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未来教育;技术;生命;融合
一、未来教育技术的两面性
(一)技术引领着教育的变革
近年来,伴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的发展,以往静态的、单一的、机械的教学内容被加工成影像资料、图片、声音,以数字、数据为载体,以时代的需求为价值取向,技术渗透于传统教育之中。与此同时,人们对于云计算、微课程、慕课等的追捧掀起了网络教学的狂潮。电子化、数字化、智能化将成为未来教学的突出特点。新技术引领之下的教育器物之变,为更深层次的学校教育制度之变奠定了基础。
(二)技术在教育中的异化
当今,在“互联网+”的指引下网络技术全方位地渗透于教学之中,它带来的不只是教育手段、方法的改变,更是全方位、多层次地改革了教育教学,并在教育中展现了旺盛的生命力。为更好地优化教育教学、提高学生成绩,部分教师将教学技术当作教育教学的圣经,教学成了为教育手段而教,而不是为了更好地促进人的发展而教。“创造数据的人成为数据的奴隶”,人们创造了技术却成为了技术的奴隶,网络教学颠覆了人们对于传统教学的认知,从而产生理解错位、价值异化等现象。设计精巧质朴简单的传统教学成为了落伍的典型,这显然已经成为一种教学病态。
技术以睥睨众生之态凌驾于教学之上,技术的使用与否成为教育落后与先进的唯一评判标准。[1]而技术的二元特征在当今的实践中显而易见:从道德观而言,技术对培养学生道德、塑造品格等难以实现;从教育伦理的角度,教育娱乐化倾向严重、网络安全存在隐患、诚信意识淡薄、网络行为失范、“利它性”技术助长“利己性”行为等。
尽管如此,瑕不掩瑜,技术对于教育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将网络教学与传统教学进行嵌入型应用有利于促进教育社会化,促使传统教育走出学校,走向家庭、走向社会,促进全面开展全民教育和终生教育。[2]因此,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是:教育与技术状态是否此消彼涨?技术的二元特征如何在互联网运用于教学危机重重的过程中安然度过?基于此,审视教育与技术的原始角色,使二者矫正定位后重新出发,以推进教育与技术的融合发展。
二、未来教育呼唤生命与技术的结合
(一)未来教育是对生命的教育
教育始终是面向人的教育,是塑造人的社会活动,是面向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实践活动。[3]未来教育无论怎么变,都必须从关注技术、网络、资源的“物”的中心转向关注人的发展和生命质量的“人”的中心。无论“人工智能”如何发展,都是基于“人的智能”的“人工智能”,万变中需坚守教育的生命之维。
(二)未来教育需要生命与技术的融合
技术依托于教学之中,网络课程的核心在于教学,技术作为呈现教学内容的方式存在,教学效果决定技术的选择。另一方面,当下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教育不得不借助技术渠道,拓展新的教学方式。技术的进步,使教学打破了时间、空间的束缚,让学习者能够足不出户地分享来自全球的学习资源,微课、慕课等网络课程最为新兴科技与教学的产物,成为当下教育改革的新突破口。人们便将技术看作是解决当下教育问题的简便、快捷的方式。对技术狂热的背后,实质上反映出人们在追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过程中对技术的盲目痴迷。同时技术的缺点也日益明显,师生之间缺乏情感交流,形成孤独感、忧郁感等消极心理因素,良莠不齐的信息资源甚至会扭曲学生的三观。德行教育依靠技术难以实现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教育的本质在于育人,应以理性的姿态在关系逻辑思维中呼唤生命教育与技术的深度有机融合,让技术固守本分的同时亦能在教学过程中彰显魅力。
三、未来教育如何实现生命与技术的结合
(一)未来教育的评价要以人为本
尤瓦尔在《未来简史》中十分担心人会在科技主义和人文主义中迷失方向,丢掉 “生命的意义”。其实,这种担心早在工业文明崛起时,众多哲学家也发出警告。比如,“数据主义”容易被泛化和误用,成为“生命缺场”的教育的助推器,用“数据”来解读和教育学生,形成冷冰冰的师生关系。教师需要坚守教育本质,将信息技术与生命教育深度融合。教育既能够利用技术考虑到学生当前的需要,又尽可能地帮助学生尊重生命。衡量一项教育活动是否合理,关键在于这项活动是否体现了对生命的尊重和关爱,是否能够使每个身处教育世界的生命焕发内在活力,是否能让生命通过教育增值、提升和扩展[4]。
(二)教师对未来教育要坚守生命教育
未来教育以生命为一切活动的“逻辑起点”。“生命”是教育的原始性价值,教育与人类生命价值的提升和生命潜能开发有着天然的联系。此外,生命的积极投入是教育成效的基础性保证[5]。无论是教师的“为学而教”,还是学生的 “为学求教”,都需要个体从态度到情感,从知识到技能,从意志到行动的全情投入,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提高参与者的生命质量。未来教育是生命健康成长、人格陶冶健全、独立自由精神的内化养成的价值过程。无论未来的虚拟技术、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互联网等将为教育带来多少便利,教育终归要超越技术符号层面,“置身”和“介入”生命,关注个体的处境和需要,尊重和体现个体的差异,焕发个体的生命活力。
(三)技术服务于生命教育的价值
为应对教育发展困境、消解学生学习负担、提升教师教学效能而采纳信息技术,便是从教育的内部需求出发,深刻嵌入教育者和学习者的生命需求而做出的积极主动的选择,这样的技术便是深度融入个体生命需要,是对技术与教育整合之生命价值的彰显。在生命尺度下,以牺牲和吞噬个体最基本的生命自由为代价的技术运用应当受到抵制。在技术与教育整合过程中要始终明确,“生命”而非“技术”是技术与教育整合的价值根源,“生命的成长”而非“技术的优化,是技术融入教育的判断标准。
将个体的真实需求和生命成长的需要置于技术与教育融合的中心,在技术运用中 “成人”,使人成为人,在教育中成就人,将“成人”作为技术与教育融合的价值旨归。
结语
教育就是关心学生的每一项生活活动。学习过程是一个享受生活的过程。未来教育中生活与技术的结合也是未来教育中技术服务教育的关键。现代化的人是具有主体性的生命体,新技术与未来教育的整合只有致力于促进人的自由发展、全面发展、理性发展和主体性提升时,这样的教育才称得上是现代教育,这样的过程才称得上是追求教育现代化的过程[7]。
参考文献
[1] 朱士蓉.论教育的技术本性[J].昭通学院学报,2019,(8):104—112.
[2] 姜莉,郑海燕.网络教学与传统教学的融合机制与对策研究[J].商业经济,2017(10):187-188.
[3] 叶澜“. 生命·实践”教育学研究(第一辑)[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1.
[4] 李政涛.教育学的生命之维[J].教育研究,2004,(4):33-37.
[5] 叶澜.教育理论与学校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37-140.
[6] 褚宏启.教育现代化的本质与评价——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育现代化[J].教育研究,2013,34(11):4-10.
作者简介:丁锦,成都理工大学法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教育与技术方面研究。
论文作者:丁锦
论文发表刊物:《科学与技术》2019年第1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12
标签:技术论文; 生命论文; 未来论文; 价值论文; 网络论文; 个体论文; 过程论文; 《科学与技术》2019年第1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