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人们对自然环境的不断破坏,导致全球变暖、淡水资源缺乏、土地沙漠化等危机不断加深,自然灾害频发,垃圾成灾,已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环境问题成为当今世界性难题。文章重点探讨在环境治理上各国的经验以及中国的借鉴与发展。
关键词:环境治理;国际经验;中国借鉴
随着改革开放,我国的经济水平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但与此相比,环境质量却明显恶化,空气污染、水污染、食品安全等环境问题严重威胁人们的健康。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也面临着同样的环境问题,必须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和教训,少走弯路,同时也要开阔视野,借鉴同为发展中的国家在环保和发展经济中找到平衡二者的措施。
1.发达国家治理环境的经验
自工业革命以来,各国都发生过严重的环境污染事件,特别是发达国家以破坏环境的代价促进经济增长,走了一段先污染后治理的过程,给其他国家提供了经验和教训。
英国是最早实行工业革命的国家,也是较早为环境立法的国家之一,但直到1952年伦敦烟雾事件之前,立法保护并没有取得显著效果,雾都之称的伦敦饱受空气污染的危害,1952年烟雾事件使伦敦至少12000人因吸入污染空气丧生。英国政府开始加强执法力度,先后推出《清洁空气法案》、《气候变化法案》等来不断完善环保法律体系,将环境治理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并落实到实处。
德国也是个先污染后治理的国家,最典型的就是德国鲁尔工业区,同样它也颁布相关法律,并建立目前全球最完备、具体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但与单纯靠政府执法不同,德国将政府、公民和企业三者结合,改善环境的同时,促进当地经济的转型,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从根本上解决环境污染问题。
日本则注重环境教育,它是亚洲第一个颁布环境教育法的国家,将环境教育纳入国民素质教育体系中,确立环保教育的理念,取得显著成果。
美国在全球的环境保护与治理上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它凭借环境预算制度,在环境治理上获得了强大的财政支持,实行全方位立体化的环境保护与环境治理战略。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发展中国家治理环境的经验
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因为经济发展方式、资金投资力度以及法律体系的建设等比不上发达国家,在刺激经济增长的前提下,各自摸索出适合本国国情的环境保护措施和有效方法。
巴西拥有全球最大的雨林——亚马逊热带雨林,砍伐森林现象严重,巴西政府从最早的《水法典》、《森林法典》,到后来的《环境犯罪法》的颁布,将破坏环境上升到刑法的高度,通过法律手段采取强制措施。
而印度同中国一样是人口大国,日益增长的人口同脆弱的生态环境有着难以调和的矛盾,人类的生存环境受到严峻的挑战,印度较早引用美国的公益诉讼制度,通过法院来解决对环境的诉讼,维护着环境保护制度。
3.中国的借鉴与不足
3.1建立环境保护法律制度
中国虽然也先后颁布自己的环保法律,但缺乏相应的具体措施,也没有建立完善的环保法律体系,英国有专门针对空气污染的《汽车燃料法》。美国对于水资源保护有《安全饮用水法》、《河流和港口法》、《联邦杀虫剂法》等,而且在排污这一块,对排污的测定、许可和排污权的交易等业务有着全面宏观的管理。
对于环保法律的执行能力,中国的环境公益诉讼缺乏现实基础,不像印度采取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的原则,让人民群众来对环境保护进行监督。但是在中国如果发现有污染行为很难由个人向法院进行诉讼,还是要靠政府来进行强制执行和管理,公民环境公益诉讼的缺失严重阻碍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
3.2加强宣传,促进全民参与
中国需要借鉴对保护环境的宣传与教育,除了电视台的公益宣传广告以及政府组织的宣传活动外,社会和家庭教育对环境保护有着明显的缺失,“保护环境,人人有责”这不是一句空话,应该落实到实处。学校的保护环境教育则以书本为主,参与性不强,没有从群众最基本的生活入手,进行全民积极、有效地环保意识的教育。
3.3环境治理转为污染预防
进行工业革命的国家多采取先污染后治理的举措,比如大部分发达国家,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巨大的伤害,我们要吸取教训,不能一味追求经济效益。中国早期以小商品制造业为支柱,对环境造成了破坏,中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电子垃圾接收的国家,电子垃圾含有很多有毒重金属,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现在我们不仅要为过去的污染负责,对环境污染进行治理,同时也要将重心由治理转为对污染的预防,建立节能减排机制,对重污染企业进行关停、结构调整、技术改造等一系列综合治理。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垃圾进口国家,每年全球超过一半的垃圾将进入中国,但自2018年1月1日起,中国开始禁止进口洋垃圾,党的十九大报告也明确指出: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禁止进口洋垃圾只是一个开始。
3.4发展生态经济
经济的发展并非要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做好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积极转变经济结构,通过财政补贴、再利用技术等促进企业转型,发展生态经济。德国鲁尔工业区凭借煤矿、钢铁、机械制造成为世界闻名的重工业地区,生态环境尤为恶劣。德国政府根据其悠久的工业历史,制定国际建筑博览会项目,恢复自然生态,对废弃的工业建筑进行保护和改造,建设经济适用住宅区,促进鲁尔地区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中国也由此借鉴经验对东北老工业区和许多老城区进行改造,其他传统工业区也应发展自己的生态经济。
3.5国际间的合作机制,共同应对环境危机
地球环境是一个有机整体,随着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空气污染等,环境问题已发展为全球问题,环境保护需要每个国家的参与,但在共同合作中欠发达国家因资金短缺、技术落后等原因,他们的呼声得不到重视,在具体的实施中,各国也无法做到一致性,发达国家为了减少自身的环境支出或换取经济利益,将垃圾运往其他地区,导致大多数亚洲国家的洋垃圾进口,美国甚至将对空气污染极大的石油焦当燃料出口。这些都导致全球共同合作应对环境问题变得任重道远。
结束语
中国在环境治理和保护会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国策,为子孙后代留下青山、绿水、蓝天。
参考文献
[1]孙智帅,孙献贞.环境治理的国际经验与中国借鉴[J].青海社会科学,2017,(3):35-43.
[2]蓝煜昕,荣芳,于绘锦.全球气候变化应对与NGO参与:国际经验借鉴[J].中国非盈利评论,2010,(1):87-104.
[3]孙忠英.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的环保经验创新生态环保发展机制的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0,(12):213-215.
论文作者:陈玉福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25
标签:中国论文; 环境论文; 环境保护论文; 经验论文; 国家论文; 鲁尔论文; 环境治理论文;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1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