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峡工程决策失误与苏联专家的影响_环境保护论文

三门峡工程的决策失误及苏联专家的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苏联论文,专家论文,工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N0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934(2011)05-0122-05

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以下简称“三门峡工程”)是在黄河上修建的第一座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国家为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给予了很高的期望。然而三门峡工程建成运用后不久,就由于设计等方面的缺陷导致了严重的问题,被迫放弃了原定的运用方式,并且不得不进行改建,这反映出三门峡工程在决策上存在重大失误。三门峡工程的决策是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完成的,其在三门峡工程的决策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很多人就把造成三门峡工程决策失误的责任完全归咎于苏联专家。那么,苏联专家对于三门峡工程决策的失误究竟起到了多大的作用呢?

1 三门峡工程的决策及其失误

1952年8月,中苏两国政府商定将黄河综合规划列为苏联的技术援助项目,苏联政府同意派水力、水利专家来华指导。1954年1月,苏联专家组到达北京。经过两个月的情况了解和资料审阅,专家组认为已具备编制《黄河综合利用规划技术经济报告》(以下简称《技经报告》)的条件,建议报告由苏联专家指导、中国人员编写[1]。1954年4月,国家计委决定成立由水利部、黄委会等相关部委的主要负责人组成的黄河规划委员会(以下简称“黄规会”),负责《技经报告》的编制工作[1]119-120。

1954年10月《技经报告》编制完成,选定三门峡工程作为第一期重点工程。确定三门峡工程的运用方式是“蓄水拦沙”,正常高水位为350米高程,主要任务是:将黄河(三门峡以上)千年一遇洪水由37000m[3]/s减至下泄8000m[3]/s,并与下游的支流水库配合运用,彻底解决下游的防洪问题;拦蓄上游全部来沙;充分调节黄河水量用于农田灌溉;发电装机容量89.6万千瓦;改善下游的航运条件[2]。

《技经报告》也指出三门峡工程存在严重的问题:一是淹没。正常高水位350米高程时,将淹没农田200万亩、移民60万人,为了减轻移民困难,拟定采取分期修筑、分期抬高水位和分批移民的办法;二是淤积。计划除预留147亿m[3]的拦沙库容外,一方面要大力进行水土保持,同时还要在上游支流上修建大型和小型拦泥库各5座。估算到1967年水土保持的减沙效果可达25~35%,如计入支流拦泥库则可达到约50%,水库寿命可维持50~70年。《技经报告》强调:“三门峡水库内泥沙淤积和水库寿命的估算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长期和根本解决泥沙问题的办法,要依靠全面的水土保持工作[2]73、79。

1955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讨论通过了《技经报告》,决定将其提交全国人大一届二次会议讨论[3]。1955年7月,国务院全体会议通过了《技经报告》,决定由邓子恢副总理代表国务院在全国人大一届二次会议上作报告,提请大会审议批准[4]。1955年7月30日,全国人大一届二次会议通过了《技经报告》,要求国务院采取措施,迅速成立三门峡水库和水电站的建筑工程机构,保证工程的及时施工[5]。

1959年底,受中国方面的委托苏联电站部水电设计院列宁格勒设计分院(以下简称“列院”)完成了三门峡工程的设计。三门峡工程的最终指标[6]:按正常高水位360米设计、350米建成,逐步提高正常高水位,死水位325米,下泄流量,装机容量116万千瓦。三门峡工程于1957年4月13日正式开工,1961年4月主体工程基本完成。

1960年9月三门峡工程开始蓄水运用,最高蓄水位332.58米高程。然而运用仅一年半的时间就造成了严重的后果:水库330米高程以下淤积泥沙15.3亿吨,有93%的来沙淤积在库内,淤积末端出现“翘尾巴”现象,淤积速度和部位都超出预计;潼关水位抬高了4.4米,并在渭河口形成拦沙门;渭河下游泄洪能力迅速降低,两岸地下水位抬高,水库淤积末端上延,渭河下游两岸农由受淹没和浸没、土地盐碱化面积增大;库岸坍塌严重[7]。

为了减缓水库淤积、减轻渭河洪涝灾害,1962年2月水电部黄河防汛工作会议,决定(国务院于3月20日批准)[7]121:三门峡工程的运用方式由“蓄水拦沙”改为“滞洪排沙”,汛期闸门全开敞泄,只保留防御特大洪水的任务。1964年和1969年先后对三门峡工程实施了两次改建:第一次改建在大坝左岸增建了两条泄流排沙隧洞,改建原来的4个发电引水钢管为泄流排沙管道;第二次改建打开了8个施工导流底孔,下卧了5个发电机组的进水口底槛高程。1973年11月三门峡工程的运用方式调整为“蓄清排浑,调水调沙”,汛期降低水位防洪排沙,在来沙少的非汛期低水位蓄水兴利。三门峡工程经过运用方式的调整和改建,增加了泄流排沙设施、加大了泄流排沙能力,使库区年内泥沙冲淤基本平衡,淤积等问题得到基本控制[7]155。

三门峡工程所表现出来的问题主要是泥沙的严重淤积,以及由于高水位运用和泥沙淤积引起的环境问题,和由于降低指标所反映出的指标设定过高、投资损失和移民过多等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工程的决策存在失误,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设定的指标过高。三门峡工程实际上只实现了低坝排沙功能,与原来规划的目标相距甚远。在三门峡工程决策时为了实现充分综合利用,采用“蓄水拦沙”的方针修建高坝大库,这就必然要求要有很大的投入和淹没。而设定指标未能实现影响了整个工程的效果,并且相对于低坝设计,增加了移民的数量、造成了投资的损失、也加重了对环境的破坏。

第二,采用“蓄水拦沙”的指导方针不正确。“蓄水拦沙”方针是实现三门峡工程高指标的基础,其导致了三门峡工程的严重问题:一是采用“蓄水拦沙”的运用方式不正确。“蓄水拦沙”运用仅一年多,就被迫放弃这种运用方式,而运用方式的改变也使三门峡工程失去了充分综合利用的基础,致使工程的设计目标大多没能实现;二是曲于不需要排沙,造成工程在设计上存在没有设置专门的排沙设施、下泄流量过小等缺陷。由于工程设计上的这些缺陷,致使在工程淤积严重并改变了运用方式之后,仍然不能有效排沙、减轻库区淤积,从而不得不用改建来弥补这些缺陷。

第三,对泥沙问题的处理方式不正确。工程规划时处理泥沙问题的根本方针是“蓄水拦沙”,依据这一方针采用了四项具体措施:一是靠水土保持减沙,二是靠修建支流水库拦沙,三是靠异重流排沙,四是靠大库容拦沙[3]194。但这四项措施在实施中都存在问题:首先,对水土保持效果过于乐观。据1963年底统计,仅完成初步治理面积6万平方公里,其中有效面积约3万平方公里,仅占原规划的16%和22%,拦沙效果还显不出来[9];其次,计划在支流上修建的拦沙库,由于淹没大、效益小等原因,一座也没有修建;第三,高估了工程的排沙效果。1960年9月至1962年、3月下泄泥沙平均仅为人库泥沙的7.1%[9]281,与规划的效果相差甚远;第四,高估了工程的拦沙能力。规划时认为三门峡工程可以有效拦沙50~70年,而实际运用仅一年半时间,泥沙的淤积程度就严重超过了预期。水土保持是修建三门峡工程的基础,如果水土保持能达到预定的效果,那么水库的淤积情况将会逐步得到控制,工程可能就不需要改建,原有的设计目标也可能会实现;而没能实现预想的拦沙和排沙效果,也是工程放弃原定运用方式和被迫改建的重要原因。

第四,对破坏环境等负面问题的重视不够。在工程规划时,由于“中苏双方均没有这方面的专业人员,所以规划并未涉及环境保护的研究[10]”,这就导致在规划时没有对这些问题做出专门的安排,造成了一些问题。

2 苏联专家对三门峡工程的主要意见

指导编制《技经报告》的苏联专家组,包括一名列院的副总工程师和水工、水文与水利计算、水工施工、工程地质、灌溉、航运等六个方面的专家各一人。在编制《技经报告》时,专家组根据苏联的经验,提出必须按照综合利用的原则来进行,要求《技经报告》要解决洪水问题、大量发展灌溉、开发动力资源、改善航运、大力开展水土保持[11]。专家组指出,在规划大的综合利用水利枢纽时,必须充分考虑到各项综合任务的满足,如防洪、灌溉、发电、航运、拦沙等[11]79。

在选择《技经报告》的第一期工程时,专家组认为,“为了更好的满足国民经济整体的利益,必须尽量设法找出这样综合的解决方案,使得在最大可能的范围内满足一切各有关水利部门的利益,并全面的给国民经济以最大的利益[12]”。专家组指出:“在黄河下游,即自龙门到邙山,我们看过的全部坝址中,必须承认三门峡坝址是最好的一个坝址。但现在已经可以这样讲,这些坝址中的任何一个也不能代替三门峡使下游获得那样大的效益[13]”。

专家组认为三门峡坝址具有很多优点[13]281-282:水库容量很大,能完全调节洪水、满足新增灌溉用水的要求;三门峡水库与水土保持以及之后修建的其它水库相配合,能将下泄的泥沙全部拦住;地质条件很好;坝址的施工条件较好;能获得大量的电力;有着最好的技术经济指标。

专家组也指出了三门峡工程存在淹没损失较大、迁移人口多的缺点。对淹没损失大的问题,专家组认为[13]282:“为了解决防洪问题,想找一个既不迁移人口,而又能保证调节洪水的水库,这是不能实现的幻想、空想,没有必要去研究。为了调节洪水,需要足够的水库容积,但为了获得必要的库容,就免不了淹没和迁移”;为了减轻移民压力,苏联专家组提出了分期抬高水库水位、分期移民的方法[13]282-283。

对于水土保持效果,中国方面提出到1967年黄河泥沙可减少50%,50年后可变为清水,苏联专家组考虑到森林生长慢、水土保持也是逐渐见效的等原因,认为到1967年黄河泥沙可减少20%、50年后可减少50%[14]。

在进行三门峡工程的设计时,苏联的研究机构和专家对一些具体问题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建议或结论:

对于正常高水位的选择。从动能、经济、防洪、灌溉、发电方面几个方面综合考虑认为:最有利的正常高水位是364米到368米,最低的正常高水位应该是360米,如果考虑水库寿命100年,则应提高到370米,坝高过低不但不利于利用水力资源,也会由于黄河携带的巨大泥沙量而很快淤废。[14]

对于水库淤积情况。认为[15]:考虑到水土保持、水库坍岸和异重流排沙,从水库拦洪第一年开始计算,则8年内水库淤积80亿m[3],50年后淤积350亿m[3]。并指出:关于泥沙淤积的问题是相当复杂的,对这个过程的研究还不够深入。

对于水库排沙。认为只能利用异重流排沙,通过底孔冲沙不会有多大效果,并且不利于综合利用。估计异重流的排沙量大约可占到总泥沙量的20%,如果近底层异重流所挟带的全部悬移质都能够排至下游,那么排出的泥沙量将有望达到总泥沙量的35%[16]。

3 苏联专家在三门峡工程决策中的重要作用

1950年3月,黄委会通过查勘肯定了三门峡坝址,并提出了初步的建库方案,确定蓄水位为350米高程,以防洪、发电结合灌溉为开发目的,指出淹没人口近百万是值得重视的问题[17]。其后,由于经济、技术等原因,这一方案被搁置起来;1951年,根据“蓄水拦沙”方针,黄委会建议在三门峡修筑蓄水高程365米的大水库,同时水电总局从开发黄河水利资源出发,也积极主张在干流上建大型水电站[7]28。到1952年下半年,由于水库寿命和淹没等问题未能解决,三门峡方案被再次搁置;1952年冬,黄委会第三次提出了三门峡方案,拟定了水库水面高程350米至360米的多个方案,工程费用从近9亿元到11亿元,淹没面积从205万亩到326万亩,迁移人口从61万多人到86万多人[18]。其后,水利部对修建水库解决黄河防洪问题给黄委会作了明确指示:第一要迅速解决黄河防洪问题,第二花钱不能超过5亿元、淹没不能超过5万人[7]28。三门峡工程被第三次放弃。

建国初期三次提出修建三门峡工程又三次放弃的原因,概括起来讲主要有三方面:一是经济上的原因。当时新中国刚刚成立,国家在经济上有很多困难,而三门峡工程又投资巨大;二是技术上的原因。当时我国还没有修建这么大规模水利工程的经验和能力,也没有处理黄河泥沙问题的经验;三是淹没问题。根据当时的规划,三门峡工程的淹没大;迁移多,所以反对的人也多。

到1954年,影响修建三门峡工程的因素发生了一些变化。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一定程度的发展,财政状况有所好转,国家下决心要解决黄河问题,国家的支持解决了三门峡工程的投资问题。在技术上,我国虽然也修建了一些水利工程,但规模远比三门峡工程小,而对黄河泥沙问题的研究才刚刚开始,所以技术问题并没有解决。同时淹没问题依然存在。当时最大的变化就是苏联专家的参与,在编制《技经报告》时苏联专家支持修建三门峡工程,黄委会最后同意了苏联专家的意见:为了综合解决当前与长远的防洪、灌溉、发电等问题,黄河规划的第一期工程应首先抓紧修建三门峡工程[3]156。由此可以看出三门峡工程在这时上马与苏联专家有很大的关系。

当时苏联已经修建了很多大型水利枢纽工程,积累了丰富的工程经验,苏联专家的参与解决了三门峡工程的技术问题。至此,修建三门峡工程的难题,就剩下了泥沙问题和淹没问题,而这两个问题是影响三门峡工程的关键问题,也正是由于这两个问题没有很好的解决,决策者才一直对是否修建三门峡工程犹豫不决。

对于泥沙问题,苏联专家提出要“蓄水拦沙”,对于淹没大的问题苏联专家态度也很明确,这和当时国内的主流观点基本相符。当时虽然还存在一些其他意见,但由于执行“一边倒”的对苏政策,国内普遍存在一种对苏联“社会主义老大哥”盲目迷信的倾向,再加上三门峡工程的方案曾在第聂伯河获得过成功,所以对苏联专家的建议和结论基本都认为是正确的[19]。苏联专家在这两个问题上的明确态度,坚定了决策者的信心,最终确定将三门峡工程作为《技经报告》的第一期工程加以实施。《技经报告》确定了三门峡工程的指导思想,并基本确定了三门峡工程的指标,设计过程中对三门峡工程的指标虽有所调整,但都还是以《技经报告》为基础的。在设计时,对一些具体技术问题的处理都是采用苏联专家的建议。由此可以看出,苏联专家在三门峡工程的决策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但是,对比解放初期对三门峡工程的规划和苏联专家的设计可以发现,不论是在设计方针、运用方式,还是在蓄水高程等方面都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并且三门峡工程的最终决策也是由中国方面完成的。可以看出苏联专家既不是三门峡工程的最早倡议者,也不是三门峡工程的最早规划者,更不是三门峡工程的决策者,所以苏联专家并不是三门峡工程决策的决定因素。

4 结语

当时苏联虽然已经积累了治理大江大河的丰富经验,但由于苏联的河流多为清水河,含沙量要比黄河小得多,所以苏联专家缺少在类似于黄河的多泥沙河流上修建水库的经验,并且其对泥沙处理等技术问题的研究也不够深入,再加上苏联的国情与我国的实际情况有很大差异,致使苏联专家的很多建议和结论并不符合三门峡工程的实际情况,并且苏联专家又在三门峡工程的决策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所以苏联专家对三门峡工程决策的失误有很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工程指标和指导方针的确定方面。苏联专家认为三门峡工程必须设定很高的指标以充分利用、满足各方面的要求,并且要采用“蓄水拦沙”的方针来消除黄河和清水河的差异。这和当时国内的主流思想不谋而合,从而促成了三门峡工程的高指标和“蓄水拦沙”方针的确定。但苏联专家的这些观点却是建立在治理清水河经验的基础上、依据综合利用的要求提出的,并没有充分考虑黄河和三门峡工程的特殊性,这显然是有问题的。

第二,在对水土保持效果的估计方面。苏联专家组虽然提出了比国内低的计算数值,但由于没有水土保持方面的专家、也缺少实际经验,所以这一数值的得出缺少科学依据,并且依然偏高。

第三,在对泥沙问题的处理方面。在苏联专家组中并没有泥沙方面的专家,虽然其采用了“蓄水拦沙”的方针,但其对于泥沙问题的研究并不是在规划之前,而是直到设计时才开始,这说明苏联专家对泥沙问题没有足够重视。并且由于所做的研究不够深入和彻底,得出的结论与实际情况相差很远。

第四,在对淹没和移民问题的处理上。苏联专家提出的“用淹没换库容”的思想,在地广人稀的苏联实施损失不大,而我国的国情则是人多地少,特别是三门峡工程将会淹没的关中平原等地区土地更加珍贵,因此在三门峡工程上采用这一思想导致的损失将会是巨大,有悖于我国的国情和三门峡工程的具体情况。

第五,在对环境问题的处理上。苏联专家组中由于没有环境保护方面的专家,所以对环境问题没有进行研究,在设计时也没有认真考虑。

苏联专家虽然对三门峡工程决策的失误有很大的影响,但是三门峡工程的最终决策还是由中国方面来完成的,苏联专家只是起到了辅助的作用,所以说苏联专家并不是造成三门峡工程决策的失误根本原因。

(致谢:感谢导师张柏春研究员的指导)

收稿日期:2010-09-11

标签:;  ;  ;  ;  

三门峡工程决策失误与苏联专家的影响_环境保护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