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要素在游戏八股文中的渗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文中论文,要素论文,小说论文,游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I0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957(2011)01-0111-04
小说与八股文是截然不同的文体类型,对致力于举业者来说,小说不容观瞻。明代中叶以后,一些人认为小说有利于八股文写作,并乐于将小说的诸种要素融入八股文中。而小说要素能够渗透到八股文中有几个前提条件:一是八股文的题目多取自四书,四书中的原句很多都具有小说性质,它们本身的故事性很强;二是八股文的题目是从四书五经中摘取的一句或几句,断章取义之病不可避免;三是八股文与小说的作者有一部分共同群体,他们既精通八股文,又擅长小说创作。另外,部分八股文作者因科途偃蹇,不得其志,所以一改正统态度,将小说要素融入八股文中,以成游戏文章。
一、游戏八股文中的叙事手法
八股文是议论文体,小说是叙事文体。八股文不管如何变幻样式,均以议论为本,《师竹斋小题文钞》首先提出的即“总论”和“分疏”,“总论之笔宜概括,分疏之笔宜详明。题有数项,或通总或通分,或前后总而当中分,或忽总忽分,错综变化。”[1]25运用不同的论说方式阐释道理、讲明要义是八股文的首要任务。小说以叙事为主,需要对人物、事件、环境做全面条理的述说,其中叙事手法具有连贯情节的作用,是小说作者们最为关注的。
吸纳了小说特性的游戏八股文,首要特征就是融会了小说的叙事手法,在议论说理过程中增添了情节,用相对完整的故事喻托道理。蒲松龄有八股文《子与人歌而善》篇,此题出自《论语》,围绕“善”字进行论说,符合四书原意和朱熹注释,议论精到,但行文中明显杂入了小说的叙事手法,中股一段云:
孺子之歌,夫子之听人歌也,而忽然者刻羽引商,竟得一时之同调。此时戛然而鸣者人也,渊然而思者子也,往来迭奏,袅袅而不绝者歌也,则相传以为子与人歌云。[2]410
蒲松龄将“人歌”看作“孺子之歌”,叙述了夫子听到之后,与之同调而引商这一情节。此处他用“忽然”、“此时”、“戛然”衔接孺子歌与夫子和的迭奏过程,事情的先后次序、因果缘由都极有规律地展现出来,其中有时间、人物,也有事件和过程,完全具备叙事文学的各种要素。这是蒲松龄的八股习业之作,没有掺杂游戏态度,与他的小说创作全然不同,但中股一段很明显运用了小说的叙事手法,这种无意识的运用足见小说创作思维对他的影响之深。
明清时期更有很多文人有意将小说的叙事手法融入八股文中,写成游戏八股文,以示其游戏态度。如《苏州王三胡子有两侄焉,其阿二秀才来则饭之,阿三童生来则不饭也》一篇写道:
势利起于家庭,至王三胡子而已极矣。夫同一侄也,而有饭有不饭,则以秀才童生故,谓非势利之起于家庭哉。尝闻苏州有空头之称,至阊门为尤甚,若王三胡子之待其侄,阿二阿三是已。使王三胡子而为慷慨人也,则阿二饭阿三亦饭,胡为阿二饱而阿三饥?使王三胡子而为悭吝人也,则阿三不饭阿二亦不饭,胡为阿三无而阿二有?则以秀才童生故。[3]24
此段破题遵循八股文的行文要求,将题意破开,提出本文的论说中心“势利起于家庭”。承题紧接破题对具体事件进行了陈述,即“同一侄也,而有饭有不饭,则以秀才童生故”。下面进入详细的分析过程,由苏州盛行的空头之风引出事件的主人公:王三胡子,叙事由此开始。起讲首先从苏地风气说起,“空头”之风的叙说有起兴作用,为引出下文做好铺垫,继此写道“至阊门为尤甚”,而将此事做到极致者却是“王三胡子”。简短的三句话,极有顺序地点明事件的主人公和主要情节,大有小说概述故事起因的写作风格。接下是起股,正统八股文起股应该围绕破题进行论说,这篇游戏八股文的起股虽然也在论说道理,却将论说置于叙事当中。它承接起讲而来,简述了王三胡子的两个侄儿到其家,他为阿二备饭,却不款待阿三,王三胡子之所以这样做,原因就是阿二是秀才,而阿三是童生。情节简单但极富故事性、戏剧性,对比鲜明、强烈,文章在叙述过程中,隐含作者的议论和态度。相较正统的八股文,这篇文章在题目的选择上带有游戏性,前面一段的叙事文字更是正统八股文与游戏八股文的区别所在。
不管是作者的无意为之,还是出于游戏的目的有意为之,这类融入小说叙事手法、带有游戏性质的八股文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即它们的题目本身具有叙事性和故事性,至少可以生发故事和情节。《师竹斋小题文钞》中云:“试思《四书》中题目,宜用书者居半,宜说理者亦半,场中出题,大率两路兼有。”[1]10八股文题本来就存在叙事一类,很多题目兼有说理性和叙事性,这些文题在游戏八股文作者的笔下更容易被随类傅彩,将叙事部分发挥得纡馀委曲。如《子与人歌而善》一篇,作文者完全可以拈出其中的人物——“子”和“人”,事件——“歌”作为小说文体的基本要素,将这几个字生发出新的意思来大做文章,通过连接构成一个完整的画面和故事。
游戏八股文的叙事部分有其特殊性。八股文属于议论说理文章,经过文人改造的游戏之作,增添广叙事成分和故事情节,但议论说理仍是本质特征。不同的是正统八股文是由破题提出题旨,八股部分从各个方面阐发题旨;游戏八股文是在破题提出题旨之后,主体部分先抓住具体故事叙述一番,经由人物的演绎、情节的描摹使其中道理自现,继而再做进一步的阐释和议论。游戏八股文虽然吸纳了小说的叙事手法,但叙事是穿插在议论当中的,叙事不是主体,一般不会出现较长的篇幅,有时还会表现出叙事、议论相互交叉的不连贯的特征,即正文中的叙事分为几个部分存在,每个部分相对独立。代表题旨的不同方面,有着各自的内容和意义,当然从整篇文章来看,每一部分都是围绕题目和主旨展开的。
二、游戏八股文中的人物形象
八股文的要求之一是“代圣贤立言”,即抛弃作者本身的角色和思想,进入古圣先贤的角色,体验他们的思想意志,模仿其言行举止,以彼之心写彼之口。按此要求和标准写作八股文,不管文章中是否出现人物形象,人物形象都是存在的,只是它存在的形式是隐性的,不出现说话人物,仅有“若曰”、“且夫”、“意谓”、“尝思”之类模仿人物口气的字样。人物形象之于小说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要素,没有人物就构不成小说。受小说影响的游戏八股文将人物纳入其中,与正统八股文比较,它的人物形象发生了几个变化:一是人物类型不再局限于圣贤之类;二是代言过程中常用“我”字,人物形象相对明显;三是行文中更加注重人物形象的描绘,把他们刻画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小说可以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事件或他人评论等诸多方面刻画人物形象,这些方面为游戏八股文作者所运用,其中人物的语言、情态和心理描写与“代圣贤立言”的写作方式和过程十分接近,在游戏八股文中最为常见。蒲松龄有《早起》一篇,这篇八股文的游戏意味特别浓厚。文题出自《孟子》中“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之事,此题只选“早起”二字,属截割小题。蒲松龄围绕“早起”二字,代齐人之妻立言,从她打算早起瞷齐人行迹的心理入笔,别出心裁地将齐人之妻的心理活动作为全篇的焦点,人物形象尤其突出。正文起股接起讲而来,写齐人之妻与妾商定瞷夫之计后,其妻辗转反侧,夜不能寐。她一面审思齐人每日所去之处,一面因为要查其踪迹,故与己晤言,坐以待旦,人物为心事所扰的情态表现得逼真、切实。中股写齐人之妻怕明日迟起的思虑。她考虑到自己的“闺阁之步”、“膏沐之事”都会影响瞷夫之计,生恐落在齐人之后,她的周到考虑突出了人物细腻的心思。后股写齐人之妻在谋划好第二天的诸种事项后,再一次想到齐人每天的踪迹,并从富贵劳人与齐人每天早起的行动上来分析,表现了齐人之妻想要证实齐人富贵与否的迫切心理。束股写齐人之妻考虑到万一被齐人发现,齐人将会如何问话,自己又将何以回答。最后以一句话作为大结:“无何,良人出,妇隐告其妾曰:‘姑掩关以相待矣,我去矣。’”蒲松龄这篇八股文,从实际内容来看,与小说别无两样。他将齐人之妻作为重点描写的对象,设置了早起瞷夫这一情节,写了齐人之妻坐以待旦、整夜未眠的全过程,通过她的心理、行动、语言各个方面来刻画这一形象,其中有人物、有时间、有情节的起伏与变化,全然无异于一篇微型小说。
这类八股文大多数仍是文人的场外之作,《清稗类钞》、《坚瓠集》、《阅世编》、《履园丛话》等诸种文人笔记载录颇多,清代的《文章游戏集成》有相对丰富、集中的搜罗。如《扶小娘儿过桥》一篇写扶者的心理和语言道:“独不思我之为彼驱策者,何为者也,而若人不知矣,若曰:‘张良之进履也,世且称为贤焉,彼方固辱而得荣,吾岂因荣而反辱?’”对股又写道:“独不思我之相与扶持者,何等人也,而若人不顾矣,若曰:‘尾生之守约也,群且目为信焉,彼犹泛滥于洪波,吾尚徘徊于彼岸。’”这两段意在描写扶者的矛盾心理,既想扶小娘儿过桥,又碍于情礼不得不约束自己的行为,他以张良、尾生高二人为标榜,实际是为自己找一个充分的理由和借口,扶者的心理活动暴露了他的假意和虚伪。至于小娘儿这一人物,作者从她的情态上着笔,写她“捧腹颦眉,无限娉婷之态;怯风畏日,几多妖冶之形”。与这种假装怯懦的情态相对应的心理就是“思以坦途尽为桥焉”。作者对小娘儿这一形象着墨不多,没有涉及具体的人物语言和议论,仅通过几句情态描写,嘲讽之意便不言自明。诸如此类游戏八股文,其中的人物具有生命和活性,显然作者对人物形象的重视程度超过了对道理的议论和阐述。
游戏八股文融入小说的笔法,注重人物形象的描摹和塑造,这与八股文自身因素有关。八股文的题目选自《四书》、《五经》,但是儒家经典中涉及的人物并非都是圣贤,三教九流无所不包,甚至一些动物寓言也有提及,当八股文题涉及圣贤之外的人物时,就为小说笔墨的融入提供了机会。上述蒲松龄的《早起》一文即如此,以“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这则故事中相关语句为题的八股文委实不少,《紫阳课艺》中有《遍国中无与立谈者》,王步青的《塾课分编注释》选有《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一节,此篇文末附赵南星评语,云:“世人作此等题,但解以游戏成文耳,似此沉深悱恻,信非有道之君子不能为。”[4]66据赵南星评语可以推知两条结论:其一,此类涉及广大众生的八股文题比较常见,很多文人都有习作;其二,此类题目大多都被写成游戏八股文。袁枚曾说:“如作王孙贾,便极言媚灶之妙;作淳于髡、微生亩,便极诋孔孟之非。犹之优人,忽而胡妲,忽而苍鹘,忽而忠臣孝子,忽而淫妇奸臣。”[5]50袁枚虽然意在强调代心的重要性,同时也说明了摘自儒家经典的八股文题不一定都是圣贤之语。因此,文人代圣贤之外的各色人物立言,自然不能正襟危坐,这就使八股文接近了小说的文体风格。
三、游戏八股文中的通俗语言
八股文与小说的语言存在雅俗之别。八股文用词考究,崇尚清真雅正,纯正典雅,语言重“雅”;小说意在“以通俗语言鼓吹经传,以入情啼笑接引顽痴”。取其明白晓畅、明言易显,语言重“俗”。游戏八股文杂入小说笔法,语言也随之融俗入雅。综观各种类型的游戏八股文,通俗的语言还需具体区分。
语言纯俗的八股文,完全属于游戏八股文。“纯俗”是指八股文通篇语言以通俗为主,与雅正无关。这类八股文作者本着游戏的态度,使用游戏的笔墨,写成的八股文是小说式的游戏八股文,其主旨、立意均有一定的趣味性,语言浅显通俗,与白话小说十分相似。如清人所作的八股文《晴天不肯走直待雨淋头》一篇,中云:
有雨亦不走晴亦不走者,大约终身林下之徒;而无晴不走无雨不走者,半皆落魄天涯之汉。若谚所云:“晴天不肯走,直待雨淋头者。”则又言:“其独走雨而不走晴也,是懒人也。”人莫不爱逸而畏劳。[3]13
其中作者将晴天不肯走和雨天不肯走的两种人,对应终身林下之徒和落魄天涯之汉,紧接引用俗谚,一方面呼应文题,另一方面作为以上所述内容的总结,点明两种情况之下均不肯走的人“是懒人也”。这类语言虽不典雅、庄重,但既富形象性,又具通俗化,一语道破,比起严肃、古雅的言辞,更近小说中生动的语言。后面又写:“春不肯走而待夏,夏不肯走而待秋冬也,大抵如斯矣。”由晴天、雨天推至春夏秋冬,四时皆不肯走者,正是文中提到的“懒人”。这篇游戏八股文借鉴小说的通俗语言,拿“懒人”大做文章,既有趣味,又蕴道理。梁绍壬的《两般秋雨盒随笔》中有“行比伯夷”条,中云:“《橘颂》云:‘行比伯夷’有以此命题者,汤昼入庶常。句云:‘叟真称大老,奴肯附新王。士贡犹怀夏,山呼讵改商。’”[6]213此条仅录破题,其中“叟”、“奴”、“大老”之称无不出于俗语,但用于此处不仅没有俚俗之病,反而显得落落大方。
更有甚者将八股文写成白话小说。《韵鹤轩杂著》记一秀才,场中命题《子曰赤之适齐也至与之粟九百,辞》,其文云:“圣人当下开言说,你今在此听分明。公西此日山东去,裘马翩翩好送行,自古道,雪中送炭为君子,锦上添花是小人,豪华公子休提起。再表为官受禄身为官,非是别一个堂堂县令,姓原人得了俸米九百石,坚辞不要半毫分。”[7]461《韵鹤轩杂著》称“其源皆出于盲词也”,所谓盲词即旧时民间的说唱文学,语言本质与小说一样,以通俗白话为主。这篇八股文如果单看语言,根本无法与小说区分,但评语仍称其“故知文无精义,而惟以平铺直叙见长”,这种语言措辞的八股文仍有可取之处,游戏八股文中通俗语言之功用由此可见。
融俗语入雅言,虽然有损八股文的典雅品位,但并不表示这类游戏八股文一无是处,更不能对这类语言的运用一概否决。所谓雅有雅趣,俗有俗趣,袁中道曾说:“然有俚语,无套语。俚语虽可笑,多存韵致;套语虽无可笑,觉彼胸中烂肠三斗,未易可去。是以文人有俚语,无套语也。”[8]900他提到的俚语即浅近的话语,语言虽然浅近、俚俗,但有可笑、可爱、可惊之处,韵致尚存;套语不管雅俗,一成不变、无甚变化,即使用词典雅,却没有意趣。据此看来,俗语只要用得恰到好处,与雅言一样各有千秋,甚至比套语雅言更胜一筹。
语言似雅实俗的游戏八股文,特指集《四书》语句写成的八股文。这类八股文一字一句均捃摭《四书》原句,将雅正之言杂用于一篇文章之内,字句脱离《四书》语境,多被另赋新意,虽用儒家经典雅言,表达的内容主旨、风格意趣却与字句本来面貌大相径庭。如游戏八股文《穷》,作者引用《四书》原句,字句基本遵循原意,择取的语句与题目“穷”相适应,主旨不出“安命”之意,我们完全可以视其为正统的八股讲道文章。但作者撷摘的《四书》语句没有古奥言辞,行文流畅,条达明简,虽然集取《四书》雅句,故意化雅为俗的初衷却显而易见。
小说《八洞天》中的晏述颇有才华,子鉴以“铜银”为题,命他用《四书》成语做一篇八股文。这篇游戏八股文,不但集《四书》语句,还仅用四字成语,用语看似文雅,整体文风却俚俗机趣。晏述将“善与人同”解释为“善与人铜”,他用“同”字谐音紧扣文题“铜银”,破题一语定下全文基调。虽然论说的道理有关正道,语言择取儒家经典也属文雅,但他转脱《四书》语句原意,将《四书》中对君子、小人、恻隐之心、羞耻之心、交之道等众多方面的论述,都置于“善与人铜”的范畴内进行解释,完全背离经典本意。这种无视经典、甚至游戏经典的文字,当然会受到明清正统文人的排斥和批判,如何谈得上雅正?这类游戏八股文与文言小说十分相近,文言小说的语言一般较为文雅,甚至有古文之风,但文言小说多有志人、志怪、传奇之类,所要表现的内容未必十分严肃、庄重,神思妙想随处可见,纵使不乏说理论道之旨,与儒家正统的说理之文终有区别。这类集《四书》语句写成的游戏八股文,语出儒家经典,虽然游戏文字也蕴含道理,但表现的内容如“穷”、“铜银”等却属俚俗,文章风格究竟不同于正统八股文的庄重和雅正。
收稿日期:2010-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