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面对技术渗透的三种观念_图书馆论文

图书馆面对技术渗透的三种观念_图书馆论文

图书馆面对技术渗透的三种概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三种论文,图书馆论文,概念论文,技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 要 图书馆面对技术强化趋势的三种不同观念。认为对技术渗透应持一种辩证的技术观。在技术非自主性活动中,人始终处于主体地位,如果技术冲击了图书馆的人文传统,对此负责的只能是图书馆人。只要图书馆能牢牢地把握住文献信息服务这一根本宗旨,在弘扬图书馆人文传统中,技术始终是一个积极的支持因素。

关键词 图书馆 技术因素 人文传统 技术渗透

1 图书馆实践中技术因素的强化趋势

遵循古代到近代再到现代图书馆的发展轨迹考察,不难发现图书馆的发展是一个技术因素逐步增加的过程。但技术因素增加的表现特征在各个时期各不相同。

活字印刷技术及造纸技术的发展与推广,对人类文化进程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推动了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它把图书管理和图书生产永久完全地分离开来,形成了图书馆事业和图书出版发行业,〔1 〕使图书馆馆藏文献的迅速增加。当时图书馆技术因素增加的表现特征是文献序化等软技术的逐步应用和普及。

从1723 年第一部印刷目录问世到1923年首次出版主题目录,标志着图书馆技术日益成熟并开始走向辉煌。

现代图书馆技术因素增加的主要特征是硬技术介入图书馆的整个工作过程。计算机存贮与检索技术的引进和实用性,不仅是图书馆向现代化演变的物质基础和逻辑起点,而且也是情报科学“自立门户”的基石。

2 技术渗透的主要表现

2.1 文献载体中技术含量不断增加

具体说是从纸基文献→缩微胶片→磁记录文献→机读文献(数据库等)→光盘→超文本以及多媒体的进化过程,这说明文献载体的制造技术越来越高科技化,例如CD-ROM光盘,就是计算机技术与高精度激光技术相结合的一种大容量的文献存贮载体,存贮量可达650MB。 造纸技术与光贮技术相比较,后者的科技含量要高的多。高科技载体文献一般要借助光电阅读设备或人机转换系统才能使用。

2.2 图书馆劳动手段的高科技化

图书馆的核心技术正在逐步转移到以计算机技术为中心,包括计算机存贮与检索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以及自动化集约管理等硬件技术上。给文献序化过程和检索技术赋予了新的内容和工作规范,不掌握计算机知识,将很难适应新技术所带来的新的操作技能以及新工艺的较高要求。新技术的大量应用在图书馆界引起了很多不同的反响。

3 面对技术渗透的三种不同观念

技术是人类改造自然的社会活动所依赖的物质力量,技术最本质的特征是人类对自然界的利用、控制和改造。技术的改造功能不仅具有自然属性,通过技术实践不断促使自然的人工化;同时还具有社会性,是改造社会的物质力量。由此就引发出这样一命题:技术对图书馆渗透的不断强化,对图书馆学术文化传统将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技术大量进入图书馆必将改变图书馆许多传统领域的工作方式和内容。这一点几乎没有人怀疑,但是技术最终是否能改变图书馆的基本理论观念,特别是是否可能对图书馆的人文学术传统带来某些嬗变或提出重新解释,则引起了许多图书馆学者的高度重视和争论。

3.1 观念一:向技术传统的嬗变

技术在图书馆工作流程中大量应用的最直接的后果,或者说最重要的后果是:图书馆文献服务的质量将越来越依赖于对技术的掌握运用程度和各种技术设备的配置数量,技术作为一种制约力量变得有力和独断。单纯地依靠熟练操作、经验和提高职业道德等非技术因素,来提高文献服务质量的做法显得十分苍白无力。这样的情况可能导致对充满人文底蕴的图书馆产生猛烈冲击。

F·W·兰开斯特先后发表了《未来:图书馆将衰落》、《通向无纸情报系统》等文章和论著。认为随着以计算机为中心的图书情报技术的广泛应用和电子出版物、机读文献的普及,传统的图书馆将完成历史使命而走向消亡,他还对技术系统支持的电子图书馆做了大胆的预测性描述。〔3〕虽然,兰开斯特对技术的强化趋势持一种欢迎的赞赏态度,是“技术至上论”的热情支持者。

另一位图书馆学家D ·克利曼也预测未来信息时代的图书馆不仅没有传统的卡片目录,甚至还可能没有书。“实际上‘它’在一个特定的地点和一个规定的场所可能根本不存在。”〔4〕

英国的卓普逊则提出:“电子计算机和远程通讯技术的日益结合,必将取代图书馆的贮存和传播知识的功能。”原苏联的列别捷夫也是上述观点的积极支持者。〔5〕

对这些技术支持者而言,技术像“米罗普修斯”一样将造福于图书馆,技术的广泛应用代表或者预示着图书馆的进步。充分显露出他们对技术功利价值的肯定,以及对技术理性和以“物”为尺度的科学伦理观念的推崇。面对图书馆人文主义精神传统,他们用敢于“反叛”的精神,进行了对精神的“反叛”。

3.2 观念二:弘扬人文主义传统

如同一些西方文化哲学家指责技术的超常发展掩蔽了人文精神一样,有些图书馆学者从技术产生的负面效应出发,担扰技术的广泛应用将导致图书馆人文传统的消弱或向技术传统嬗变。

美国现代著名的图书馆学家巴特勒(Butler)激烈地批评了实用主义的观点,他在《图书馆导论》一书的序言中,指责图书馆人明显束缚在实用主义的框框里,使直接的技术过程合理化。并认为“企图使技术合理化普及以形成专业理论的尝试是结不出果实和危险的。”〔6〕

杰西·H ·谢拉则一再告诫人们“图书馆在其技术和服务方面日益向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靠得更近了。但我们最好还是提醒自己记住,图书馆学始于人文主义。”〔6〕

印度学者阿·查卡巴蒂比斯瓦斯则“害怕计算机应用的飞速发展会摧毁人的价值。”〔7〕

前苏联学者H·C·卡尔达绍夫对“技术至上”持一种批评的态度,他认为“技术至上”的赞同者毫无根据地相信技术本身能够保证社会进步和解决一切问题。他还极力反对把图书馆看作是工具性、辅助性的技术手段,而不看作是为了人的要求和为人的全面发展目标服务的社会文化机构。〔8〕

我国学者蒋永福也撰文指出应该“把图书馆学从以‘物’为核心的科学转变为以‘人’为核心的科学。”〔9 〕提议构筑以“用户”为核心的人文图书馆学。

如果我们把技术视为一种物质文化,那么和上述相似的命题:“成熟的技术标志着文明的危机”,早已引起西方文化和历史哲学家的极大关注。在马尔库塞的《单面人》、哈贝马斯的《走向一个合理的社会》,以及现象学派的胡塞尔和存在主义者萨特·海德格尔的著作中,我们都能看到他们站在人本主义的立场上,对“技术异化”的尖锐批评和抨击。〔10〕。他们普遍认为技术的增长和科学哲学的扩张造成了现代文化的危机,导致了人类自身的物质化、工具化和社会生活的单向度状度,从而剥夺了人的主体地位和自主权力。甚至教育也变成了强制性的义务,是为了把人变成一种有用的工具和知识的仓库。

可以说巴特勒、谢拉等人的思想自觉不自觉的受到了西方文化哲学的极大影响。他们看到的是技术令人恐惧的消极效应,对技术在图书馆的普及仅仅持一种审慎的乐观,甚至是尖锐的批评。他们认为技术远非那么简单美好,凭借技术解决图书馆一切问题的想法并不可信。他们坚持人本主义观念,倡导为了“人”的思想。认为技术以极端理性精神为基础的唯科学倾向,将使图书馆人本主义的理想观念遭到破灭,从而有可能使图书馆走向毫无人文精神的“唯科学主义。”

应该承认这两种观念都是图书馆学者对科学孜孜不倦的追求过程中的智慧结晶,其中都蕴含着“合理的内核”。

第一种观念以科技的视野对图书馆进行了新的审视。从中发现了技术对图书馆事业建设的巨大推动作用和变革图书馆传统观念的改造功能,并企冀在技术的基础上构筑图书馆学的理论框架,从而从社会认识上把图书馆学推向科学殿堂。但是,这种观念的发展又可能导致牺牲图书馆传统文化中的人文内容,来适应技术化的发展和技术标准。

第二种观念则用人文主义的视野扫描了技术的异化效应。在技术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中,发现了可能泯灭图书馆人文精神的“非人性观念”。因此,从理论上和技术保持了距离,以维持图书馆人文传统的纯洁。这样可能导致“反科学主义”的保守观念,延误现代图书馆的进化过程。

然而,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的相互关系并不是简单的对立。它们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是文化发展的重要条件,无论偏向哪一端,都将产生破坏性的失衡,预示着走向危机的可能性。〔10〕由此引出了第三种概念。

3.3 观念三:辩证的技术观

实际上,当我们感受到技术对图书馆人文传统的冲击时,也应该意识到正是技术推动了图书馆人文传统的发展。活字印刷技术的发展使图书数量得以迅速增加,大工业革命促进了义务公共教育的普及,“创造”了需求书籍的人。两者结合则推动了人文传统象征的公共图书馆的发展。这个进化过程在多种图书馆史的论著中都有所反映和描述。〔1 〕〔11〕〔12〕人文主义者从理论上为平民公众获得平等教育权利做了论证,图书馆从实践上为平民教育做了贡献。当时一般社会大众开放的图书馆通过图书馆人们得到心智的全面和谐发展时,我们应该意识到没有活字印刷术,这一切几乎是永远不会实现的。所以对技术渗透应持一种辩证的科学态度。

前苏联的伊·姆·哈利娜在论述科学技术进步时代的图书馆时,特别强调了人的积极因素与科学技术的相互结合。图书馆无论由于采用何种新技术而发生何种变化,都不能取消人的积极作用。〔8 〕哈利娜看到了技术活动中人的主体地位和作用,这就向正确认识迈出了一大步。

美国的辛普森在向IFLA第49届大会提交的论文中分析了新技术对图书馆的冲击后认为,新工艺技术将使图书馆在学术交流过程中起更重要的作用,影响将是积极的。〔8〕

我国学者卢泰宏则提出了人文传统与技术传统相结合的新发展观,对技术渗透采取了科学的辩证态度。他承认技术因素与人文因素具有对立性,但为了全面解决人类的信息管理问题,两种因素必须结合起来,并认为这种结合具有合理性和可能性。IRM(信息资源管理)的兴起就代表着两种因素共同结合的新阶段。〔4〕

辩证的技术观并不是“技术至上”和“技术悲观”的简单调合和析衷,它预示了一种科学的发展观和必然性。随着认识与科学技术的重大发展和发现,人们观察认知对象的视野开始了从分离到联系乃至综合的革命性转变,产生了系统论等现代意义上的方法论。从而可以对认知客体进行多视角、立体化的感知与辨析,使我们的认识更接近于客观现实。

人们靠科学技术将自己从动物提升为人,科学技术又是人的认识结果。科学技术与人文文化这一深层次的理性一致,为两者的沟通和相互融入提供了内在根据。〔13〕它们相互作用的必然结果是,科学技术以实证判据为人文精神的合理性提供证明,人文精神唤醒科学技术内在的人性感知。这就为技术辩证观提供了认识的基础和思想武器。

技术作用为一种非自主性的、围绕着物质目标进行理性活动,无法也不可能对非理性的精神活动负责。重要的是在技术活动中,人始终处于一种主体地位。技术是人的制造物,人能够制造技术,也应该有能力控制技术的负面效应。如果技术应用冲击了图书馆的人文传统,对此负责的也只能是图书馆人。

在图书馆实践中,为了用户与文献信息之间建立联系所采用的所有技术,都只是方法论意义上的工具和中介手段。作为工具,技术只能改善或优化文献服务方式方法,却不可能取消文献服务这一图书馆的终极目的。

图书馆的本质规定性是文献服务,这也是图书馆赖以生存的基础。图书馆的人文传统就体现和落实在满足用户的文献信息需求上,如果我们能够把握住这一根本宗旨,图书馆的人文传统就永远不会嬗变。在弘扬图书馆人文传统的过程中,技术将始终是一个积极有效的支持因素。

标签:;  ;  ;  ;  

图书馆面对技术渗透的三种观念_图书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