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流通产业集中度分析_市场集中度论文

中国流通产业集中度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集中度论文,产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流通产业是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反映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的窗口,也是实现需求以及启动市场的助推器。改革开放以来,流通产业正在迅速从原来的末端产业转向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日益显著。作为具有独立行业特征的中国流通产业已经处于产业化发展的新起点上,对流通产业集中度的研究显得越来越重要。

按照我国的入世承诺,从2004年12月11日起,外资进入我国零售业已经不再受地域、股权等方面的限制。过渡期结束后,外资零售企业进入我国零售领域的速度将加快,国际化竞争将日益激烈。如沃尔玛、家乐福、麦德龙等已在我国形成了一定的规模。2004年,家乐福在中国有分店62家,销售额达162亿元人民币,在全国前30家连锁企业中名列第5;好又多88家分店,销售额为120亿元;沃尔玛43家分店;销售额为76亿元,计划今后5年内达到500家连锁店;麦德龙23家分店,销售额为64亿元。易初莲花、百安居、欧尚、吉之岛等外国零售企业都在大幅度地扩大在中国的投资。

在这种情势下,分析我国流通产业的市场集中度对认识流通产业组织结构的缺陷,并进一步进行流通产业组织结构变革具有很强的借鉴价值与指导意义。

一、流通产业市场集中度及其度量

1.市场集中度

流通产业市场集中度是指在流通产业中少数较大的企业或消费者所占市场份额的大小。它主要反映流通产业市场垄断或竞争程度的高低,是衡量流通产业竞争性和垄断性的最常用指标。一般地,流通产业市场集中度可以分为卖方集中度和买方集中度。通常,由于卖方集中度反映市场的供给情况,并且有易于计算的特点,因而一般在分析流通产业市场集中度时,主要考察卖方集中度。

流通产业市场集中度作为市场结构的重要表征,必然影响到流通产业中企业的市场行为,进而对市场绩效产生重要的影响。

2.市场集中度的度量指标

绝对集中度是指特定行业中n家最大企业市场份额之和。设某产业(如流通产业)的销售总数为X,第I个企业的销售数为Xi,则企业的市场份额为Si(即Xi/X);又设CRn(绝对集中度)为产业中n个最大企业所占市场份额之和,则计算方法如下:

CRn=Xi/X=Si

由于绝对集中度指标计算简单,直观易懂,因此它被国内外研究学者在市场集中的实证分析中广泛运用。

二、中国流通产业集中度计量与分析

外资企业的大量涌入和内资企业的重组使中国流通产业的市场集中度乃至市场结构发生着巨大变化。根据2000年~2003年零售百强企业的销售情况和当年的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相关数据(表1),对我国流通产业(零售业为主)的绝对市场集中度CR[,4]、CR[,8]、CR[,50]、CR[,100]进行计算与分析,结果如下表(表2):

表1 2000年—2003年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单位:亿元)

2000年2001年2002年2003年

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4152.637595.2

40910.5

45842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1—2004版)

表2 2000年—2003年中国流通产业(零售业)市场集中度(%)

2000年2001年2002年2003年

CR[,4] 0.870 1.026 1.552 2.140

CR[,8] 1.422 1.804 2.431 3.200

CR[,50] 3.618 4.852 5.702 7.461

CR[,100]4.820 6.232 7.074 9.009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1—2004版相关数据及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公布零售企业百强信息计算得出)

通过对以上数据的比较分析可以发现:

1.按照传统的集中度分类,我国零售业依然属于原子型或者分散竞争型产业。但相对于制造业等其他产业,流通产业的集中度计量带有一定的特殊性。因为,在计算制造业和其他工业的集中度时,都是一个产品一个产业的集中度,即轿车制造商占轿车工业的销售额比重之和,面粉生产商占面粉产业的销售额比重之和。而现代零售业已发展成为由众多业态构成的一个庞大产业,必要资本量日益增大,技术要求越来越高,业态之间以及业态内部的竞争日趋激化。因此,零售业的集中度数值虽不大,却足以反映最大零售商对零售业竞争的影响程度。

2.从横向比较,2000年到2003年,我国流通产业(零售业)的CR[,4]、CR[,8]、CR[,50]、CR[,100]大体上呈现较大幅度增长态势,这可以(表3)看出:

表3 2000年—2003年中国流通产业(零售业)市场集中度增长幅度比较(%)

2000—2001年2001—2002年2002—2003年

CR[,4] 0.156

0.526

0.588

CR[,8] 0.382

0.527

0.769

CR[,50]1.234

0.851.759

CR[,100]

1.412

0.842

1.935

表3说明,我国的零售业正日益趋向集中,这与近年来我国零售商的急速大规模扩张,特别是各种超市、大型专卖店等业态中最大几家零售商的超速增长是相符的。市场竞争和市场集中的“函数”关系表明,我国流通产业的市场竞争度较高。

3.国际零售业的发展趋势之一就是集中度的提高,我国零售业的集中趋势不仅十分明显,而且有不断加快的趋势。从2003年的上海百联(集团)有限公司合并2002年排名1、2位的联华超市股份有限公司和华联集团有限公司,到沃尔玛、家乐福、麦德龙等外资零售企业在中国的大幅扩张,中国的零售业正逐步形成垄断竞争的局面。

4.零售商规模的扩大和零售业集中度的提高,使得最大的几家零售商生成一定的市场力量。在这些零售商自身绩效提高的情况下,已经对消费者、供货商、中小零售商造成一定的利益损害,表明我国零售业的经济绩效趋于下降。

三、中国零售业发展预期分析

在SCP分析框架下,市场结构决定市场行为,进而决定市场绩效,而决定市场结构的首要因素就是市场集中度。从理论上讲,市场集中度越高,大企业支配市场的能力越强,产业利润率也就越高。

对于我国流通业来说,商业资源分散不成规模,缺乏龙头强势企业是制约其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过渡期结束后,外资进入零售市场在地域、数量、业态、进入方式等方面将会有显著变化。从地域上看,外资将会从东部沿海城市和大城市逐步向中部城市和中小城市推进。从业态上看,除大力发展连锁超市、仓储式商店、家居专卖店外、便利店、生鲜超市及大型购物中心将成为外资关注的焦点。从数量上看,目前世界零售50强已有70%进入中国。从扩张方式上看,将由投资建店向收购,兼并内资企业转移。总之,中国零售市场的国际化竞争将日趋激烈。

结合我国零售业较为分散但集中度加速增长的现状,分析入世承诺兑现给中国流通业发展带来的种种变数,我国零售业应顺应以下发展趋势:

1.零售企业兼并重组步伐加快,零售格局发生重大变化

面对入世后的压力,我国零售业进入兼并重组期。产业资本强势进入流通产业,流通企业之间兼并重组步伐加快。一些零售企业通过商品运营与资本运营相结合,龙头企业逐步形成。一批内资骨干企业通过兼并重组,特许经营等方式,将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地方零售企业、中小连锁企业也应该通过重组合并、发展自愿连锁等方式,形成一批以区域发展为重点,以本土化经营为特色的连锁企业。

2.零售业态日益完善,业态创新和重组速度加快

超市业态进一步细分,大型超市仍将是增长最快的业态,并成为购物中心的主力业态,以食品经营为主的社区超市有教大的发展潜力,便利店将进入个性化、差异化和便利化时期,百货店将通过功能改造向精品化、专业化发展,无店铺销售的各种方式将在规范化的引导下逐步发展。

3.连锁经营在零售业中的主导地位更加显著

连锁经营在超市业继续加速发展的同时,应向农资、医药、烟草、汽车、油品和信息类产品的零售领域渗透,同时在服务业当中也会有更多的行业大规模的整合自己的服务网点,向连锁性的服务业方向发展。

标签:;  ;  ;  

我国流通产业集中度分析_市场集中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