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现代外国哲学研究进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研究进展论文,哲学论文,外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考虑到学术研究自身的连续性,本报告拟把刚过去的两年现代外国哲学的研究作为一 个整体来评述。2003~2004年度,国内的现代外国哲学研究无论是在总体把握还是在问 题研究上,都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绩。
一、研究方式:从吸纳式接受到对话式互动
与往年的研究情况相比,本年度的现代外国哲学研究水平在整体上有了很大的提高。 这不仅体现在发表的论著数量有了前所未有的增长,更主要是在问题研究上反映出了国 内研究水平的进步。具体来说,这些进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摆脱了以往的评述式研究方式,逐渐进入问题式分析方式
改革开放之初,我们对当代西方哲学的研究主要是以介绍为主,间或一些无关痛痒的 评述。但自20世纪90年代中叶以后,国内的研究就开始意识到问题研究的重要性。特别 是随着对外交流的扩大与专业研究和外语水平的提高,使得直接展开与西方哲学界的对 话成为可能。2003~2004年度的研究工作主要是针对某些重要的问题展开的,发表的大 多数论著都以问题研究为主,由此也形成了研究者们讨论的一些热点问题,专题性的研 究著作也成为学界关注的重点,如对形而上学问题的深入研究、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重 新认识、对后现代主义的积极评价、对知识论问题的重新审视、对自由主义问题的全面 梳理以及对应用哲学领域中的一些重要问题的深切关注等等。
2.更多关注西方哲学问题与中国哲学和现实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
从已发表的论著中可以看出,2003~2004年度国内的研究者特别注意把当代西方哲学 中的重要问题与中国的哲学思想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希望一方面能够由此对西方哲学 问题给出中国式的解答,另一方面则是对中国的哲学和现实生活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可以看出,国内研究者对待西方哲学家们提出的各种理论观点不再采取极端的否定态度 ,而是更加注重从他们的理论本身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特别明显地表现在对待 后现代主义哲学的态度上,如有的学者认为,虽然后现代主义思想是对资本主义过度发 展中出现的问题的反思,与我国的国情相去甚远,但作为一种反省和教训,对于以为现 代化有百利而无一害、甚至为了眼前利益而不顾一切后果的近视者来说,不亚于一服极 好的清醒剂;还有学者指出,在当代哲学家们对后现代主义的大量论述中,有一个特别 值得我们重视的现象,这就是,他们都不约而同地把中国的传统思想看作是后现代思想 的重要资源,明确认为可以从中国的传统哲学中寻找解决后现代问题的有效途径。西方 哲学家对中国古代传统思想的这种解释和运用,为我们反思和理解我们的文化传统在当 代世界社会和文化中的作用提供了有益的思路。这也正是我们研究西方哲学和文化从现 代走向后现代这个过程的最终落脚点。
3.加强了与国外学术界的交流和对话
开展对外学术交流活动一直是国内现代外国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03~200 4年度的对外交流具有明显的主动参与性特征。一方面,国内许多高校和科研机构分别 派团参加了2003年8月在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举行的第21届“世界哲学大会”,许多学 者在会上以各种形式发表了论文,反映了中国的哲学水平和对世界哲学的高度关注;另 一方面,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以及国内的部分高校哲学系积极组织了各种形式的国际 学术活动,如举行国际学术研讨会、邀请著名哲学家访华讲学、举办专题研讨班以及开 展各种类型的对话活动等,由此推动了国内的研究工作,也在很大程度上推进了向世界 传播中国哲学和文化的进程。
二、研究视域:从一般性介绍到提问性反思
2003~2004年度,国内哲学界在现代外国哲学领域的研究除了以往比较集中的英美分 析哲学和欧洲大陆哲学中的某些哲学思想或重要流派研究之外,主要对以下问题展开了 比较热烈的讨论,在对问题的研究深度和广度上都有所提高。
1.现代性与后现代性
现代性与后现代性问题一直是国内哲学界近年讨论的热点问题之一。学者们的研究主 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明确区分了“后现代”与“后现代主义哲学”,认为后 现代的社会特征是信息和科学技术的膨胀泛滥,后现代的知识特征是一切知识被数字化 、符号化和商品化,后现代的文化特征是颠倒文化的原有定义,后现代的思维模式是一 种不确定、模糊、偶然、不可捉摸、不可表达、不可设定、不可化约等精神状态和思想 品格,后现代的生活方式是追求一种游戏式的生活。根据这些分析,后现代主义的哲学 转向被确定为:用“延异”解构“逻各斯中心主义”;从纵向思维转向横向思维;用差 异对抗理性的总体化;注重个体性和自我关切,反对主体性和人道主义;用透视主义和 相对主义取代表象论和基础主义的认识论;用不确定性和小型叙事取代元话语和宏大叙 事;用“精神分裂”取代“精神分析”;用微观政治学取代宏观政治学。
其次,后现代主义哲学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社会批判理论,它是当代西方哲学家对 资本主义社会自身发展的一种理论反省;后现代主义哲学确实是哲学发展的一个转向; 后现代主义哲学是以批判现代主义哲学为己任的,但它并非完全是一种无所建树的、只 事消解的哲学;后现代主义哲学确实包含了许多消极因素。
还有学者指出,“现代性”与“现代化”概念的区别在于,现代化主要是一个在经济 学与社会学层面上谈论的范畴,现代性则主要是一个哲学范畴;现代性乃是现代化的结 晶,是现代化过程与结果所形成的属性。现代性具有如下三个特征:首先,它标志着从 传统到现代的转变,表现为与某些传统的断裂;其次,自由构成现代性的核心,人的各 种权利的保障构成现代性的前提;第三,现代性表现为建立起竞争机制与合理的规范, 即竞争的理性化过程。针对目前国内外对现代性的不同理解,也有学者指出,现代性是 多元、多样的,因而传统和现代性可以会通,中国的现代性也自有特色;当代西方哲学 对西方现代性的批判,围绕现代性与后现代的论争,对研究与实现中国的现代性有参考 价值;要加强中国现代性的哲学研究。还有学者认为,全球化进程中的后现代主义把全 球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纳入了自身的研究范畴,试图在整体上解答当代人类所遇到的 亟待解决的共同难题,其理论学说代表了不同于现代工业文明的理念和价值观,它超越 了人类中心论、西方中心论和国家中心论,对促进人类共同利益的形成具有时代现实性 。
与前面的学者观点不同,也有学者对后现代主义哲学持否定态度,认为后现代主义反 对现代主体性,推崇非理性,反对普遍性或同一性,就其实质来说是一种自然中心主义 的观点。这种自然中心主义批驳人类中心主义中的个人主义有其有价值的一面,但后现 代主义者并由此走向极端,完全抛弃主客体的区分,否定人的主体性,这将不利于人类 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阻碍主体对自然的改造。还有的学者把西方哲学从现代到后现代 的过程大致分为四个阶段,即“现代理性的反思”、“当代启蒙的开端”、“当代社会 中的后现代状态”和“理性与启蒙的抉择”,认为在西方现当代哲学中各种理论观点和 思想流派层出不穷的背后,贯穿始终的却是思想家们对理性与启蒙理念的深刻反思,是 对人类自身命运的深刻反思。
2.形而上学问题研究
从2002年起,国内的现代外国哲学研究开始特别关注形而上学问题,最为突出的事件 是当年8月在云南大学举行的“形而上学与反形而上学”全国研讨会,以及随后出版的 两卷本文集《BEING与西方哲学传统》(河北大学出版社,2002年10月)。在2003~2004 年度,国内对形而上学问题的讨论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主要表现为对当代西方的形而 上学研究给予了更多的关注。有学者认为,形而上学从其始源和历史上的主流倾向上看 ,它是分析的。按照当代分析哲学家们的观点,形而上学的恰当任务应该是研究作为存 在物的存在物或存在物本身,或者说存在物就其本身而言所具有的那些属性。当代形而 上学研究主要围绕以下一些问题:存在与同一性;变化与持存;个体、性质和关系;事 实、事态与事件;因果联系;还原、突生与伴生;可能世界。
《求是学刊》2003年第1期发表了一组笔谈“关注我们这个时代的哲学:形而上学在当 代的命运”,从不同方面讨论了形而上学的性质和对我们的意义。亚里士多德的“第一 哲学”,即探究终极原因和原则或研究“作为存在的存在”的形而上学,是任何哲学都 以直接或隐性的方式所内在地包含的不可或缺的本质维度,其深层本质是人的超越性生 存本性及其本质精神的自觉显现,是内在于人之生存的本体论诉求和终极关怀的理性表 达。传统哲学大多包含着自觉的形而上的维度。然而,传统哲学常常遗忘或遮蔽了哲学 形而上学维度与人之生存本性的本质关联,陷入了“无根基”的状态。因而,当20世纪 人的生存困境以文化危机的形式深刻地表现出来时,传统形而上学的危机便在现代哲学 对黑格尔哲学的普遍拒斥中展现出来。于是,如何在人的生存论基础上重新恢复形而上 学的力量,便成为当代哲学关注的一个时代课题。从形而上学与人的本性关联入手,在 走出“曾经是”的形而上学之后,形而上学并没有失去其原来的规定和价值,“应当是 ”的形而上学的命运正是人自身发展的命运。人是在立足形而下的世界,追求形而上的 世界过程中才成为人的,哲学是对人的存在方式及其生存意义的反思,在这种意义上, 哲学就是形而上学。形而上学深深植根于人性的本源之中,随着人性的发展而发展,但 它的发展方式是自我否定和否定之否定。现代性给人们带来的一系列生存危机,迫使人 们不得不“重返”形而上学,实现由“在者”向“在”本身的“复归”。
2003年11月在厦门大学举行的全国“西方知识论”学术研讨会就知识论问题展开了形 而上学层面的讨论。《文史哲》2004年第2期发表了来自这次研讨会的论文专栏。学者 们指出,从传统知识论到生存实践论的发展,乃是西方哲学史发展中的一条根本性的线 索。厘清这条发展线索,不但能加深我们对西方哲学史发展的内在规律的认识,而且也 能使我们对传统哲学的反思和批判获得新的维度。他明确指出,从传统知识论转向生存 实践论的第一位哲学家是叔本华;马克思哲学在这个转向中也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在 马克思之后,肇始于美国的实用主义思潮也是促成这一根本转向的重要哲学流派。还有 学者认为,现代西方知识论研究特别明显地表现了形而上学的特征:哲学家们对知识的 研究不是从知识的获得过程和知识的最终形式上探究其中的思维活动内容,而主要是研 究知识的基本性质、知识成为可能的条件以及知识表达的形式与世界之间的关系。这些 都构成了现代知识论的基本内容,同时也体现了知识论与认识论的不同。仅从知识论的 角度看,作为一种形而上学,对知识性质和知识条件的追问就包含着深刻的本体论特征 :在这里,知识已不再被看作人类认识活动的概念化结果,而是人类的存在方式,也是 人类用于表达自我的方式。应当说,对知识性质和知识条件的追问,与其说是一种认识 论的提问方式,不如说是一种本体论的反思方式。在当代,西方知识论发展的一个明显 变化是随着分析哲学作为主流哲学的登场,“形而上学”遭到无情的批判与摒弃,为知 识寻求形而上学根据的努力,被斥为无意义的东西。哲学回到经验论,知识论也如此。 虽然如此,知识论寻求知识根据的努力依然在进行着,只不过这样的根据不再是“形而 上学”的,而是经验的,它们表现为知识的诸种条件,包括真、确证(理由)与信念等, 尤其是其中的“确证”这一条件,它构成当代知识论的核心部分。从知识社会学的角度 看,后现代知识观与社会批判方法具有知识学的意义,后现代知识观为在社会研究中坚 持价值介入、批判诠释的非实证人文研究提供了合法性依据。根据这种理解,知识既不 是对世界的“镜式”反映,也不是对事物本质的“发现”与“揭示”,知识成为人们理 解事物及其自身关系的一种策略,并且随着科学的专业化和各种科学制度体系的建立, 它最终会化身为社会规范的间接组成单元。
3.西方马克思主义
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是2003~2004年度国内哲学界特别关注的重要话题,发表的 文章数量与上年度相比有较大幅度的增加,内容不仅涉及到当代西方重要的马克思主义 哲学家以及其他哲学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不同解读,还有对整个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 的重新理解。主要涉及到的哲学家有卢卡奇、阿尔杜塞、霍克海默、马尔库塞、哈贝马 斯以及梅洛-庞蒂、戈德曼等人。强调把西方马克思主义放到整个现代西方哲学的大背 景中分析,由此揭示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现代西方社会发展中的问题意识和价值趋向 。
学者们认为,对近代形而上学哲学世界观,特别是作为这种世界观核心的以二元对立 为主要标志的传统本体论的批判与消解,是现代哲学的使命。“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 家加入了这种批判和消解的行列。与一些现代西方哲学思潮代表人物的不同之处在于: 他们并没有把对近代形而上学哲学世界观的批判与消解变成对整个哲学世界观的批判与 消解,把对以主客二分为主要标志的传统本体论的批判与消解变成对整个本体论的批判 与消解,而是通过批判和消解近代形而上学哲学世界观而建立了一种新的哲学世界观, 通过批判和消解以主客二分为主要标志的传统本体论而提出了一种新的本体论。有学者 指出,只要稍微留意一下国际理论学术界就不难发现,当今的马克思主义一方面被那些 西方政要们、右翼思想家们越来越边缘化,另一方面却日益被人们引入话语的中心。马 克思主义在今天还有没有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思想体系?我们应当 如何面对马克思主义?这三个涉及马克思主义的要害问题正是人们经常议论的。学者们 还指出,以前人们较多地注意西方马克思主义对现代性的批判和否定方面,实际上它还 有对现代性的肯定与“治疗”方面。只有把两者结合在一起,才能比较完整地把握西方 马克思主义的现代性理论,而只要完整地把握这一理论就不难看出,西方马克思主义理 论家对现代性的态度总的来说是一种辩证的态度,而正是这种对现代性的辩证的态度会 给予正在追求现代性、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国人民莫大的启示。
但也有学者指出,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与哲学主题同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相比, 存在着巨大差异,这种差异的根源在于东西方哲学语境的不同。现代西方哲学的共同特 点是拒斥近代哲学形而上学,关注现实生活世界,展现为政治批判、文化批判和道德批 判。但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当代中国哲学创新仍然有巨大价值和意义。西方马克思主 义哲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的理解存在主体论和反主体论两种路向。这两种路向的西方 马克思主义哲学虽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具体解释存在着差别,但总的来看它们都 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看做是超越了近代哲学的一种现代哲学,都强调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 的批判价值功能。还有学者则认为,历史尺度与价值尺度的统一,是客观和全面评价马 克思哲学、深入发掘其理论内涵的基本方法。20世纪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或从人道主义 或从科学主义对马克思哲学的诠释,在割裂马克思哲学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的 同时,也割裂了马克思哲学中历史尺度与价值尺度的统一关系。
4.政治哲学问题
对当代西方政治哲学的研究,在2003~2004年度成为国内现代外国哲学研究中的一个 热点,主要讨论的问题是围绕自由主义思想展开的。学者们围绕自由主义的基本理念这 个主题,从“基本理念”本身及其历史源流这两个角度,阐述了西方自由主义的基本主 张、历史沿革、内在问题以及它对外部挑战的回应等诸多议题。在明确界定“自由主义 ”的概念内涵的基础上,作者就自由与平等、自由权利与社会正义、民主与法治等方面 揭示了自由主义基本理念的内在构成和内在关系脉络,实际从道德伦理、社会政治和法 律制度三个基础层次解释了自由主义的理论体系。同时还探源溯流,勾勒出了自由主义 作为西方一种主导性社会观念思潮的历史演进历程,并就当代自由主义的批判理论即保 守主义思潮作了集中的刻画分析。
还有学者以对当代政治哲学的嬗变轨迹和内在理路的理解为指导,以自由主义的历史 命运为主题,在对自由主义的理论类型和发展轨迹进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全面地探讨 了作为一种兼有前自由主义和后自由主义倾向的政治话语的社群主义与自由主义之间的 尖锐冲突,并从消极自由与积极自由的观念史考察的角度,阐明了程序主义政治观对自 由主义和共和主义(社群主义)这两种主要的政治哲学传统的抽象对峙的综合、扬弃和超 越;同时还深入考察了哈贝马斯与罗尔斯之间的对话和争论,刻画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 的文化多元主义政治的发展脉络,并从自由主义和多元主义的互动的角度分析和批评了 为自由主义寻求理论基础的种种努力,从而揭示了当代政治哲学嬗变的内在轨迹。
与国外哲学界展开广泛深入的交流,是本年度政治哲学研究中的一个突出特点。2003 年9月德国阿登纳基金会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共同举办了中德“对话中的政治哲学 ”学术研讨会,与会的20余位中德学者围绕“国家与社会”、“国家与个体”、“社会 靠什么凝聚在一起”和“政治哲学面临挑战”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会后整理出版 的论文集《对话中的政治哲学》(人民出版社,2004年)在国内哲学界产生了很好的反响 。另外,由于“非典”而被推迟的“政治哲学框架中的民主问题”国际学术研讨会也于 2004年4月在北京举行。会议由美国福特基金会资助,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和中英澳 暑期哲学学院主办,来自世界11个国家和地区的50余位代表参加了研讨会,集中讨论了 民主的概念、民主的价值以及与文化合理性的关系等问题。学者们认为,民主就是人民 治理或做主,即由人民而不是个别人或少数人来统治;民主从形式上分为直接民主与间 接民主,前者指多数直接参与政治决定的制度,后者指公民通过代表进行决策的制度, 这两种形式的民主不应该对立而应该结合起来;民主的实质和精神在于每个人受到平等 的尊重,每个公民的权利得到政治上的保障。学者们讨论了民主的价值,如平等、正义 、繁荣、幸福等及这些价值内部的结构;在民主与党派的关系上,认为无党派的民主不 可能是真正的民主。与会学者们在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和现代的民主概念之间做出了区 分,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民主概念。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历 史的创造者,因此也应该是国家权力的真正主体。中国几十年的实践证明,社会主义民 主必须通过一系列的制度、体制、机构、程序才能体现出来,政治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 任务,就是进一步探索社会主义民主的实现形式。民主不可能是纯粹的、绝对的,应以 理性的、分析的态度,从现实的具体条件出发,积极而又稳妥地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学 者认为,从文化合理性的角度对民主进行哲学的考察,民主也是一个在当代历史条件下 被跨国、跨文化输出与输入的概念;由于以“民主”、“非民主”为界对国家性质的划 分,左右着当代美国等国家的国际战略,从跨文化的角度讨论民主概念也具有维护国际 正义和世界和平的现实意义。向全球推行和输出民主,已成为美国获得全球利益而侵略 他国的文化借口。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政治文化传统,民主不能从一个国家传给另一个 国家,每个民族都须根据本土的需要和条件进行新的民主建构。这些学术交流活动对于 中国学者与西方哲学界之间在政治哲学问题上达成相互尊重、理解和对话,起到了很好 的推动作用,在国内外学术界都产生了很好的影响。
另外,2003~2004年国内在俄罗斯哲学和东方哲学研究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在 俄罗斯哲学研究中,主要是对别尔嘉耶夫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做了较多的分析,对俄 罗斯白银时代的哲学和宗教思想也有一些新的研究成果;在东方哲学研究中,集中在阿 拉伯的伊斯兰哲学、日本哲学和印度哲学等方面。
三、总结与展望
综观近两年来的研究状况,与国外的研究相比,我们的研究在以下几个方面还存在一 定的差距:
1.一些基础性问题研究还显不够,如对哲学史上的许多重要哲学家的思想研究缺少现 代手段和思路,比较容易受到老一辈学者已经为我们建立的研究框架的影响,没有完全 能够突破原有的研究思路,没有能够像国外研究那样用新的方法去分析西方哲学的经典 著作。
2.缺少对一些具体问题的分析研究,特别是在一些哲学分支学科上的研究还没有出现 有力度的论著,比如在知识论、语言哲学、科学哲学等方面没有出版新的研究著作。
3.对现实问题的哲学关注还不够全面,特别是对一些涉及到全球性问题的研究还基本 上处于介绍国外研究成果的阶段,如全球化中的道德问题、全球正义问题、国际新秩序 中的国家与个人的关系问题等等。
从现代外国哲学学科发展来看,我们应当把重点放在问题研究上,尽量争取与国外学 术界和哲学界展开更为广泛深入的对话和交流,争取在国际舞台上更多地发表我们的观 点。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做的工作有以下几个方面:
(1)国外的发展主要以问题研究为主,侧重于对一些重要和重大的理论问题提出自己的 观点。因此,我们需要展开对问题的研究,通过对某个具体研究领域或分支学科中的某 些问题的细致分析,达到对整个学科发展的深入了解。这就要求我们不限于对某个流派 展开评述式的介绍,而是要通过分析不同哲学家和哲学流派对某些相关的或相似的问题 提出的重要观点,展开系统的分析和阐述,最后形成我们对这些问题的观点和看法。这 就有利于我们的对外交流,有利于我们在国际舞台上发出更多的声音,有利于我们逐渐 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理论。
(2)自20世纪70年代之后,西方哲学的整个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二战之前的两大阵 营之间互不往来的局面开始改变,一些新的研究领域和问题逐渐涌现,这些都使得整个 西方哲学地图需要重新勘定。因此,我们需要对当代西方哲学的整体面貌有一个新的描 述和解释。这就需要一些真正在扎实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高屋建瓴式的研究成果。
(3)近年来,西方哲学界逐渐开始关注应用领域研究,对应用哲学学科的研究投入逐渐 增加,例如,对应用伦理学、政治哲学、社会哲学以及自然科学的哲学的研究。鉴于这 种情况,我们需要加大对应用哲学的研究力度,特别是那些有关我们现实生活的哲学问 题的研究。
标签:哲学研究论文; 哲学论文; 后现代主义论文; 形而上学论文; 现代性论文; 知识论论文; 自由主义论文; 西方哲学家论文; 炎黄文化论文; 西方马克思主义论文; 世界主义论文; 中国学者论文; 西方社会论文; 外国文化论文; 西方世界论文; 社会问题论文; 哲学史论文; 政治哲学论文; 认识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