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利[1]2001年在《现代测试系统模型及体系结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现代测试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测试系统越来越复杂,需要测试的数据量也越来越大,对测试的速度、精度、实时性、数据可信度、完整性以及测试系统的可靠性、智能化、开放性等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如何快速高效地确定测试系统的总线结构,并进而提出测试系统的组建方案,成为测试系统的首要问题和迫切需要。 针对当前测试系统的结构和现代测试总线技术的发展,结合日益进步的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展望了未来测试系统体系结构的发展趋势。为解决传统功能模型复用性差、过度简化等问题,提出了建立面向测试对象的系统模型及其方法。同时由于测试系统越来越复杂和庞大,为改变传统的测试系统组建方法的复杂性和困难性,通过对知识表示、总线选择、测试硬件及软件的选择和测试故障诊断的设计等内容的研究,提出了建立测试专家知识库和故障诊断专家系统,并进而生成基于知识的自动测试系统平台的思想和实现方法。另外,为适应网络技术和虚拟仪器技术普遍应用这一发展趋势,提出了基于网络的未来测试系统体系结构,分析了虚拟仪器技术在测试系统中的应用。 本文主要从现代测试系统的发展过程和趋势、面向测试对象的测试系统模型的建立、一种基于知识的测试系统开发环境的研究、基于网络的分布式测试系统的研究、虚拟仪器技术的应用分析等方面,阐述了未来测试系统体系结构的发展和测试平台的生成与应用。
明德祥[2]2002年在《测试网体系结构与网上实验技术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以现代测试技术与应用实验室为背景,介绍了现代测试技术与应用网上实验室和传感器振动测试平台远程实物实验系统的组建,并就组建网上实验系统的若干关键技术进行了深入的阐述。 为了实现测试系统的网络化、开放化和标准化,基于对传感器振动测试平台远程实物实验系统的深入探索和研究,本文提出了一种以测控中心服务器为核心,由测试服务器和标定服务器组成的、具有开放与互联能力、支持网上测试应用服务功能的分布式网络化测试系统体系结构,并分析了创建此类结构的网络化测试系统的关键技术。 另外,本文针对分布式网络化测试系统体系结构,提出了测控中心服务器、测试服务器和标定服务器等叁个新的概念,并对这些概念进行了定义和阐述,以及对其结构组成和组建技术进行了分析。
佚名[3]2006年在《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文中认为TP11,C9342006031603一类不确定信息下的多属性决策问题的研究/廖貅武,李垣,董广茂(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5,39(8).―792~795,803.对一类不确定信息下的多属性决策问题进行了研究,给出了不确定信
佚名[4]2010年在《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文中提出TP11 2010021966离散网络化群体系统一致性H∞控制/李向舜,方华京(华中科技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系)//应用科学学报.―2009,27(5).―525~531.针对网络化群体的一致性问题给出了状态反馈H∞控制器存在的条件。通过状态分解将系统状态进行适当的分解,在此基础上结合线性矩阵不等
王平[5]2004年在《分布式网络化测试系统及实现》文中提出本文主要从网络化测试系统的模型?实时性和组建技术叁个方面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针对网络化测试系统的时钟同步和实时性,本文提出使用传输报文加盖时间戳进行时间同步和应用资源预留协议来提高系统的实时性方法?分析了网络化测试系统的网络技术及测控网络和信息网络集成技术,提出和建立了开放的?可扩展的网络化测试系统模型,总结了网络化测试技术优点和现存的难点问题?介绍了主要的同步时钟源以及时钟同步:硬件同步和软件同步?并对每种方法的特点及应用进行了探讨?给出了传输报文加盖时间戳进行时间同步的实现方法?对实时网络测试系统的特点和TCP/IP网络性能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给出改善TCP/IP网络实时性的几种策略;叙述了资源预留协议的工作原理和实现方法,验证了资源预留协议用于实时网络化测试系统的可行性?为了实现测试系统的网络化?开放化和实时性,基于对电子测量远程实物实验系统的深入探索和研究,本文提出了一种以测控中心服务器为核心,具有开放与互联能力?支持网上测试应用服务功能的分布式网络化测试系统体系结构,并分析了创建此类结构的网络化测试系统的关键技术?本文以现代测试技术与应用实验室为背景,介绍了电子测量远程实物实验系统的组建,并就组建网上实验系统的若干关键技术进行了深入的阐述?
陈仕品[6]2009年在《适应性学习支持系统的学生模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适应性学习支持系统是近年来人工智能在教育中应用的研究热点之一,它是教育学、认知科学和计算机科学的交叉研究领域。由于传统网络教学系统忽视了学习者的个体差异,对所有的学习者采用相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导致了学习者经常发生网络迷航和认知超载等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网络教学的质量,因此目前许多研究开始关注创建适应性和个性化的学习环境。适应性学习支持系统在本质上是一类支持个性化学习的在线学习环境,它能够针对个体在学习过程中的差异性而提供适合个体特征的学习支持,包括个性化的学习资源、学习过程和学习策略等。本研究针对适应性学习支持系统的学生模型和适应性教学内容的组织开展研究。在适应性学习支持系统中,学生模型是系统的核心组件,它记录学习者的个体特征,反映了学习者的个体差异,为系统进行智能决策提供了决策依据;适应性教学内容是系统根据学习者个体特征定制的个性化教学内容,它既是系统最重要的学习支持方式,也是系统适应性最直接的体现。本研究采用了文献研究法、系统方法和基于设计的研究方法。研究工作主要包括:1.以历史发展为线索总结了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智能化历程,分析了智能教学系统的优势与不足,认为适应性学习支持系统是当前数字化学习支持平台的发展趋势。2.在深入分析增强适应性超媒体应用模型(EAHAM)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EAHAM模型的适应性学习支持系统的体系结构,它主要包括媒体空间、领域知识模型、学生模型、情境模型、教学模型和适应性模型等六个部分,并添加了适应性学习模块、学习策略模块和学习工具模块。基于EAHAM模型的适应性学习支持系统的体系结构深化了系统的组成部件和运行机制,不仅能够根据学习者在知识基础、学习风格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提供适应性学习支持,而且在系统实现方面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3.建立了一种基于认知状态和学习风格的学生模型,反映了学习者在认知状态和学习风格两方面的个体差异。通过对智能教学系统中典型的学生模型进行了详细分析,认为智能教学系统中的学生模型主要功能是诊断并记录学生的知识状态,特别是诊断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形成的错误概念。这种学生模型局限于学习者的知识状态,而对学习者的其它个体特征缺乏了解。为了反映学习者在先前知识基础和学习风格方面的个体差异,本研究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认知状态和学习风格的学生模型,它主要包括了学生描述、学习风格、认知状态和学习历史。其中,学习者的认知状态和学习风格是基于EAHAM模型的适应性学习支持系统的主要适应维度。本研究采用Felder-Silverman学习风格模型(FSLSM),通过学习者在网络课程在线注册时填写问卷调查进行初始化。4.将认知能力和学习风格作为基于EAHAM模型的适应性学习支持系统的两个适应性维度,提出了基于认知能力和学习风格的适应性教学内容组织模型,详细分析了适应性教学内容的组织过程。适应性教学内容的动态组织模型主要包括两个过程:一是适应性学习支持系统根据领域知识的层级结构、面向任务的教学策略和学习者的认知能力水平分类动态地组织适应性教学内容。二是适应性学习支持系统根据FSLSM的“感知——输入”两个维度提供适应性教学内容表示策略:根据FSLSM的“处理——理解”两个维度提供适应性导航策略。适应性教学内容采用SCORM标准进行封装,并在学习过程中基于认知状态进行适应性标注。5.采用计算机自适应测试技术来诊断学习者的认知能力,并根据测试结果动态地更新学生模型。在项目反映理论基础上,提出了一种自适应在线测试系统的体系结构,采用叁参数逻辑斯蒂模型分析了选题算法、能力评估算法和测试终止条件,并针对《现代教育技术》国家精品课程设计了自适应测试的原型系统MET-CATS,分析了系统自适应测试的运行过程和评价过程。根据测试结果,学习者的认知能力被分为初级水平、中级水平和高级水平。
李海涛[7]2005年在《火箭发动机推力矢量测量理论、方法与自动测试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论文在广泛吸收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借助理论分析、工程实现和试验验证等手段,对火箭发动机地面试验中的推力矢量测量理论与方法以及自动测试技术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在推力矢量测量理论方面,分析了六分力模型及六分力试车台存在的问题,研究了六分力模型的方程求解方法;建立了推力矢量测量九分力模型,提出了弧形轨的设计思想,解决了九分力模型方程求解问题。在推力矢量试车台设计方面,设计了自动液压原位校准系统、原位校准方案以及大刚度万向柔性组合支撑;采用“万向柔性组合支撑+软件数字滤波”的方案,提高了试车台动架的固有频率,解决了试车台动架的振动问题;提出了动架约束互扰问题的解决方法,推导了互扰修正方程;研究了九分力推力矢量测量误差分析方法,并计算了推力矢量测量精度。在九分力推力矢量试车台上成功地进行了一次大型固体火箭发动机地面热试车,得到了满意的试验结果,验证了九分力模型的合理性和九分力推力矢量试车台设计的可行性。研究表明,九分力模型和九分力推力矢量试车台提高了推力矢量测量的精度,适合用于测量大型固体火箭发动机的推力矢量。在火箭发动机地面试验自动测试技术理论方面,在典型自动测试系统(ATS)的体系结构和相关标准的基础上,建立了火箭发动机地面试验测试行为模型、ATS数据模型、数据库模型和通用仪器驱动模型,然后,建立了面向火箭发动机地面试验的开放式柔性ATS体系结构软硬件模型。在火箭发动机地面试验自动测试技术工程应用方面,研究了ATS系统软件设计方法,利用虚拟仪器软件开发平台LabVIEW开发了基于Windows操作系统和Microsoft Access数据库的ATS通用系统软件;提出了以标准配置集成方式组建基本型通用ATS的思想,采用“VXI(或PXI)+PLC”的方案,组建了面向火箭发动机地面试验的基本型通用ATS。将基本型通用ATS应用到不同类型的固体火箭发动机、燃气发生器和压力恢复系统地面试验中。经过近千次试验考核,系统满足试验需求,达到了预期设计目标。试验验证了开放式柔性ATS体系结构的合理性和基本型通用ATS设计的可行性。基本型通用ATS的实现,为火箭发动机地面试验建立了通用测试平台。
赵恒[8]2005年在《星载并行计算机硬件系统可靠性设计与分析》文中指出本文研究并分析了星载并行计算机硬件系统的可靠性设计。分析了星载并行计算机体系结构可靠性设计的特点。从空间环境与星载计算机抗辐射角度研究星载计算机器件级可靠性技术。结合星载微电子器件在空间应用中的主要失效机理,对作为星载计算机主要功能部件的航天级处理器、存储器以及FPGA的可靠性设计进行了研究。重点研究了星载处理器的片上容错高可靠性设计技术,探讨了冗余备份、故障检测等容错技术在星载计算机中的应用。容错技术是在体系结构上提高星载计算机可靠性的主要技术,本文对星载并行计算机的容错设计与实现作了介绍。在对可靠性特征量和计算机系统性能/可靠性模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对不同的体系结构建立了可靠性组合模型并对其可靠性进行了比较。进一步建立了星载并行计算机硬件系统的马尔可夫可靠性模型,并基于此模型对星载并行计算机的可靠性进行了分析。本文最后分析了星载计算机的并行性能。
参考文献:
[1]. 现代测试系统模型及体系结构研究[D]. 何利. 电子科技大学. 2001
[2]. 测试网体系结构与网上实验技术研究[D]. 明德祥.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02
[3]. 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J]. 佚名. 中国无线电电子学文摘. 2006
[4]. 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J]. 佚名. 中国无线电电子学文摘. 2010
[5]. 分布式网络化测试系统及实现[D]. 王平. 电子科技大学. 2004
[6]. 适应性学习支持系统的学生模型研究[D]. 陈仕品. 西南大学. 2009
[7]. 火箭发动机推力矢量测量理论、方法与自动测试技术研究[D]. 李海涛.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05
[8]. 星载并行计算机硬件系统可靠性设计与分析[D]. 赵恒.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05
标签:自动化技术论文; 学习风格论文; 网络模型论文; 测试模型论文; 矢量数据论文; 系统学习论文; ats论文; 可靠性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