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文化的内在形态与价值体系_市场经济论文

企业文化的内在形态与价值体系_市场经济论文

商业文化的内在形式与价值体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形式论文,体系论文,价值论文,商业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笔者在《论商业文化与经济发展》(见《社会科学研究新论集萃》陕西旅游出版社1997年5月版)一文中, 从商业文化的产生与运行机制入题,论述了商业经济与文化的结合问题,初步提出了商业文化学的定义,现就这一特殊文化现象的内在形式和价值体系作些探讨。

一、商业文化的深层结构

1.心理结构特征。商业文化作为心理结构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任何形态的文化都反映着人类的心理,任何心理也凝聚着一定的文化。商人的个体心理构成商业文化的基本单位,这种个体心理是指人的心理特点的独特结合,其中包括性格、气质、心理过程进行的特点、主导的情感和活动动机的总和以及形成的能力。每个商人的意识和心智都是一种特殊的商业文化现象。

商业文化作为心理结构它具有个性特点。同时它还反映着这个社会领域的整体心理。所谓整体是指社会目的一个部分,它是由服从这个社会的一致性而共同联合起来的团体。其间任何不成文的规则都可能构成联系他们的纽带,因此,商业整体意识和智慧也是一种商业文化现象,它构成商业文化结构的总合力,使商业文化具有共性特点。

商业文化作为个性与共性的统一又构成多层心理结构。①表层,形成人与人之间直接依赖关系的总和。形成这一层的参数有:可以帮助了解社会测量选择的商人个体情绪的诱惑性;可以用各种同态调节器来考查的动作协调一致的团体的相容;商会、协会等组织作为高度接纳性的团结;在经营活动中从受暗示或者顺从中只选其一的自主性等。②深层,形成人与人之间间接依赖关系的总和。形成这一层的参数有占优势的商人的集体主义自觉现象;作为商品价值取向上的统一;商业员工与团体在情绪上的协调一致;团体对其参与者的理解以及参与者对其标准的认可等。③核心层,形成团体特点的总和,即能够形成商业这个独特“细胞”要素的直接组合。在这层关系中最有意义的表现就是团体的社会心理气氛,良好的社会心理气氛使商人能够最优秀地发挥自己的潜能与个性。这种气氛便是商业文化。

2.人格形成模式化。人格是指在既定的文化环境中,因学习及训练的结果所形成的个性特征。心理学家把人格看为某种不可重复的统一体,它管理着各种心理过程。是各种心理机能的“主人”,“行为和思想”的决定者。文化学家认为每个人的性格都有若干方面像所有的人,若干方面像部分人,若干方面则什么都不像。像所有的人就是基本的人性;像部分人就是在同一文化中所孕育出来的“典型人格”;不像任何人就是个人独特的性格。可见,无论是心理学家还是文化学家,都把人格视为个体的最有本质意义的特征。这一特征既是某一特殊文化群体成员所共有的欲求与情感的动态组合,又是某一特殊文化个体对群体的价值体系作出适应性的反映。在市场经济中,商人的人格不是指某个商人个体的独特性格,而是指在文明经商这种文化氛围和价值体系中形成的精神类型。它是商业文化及商人整体力量凝聚的结果,是每个商人较为稳定的生理素质、心理素质、文化素质和社会素质的总和。

心理学家指出:“个性发展的动力就是人在活动中不断变化的需要与满足这些需要的实际可能性之间的矛盾”。(见〔苏〕彼德罗夫斯基《普通心理学》第169—175页)因此,心理特点并不是决定于人的天性的差异,而是决定于人的文化的差异;个性系统只能是人在文化适应过程中孕育着他的那种个性化了的文化系统。即商人的人格只能在商业文化中产生,任何一个商人,只有作为商业文化的主体,才能获得优秀的商业品格。

在商人人格形成过程中,个人的生活方式和商业文化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是影响人格形成的两个侧面。人格形成取决于商人个体的生活方式,同时又表现着商业群体的文化类型,是一种模式化行为。商人人格形成过程是人格模式化过程,人格的模式化即为商业文化的整合。生活方式、人格模式和文化整合交互影响和作用,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构成人类社会生活完整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要受到社会制度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也要受到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地理环境和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人格形成模式化是一种超有机体的文化模式,是商业文化的内在表现形式,它反映着价值系统中所具有的支配力量,不受任何生物属性的限制,决定着整个商业群体生活方式的内容和形式,也决定着商人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

二、商业文化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

一是商品意识产生的基础。商人具备什么样的商业文化水平,就会相应地形成什么样的商品意识,就会采取相应的商业行为。市场经济意识的最终根源都可追溯到商业文化本身。

市场经济中商品意识的形成,一开始就是商业文化的产物。商品意识的本质在它从事经济活动的统一性,即活动制约着商品意识的形成,商业行为实现着对活动的调节,成为活动完成的条件,作为商业内部的活动,最基本的内容就是商业文化的创造与发展,因而,商品意识的获得主要是商人在创造和发展商业文化的活动中实现的。每个商人都在现实中生活,但是,每个商人对现实的感觉不单单表现为感觉器官的功能,而且表现为通过商业行为对周围现实的占有。这种占有的过程是商人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商人根据自己的文化类型形成自己特有的意识,这本身又是对商业文化的丰富。因此,商业文化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首先应该确定为商人对商品经济的主要感觉对象,即是商品意识产生的重要基础。

二是使市场经济孕育成型。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各自独立的目的和价值,它并不必然为其它类型的社会群体所共有,但它都在历史的演进中与国家的发展密切相关。商业文化的目的是一步步地强化自己有效的商业行为,并根据商业文化内驱力的紧迫程度,把各种复杂的异质行动融贯统一起来,逐步吸收到一种整合完好的文化中。然后,通过不可思议的形态转变,成为一个国家或民族经济发展的特定模式。

市场经济发端于西方社会,这从西方的文化传统中可以找到依据。①在人与自然对立中确立的“财本”的经济发展取向。②民主、法制和契约传统。③个人主义的自我价值观。④新教伦理的资本主义精神。这些伴随着商品交换而产生的商业文化,创造了一种对个人物质需求肯定性评价体系,并由此形成超越个人需求的经济动机和经济关系,市场经济正是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孕育成型的。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很晚,这与几千年封建社会中“以农为本”,“重农抑商”的文化观念分不开。中国历代商人一直都在夹缝中生存,羞答答地赚着为士大夫阶层不齿的“蝇头小利”,更无可以保证市场经济发展的社会秩序。中国的商业文化发展到今天只是个雏形,所以中国的市场经济也只能是初级阶段。

从现在世界上存在着的几种典型的市场模式来看,文化传统和文化基因的不同是相互区别的重要因素。美国模式是以个人为基本经济主体的市场模式,这与美国的个人主义文化传统有关;日本模式是以社会化经济为特征的市场模式,这与儒家文化的影响分不开;德国模式是一种社会经济模式,这源于德国人的整体性为特征的民族精神。可见任何一种市场模式的背后必须有相应的文化基础。中国商业文化讲的是个体意识与整体意识的统一,其价值核心是集体主义加竞争精神,这正于我们的奋斗纲领一致,这便是我们的文化基础。集体主义是商业价值的思想基础,竞争精神是商业价值的张力表现。我们只有在集体主义中注入竞争精神,我国的市场经济才能成熟并有序发展。

三是促进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结合。从文化学的角度讲,所谓文化就是精神财富与物质财富的总和。两者的同步发展,是商业文化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因此,在市场经济中深入研究商业文化,有助于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进步与发展。

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各自功能在于它们之间的联系,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基础,精神文明是随着物质文明的不断发展而不断丰富的,它决定着人的思维、知识、观念等。但是精神文明反过来又给予物质文明以巨大的影响。物质文明的创造、使用,时刻离不开人的思维、知识、观念等精神文明的作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任何一方既不能单独存在,也不能构成社会发展的动力。物质文明本身体现为一定的精神价值,精神文明最终也要通过物质文明来表现。物质文明作为“模塑或控制下一代的生活习惯的历程中所不能缺少的工具”,“只有在人类的精神改变了物质,使人们依他们的理智及道德的见解去应用时,物质才有用处。”(见吴黎平、艾思奇《唯物史观》第35页)

在市场经济中,商业文化就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整合体现。作为它的意识形态属于精神,作为它的表现形式又是物质。文化内涵在产品开发中发挥着优势;文化包装在市场营销中显示着魅力;文化创牌在商战角逐中展现着风流……凡是优秀的商业行为便很难说明它属于物质行为还是精神行为。“举凡器物、房屋、船只、工具以及武器,都是文化中最易明白、最易捉摸的一方面。”(〔苏〕乌林诺夫斯基《文化论》第7页)然而都不是不易捉摸的另一面决定了文化的水准, 决定了工作效率。商业文化对市场经济的作用是通过促进“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结合来实现的。

三、商业文化的价值实现

1.商业文化的潜在优势法则。商业文化的潜在优势表现在市场经济运作过程中占统治地位的定势。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商业文化能有效地开发商品资源,能对落后的企业赖以生存的环境进行扩张;在特定的环境中,商业文化对商人经营能力同自然能量的转换高于其他任何系统。笔者将商业领域中所确立的这种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文化系统称之为“商业文化潜在优势”。

商业文化的潜在优势表现在各种商品交易过程中的文化延续。在高效益的交易活动中,商业文化的潜在优势相应地增加,它通过强制性或半强制性将这项活动改造成自己的模式,支配和同化其他类型。因此,商业文化的潜在优势一方面是高级类型的经济实体具有的高层次文化类型自身多相性的不断增长;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不同经济实体所具有的不同文化类型的同化,以至由此而产生的商业文化同质性的不断增长。按一般情况来说,高级形态比低级形态具有更大的扩张性,呈几何型增长势态,这便是商业文化潜在优势法则。

2.文化潜能转变为经济价值。就特殊优势而言,一种文化或文化类型将通过加强其适应性确立自己在一个特殊环境里的地位,它是作为能最有效地利用那一环境类型而生成的。从一般优势看,商业文化的发展必须具有对商业领域中各类环境更强的适应性才可能使文化潜能转变为经济价值。

在中国市场经济发展中,曾一度呼吁“儒商时代”,追求以儒家深沉的理论思维加上大胆而科学的战略决策,结合一往无前的奋斗精神和严格细密的经营管理,创造难以想象的商业伟绩。然而,由于没有深入研究过商业文化,只是简单地“儒”“商”结亲,故在商业的诸多领域轰轰烈烈地摆起了“领袖宴”之类的闹剧,美曰文化渗透。其实,商业本身不仅包含着科学和技术,发明和创意,还反映着人们的价值追求,乃至在为一种普遍性和根本性的价值观。商品交换并不是简单的劳动产品交换,而是一种更为深刻的文化交流和碰撞。人们对一种商品的接纳程度取决于对这种商品包含的文化的解读和认同程度。商品交换的发达程度直接决定着文化交往的发达程度;正是商品交易拓展了文化交流的空间,才使各民族的文化在取长补短中得到长足发展。商品中的文化含量不是指商品中包含着怎样的故事,而是表明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发展的程度。商品质量愈高,其文化含量就愈高;商品质量低,其文化含量就低;以文化促销手段推销假冒伪劣商品则是具有反文化的性质。在商品交换的方式上,合理、合法、充满友情的商品交换是对他人劳动成果的认可,本身就产生了价值,而通过坑蒙拐骗等非法行为骗取他人的劳动成果,不仅使一部分人人格扭曲,也是对人类文化的亵渎。为此,在市场经济中,提倡商品质的产品、服务及管理,就是促进文化潜能转变为经济价值。

3.人格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商业是在社会分工发展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经济与文化的逻辑链条是:经济实体源于利润实体,利润表现为价值,价值则包括经济价值和人格价值。商业活动是在一定物质刺激下,在一定价值观念指导下,在一定思想文化环境中和一定人际关系中进行的。商业文化实际上就是商品生产和流通的主体——人,在某种价值观念支配下的自觉的商业行为表现。也就是说,商业文化是物化了的文化,文化了的物质。它既不是纯文化也不是纯物质的东西。对于商品经济来说,它的活力来源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是一种利益冲动和价值取向。对于商人来说,他的经营能力,按照马克思的说法,可以理解为体力和精力的总和。因此,集共同利益和相同精神于一体的商业文化其最高价值标准不是单纯的“物质”或“精神”,而是人和人的价值,即商人价值的自我实现。

德国人类学家恩斯特、卡西尔曾指出:“作为一个整体的人类文化,可以被称之为人不断自我解放的历程。……在所有这些阶段中,人都发现并证实了一种新的力量——建设一个自己的世界,一个‘理想’世界的力量。”(《人论》第288 页)市场经济以令人目眩的速度发生着变化,不同的文化力量在商人身上存在着张力与摩擦、强烈的对立和深刻的冲突。一个商人所受的压力和挑战是严峻的,经商的道路充满险阻。走在这条道路上的人必须具备全面的素质、聪明的大脑、杰出的才干、开阔的眼界、坚强的意志等,商业文化则是这诸多素质的结合点。只有掌握了商业文化的理论武器,才能游刃有余地发挥自己的优势。面对市场变化和其它各种问题,处乱不惊,把握获胜良机,在险恶的商海中应付自如。

标签:;  ;  ;  ;  ;  ;  ;  ;  

企业文化的内在形态与价值体系_市场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