 实验研究主要以超临界流体CO_2作为萃取剂,以植物种籽油作为萃取载体,通过正交实验与对比实验确定了萃取优化的工艺条件,并分别探讨了萃取压力、温度、流体流量、颗粒度、床层空隙率对萃取率与萃取速率的影响,在实验基础上,分析了实验结果,认为流体流量与床层空隙率必须综合考虑,萃取压力与萃取温度存在交互影响。 在获得大量实验数据的基础上,本文基于萃取床微分单元的质量守恒建立了超临界流体萃取植物种籽油的数学模型,并得到了模型的分析解。在此基础上,编制了数值模拟程序,对超临界流体萃取过程从传质方面进行了理论分析,得到了CO_2—植物种籽油萃取体系的传质准数关联公式。 Sh=0.24Re~(0.73)Sc~(1/3) 其适应范围为Re=0.1~2,Sc=3~30

王洁[6]2004年在《超临界CO_2萃取葡萄籽油的工艺研究及数值模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从实验研究出发,确定了超临界CO_2流体萃取的工艺流程,优化了超临界CO_2萃取葡萄籽油的工艺条件。根据物料衡算原理建立了超临界CO_2流体萃取葡萄籽油的动力学模型,分析了超临界CO_2萃取的传质过程。 全文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实验研究以超临界CO_2作为萃取剂,以葡萄籽作为萃取对象,通过叁水平四因素的正交实验和验证实验讨论了萃取压力、温度、流体流量、分离Ⅰ压力对萃取率和萃取速度的影响。并以葡萄籽油的得率和品质为标准确定了超临界CO_2萃取葡萄籽油的最优工艺条件: 萃取 压力:30MPa 萃取温度50℃; 分离Ⅰ压力:12MPa 分离Ⅰ温度:45℃; 分离Ⅱ压力:5~5.5MPa 分离Ⅱ温度:40℃; CO_2流量:8Kg/h 萃取时间:2.5小时 并根据实验结果利用F-检验,检验了各因素的显着性。得出在α=0.1的水平上只有萃取压力在显着的,其它因素均不显着。为工业化大生产的工艺选取提供了很好的依据。 在大量的实验数据的基础上,根据物料衡算原理建立了超临界CO_2流体萃取葡萄籽油的动力学模型,通过模拟计算和参数回归得到了流体相的传质系数K_f、固相传质系数K_s和葡萄籽的有效粉碎率G,并对模型进行了显着性检验。由检验结果可知,建立的模型高度显着。并在不同的萃取压力、萃取温度及CO_2流量的条件下对模型的可靠性进行了验证。实验数据表明,该模型能很好的反映萃取的传质过程,不但适用于超临界二氧化碳从葡萄籽中萃取葡萄籽油的传质体系,也为其他相关萃取体系及其工业放大提供了参考和依据。

银建中[7]2001年在《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超临界流体萃取模拟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对超临界流体萃取(SCFE)技术在实验研究、数值模拟以及工业化应用方面的国内外进展情况进行了评述。以天然植物种子萃取为研究对象,自行设计、开发并建立了一套超临界流体萃取实验装置,在此基础上所开展的研究工作的核心内容以及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其中②、④、⑤为本文之主要创新点): ①分别对沙棘籽和大豆进行了超临界流体萃取实验研究。对沙棘籽萃取而言,本文建议的萃取压力为20MPa~30MPa,萃取温度为35℃~40℃。当流量为0.15m~3/h~0.3m~3/h时,萃取时间约为4小时~5小时,收率大于90%。经超临界CO_2萃取的沙棘油,色泽清、品质好,且无溶剂残留。气相色谱分析表明,SCFE法获得的沙棘油中脂肪酸的组成与含量分别为:饱和脂肪酸12.61%,不饱和脂肪酸86.93%。SEM测试结果表明:沙棘籽壳中的含油量小于仁中的含油量;对大豆萃取而言,采用厚度约为0.4mm的片状料,本文条件下,30MPa、35℃时的收率最高。脂肪酸含量为:饱和脂肪酸16.09%,不饱和脂肪酸83.57%。两种物料的萃取结果均表明,萃取过程分为3个阶段。快速萃取的直线段;中间过渡段;缓慢萃取阶段。其中,75%~80%的油在第1阶段已被萃取出来。 ②在对目前用于物质在SCF中溶解度计算与关联的方法深入分析和研究基础上,发现了Chrastil公式和del Valle公式的主要差别。指出:当温度范围较宽时,Chrastil公式求得的溶解度结果会产生奇异性,尤其在近临界区附近。相比之下,del Valle方法更具有广泛的物理含义。但del Valle公式固定了表征系统特性和溶质物性的参数,限制了其适用范围。通过研究,并用文献数据比较验证,提出了溶解度关联公式。据此,还实测了沙棘油和大豆油在SC-CO_2中的溶解度,用本文提出的方法分别拟合了溶解度计算式中的有关参数。所提出的溶解度关联式为:式中:C—溶解度,kg/m~3; k—溶质、溶剂分子缔合数,随体系而异;2 大连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T超临界流体温度,K; AI一与溶质、溶剂分子量相关的物性常数; AZ一与溶质的反应热相关的物性常数; A3一与溶质蒸发热随温度变化相关的物性常数。对于具体的物系,参数 k,AI,AZ,A3应由相应的实验数据通过拟合而得。 ③首次将人工神经网络技术引入到沙棘籽油和大豆油的SCFE动力学模拟中来,并通过对训练样本进行归一化预处理以及对训练样本的表述形式提出合理的选择原则,将前人的“神经-回归混合式预测系统”发展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神经网络方法。 ④首次建立了超临界流体革取动力学模拟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以MATLAB软件为平台开发了用于SCFE动力学模拟的人工神经网络系统,即ANN-SCFE系统。用该系统成功地实施了对沙棘籽油和大豆油超临界COZ荤取过程的模拟和预测。 ⑤运用3层BP网络结构,以革取压力、革取温度和革取时间等参数作为网络的输入变量,而以举取出油率作为网络的目标输出值。经过对网络拓扑结构优化,证明中间隐藏层单元数取6时结构最优。采取对原始输入数据进行归一化预处理的方法,极大地改善了网络的收敛速度和测试精度,并且克服了网络在零点处无法有效训练和学习的难题,比Fullana的方法有了很大提高。在此基础上,还就输出目标变量的数据形式对网络性能的影响展开讨论,发现当选择革取速率一时间曲线为D;1练样本时,对数据的校正十分方便。 ③对革取过程做适当简化假设,并计入轴向弥散作用,建立了微分质量守恒动力学模型。以MATLAB软件为平台,编制了AN-N-SCFE模拟程序系统。运用该系统对沙棘油和大豆油超临界革取过程进行了模拟研究,绝对值表示的相对平均误差(AARD)小于6%。最后,为了探讨运用ANN-SCFE模拟系统进行放大设计的可能性,分别对上述两种物料实施了放大预测。经与文献数据和本文的积分革取实验结果比较证实,所开发的模拟方法同样可以适用于对过程进行放大预测,且误差可以控制在 10%以内。

庄建斌[8]2012年在《尺寸可调喷嘴在SCF制备药物超微颗粒中的初步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大量的研究表明,由超临界流体(SCF)法所制备的药物颗粒不仅尺寸小且分布均匀,溶残低,而且颗粒制备温度低,适合各种热敏性药物颗粒的制备。但现有SCF药物颗粒制备装置所采用的各种喷嘴尺寸都是固定不可调的,给该法的工程放大及装置清洗带来了很多不便。山东大学王威强等研发的尺寸可调同轴多通道喷嘴为以上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可能,但采用此喷嘴的SCF药物颗粒制备装置还未见报道。本课题在原有超临界萃取装置的制冷、加压及控制等系统的基础上,集成添加了王威强教授研制的叁通道同轴尺寸可调喷嘴,研制出了一套喷嘴尺寸可在5~1000微米范围内调整的SCF药物微细颗粒制备装置。随后,利用该装置,以丙酮为溶剂,进行了SAS法制备头孢呋辛酯微细颗粒的初步实验研究,并在分析微细颗粒团聚机理的基础上,使用添加表面活性剂OP的方法减轻了药物颗粒团聚。最后,利用Fluent软件对尺寸可调喷嘴的内部流场分布进行了模拟,考察了压力及喷嘴尺寸变化对流场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压力为11MPa,温度为40℃,叁层喷嘴尺寸皆为80微米时得到了直径约为100微米的药物颗粒,添加表面活性剂后,得到了直径约为20~30微米的药物颗粒,明显缓解了团聚;流场模拟的结果表明:随着入口压力的增大,喷嘴内部压力也随之增大,溶剂体积膨胀率较大,晶体成核速率较快,粒径较小;随着喷嘴尺寸的减小,喷嘴内部压降变大,速度变化量变大,得到的颗粒粒径变小。本课题基于原有超临界萃取装置研制出的尺寸可调制备装置,不仅大大降低了SCF制备药物微细颗粒装置的制造费用,还为该装置的清洗及制备法的工业化生产提供了可能。同时,本课题仅进行了利用该装置通过SCF法制备药物微细颗粒的初步研究,进一步的研究工作仍需进行。

刘颖[9]2006年在《超临界流体扩散性质的分子动力学模拟和鹿茸中活性成分的萃取》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主要利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进行了超临界流体萃取扩散机理的研究;同时也对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提取鹿茸中抗衰老活性物质的工艺条件进行了初步优化实验。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利用的是Material Studio 3.1软件中的Amorphous Cell模块,Discover模块和COMPASS力场进行的。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研究超临界流体萃取的扩散机理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以芳香族代表物质苯分子为目标分子,模拟了苯分子在超临界二氧化碳分子中的扩散系数,确定了芳香族化合物扩散系数计算的最佳模拟参数为NVT系综,Nose-Hoover热浴法控温;时间步长为0.5fs ;1.0×105步平衡,2.0×105步分析;截断半径为1/2L,利用长程校正的方法,周期性边界条件;系统粒子数为303个,其中溶剂分子数为300,溶质分子数3。(2)通过苯、甲苯、乙苯叁种物质的扩散系数实验测定值与模拟值的比较,检测了模拟条件的可行性;(3)利用Aalto密度经验关联公式计算了夹带剂甲醇摩尔浓度为5%和10%时,甲醇-二氧化碳混合流体的密度,并在此基础上,以叔丁基苯为溶质考察对象,研究了该溶质在混合流体中的扩散系数,进一步分析流体的微观结构,对扩散现象进行了解释;(4)以咖啡因分子为参考对象,对超临界流体萃取植物基体中的有效成分的固相-流体相传质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并确定了进一步的研究方向。鹿茸是我国的传统中药,具有多种有效成份和药理药效,本文主要从抗衰老角度,即抗自由基氧化作用出发,考察了萃取条件对鹿茸中看抗衰老活性成分次黄嘌呤及其它有效成分的萃取收率的影响。通过正交实验的初步探索,以及均匀实验的进一步优化,得到了以萃取收率为目标的最佳工艺条件参数,为进一步的生化分析试验做了准备。

汤磊[10]2010年在《响应面法优化白芍中芍药苷的超临界流体提取工艺及过程的数学模拟》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先通过响应面优化法优化了白芍中芍药苷的超临界流体萃取工艺条件,然后根据质量衡算规律建立了超临界流体萃取芍药苷的数学模型,最后分析总结了含夹带剂的超临界CO_2萃取传质过程。根据Box-Behnken的中心组合实验设计原理,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叁因素叁水平的响应曲面分析法,建立白芍饮片中芍药苷超临界流体提取的二次多项式数学模型,并以芍药苷提取率为响应值作响应面和等高线,考察萃取压力、萃取温度和甲醇浓度对芍药苷超临界流体提取的影响。芍药苷超临界流体提取的优化工艺条件为:萃取压力为18.9MPa,萃取温度为59.9℃,夹带剂甲醇浓度为68.5%,夹带剂流速0.4mL·min~(-1),萃取时间为60min;在此工艺条件下,芍药苷的理论提取率可达7.85mg·g~(-1)。然后在此优化条件下进行验证实验,得到实际芍药苷的提取率为7.48mg·g~(-1),与理论预测值相比,其相对误差约为4.71%。通过对响应曲面和等高线的分析可以得出芍药苷的超临界流体提取过程中萃取压力与甲醇浓度以及萃取温度和甲醇浓度之间相互影响比较明显,而萃取压力与萃取温度之间的相互作用不明显,说明夹带剂甲醇浓度对整个提取过程影响非常显着。进一步通过与索式提取和超声提取的比较可知,超临界流体提取的效果好、提取率高、时间短,是一种较为优秀的提取方法。在响应面实验的基础上根据分步萃取传质机理,建立了超临界流体萃取芍药苷的数学模型。通过模拟计算和模型的参数回归得到了不易萃取溶质的浓度x_k=5.243×10~(-4)kg·kg~(-1),样品颗粒表面的外扩散传质系数K_f=8.598×10~(-8)m·s~(-1)以及样品颗粒内部的内扩散传质系数K_s=7.811×10~(-10)m·s~(-1)。通过模型检验得出模型能较好反映萃取的过程,为进一步优化模型参数和工艺研究提供了参考。

参考文献:

[1]. 分析型超临界流体萃取和精馏设备结构的研究[D]. 宋照贺. 山东大学. 2012

[2]. 超临界流体萃取的实验研究与数值模拟[D]. 原华山. 大连理工大学. 2002

[3]. 固体溶质及其混合物在含夹带剂超临界流体中相平衡的研究[D]. 田国华. 北京化工大学. 2008

[4]. 超临界流体萃取植物油的过程模拟研究[D]. 刘毅. 大连理工大学. 2005

[5]. 超临界流体萃取的实验研究与数值模拟[D]. 孙献文. 大连理工大学. 2001

[6]. 超临界CO_2萃取葡萄籽油的工艺研究及数值模拟[D]. 王洁.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4

[7].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超临界流体萃取模拟方法研究[D]. 银建中. 大连理工大学. 2001

[8]. 尺寸可调喷嘴在SCF制备药物超微颗粒中的初步应用研究[D]. 庄建斌. 青岛科技大学. 2012

[9]. 超临界流体扩散性质的分子动力学模拟和鹿茸中活性成分的萃取[D]. 刘颖. 天津大学. 2006

[10]. 响应面法优化白芍中芍药苷的超临界流体提取工艺及过程的数学模拟[D]. 汤磊. 浙江大学. 2010

标签:;  ;  ;  ;  ;  ;  ;  ;  ;  

超临界流体萃取的实验研究与数值模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