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缺血中风疗效观察论文_陈红青

广西桂林市181医院急诊科 541002

【摘 要】目的 探究急性缺血性中风者临床以中西药联合方式进行治疗,其症状改善效果。方法 以我院门诊于2015.1-2016.1期间收治的84例急性缺血中风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排列法将患者分为两组,人数均为42例,其中对比组(对症基础治疗)、观察组(加用中药汤剂),比较用药前后神经功能损伤、日常生活能力恢复情况,对两组治疗前后进行中医症候评分。结果 用药后观察组中医症候评分以及生活能力、神经功能损伤改善优于对比组,P<0.05。结论 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以中西联合治疗,症状改善好、神经损伤弱。

【关键词】中医;缺血性;中风;疗效;急性

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机体由于脉络瘀阻、气血不畅,造成脑组织局部供血障碍,易使组织缺血引发坏死,使脑神经出现功能性损伤,此病致死、致残率高,若不及时治疗不仅以致后遗症(运动障碍、肢体麻木等),还对患者日常生活造成困扰。我国对中风疾病研究以近千年历史,中医书籍《素问 生气通天论》中曾载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同时在《景岳全书》一书中的非风篇曾指出凡病此者,先伤五脏之真阴,以致阴阳相失,精气不交,忽尔昏愦、卒然仆倒[1]。由此可知中风病因为脏器阴虚、气逆血瘀、痰湿壅盛所致,临床可辩证使用益气活血、逐瘀通络、醒脑涤痰等药物进行治疗,同时鉴于中药药效温和、疗效较为缓慢,因此临床有学者提出中西联合用于急性期中风治疗[2]。本次我院观察015.1-2016.1期间42例患者以中西联合用药治疗的效果,具体情况见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我院门诊于2015.1-2016.1期间收治的84例急性缺血中风者为研究对象,患者经CT、MRI检查无脑出血情况,病发时间在3天处于急性脑梗死期,中医辩证属于阴类证,患者年龄在40-75岁,无用药禁忌症、严重消化道出血、心肝肾等器官功能性障碍,近期无手术史、创伤史。按随机排列法将中风者分为两组包括对比组、观察组,人数均为42例,对比组年龄43~72岁,平均年龄(57.2±3.8)岁,其中男 24例,女18例;观察组年龄45~75岁,平均年龄(57.6±4.1)岁,其中男23例,女19例,患者一般基线资料组间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经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中医辩证标准:口咽不干苦、排便无干难,面苍白、晦暗,静卧无烦躁、舌淡、苔白,脉迟缓、弦细。

1.2方法

患者入院行相关检查确诊疾病后,对比组根据患者症状给予对症基础治疗,包括抗感染、降压、营养支持、抗凝、脱水、抗血小板等,同时每日1次以静脉滴注给药方式使用曲克芦丁注射液(批准文号:国药准字号H32026353 产品规格:2ml:0.1g 常州制药厂有限公司),,将0.24g~0.36g 本品溶于250ml右旋糖酐注射液中稀释后滴注;复方右旋糖酐40注射液(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60418 产品规格:250ml 西安万隆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观察组辩证使用具有醒脑涤痰、益气活血功效的中药进行治疗,本次方剂组成:川芎、丹皮、桃仁、法半夏、石菖蒲、赤芍、当归、胆南星、天竺黄各15g,丹参、黄芪30g,甘草10g,加清水煎煮,取汁400ml分早晚两次服用,同时对于有意识障碍以及无法良好口服给药者,可采取鼻饲用药,本次治疗两组时间均为3周。

1.3观察指标

比较用药前后神经功能损伤、日常生活能力恢复情况,对两组治疗前后进行中医症候评分。神经功能缺损程对意识、步行能力、手肌力、水平凝视功能、言语、上肢肌力、下肢肌力这几个方面进行评估,总分45分,得分31~45分为重型神经损伤;16~30分为中型损伤;0~15分为轻型损伤。以Barthel评估日常生活能力,总分100分,96-100分为正常,20分以下为无自理能力,50分以下重度缺陷,70分以下中度缺陷,95以下为轻度缺陷。中医症候评分:满分30分,23分以上为重度,15分以下为轻度,分数越高表示患者症状越严重。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5.0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卡方检验,所有统计学分析结果,以P<0.05为显著性标准。

2结果

2.1患者用药前后生活能力、神经损伤情况比较 入院时神经损伤、生活能力组间比较无意义,P>0.05,用药后观察组神经损伤、生活能力改善好,P<0.05,见表1。

3讨论

急性缺血性中风发生骤然、发展迅速,是临床高死亡率、致残率的疾病,此病病因、发病机制复杂,治疗时临床分型缺乏统一。因此在1996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对疾病进行相关辩证分型,但其分型较多有7个这给临床诊治造成一定不便,为简便临床工作量,更好把握急性中风辩证规律,有学者根据疾病病理、临床诊治情况,将急性中风分为阴类证、阳类证。

本次入院的急性中风患者临床分型均属于阴类证,辩证治疗临床多采用益气活血、逐瘀通络、醒脑涤痰等药物,同时为减轻神经损伤,避免严重后遗症产生,有学者提出以中西医联合治疗[3]。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联合用药的观察组治疗后神经损伤、生活能力以及中医症候评分改善效果均优于单用西药治疗的对比组,P<0.05,结果提示中药能有效改善中风,同时联合用药能提高治疗效果。本次方剂中使用当归、天竺黄、丹参、赤芍、川芎、胆南星等药物,桃仁、赤芍、川芎起到行气活血、益气补血的效果,而丹参能逐瘀通络、破血散结,天竺黄、胆南星配伍有豁痰开窍的功效,诸药合用有醒脑涤痰、益气活血,能有效改善阴类证中风患者症状[4]。同时现代药理研究发现天南星有扩血管、降低血管阻力的效果,丹参中有效成分丹参酮能疏通微循环、清除氧自由基,从而改善脑细胞对氧的利用,而川芎易透过血脑屏障起改善脑循环、抗氧化、促进血液动力学恢复以及扩张血管等作用[5]。

综上所述,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以中西联合治疗,症状改善好、神经损伤弱。

参考文献:

[1]王立新,蔡业峰,郭建文等.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对急性缺血中风阴类证患者预后影响的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31(2):195-199.

[2]胡涤非,韦有仕,湛韬等.中药与针刺联合治疗阴类证急性缺血性中风的临床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2014,33(3):74-75.

[3]谢仁明,陈红霞,谢雁鸣等.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和致残结局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31(9):1175-1180.

[4]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组.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4,29(3):42.

[5]黄燕,郭建文.中医综合治疗方案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阴类证的疗效和安全性评价[J].中西医结合学报,2010,8(5):417-426.

论文作者:陈红青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7年第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6/16

标签:;  ;  ;  ;  ;  ;  ;  ;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缺血中风疗效观察论文_陈红青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