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文研究的回顾与展望_世界历史论文

中国人文研究的回顾与展望_世界历史论文

我国人学研究的回顾与前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人学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如果从“伤痕文学”的出现引发我国哲学界关于人性、异化和人道主义的大讨论算起 ,我国的人学研究已经整整走过了23个年头。在这样一个不太长的时间里,中国的人学 研究跨越了西方耗费数百年才走完的人学发展道路。今天,当我们站在新世纪的起跑线 上,有必要对我国人学研究所走过的道路作一番总结与概括,重温我国人学研究从蹒跚 学步到独立行走再到阔步前进这样一段曲折艰辛的发展历程,以便继往开来,启动我国 新时期人学研究的深入拓展与创新。

一、20多年来我国人学研究的发展历程与总体概况

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人学研究依据其讨论的主题内涵,大致可划分为逻辑 上相互承继的五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大约是1978-1984年,讨论的主题是“人性、异化和人道主义”。“文化大 革命”结束后不久,围绕着“两个凡是”的错误理论,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开展了真理标 准问题的大讨论,它促使人们反思置人于非人境遇的那段非理性的历史。在反思中人们 发现,正是由于对“人”的理解不同,才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对立、批判以及对人 的压抑。于是,“人性、异化和人道主义”的大讨论便由此一发而不可收。就“是否具 有共同人性”、“人性、阶级性、社会性的关系”、“社会主义社会是否存在异化现象 ”、“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的关系”等问题,学术界同仁各抒己见。有些同志大胆地 提出,共同人性是存在的,不能把人性仅仅狭隘地理解为阶级性,也不应片面强调人的 阶级性;有些同志尖锐地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异化现象、马克思主义就是现代 的人道主义等观点。后来,集中的讨论虽一度中断,但是零星的讨论并没有就此停止, 各种不同观点还在继续争论。现在来看,这场讨论尽管思想还不够解放,但是它毕竟从 哲学价值观的角度深刻反思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敢于正视和面对 “人”的问题,并试图去理解“人”,肯定人的价值。

第二个阶段是1984—1988年,中心议题是“人的现代化”问题。现代化是中华民族一 百多年来一直为之奋斗的目标。20世纪80年代,当中国再次进入了历史发展的快车道, 现代化重又成为中心任务。逻辑与历史的发展,使中国广大知识分子从文化和人格的角 度反思现代化的核心与深层问题,得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是人的现代化”的正确 结论,确立了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落后的主 要原因在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制约和束缚作用,以儒学为主的传统文化,压抑人的个性、 提倡顺从依附型人格;而西方文化则能造就积极主动、自由创造的平等型人格,因而必 须大力学习、宣传、引入西方文化,重塑中国人的现代性人格。围绕“文化建设与现代 人格重塑”的这场讨论,虽然深入到文化基础与人格层面来反思人与现代化的关系,但 却明显地表露出盲目贬低传统文化、推崇西方文化的特点,显示出在人学研究方面早期 的不成熟迹象。

第三个阶段是1988—1991年,讨论的焦点是“人的主体性”问题。主体性问题的讨论 可以说是“人的现代化”问题在逻辑上的必然延续。因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有效 发挥人的积极作用,就必须研究人作为主体的根本属性以及如何发挥主体的这种根本属 性。在这一阶段,学术界重点讨论了人的主体性的涵义;主体性原则界定;人的主体性 实践活动与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关系,也就是主体的能动性与环境的制约性之间的关系 等等重要问题。尽管在许多细枝末节的地方,学者之间仍然存有较大分歧,但是在一些 关键方面还是达成了一定共识。例如:不少同志认为,只有把人当成积极能动的实践主 体,他才有可能真正成为主体。正是由于人以主体方式看待、理解、改造外部客观世界 ,使自己的本质力量对象化,整个外部客观世界才成为属人的世界,才被打上人类自身 的烙印;同时,人们在以主体方式看待、理解、改造外部物质世界(使自己的情感、意 志、智慧等发生外化)的时候,主体自身的属自然性质的东西也在不知不觉地发生人化 ,人们在改造自然界的同时也在改造人类自身。这一阶段的研究应该说抓住了人的问题 的实质与核心。

第四个阶段是1991—1996年,这时的研究重心开始转向人学学科体系建设。在经历了 学界十多年摸索研究以后,一些学者开始自觉关注“人学是否能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科 学”这一问题。许多学者对此作了肯定的回答,并且从学科规范的角度出发,阐明了很 多问题。诸如:人学与哲学的关系;建构人学的必要性;人学的研究对象及其性质;人 学理论的基本构架;人学研究的方法论原则等等。在这些问题上,学界歧异较多。诸如 人学研究的对象问题,学界大多同意人学研究的对象是作为整体的人及其本质,提供的 是人的完整图景。但是人在现实性上具有多种存在形态,既可以是个体的存在,又可以 是族群或类的存在,那么这里的“人”具体是指个人、人群还是人类?对此,学界尚没 有形成共识。应该说,我国人学研究工作者在上世纪90年代前期主要注重的是人学学科 体系建设,大约在1995—1996年前后达到高峰,此后逐步转入到人的现实问题研究。但 是,人学学科建设毕竟是一项未完成的任务,关于人学与哲学的关系、人学的研究对象 等问题,至今仍是学界关注的焦点。

第五个阶段是1995年以后,一些学者开始致力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人”的现实性 专题研究。如果说前15年时间里,学界主要从事的是为建构马克思主义人学学科做些必 要的知识储备、理论准备等基础性研究,着重的是学理方面的宏观铺垫;那么,90年代 后期,人学工作者的注意力开始转向微观领域,把人的问题拉到现实中来,把人的问题 的研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联系起来,使人学研究更具时代感与现实感。这种专题研究 主要集中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的人性基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的发展的影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的价值观、道德观的影响;体制转型与人格转型等方面,深入探 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与人本身发展的关系以及现代市场主体的人格塑造问题。

二、我国人学研究所取得的积极成果及存在的问题

对我国20多年来的人学研究加以概括,有必要从总体上分析这种研究的进展成果、得 失原因及其经验教训,为新世纪我国人学的发展提供借鉴。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人学研究取得了一系列进展与成果,主要表现在:

1.提出并研究了人学的一系列范畴。为了深化对人的问题的理解,推进对人的问题的 基础理论研究,20多年来,学界提出、研究并初步界定了一系列有关人的基本范畴,如 :人性、异化、人道主义、人的本质、人的存在和历史发展规律、人的需要、人的活动 、人的历史、人的地位、人的社会关系、人的解放、人的自由、人的个性、人的能力、 人力资源及其开发、主体性、素质、权利等等。在对这些基本范畴的研究与界定中,澄 清了以前的一些模糊认识,为建立马克思主义人学奠定了知识基础、理论基础和思想基 础。

2.确立了人学这门独立学科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我 们一直把马克思主义看作是与“人”无关的学说,把人学看作资产阶级思想家的专利。 随着人学大讨论的展开,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建立人学这门独立学科的重要理论与 现实意义,并把人学同哲学、唯物史观、人的科学、人的哲学、人类学区别开来,确立 了人学自身的研究对象以及方法论原则,构建了人学的基本理论与框架,填补了理论空 白,确立了人学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应有的地位。

3.树立了“人”的观念,形成了一种关注人、尊重人、塑造人的积极氛围。在经历了 “人性、异化和人道主义”、“人的现代化”、“人的主体性”等问题的讨论后,全社 会逐渐形成了一种大的“气候”,“把人当人看”、“把人当主体看”、“社会主义现 代化的关键在于人的现代化”等观念深入人心。这就扭转了过去那种忽视人的需要、人 的个性、人的发展的观念,强调了人们正常需要的合理性、独特个性存在的必要性。同 时,重视人的发展与素质的提高,也为调动人们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主 动性、创造性,提供了理论依据。

4.将人的问题的基础性理论研究与现实问题结合起来。无论是从人性论的角度反思“ 文革”和总结历史经验教训,还是从现代化高度反思文化和人格,确立人在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抑或是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中人的价值观念、能力 水平、道德规范、精神状态、社会心理、思维方式等问题,中国人学问题的基础理论研 究始终没有脱离人的现实问题的研究,而是立足于当代人类发展、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与 现实中人的存在与发展状况,发现和解答现实提出的问题,积极探索人的存在与历 史规律,使人学紧密贴近平民大众的日常生活世界。

5.注重理论创新,自觉为现实中人的发展寻找某种核心理念。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的本 质要求,时代的发展必然带来人学理论的创新。我国的人学研究虽然尚处于起步阶段, 但是从一开始就紧密结合时代精神,注重理论创新,无论是在研究的视角还是在研究的 方法上,都广为吸纳中西文化精华,实现了人学的综合创新。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近来颇 为学界注意的“能力本位论”,就是人学工作者紧紧抓住知识经济的时代本质,试图打 破“人情”、“关系”、“道德”、“权力”对人的发展的制约与束缚,突出并倡导人 性中的知识、智力尤其是创新能力,确立以能力为本的社会的一种尝试。其实质在于为 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寻找某种核心文化理念,力图为中国社会的发展与人的发展提供价 值支撑和精神支持。

6.在研究方法上,开始注重综合研究。这种综合研究,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在研究 方法上,由过去从哲学与价值观对人进行反思,转向从哲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 、文化学、价值学等多学科综合的角度对人进行综合研究;二是在研究的方向上,由过 去的对人的某一侧面进行思考,转向对完整的人的研究,力求沟通和综合各侧面对人的 研究,形成完整系统的人学基础理论;三是在思想来源上,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 地位,同时,全面吸取中外一切文化营养,以丰富马克思主义的人学体系。

我国的人学研究也存在一些新兴学科在起步阶段不可避免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

1.学者们多对人作抽象、逻辑的研究,即概念、推理、演绎式研究,较少作现实性研 究。人的问题虽然是一个理论问题,但首先是一个现实问题。所以,人学比起其他各门 社会科学来,更需要贴近现实生活,围绕人的活生生的实践活动去做具体的调查研究, 适时把握现代人的经济、政治、文化、道德、宗教等社会生活的真实概貌,多做微观研 究。现实生活中的很多问题,实质上是人的问题。比如:道德“滑坡”、贪污腐败、“ 官本位”、小农意识、精神颓废等,其根源就在于人的行为倾向、行为方式、行为态度 和行为状态不符合社会发展与时代的要求。

2.对中国传统文化重视、挖掘不够,受西方人学思潮的影响较大。中国人学研究起步 较晚,在吸收、借鉴西方人学理论的同时,往往缺少马克思主义的分析与批判,而且缺 乏整体消化过程。这使得中国的人学建构在知识、概念、理论、学说等方面,留下了比 较明显的西方现代人学思潮、流派、观点的痕迹。由于在吸收时存在着忽视中西文化背 景和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差异、直接套用照搬西方人学理论的现象,缺乏运用中国 传统文化要旨和马克思主义精髓去消化、吸收的过程,所以在独立性研究与原创性理论 创新方面就显得不够。

3.在对人进行分析研究时,存在割裂人的问题中的价值因素和科学因素而各执一端的 现象,没有实现价值观与科学观(历史观)的统一。人不仅是对象性的自然存在物,同时 也是能动性的类存在物。人作为人存在,是现实世界历史发展的结果,时刻受到外部世 界客观规律的制约,所以人的问题中的科学因素决定了人的受动性的一面。但人又不是 自然界的直接产物,人之为人,离不开人的自我塑造过程,离不开人的积极能动作用的 发挥,所以对人作价值理解就会侧重于人的超越性的一面。实际上,只有这两个方面的 有机结合,才会达到真理的全面性。

三、我国人学研究的未来走势

回顾过去,在20世纪最后的20年里,我国的人学研究经历了从无到有、成长壮大的过 程,在理论上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可以断言,21世纪我国的人学研究必将更加兴盛,在 研究队伍、思维范式、学术视野、理论创新等方面都将会有突破性的进展。至于其未来 走势,我们认为,21世纪我国的人学研究将围绕以下主题展开:

1.着眼于全球化的滚滚浪潮,重视世界历史进程中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问题。当代 全球经济相互依赖程度的提高和一体化格局的形成,使得经济要素的流动不再有国界的 限制。发达的电信网络、电子商务和网络经济活动,更是导致了生产、流通、交换和消 费等经济活动的范围被扩展到全球规模的水平上,历史日益显现为世界的历史。人的解 放与发展程度与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的程度是一致的。在历史逐渐成为世界历史的情况 下,人们可以逐步打破国家、民族、地域、职业的局限而使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与交往达 到世界的水平,广泛吸收各国、各地区的文明成果来丰富和发展自己,从而使自己成为 世界性的人。所以,在全球化时代,人学研究的中心议题将是世界性的人的全面而自由 的发展问题。

2.着眼于科学技术的人道化问题,关注人类、人的生存质量。当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 展,极大地丰富了人类的物质生活,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方便与舒适。但是,人类 还来不及陶醉于经济和科技的巨大成就,就陷入了深深的震悚与困境之中:经济腾飞了 ,而人的价值和权利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社会财富积累越来越多,而大多数人却陷 入相对贫穷;物质生活富裕的同时,许多人却陷入了精神上的危机;经济繁荣的背后, 是人类的生存环境遭到了破坏……这一切从本质上看,是由于人与自然、社会及自身的 协调关系失衡,破坏了人的自由、和谐、全面发展,从而产生了“人类困境”和“生存 危机”。这是人类自身、人类文化、人的发展、人类存在方式与实践方式的困境。当代 人学的发展必须直面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严重威胁,研究诸如生态失衡、人口膨胀、环境 污染、资源破坏等全球性问题,解决反主体性的异态化效应和生存环境的“发展困境” 。

3.着眼于知识经济的发展变革,确立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导地位。21世纪将是知 识经济或信息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的增长,主要取决于智力资源的占有和配置,知识 和智能将取代物质资源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在知识经济时代,日趋激烈的竞争从根 本上说是人的素质和人才的竞争;人的潜能、人力资本、人力资源和人的创新能力,将 会受到空前的关注;人的知识、智力、智慧、创新能力等本质力量,将成为社会历史发 展的主要力量。因此,21世纪的中国人学要及时把握知识经济时代提出的前沿课题,重 点研究人的潜能开发、人力资源开发、人力资本管理、人的创新能力培养等现实问题, 并且引导社会价值取向的变革,使“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文化价值理念真正得以实 现。

4.着眼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主题,解决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中的人的问题。当代 中国人学的发展,必须紧紧依托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构筑在中华民族伟大 复兴的坚实基础上。当代人学必须紧紧围绕重塑现代人格、提高人的整体素质等要求, 关注现实生活中人的精神世界,为人提供精神关怀和人文关怀,为全民族的共同理想与 信仰确立精神支撑和价值导向;要整合社会的文化发展方向,为人的素质与能力的提高 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培养和造就“能力人”;要科学合理 地评价人的能力,建立一套能够充分发挥人的能力的用人制度,优化配置人力资源;要 以充分挖掘人的潜力与充分发挥人的创造力、智力、创新能力为原则,在管理实践中推 行能本管理,大力开发人力资源,实现人力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5.着眼于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学科建设,清理并总结既有的人学研究成果。20年来 ,中国的人学研究有了长足进展,在历次讨论中涉及到了许多基础性与前提性问题,还 进一步论及了人学的理论框架,但是,系统而坚实的马克思主义人学大厦毕竟还没有建 立起来,在一些核心范畴上尚没有达成相对一致的意见。所以,从人学学科建设的角度 出发,21世纪的人学研究还必须做好清理与总结工作(虽然有学者已经在这方面做了一 些努力,但还远远不够),深化对人性、人的本质、人的需要、人的地位、人的价值、 人的解放、人的自由、人的存在与发展规律等范畴的理解,深入研究人与世界的关系, 哲学与人学的关系,人学与本体论、认识论、辩证法、实践观和历史观的关系,为建构 马克思主义人学大厦奠定理论根基。

6.着眼于人学思想文化资源的理解与把握,实现人学的综合创新。当代中国人学建设 的重要任务之一,是要破除“赶西方人学思潮时髦”的研究范式,深入挖掘中国传统思 想的宝库,走出一条中国人学研究的“井冈山道路”,实现人学的本土化。这就要求在 进一步吸收中西文化精髓和综合各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对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 升出符合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核心范畴、核心观念、核心精神,确立、完善、扩展并实 践“能力本位”的核心文化理念,树立起当代中国人学的旗帜。

标签:;  ;  ;  ;  ;  ;  ;  

中国人文研究的回顾与展望_世界历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