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墟甲骨文中的辅助动词补语理论_甲骨文论文

殷墟甲骨文助动词补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助动词论文,殷墟论文,甲骨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目前研究助动词(或称“能愿动词”)的学者所凭借的资料主要是古代流传下来的文献;[1][p209]、[2]虽然也有少量论文利用甲骨文材料来研究助动词,[3][16]但并没有把甲骨文(包括金文)中的所有助动词悉数列出,而且对卜辞的释读也存在可商榷之处。所以草成此文,作些补说。殷墟甲骨文里保存了非常丰富的研究汉语的资料。据我们初步统计,殷商时代的甲骨文的助动词作为一个封闭的词类,大约有5个。按照其修饰动词时所表达的意义可分为三类。为排印方便,下引卜辞尽可能用通行字。

第一类,表示可能的助动词

一、克

甲骨文“克”字作,像人戴头盔且一手叉腰,以示肩负之意。多用在动词之前,表示能够实现某种动作行为,当“能够”讲。今将甲骨文“克”字卜辞列于下,然后加以解释。

(1)乙亥卜:今日克以?(《合》20574)

(2)丙子卜:其克今以?不。(《合》20573=《乙》352)

(14)贞:呼众人出麋,克?(《合》15)

(15)壬子卜贞:亚克兴有疾/弗其克?(《合》13754)

(16)癸未卜,出贞:勿见,其遘雨,克衣(卒)?五月。(《合》24878①)

(17)勿执,呼归,克乡(向)王事?(《合》27796)

例(1)至(20)中的“克”字,都当“能够”讲。例(1)(2)(4)(13)中的“以”字,动词,当致送、携带讲。例(2)《合》20573即《乙》352。《乙》352拓本清晰,释文不误。值得注意的是,时间词“今”置于助动词和动词“以”之间。“其克今以”,参照例(1)“今日克以”看,即“今其克以”,意思是说,今天是否能够送来?验辞“不”记载没能送来。例(3)余,第一人称代词。匄,丐的古体,当乞求讲。卜辞问,我能得到所要的东西吗?例(4)是由正反相对的两个分句组成的选择问句,句末分别缀以语气词“抑”或“执”。[4][p39]卜辞大意是说能够把在某地的牛送来吗?例(5),人名。应与“”为一字。,从“(师)”从“一”,当“驻扎军队”讲。[5][p324]“”读为《左传·僖公四年》“次于召陵”之“次”。“奠王次”指安排好商王率众驻扎之处。[6][p675]例(6),战胜之义。卜辞卜问能否战胜周方国。例(7)雀,人名。敖,方国名。例(8),地名。“入邑”,谓攻入“”地之邑。例(9)御,是攘除灾殃的一种祭祀。羌甲,祖先名。字,从王蕴智先生释,其义为病愈。[7][p7]这是卜问攘除王的灾殃于羌甲,是否能病愈?例(10),从“止”在“幸”外,表示逃逸、逃脱。[8][p275]引伸为摆脱疾病,即痊愈。例(10)和(9)同卜一事。例(10)“疾”和例(9)“”义同,皆当痊愈讲。“于羌甲御,克疾”,是说向羌甲举行御祭,能够使王摆脱疾病吗。例(14)“呼众人出麋”,据“贞呼黄多子出牛,侑于黄尹”(《合》3255)看,这是占卜商王想让众族人拿出麋作为祭祀的牺牲品。助动词“克”在这里省略动词而独立使用。揆其文意,“克”即“克出(麋)”的省略。例(15)亚,人名。“克兴有疾”之“克”,与下文例(29)“肩兴有疾”之“肩”意思相同,皆训为“能”。从对贞卜辞看,“弗其克”即“弗其克(兴有疾)”之省。卜辞大意是卜问“亚”(人名)的病情是否能好转(详下文)。例(16)“克卒”,是卜问某件事能否顺利完成的。例(17)执,捕执之义。卿,用作向,动词,本为面向、趋向之义。向王事,为王事尽力。这条卜辞的意思是:不要执捕而呼令其归来,能为王事尽力。例(18)“小臣侃”的“侃”应是小臣之名,跟“侃王”的“侃”碰巧用了同一个字。这条与战事有关的卜辞中的“侃王”,可以理解为“使王喜乐”。卜辞大意是说:小臣侃能否打胜战而使王喜乐。例(19)“韦师寮”即驻扎韦地军队的官署。妹,否定词,其音义与文献的“蔑”相近。[9][p1129],从“宀”“”声,是“服”之异体。“服”指为王服务。甾字,从于省吾先生释,“克甾王令”即“能勤劳王事”。[10]例(20)卜问能够俘获二人吗?上引例(1)至(20)卜辞的时代涵盖董作宾“五期分法”中的各个时期。由此可见,“克”是殷商时代很常用的一个助动词。在西周金文和传世文献中也是很常用的一个助动词。例如:

(21)昔在尔老(考)公氏克弼文王。(《何尊》,《集》6014)

(22)太保克敬亡遣。(《太保簋》,《集》4140)

(23)余考(老),不克御事。(《叔父卣》,《集》5428-5429)

(24)唯俘车不克以,衣(卒)焚。(《多友鼎》,《集》2835)

(25)克敌大邦。(《中山王鼎》,《集》2840)

(26)自时厥后,罔或克寿。(《尚书·无逸》)

(27)尚克用文王教,不腆于酒,故我至于今,克受殷之命。(《尚书·酒诰》)

例(21)《何尊》说从前你们的父亲公氏能够辅佐文王。例(22)《太保簋》克敬,犹言能恭敬。亡遣,没有过失。太保能恭敬,没有受到责备。例(23)《叔父卣》考,《说文》“老也”。御事,在此是动词,意即治理政事。我已年老,不能治理政事。例(24)《多友鼎》铭文大意是说,俘获的兵车不能带走,全部焚烧。例(25)《中山王鼎》“克敌大邦”,犹言能相当于大国。

二、肩

(31)不可。(《合》18888)

(32)贞:其可?(《合》18897)

(33)惠可用于宗父甲,王受佑?(《英》2267)

例(31)是属于武丁、祖庚时期的宾组刻辞。“不可”二字刻在背面甲尾的中缝两侧。这类宾组刻辞还见于《合》18889、18890等,“不可”二字,是否能够连读,有待进一步研究。例(33)是属于第三期的无名组卜辞。这条卜辞贞问:可以在宗庙为父甲举行用祭,王能得到保佑吗?在传世文献和西周金文中“可”也是一个常见的助动词。例如:

(34)我不可不监于有夏,亦不可不监于有殷。(《尚书·召诰》)

(35)汝敏可事。(《师簋》,《集》4324)

(36)寡人惧其忽然不可得。(《中山王鼎》,《集》2840)

例(35)铭文是说,你才识敏达,可任以职事。助动词“可”主要见于殷代早期的卜辞,且数量不多,可以独立使用。

第二类,表示应该的助动词

一、宜

甲骨文“宜”字作,象置肉俎上之形。[17][p77]助动词“宜”位于动词之前,表示应该去做某事,当“应当”讲。

(37)□□[卜]宾贞:呼黍于敦,宜受[年]?(《合》9537)

(38)宜曲则曲,宜植(直)则直。(《鸟书箴铭带钩》,《集》10407)

例(37)是宾组卜辞。黍,作动词用,种植黍子。敦,地名。宜,助动词,应当。这是说商王呼令在敦地种植黍子,应当会有好收成吧。例(38)《鸟书箴铭带钩》是战国晚期之物,其铭文说,该曲的地方就曲,该直的地方就直。

第三类,表示意愿的助动词

一、若

“若”作助动词,用在动词前,表示愿意做某件事情,当“愿意”讲。

(39)贞:望若启雀/望弗其若启雀?(《合》6952)

(40)己巳卜,在:其雨?子占曰:“今夕其雨。若己雨,其于翌庚亡司。”用。(《花》103)

例(39)是宾组卜辞。望,是望族首领的名字。启,先导部队。裘锡圭先生说:“《合》6952正面有两条问望是否‘若启雀’的卜辞,‘若启雀’大概就是愿意当先导的意思。”[6][p666]例(40)是花东子卜辞。姚萱博士认为,“司”当读为“继嗣”之“嗣”,意为“接着”、“继续”。占卜者“子”面对连日淫雨,希望雨停而不得,占辞大意说:己巳日晚上会下雨。愿意今日己巳日晚上下雨,到次日庚午日就不会接着再下雨了。[16][p151]

综上所述,殷商时代的甲骨文助动词作为一个封闭的词类,大约有五个。按照其修饰动词时所表达的意义可分为三类:第一类为表示可能的助动词,有“克”、“肩”、“可”;第二类为表示应该的助动词,有“宜”;第三类为表示意愿的助动词,有“若”。助动词一般用于动词之前,在句子里辅助动词,表示可能、应该、意愿等。如果跟其后的西周金文作一比较,至少有下列这些助动词不见于殷商时代的甲骨文中。现在仅就一时翻检所及,分类择录于下,并加以解释。

第一种,表示可能的助动词有“能”。如:“我不能不眔县伯万年保。”(《县妀簋》,《集》4269)又有“(堪)”。如:“(堪)事厥辟。”(《墙盘》,《集》10175)“”即今“龛”字,读为“堪”。盘铭大意是说在服事君王方面能胜任。

第二种,表示应该的助动词有“(膺)”。如:“朕丕显祖文武(膺)受大命。”(《乖伯簋》,《集》4331)铭文大意是说,我伟大英明的祖先文王、武王当受此大命。又有“尚(当)”。如:“弋(式)尚(当)俾处厥邑。”(《曶鼎》,《集》2838)铭文大意是说,应当要让其居住在他们原来住的地方。

第三种,表示意志的助动词有“义(宜)”。如:“义(宜)播皻厥不从厥右征。”(《师旂鼎》,《集》2809)铭文大意是说,应该诛伐那些不服从上级调度的人。“义(宜)鞭汝千。”(《匜》,《集》10285)又有“谷、俗(欲)”。如:“谷(欲)汝弗以乃辟陷于艰。”(《师询簋》,《集》4342)“俗(欲)汝弗以乃辟陷艰。”(《毛公鼎》,《集》2841)“谷”和“俗”,当“欲”字用,当“希望”讲。“辟”就是“王”。“艰”字,当“灾难”讲。铭文大意是说,希望你不要让你的君王陷入灾难。又有“敢”。如:“汝敢以乃师讼。”(《匜》,《集》10258)铭文大意是说,你竟敢把你的官长告上来。

从上述殷商甲骨文跟西周金文的历时比较中,可以看出:第一,助动词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有生有死,有分化有合并的。殷商甲骨文曾有的助动词如“肩”等,到西周金文里就消亡了。反之,甲骨文没有的助动词如“能”、“(堪)”、“(膺)”、“尚(当)”、“义(宜)”、“谷、俗(欲)”、“敢”等,到西周时代金文里产生了。第二,在时代越早的文字体系中,助动词的数量越少。第三,殷商甲骨文的助动词可以省去动词而独立使用,如上引例(14)、(15),而西周金文的助动词不独立使用。说明殷墟甲骨文的助动词还处于萌芽阶段。

注释:

①《合》24878即《铁》74·3。严一萍《铁云藏龟新编》428页拓本清晰,释文据此写出。

标签:;  ;  

殷墟甲骨文中的辅助动词补语理论_甲骨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