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地理教育的改革_地理学论文

论地理教育的改革_地理学论文

谈地理教育的改革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地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地理教育是一件头等大事。它不仅关系到发展地理学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关系到提高全民素质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学的地理教育比大学更为重要,因为它影响人的一辈子。

高中教育是塑造人才由朦胧到定型的阶段,因而尤其重要。就我个人来说,我1936年在苏州中学毕业时,没有去考热门的工科和商科,而是选了冷门的理科的地理。这与我中学教育中地理老师的引导很有关系。

小平同志提出的教育要“三个面向”的指示,与地理教育更有直接关系,这是改革开放形势下对地理教育的具体要求。要求学生既认识自然世界也认识人文世界,并且通过对两个世界的认识,进一步懂得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密切关系,并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思想,自觉地保护资源与环境;进而树立全球一体的思想,更好地理解和维护世界和平。这就是中学地理教育要达到的目标。

对于中学地理教育的内容,我谈谈个人看法。我觉得,中学地理教育应当强调并讲清楚四个观点:

1.地域差异性观点。中国地域差异显著。地理学从根本上要讲清楚地域差异。我们不能像经济学家那样,作忽视地域差异的假设。比如韦伯的区位论,和克里斯坦勒的中心地域论,在这些理论中都假设地域的性质是均匀的,这是不可能的。地域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有其一定的规律。地理学要讲清楚这个规律。

2.生产建设强调因地制宜的观点。生产建设各个方面都要因地制宜,因为有地域差异。我国国土辽阔,不能把同一个生产模式套到全国各地。过去搞农业,强调“一靠政策,二靠科学”,把政策放在科学的前面。我认为应当倒过来,应该说“一靠科学,二靠政策”,因为政策本身也要有科学性。过去要求全国各地发展农业都要“以粮为纲”,结果林区、牧区也片面执行以粮为纲,弄得许多大好的林地、牧场也垦殖种粮。例如,青海湖畔原来最好的冬春草场在“以粮为纲”的号召下,都被垦掉了,以致破坏了放牧业的物质基础。一旦破坏,很难恢复。农业政策不考虑地域差异,不讲科学,就难免产生不良后果。工业生产布局也要因地制宜。

3.讲清楚国家的综合力量与发展潜力。我国强在哪里,弱在哪里,要综合分析,讲清怎样体现我们的国力。在大型国际会议上我们的地位怎样,要靠背后综合国力的支持。我1988年所以能当选IGU的副主席,决不是由于我个人的学术成就,而是靠中国的强大。综合国力的完整认识,要靠地理教育。

还有发展的问题。我国的发展潜力有多大?我看潜力是无穷无尽的。前不久美国一位布朗(Lester Brown)教授讲中国养活不了自己,大家很反感。但他有他的道理,我们就得从综合分析我们的潜力来批驳他。

1996年11月,我应邀到长沙参加一个评审会,使我很受鼓舞。湖南经济地理所杨忠烈同志搞生态农业研究,利用浮在水面的塑料载体营养杯种水稻。不仅水稻长得很好,获得高产,还可以在水稻根部发展珍珠贝。这就可以扩大耕作面积,抵消耕地日益缩减的消极影响。什么是潜力?我看这就是潜力。

我们的地理科学要从各方面引导大家认识国家发展的潜力和综合国力。

4.协调人地关系的观点。这和《中国21世纪议程》所论述的、通过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以谋求全国和各地区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的中心思想结合起来讲。这是四个观点中的核心。假如我们的中学地理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树立这方面的观点,就算成功了。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的中学地理教科书不断更新内容,做了很多工作,效果是好的。但是从改革开放的新形势所提出的客观要求看,教科书的编写似乎还要作较大变动,而不是修修补补的问题。在内容取舍、表达方法、以及如何加强思想性等方面,都要改弦更张。我个人认为在内容上不要面面俱到,而要重点突出;在表达方式上要把文字和地图、表格、照片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同学们才喜欢看。1996年我和张兰生先生到法国访问,有位法国的教科书主编送给我一本法国的地理教科书,这本书就是图、文、表、照片组合在一起的产物,读起来引人入胜,我把这本书送给人民教育出版社,我们的教科书是否也可向这方面发展呢?

当然最重要的不仅是形式问题。我们的中学地理教育,要使学生毕业后觉得地理学不是一堆零星的常识,而是帮助他(她)明确了一些重要观点,这才是最重要的。

关于高等学校的专业地理教育问题,我一贯主张加强统一地理学的综合教育。

50年代把苏联的那一套全照搬过来,我接受不了。我现在还是这个观点。我不同意的一个是它的地理学发展二元论。根据这个二元论,自然地理是纯自然科学,经济地理是纯经济科学,它们之间的关系没有说清楚;另一个,是大学的专业分化太厉害,专业下面还要专门化,分得太细,丢掉了综合性。二次大战后的地理学的确发生了大分化,结果到了70年代发现丢掉了综合地理学这门科学就失去了生命力,在专业化的同时,必须加强更高度的综合。

地理学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汇合,我认为这是地理学的特点,也正是它的特长所在。现在具备这样特点的学科不多了。心理学也许算是一个。大学地理系课程的设置都要从这个观点出发。课与课之间从内容上、形式上都要强调有机联系,彻底消除二元论的消极影响。

大学地理课程可以分为共同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和选修课。共同必修课有三大系列:

第一是自然地理学系列。包括综合自然地理学和部门自然地理学,最后归结到自然地理系统和自然区划。

第二是人文地理学系列。从人地关系出发,包括部门人文地理。最后归结为区域地理。区域地理研究的重点是要明确区域发展的方向,如何在这个区域内协调好人地关系,以求得持续发展。地理学具有综合性和区域性的特点,这个综合性也是在区域性基础上的综合性,这样才能把地理学的特点讲透。1980年,在日本东京举行的第24届国际地理大会上讨论复兴区域地理学,认为区域地理学是地理学的Cream,即最精华的部分。我认为这个说法是对的,没有区域地理学就没有地理学。但是区域地理课程要改革,不能再切割为四大块。

第三是地图与地理技术系列。数理地理也属于这一系列。还包括测量制图、地图应用、计算机技术、GIS,这也要成为一个系列。

这三大系列属于基本必修课。综合大学和师范院校地理系都要进行这三方面的训练。大学教育如按8个学期计,基本必修课能否占5至6个学期,后面两三个学期进行专业教育。这样综合基础扎实了,学生大学毕业后就业适应性就很强。后面的专业课也可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种。为什么要选修?不仅本专业的学生可以选,其它专业学生也可以选,地理系的学生可以选,其他系的学生也可以选。将来我们的地理学还会有很多新分支出现,作为必修课不必要,作为选修课就很好。

不管哪一个专业方向,后一个阶段都要强调技术应用和方法论,强调应用地理学,这是增强同学们走上社会、走上工作岗位的能力。

大学毕业生一定要写论文。不能停留于书本知识,必须要与野外考察和社会调查的实践相结合,要在这个基础上写论文,写论文是把个人在某一个领域内的有关知识梳理出来的过程,这是训练人的思想方法和文字表达能力的最好途径。作为一个专业地理工作者,大学毕业论文在一生中还具有重要的里程碑的意义,不能掉以轻心,草率从事。

以上一些不成熟的意见谨供各位老师参考。

本文是吴传钧先生1996年12月23日在国家教委地理学类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研究课题组与中国地理学会地理教育工作委员会联合召开的地理教育改革研讨会上的讲话,由北京师范大学地理教育研究生杨珂、田青、黄宇记录整理,并经吴先生审阅。

标签:;  ;  ;  ;  

论地理教育的改革_地理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