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妙君 张 芸 邱晓佳
(广东省第二中医院白云院区康复科 广东 广州 510000)
【摘 要】目的:观察耳针配合四逆散加减治疗肝郁型失眠的疗效。方法:将60例肝郁型失眠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予耳针配合四逆散加减治疗,对照组予阿普唑仑片治疗。治疗前后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对患者进行评定,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治疗组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 , PSQI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耳针配合四逆散加减及阿普唑仑片均能显著改善失眠患者的临床症状;且疗效明显优于阿普唑仑组。
【关键词】耳针;四逆散加减;失眠
【中图分类号】R25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3-5028(2015)5-0222-01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全部来源于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广东省第二中医院白云院区门诊患者,将60例合格受试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其中治疗组脱落1例, 对照组脱落2例, 纳入有效病例共57例。两组病例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t检验,性别、年龄、病程上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 诊断标准:西医参照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修订本:以失眠为主的睡眠质量不满意状况,其他症状均继发于失眠,包括难以入睡、 睡眠不深、易醒、多梦、早醒、醒后不易再睡、醒后不适感、疲乏,或白天困倦。失眠可引起病人焦虑、抑郁,或恐惧心理,并导致精神活动效率下降,妨碍社会功能。失眠至少每周发生3次,至少已有1月,并且PSQI≥8分为失眠症。[1] 中医病症诊断标准:根据《 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①轻者入寐困难或寐而易醒,醒后不寐,重者彻夜难眠。②常伴有头痛、头昏、心悸、多梦或急躁易怒,善太息等症。
1.3排除标准:①合并心、肝、肾功能损害及有出血倾向者。②资料不全、依从性差、不愿接受治疗或其它原因不能合作、影响治疗及疗效评定者。③失眠由身体其他器官组织器质性病变所致。④孕妇及哺乳期妇女。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耳针治疗:取穴:神门、心、肝、脾、肾、耳背心。将磁贴珠贴压固定于上述耳穴, 每穴每次按压20次, 每日按压3-5次, 要求有酸、麻、胀、发热感觉,3天换贴1次, 左右交替。。中药内服以四逆散加减化裁:柴胡10g,白芍10g,甘草5g,枳实10g,郁金10g,茯神10g,合欢皮10g,夜交藤10g,法夏15g,夏枯草10g,珍珠母20g,龙骨20g,水煎内服, 每日1剂。15天为1疗程。
2.2 对照组:阿普唑仑片,每晚一次,0.4mg,睡前1小时服用, 15天为1疗程。
3 观察指标:
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
4 疗效标准:
根据我国1993年颁布的《中药新药治疗失眠的临床指导原则》中关于失眠的疗效标准进行评价:①痊愈:睡眠时间恢复正常或夜间睡眠时间>6小时;睡眠深沉,醒后精力充沛。②显效:睡眠明显好转,睡眠加深,睡眠时间延长>3小时。③有效:失眠症状减轻,睡眠时间较前延长,但<3小时。④无效:治疗后失眠症状无显著改善或反有加重者。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5 结果与分析
5.1治疗前后PSQI总评分分析见表1
表1两组治疗前后PSQI总评分比较 ( )
组别例数治疗前①治疗后差值
治疗组2913.47 ±2.545.01±3.11②8.62 ±1.01
对照组2813.01 ±2.897.42±5.65③4.91 ±1.76
所有数据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包处理数据。治疗前及治疗后1疗程的PSQI量表评分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均数比较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间疗效比较用Ridit分析。表1可见,两组患者在治疗前比较PSQI评分,差异没有显著性意义(①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治疗后总评分明显小于治疗前(P>0.05),说明两组均有改善睡眠的作用。治疗组治疗后PSQI总评分及评分差值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说明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5.2 两组临床疗效评定结果见表2
表2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组别例数治愈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
治疗组 29 8 7 12 293.10%
对照组 28 5 6 13 485.71%
数据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包处理数据。组间疗效比较用Ridit分析。由表2可见,治疗组效果较对照组佳。
5.3 安全性分析:阿普唑仑组出现口干2例,头昏乏力1例,嗜睡4例,未停药,继续观察1周后症状消失。治疗组未见不良副反应。
6 讨论
长期的精神紧张焦虑易伤肝,致使肝失疏泄,气机不畅或气郁化火或致气滞血瘀上扰心神发为不寐。研究说明负性生活事件以及心理压力过大易于导致失眠或入睡困难或睡眠时间减少或恶梦纷纭等。[2]本研究所选用的四逆散加减方,是根据本院广东省名老中医蔡妙珊主任临床经验方,蔡老认为:四逆散出自《伤寒论》,原治阳郁厥逆证,后世多用作疏肝理脾之基础方,但实际是疏肝和胃之祖方,四逆散是和法之代表方之一,脱胎于小柴胡汤,和法是中医八法中的最高境界,“万事以和为贵”,该方应用之广是其他方剂所不及,是蔡老在临床中应用频率最多的方剂,方中柴胡疏肝解郁、升发阳气为君;白芍敛阴养血柔肝为臣,二药合用则条达肝气,敛阴和阳;枳实解郁理气,泄热破结,与柴胡一升一降,疏畅气机,恢复阴阳之升降;甘草和中佐以。郁升降散敛,配伍巧妙。郁金行气解郁,另加半夏和夏枯草,因《医学秘台》载方“二夏汤”治失眠,谓半夏得阴而生,夏枯草得阳而长,是阴阳配合之妙也”,另外,半夏治疗失眠来源于《黄帝内经》十三方中,半夏秫米汤,治“胃不和则寐不安”,半夏生当夏末,乃阴阳交换之时,由阳入阴之侯,故能通阴阳表里,使心中之阳渐藏于阴而易入睡。实际上,现代报道半夏对中枢神经有较强抑制作用。而夏枯草在夏至之日枯,能泻泄肝火,疏肝郁行肝气,治肝郁之失眠者尤佳,可见这两药配伍交通季节,顺应病证,平衡阴阳,引阳入阴治疗失眠,合欢皮、夜交藤、茯神、珍珠母及龙骨可治疗各证型失眠,共奏疏肝解郁,镇静安眠之功。《灵枢.口问篇》:耳为宗脉之所聚也,中医学认为人体的十二经脉均循行分布于耳廓周围, 耳通过经络与脏腑相连接。现代耳解剖上, 三叉神经、枕小神经、面神经、耳大神经等在耳廓上都有分布, 因此刺激耳穴可以调节中枢神经[3]。且磁珠有镇静安眠作用。
耳针配合四逆散加减治疗肝郁型失眠能明显改善睡眠,是一种有效、方便、安全的方法,值得在临床中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神经科分会.中国神经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3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183
[2]张庆祥,申艳红,沈涛.肝郁失眠致病因素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34(1):30-31
[3]王晓琼.耳针治疗失眠63例.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1,32(5):50
论文作者:林妙君,张,芸,邱晓佳
论文发表刊物:《河南中医》2015年5月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0/14
标签:耳针论文; 疗效论文; 对照组论文; 半夏论文; 两组论文; 加减论文; 夏枯草论文; 《河南中医》2015年5月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