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期国家金融自由化进程中的美元化--以俄罗斯和其他国家为例_外汇论文

转轨国家金融自由化进程中的美元化问题——以俄罗斯等国家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国家论文,俄罗斯论文,为例论文,进程论文,美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什么是美元化?俄罗斯学者М.Ю.格罗夫宁将美元化分为广义的和狭义的理解。狭义上的美元化指本币流通手段功能被替代的过程。广义上的美元化是和外币替代本币的大部分(或全部)功能的过程联系在一起的。①现在较为流行的分类是把美元化分为货币替代和资产替代。“货币替代”和外币作为流通手段被使用联系在一起,它是将外币资产作为支付手段,这其实就是上面所说的狭义美元化。它主要发生于通货膨胀高、汇率不稳定时期,促使企业和居民寻找替代品。“资产替代”是和贮藏手段的功能相适应。它是指用外币资产作为本国居民的金融资产,它主要产生于人们对国内外资产的风险收益比较或“投机性需求”。实践中,人们将“货币替代”经常用作美元化的同义词,这种理解是不全面的。美元化现象还表现为资产替代。因此,本国经济的“外币化”应包括货币替代和资产替代。中国学者张宇燕将美元化分为事实上的、过程的、政策的三种。事实上的美元化指美元在世界各地已经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过程美元化指美元在美国境外的货币金融活动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政策美元化指一国政府主动让美元逐步取代本币并最终让美元成为具有无限法偿力、完全取代本币的行为,这也是一种完全放弃本国金融主权的行为。②对于中俄等大多数转轨国家,美元化不是以美元取代本国货币作为法偿货币的政策行为,基本是一种市场自发选择的部分美元化行为。外币主要表现为存款的形式。这些国家持有美元现金或银行存款或票据,主要是为了保值。由于俄罗斯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的连续动荡,多年的高通货膨胀和货币贬值,居民为保存自己的财富,纷纷持有外币资产,特别是美元存款成为重要的形式。在俄罗斯本币和美元几乎同时作为结算单位和支付手段使用。

一、转轨国家金融自由化进程中的美元化状况

早在计划经济时期,部分国家就存在一定程度的美元化现象,当时比较典型的是前南斯拉夫和波兰,特别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的波兰,外币在企业的业务往来中起着价值尺度的作用。其他国家由于中央政府对货币信贷领域采取了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政策,“货币替代”受到了限制,发展缓慢,主要是黑市的现汇交易。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来,随着计划经济体制的根本放弃,这些国家美元化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俄罗斯和部分中东欧国家转轨经济中的美元化比值(主要是外汇存款占广义货币的比值)详见表1:

在转轨国家中美元化程度最高的主要是罗马尼亚、塞尔维亚和克罗地亚(在被考察的转轨国家中平均的美元化比值最高③),其经济的美元化程度均超过40%;保加利亚稍低于40%,居于第二位;居第三位的阿尔巴尼亚、马其顿、俄罗斯和斯洛文尼亚的美元化比值在20%-30%之间;捷克、波兰和斯洛伐克的美元化比值低于20%。但是,这些金融体系发展不完善的转轨国家,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事实是流通中大量的外币现金和居民私自积存的黄金外汇量正发挥着重大的作用。

下面我们重点分析俄罗斯美元化的发展变化(见图1)。第一,从数量变化看,1996年底俄罗斯中央银行流通中的现金外汇数量为200亿-220亿美元。根据俄银行的统计资料,从1997年到2003年8月,居民的外汇净持有量达到468亿美元。这样一来,俄罗斯转轨时期所累积的现金美元量至少为670亿美元,最多达到1330亿美元。但是,有相当比例的现金外汇由进口、旅游等渠道外流。截至2003年中期,俄现金美元总额几乎是货币供应量M1的1.2倍。第二,俄各个时期的美元化发展情况是各不相同的,这一点在1998年俄罗斯金融危机之前表现得最为明显。从1996年下半年开始,俄存款的美元化比较稳定,而现金外汇的净持有量却持续增加,到 1997年达到了289亿美元。1998年的俄罗斯金融危机对现金外汇持有额和以美元表示的外汇存款额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并使其绝对量相应大大减少。从2000年开始,随着经济金融形势的稳定和俄罗斯银行体系的有效重组,俄美元化已经不是简单的存款美元化代替现金美元化的问题了。近三年来存款美元化和现金美元化得到均衡发展。总体上看,在后俄罗斯金融危机时期(从2000年开始),俄美元化的比率已经开始大幅下降。

图1 1997年到2003年上半年俄罗斯经济美元化指标

资料来源:[俄]М.Ю.Г о ловнин:《Долларизациявпереходныхэкономикахроссииистранцентральнойивосточнойевропы》,《Проблемьпрогнозирования》No3,2004:128.

二、转轨国家美元化现象产生的原因

美元的发行国美国较转轨国家有非常雄厚的财富实力和较高的国民收入水平,能够提高美元的币值和人们持有的信心,这是美元化的一个因素。此外,本币和美元实际收益率的差距、通货膨胀率、利率、汇率变动的风险因素、制度因素、市场因素、本国金融发展状况等均是分析转轨国家美元化现象必须考虑的因素。以下我们用影响转轨国家美元化的一般因素来具体分析俄罗斯东欧国家的美元化问题:

(一)通货膨胀率和汇率的影响

通货膨胀率直接关系到实际收益率的高低,也是影响转轨国家美元化最明显的一个因素。因为在高通货膨胀时期,本币的实际收益率大幅降低,人们丧失了对本币的保值和增值信心,减少了对它的需求量,才会催生出对美元等强势外币的替代现象。同时,在经济形势严峻和高通货膨胀时期,往往伴随着汇率下跌,本币相应会对外贬值,这样,本币和美元等强势货币相比实际收益率出现较大差距,从而会进一步增加对美元的需求。一般地,本币对外贬值程度越高,美元化程度也越高。据俄文资料显示,1998年8月俄罗斯卢布贬值使美元化比率在一个季度内就提高了14%;1996年保加利亚列弗贬值5.8倍伴随着外汇存款额增加2倍④。在高通货膨胀和本币贬值的条件下,尽管一些转轨国家的政府和中央银行为挽救危机实行宏观稳定政策,但是居民对政府和中央银行所实行的宏观稳定政策的不信任和对金融形势的心理预期,导致政策影响的滞后性和通货膨胀效应的扩散性。而且,除了汇率下跌使本币贬值影响美元化外,汇率的不稳定同样影响美元化。俄学者认为,美元化和汇率的剧烈变化或不稳定成反比例关系,因为汇率的不断变化使美元资产的保值优势受到限制,这样反倒使国内的美元存款和美元现金大量减少。这个观点有一定的道理,但它适合于金融危机时期这种特定的条件下,尤其是随着汇率制度的改变,汇率不稳定和美元化程度间的相互关系会随之发生变化。总体来看,转轨国家高通货膨胀形势和外币内部可兑换性限制的取消是美元化过程加速的动因。然而,金融形势保持稳定和通货膨胀得以遏制后经济美元化的比率并不会自动急剧下降,这是因为美元化比率的下降具有很强的滞后性。因此,美元化和其他宏观经济变量一样都要经历滞后效应后才慢慢地回到初始的状态。

(二)本币存款利率的影响

本币存款利率和美元化程度呈反比例关系,这在理论上称为典型的美元化模式。俄罗斯学者М.Ю.格罗夫宁以5个国家(俄罗斯、波兰、斯洛文尼亚、斯洛伐克和阿尔巴尼亚)为样本,对这些国家主要的美元化因素所起的作用进行了计量经济研究。他用回归方程式来反映通货膨胀率、汇率的变化、实际利率、对外贸易额的发展、趋势指标(трендовогопоказателя)等与美元化程度的关联性。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对于大多数国家(除了斯洛伐克)来说,本币存款的实际利率是用以解释美元化发展变化的最主要变量,因为除了阿尔巴尼亚外,其它几个国家这些自变量(其中主要是本币存款利率)对美元化程度大小的解释力均超过了50%。⑤

但还必须强调指出:第一,在俄罗斯和阿尔巴尼亚,尽管只有存款利率这个因素来反映美元化的变化,但在影响美元化的多个变量中,实际利率的变化对俄和阿美元化指数变动只具有50%和17%的解释力,因此,用实际利率的变化来解释美元化的变化是不充分的。但是,这个研究的结果至少表明:在俄汇率稳定时期,本币存款实际利率在美元化过程起了重要的作用,而且回归方程中实际利率的系数为负值,这和理论上的解释相吻合,因此俄罗斯被称为转轨经济中典型的美元化模式。此外,解释波兰的美元化变化时,通货膨胀率也是个重要变量;解释斯洛文尼亚美元化变化时,汇率下降率也是个重要影响变量。第二,在波兰和斯洛文尼亚,回归方程中实际利率的系数为正值,即利率和美元化程度同方向变化,这和理论上的解释不相吻合。但这不能否定在考察期的大部分时间里,实际利率指数在发挥作用。对于这种现象可以有不同的解释。我们认为,实际利率可能是通过其它的变量如预期通货膨胀率对自身产生影响,即本币实际利率上升,波兰的美元化程度也在增加,因为这里预期通货膨胀率高于上升的本币利率。

(三)汇率制度的选择和国内金融体制的状况

1.汇率制度的选择与美元化

在一些经济转轨取得良好成效的中东欧国家,除了斯洛文尼亚以外,稳定化计划的实施伴随着各国固定汇率机制的建立。转轨初期阶段所选择的这种汇率制度,主要通过紧缩信贷和紧缩财政而遏制或降低通货膨胀率对货币替代的间接影响,在这种情况下美元化程度是比较低的。对此,俄罗斯学者对俄罗斯、波兰、斯洛文尼亚、斯洛伐克和阿尔巴尼亚5个国家汇率和美元化程度之间相互关联度进行的比较研究表明,实际上在任何一个国家这种依存关系都不大,也就是在固定汇率制度下美元化程度是比较低的。

但是,必须指出,汇率和美元化程度间的相互关系会随着汇率制度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如在俄罗斯和斯洛伐克汇率制度的变化特别明显)。尽管俄罗斯转轨初期期望通过有一定浮动的统一兑换汇率来增强卢布的经济地位,但“休克疗法”改革方案实施的实际情况是卢布对美元汇率一跌再跌,央行多次努力干预汇率都无济于事。因此,在实行汇率走廊制之前,俄实行本币的“内部自由兑换制度”,⑥实际上汇率大幅下降导致对美元需求的大量增加,造成美元化突出,而本币地位相应下降。实行“汇率走廊制”期间(1995年7月至1998年8月),卢布名义汇率基本稳定,卢布兑美元的汇率只上升了1.1%,本币地位相应得到了提高,而国内的实际情况是对美元流量需求的锐减。在俄罗斯1998年金融危机期间,当时的形势迫使由“汇率走廊”转向实行浮动汇率制度。“汇率走廊”解体后卢布出现大幅度的贬值,导致本币大量兑换成美元后外逃它国大量增加(由于人们的极度恐慌心理,兑换成的美元不是以美元存款和现金持有的方式滞留本国,而是干脆外逃它国),例如在1998年底俄罗斯美元存款净额为负值,美元现金大幅降低,到1999年底俄国内的美元现金持有量降到90年代中期以来的最低点,这时的情况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汇率的剧烈波动造成了国内美元化的降低(其实,这是国内美元化极端严重的变异)。

当然,在汇率制度与美元化问题上,由于各国的具体情况不同,不同国家汇率制度产生的绩效不同,导致在汇率制度问题上存在很大的争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研究人员认为,灵活的汇率制度有利于提高对货币信贷领域进行管理的自主权,克服美元化的不利影响。当然,一些人提出了不同的观点,认为不同形式的固定汇率制可以稳定经济主体对汇率变化的预期,从而有利于遏制美元化。

2.国内的金融体制发展状况和美元化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本国金融体制的发展状况是影响美元化程度的重要因素。在这种金融体制下,俄罗斯的银行金融体系建立在混合的货币流通体系(卢布、美元)基础上,这就造成了资本外逃和流通美元化。⑦美元化的相对程度同一国经济的金融发展水平成反比例关系。特别是金融市场发展程度较为完善的国家,由于其本币金融工具占有很高比例且具有足够大的清偿能力,在这种情况下,经济能快速地适应高通货膨胀,因而对美元化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而在转轨国家金融发展水平较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投资者持有大量的现金外汇或者国外的存款票据,美元化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在经济转轨国家,转轨初期只有原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经济中银行体系的发展水平相对高些,但其有清偿能力的本币金融工具却十分有限。随着体制的转型,转轨国家普遍加快了金融自由化的进程,本外币之间的兑换成本遽然降低,转轨国家的美元化有了新的提高,即使在国内无通货膨胀变动的情况下,也可能出现美元化。不过,金融自由化也加快了转轨国家金融发展水平的提高,极大地促进了本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外汇储备的增加,这又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美元化现象的发展。

三、转轨国家美元化趋势的政策与制度安排

对转轨国家的美元化问题,学者们有不同的声音。一些西方经济学家曾建议在个别的转轨国家实行完全的美元化,使国外硬通货在国内的流通合法化。如1998年金融危机后,著名的经济学家Н.Мэнкью就对俄罗斯提出了类似的建议。这种极端的措施对转轨国家特别是大国并不适合。因为完全的美元化会给国家经济带来严重的损失:铸币税的减少、对最后贷款人作用的限制和实行经济政策时汇率工具的丧失,等等。目前,俄已经成功地克服了1998年金融危机所带来的许许多多消极的后果,但是并没有实行完全的美元化。相反,也有一些声音建议采取极端的措施消灭美元化,这有违转轨国家金融市场化的改革宗旨,也会给本国经济带来不利的影响。何况,在金融全球化和开放领域不断扩大的形势下,不可能完全消除这一现象,因为美元化不是简单的货币替代问题,它是一个综合性的经济现象。因此,只能是尽可能消除其不利影响。一些学者提出,解决美元化问题的最简单方法是在国内和国外都禁止开设外汇存款账户,但这会导致现金外汇流通的普及化。在大多数的转轨经济中,为消除美元化问题,常常采取强制性的行政管制方式禁止本国的非居民以外汇进行结算,责令外币存款转换为本币存款,但仅靠这种行政方式是远远不够的。

从经济角度看,本国经济的稳定增长和发展潜力是解决所有美元化问题的根本。从经济政策角度看,在保证本国经济稳定增长的前提下,为缓解或消除美元化所带来的不利影响,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应该围绕着影响美元化构成因素如利率、汇率、通货膨胀、制度和政策、经济增长等方面,提出相应的防范美元化的措施。以下重点讨论几种制度安排:

(一)适宜的汇率管理体制的选择

如前所述,由于不同国家在不同阶段汇率制度使用上的绩效不同,导致在汇率政策使用上存在很大的争议。这一争议反映了无论是灵活的汇率制度还是不同形式的固定汇率制,对减缓或克服美元化的不利影响都是有一定成效与缺陷的。这就是说,尽管固定汇率制可以稳定经济主体对汇率变化的预期来遏制美元化,但它的存在一旦拉大名义汇率与实际汇率的差距,就可能导致该国更为严重的美元化问题。适度灵活的汇率制度能够减少固定汇率制下进行货币替代的“固定收益”,又增加了预期汇率的不确定性,从而一定程度上遏制美元化,但是汇率的过度波动能够加重美元化。因此,有效防范美元化既要维持相对固定的汇率机制,同时还要允许其适度灵活的浮动。这种兼有两种汇率运行机制的制度安排,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汇率理论研究中证实是可能的,这就是广义的克鲁格曼汇率目标区模型。⑧依照笔者的见解,转轨国家关键要选择适合本国国情的汇率制度。像中俄这样的大国要在灵活浮动中保持汇率在合理水平上的基本稳定,这是制定汇率政策的基本精神。在转轨国家外汇市场与金融全球化融合的进程中,必然会出现浓厚的外汇交易投机气氛,这是市场由不规范向规范化发展中经历的现象。在这种形势下,转轨国家保持汇率的稳定至关重要,这样能增强公众对本币的信心。另一方面,随着本币的坚挺和国际市场美元币值的变动,开辟本币汇率适度的浮动区间是必要的。不过,这种锁定波动区间的灵活汇率管理体制的有效发挥,关键是要确定合理的波动区间和确定相对稳定的中心汇率。

(二)建立和完善远期市场和期货市场

最简单的衍生金融市场是远期合约市场,对于从事外贸活动的公司,远期合约是有效防范汇率波动风险的重要工具。金融期货市场是以期货合约为交易对象,金融期货合约是在远期合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由交易所保证的标准化买卖合同。金融期权市场是各种期权进行交易的市场,是期货市场的发展和延伸。我们知道,出现美元化的原因之一是本国货币的不稳定,而衍生金融市场的功能之一是可以减少本币币值的这种不稳定,防止汇率风险,从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美元化程度。当然,这种功能的有效发挥是以衍生市场的健康、稳定的发展为前提的。

在一些主要的转轨大国,衍生市场的发展不容乐观。中国的金融衍生工具市场仅处于起步阶段。虽作了一系列尝试以失败告终,但也积累了一些经验和教训。因各方面条件尚不具备,目前中国的金融衍生工具市场尚未发展起来。⑨俄罗斯金融衍生工具市场发展较快。早在1992年,俄就推出标准化的美元期货合约,随后不久发展了有价证券期货(也包括新的交易品种股票指数期货合约)和期权交易,外汇期货合约很长时间内成为俄期货市场的主要交易品种,之后股票期货也发展为主要的交易品种。1998金融危机曾使俄衍生市场受到重创。2000年后俄金融衍生工具市场较其他转轨国家获得了较大的发展,从交易品种、交易量、市场的活跃程度都有新的发展。但从国际比较看,这个市场的发展是很不充分的,并明显受到了总体市场经济发展水平、金融体系发育程度的制约。

可见,在转轨国家金融体系和全球化融合的进程中,金融衍生市场的发展是必然的选择。根据本国经济、金融发展程度适时推出金融衍生工具,在一定程度上是有益于本国经济、金融体系相关问题解决的。为此,一方面,树立金融创新观念,加强试点,加强对金融衍生工具科研投入力度,推出适当的金融衍生工具;另一方面,加强相关制度建设,如完善衍生工具市场法律法规建设和严格法制的执行;加强正在发展的金融衍生市场的监管和调控。

(三)反通货膨胀政策选择

在转轨经济国家,既可能出现通货膨胀现象,也可能出现通货紧缩现象。但是,由于刺激经济增长一直是转轨国家最紧要的政策目标,因而,随着生产的不断扩大和流通中货币量的增加以及价格的上涨,转轨经济未来发展仍要以防范通货膨胀为主要目标。通货膨胀是指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和显著的上涨。严重的通货膨胀可能使人们对本国货币币值的稳定性失去信心,而本币资产的持续性贬值又会造成本国货币资产收益率相对较低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必然会出现用相对稳定的美元等硬通货汇兑本币进行交易或储藏乃至转移至境外存放。因此,防止出现持续性的高通货膨胀是防范大规模滋生“美元化”现象的重要途径。但随着反通货膨胀政策的执行,通货膨胀随之逐步下降,而美元化比率有时并不下降,人们仍然不断增持外币。这说明反通货膨胀并未起到相应的缓解美元化的政策效果。对于这个问题,美国芝加哥大学的学者圭多蒂和罗德里格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们认为,美元化或反美元化是有各自的成本和收益的,并通过对南美国家的实证研究,得出了存在“无行动区间”的结论。⑩当国内外的通货膨胀之差在这个区间内时,居民没有美元化与反美元化的动机,因而,反通货膨胀的政策措施失灵。当国内的通货膨胀率不断上升,使得国内外的通货膨胀之差突破无行动区间的上限值时,表明美元化的收益大于货币兑换所付出的成本,居民必然会发生美元对本币的替代。此时,尽管执行反通货膨胀的政策使通货膨胀逐步下降,但其下降幅度只要能够使国内外的通货膨胀之差大于无行动区间的下限值时,反美元化的政策效果不会显现出来,只有政策效果累积到使国内外的通货膨胀之差小于无行动区间的下限值时美元化比率才会下降。“无行动区间”理论对于转轨国家制定反通货膨胀政策缓解美元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由于转轨国家总体通货膨胀水平较高,反美元化的成本较大,因而,单纯的驱使通货膨胀的下降可能未必取得预期的反美元化的政策效果,相反,还可能抑制经济增长率的提高。在这种情况下,采取多种政策工具促使本国通货膨胀降到适度水平的同时,其他反美元化的制度安排协调配合对于降低美元化比率非常重要。当然,反通货膨胀政策的实施同样要根据转轨国家的实际灵活使用和综合权衡。

(四)多种政策协同配合

多种政策协同配合,加速本国经济发展和经济国际竞争力的提高,是遏制美元化的根本选择。所谓多种政策的协同配合,就是要充分发挥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等多种政策工具的作用,形成合力,通过多种途径提高本国的经济实力和发展潜力。本国经济的繁荣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是本币走强最有力的保证,也是遏制美元化的根本选择。

产业政策主要是国家对产业间的资源配置实施的有目的的调节,从而合理发展本国产业,调整优化产业及部门结构。根据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迈克尔·波特1990年提出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一个国家把产业发展的竞争优势建立在天然资源、非技术与半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时,一旦新的国家踏上相同的发展阶段,这种产业竞争优势很容易丧失。他认为,只有致力于高级和专业型生产要素的培育才能建立起产业强大而持久的竞争优势。为此,转轨国家的产业政策要侧重于支持现代化的数字通信等先进的基础设施、培育高等教育人力和各类技术型人力(特别是计算机、机械、化工、电气等科学家和工程师以及各类管理者),扶植各大学研究机构和高端专业知识的研究,为各种单一重点产业的发展兴建各类公共基础设施(如为金融产业的发展政府应与市场合作以发展金融基础设施、(11)为石化业发展专用码头等)。转轨国家不仅要致力于高级和专业型生产要素的培育,还要加大对本国初级型基础产业的财政投资力度,这有助于解决本国经济增长的初级基础产品供给的“瓶颈”问题。加大对本国初级型基础产业的财政投资力度,这主要是对传统农业、工业能源、原材料、交通运输、初级工业制成品等部门实行技术改造和产品创新的产业扶持力度;加强对社会性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特别是农村、医疗卫生、教育、环保等方面。像中俄这样的转轨大国,基础产业现代化和社会性基础设施的建设存在较大的问题。因此,产业政策的有效实行,需要政府和金融机构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调配合。财政政策能够直接影响资金流向,有助于调整国内的经济结构。财政政策既要贯彻执行政府产业政策目标,同时要保障经济结构的合理性发展。金融机构要根据各种扶植重点产业的法规实行“金融倾斜”政策。同时,加强财政投资体制、金融投融资体制和企业制度的配套改革。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防范或缓解美元化。

总之,反美元化措施的实行必将使中国和俄罗斯等转轨国家的经济发生更积极的改变。在俄罗斯,一些反美元化措施已使本币汇率趋于稳定并逐步提高,实际利率水平也有了提高,通货膨胀明显下降,美元化得到很大程度的缓解。然而,这个趋势主要取决于金融体系的发展和国家经济的整体发展水平。如果经济发展缓慢或恶化,尤其是俄罗斯石油价格下跌,将会重新引起本币汇率的下降,从而利率上升的趋势将会逐渐消失。因此,只要经济不能持续稳定增长和货币信贷领域不能达到长期稳定,俄罗斯经济的美元化过程就不会终结。

注释:

①[俄]М.Ю.Головнин:《Долларизациявпереходныхэкономикахроссииистранцентральнойивосточнойевропы》,《Проблемьпрогнозирования》No3,2004.

②张宇燕:《美元化:现实、理论及政策含义》,《世界经济》1999年第9期。

③克罗地亚国有银行研究所所长И.Крафт估计货币供应量中的外汇(包括现金流通中的外汇)比例为74%。

④[俄]М.Ю.Головнин:《Долларизациявпереходныхэкономикахроссииистранцентральнойивосточнойевропы》,《Проблемьпрогнозирования》No3,2004.

⑤具体回归方程式所反映的变量关系和解释力参见[俄]М.Ю.Головнин:《Долларизациявпереходныхэкономикахроссииистранцентральнойивосточнойевропы》,《Проблемьпрогнозирования》No3,2004:132表格。

⑥只允许俄企业和居民可以将本币自由兑换成外币,不涉及到非居民,但鼓励利用外汇进行国际支付,这造成了俄美元化问题日益突出。

⑦[俄]先恰戈夫主编:《经济安全——生产、财政、银行》,中国税务出版社2003年版,第121页。

⑧汇率目标区模型由具有上下限的浮动区间和中心汇率(即位于区间的由一系列基本面因素决定的实际汇率或央行认为合适的其他目标汇率水平)构成;浮动区间和区间内的中心汇率可以随基本因素的变化而变化,为了防范美元化,央行可根据需要干预浮动区间的上下限或者改变中心汇率。

⑨刘明:《转型期金融运行与经济发展》,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68页。

⑩参见姜波克:《开放条件下的宏观金融稳定与安全》,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1)金融基础设施包括法律和监管结构,监管资源及其操作,有关会计、审计、信贷管理、评级机构、公共登记机构等内容的信息机构,还有流动性便利系统、支付和证券清算系统以及交易系统等。

标签:;  ;  ;  ;  ;  ;  ;  ;  ;  ;  ;  ;  ;  ;  ;  

转型期国家金融自由化进程中的美元化--以俄罗斯和其他国家为例_外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