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素质教育的几种外部关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种论文,素质教育论文,关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经过十来年的探索与实践,素质教育的内涵已取得基本的共识:所谓素质教育,就是发展与培养人们(学生)先天特点和后天品质即素质的教育。而为了进一步揭示素质教育的性质,谈谈它与全面发展教育、个性教育、基础教育等三方面的关系是十分必要的。
一、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
(一)什么是全面发展教育
顾名思义,全面发展教育就是促使人的全面发展或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这是人类世世代代所追求的共同理想。古今中外,许多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就自觉地或不自觉地提出了这个问题。如古代希腊提出培养和谐的人,中国古代主张培养“君子”、“圣人”、“成人”,中国现代著名学者王国维提出培养“完全之人物”等都是。他们还相应地规范了全面发展教育的内容。如孔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即以知、仁、勇、艺来教育学生,这依次相当于今之智育、德育、体育与美育。据考察,古今中外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内容,最基本的是德育、智育、体育三项;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心理教育等,也在不同的程度上受到了重视。
建国以来,我国一直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指导,实施着全面发展教育。因此,为了把握全面发展教育的实质,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学说的提出,既针对当时资本主义条件下人的片面畸形发展,又考虑到未来共产主义条件下人的全面发展的可能性与必要性,可以说是现实与未来的结合。因此,我们在领会与把握这一学说的精神实质时,就应当区别现阶段人的全面发展与未来人的全面发展,切勿混为一谈。
2.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就是主张人的个性的充分而自由的发展;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可以说是一回事。因此,在教育实践中把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对立起来,以及把个性发展与培养个人特长等同起来的观点与作法都是错误的。
3.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还主张人的身心、体脑、德才、个性与社会的和谐协调的发展;全面发展就是和谐发展,决不是平均发展。因此,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就必须搞名副其实的全面发展,不要搞平均发展。
4.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因素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社会的发展也会有所发展变化。如1866年第一次国际日内瓦大会的《临时中央委员会就若干问题给代表的指示》中写道:“我们把教育理解为以下三件事”,即智育、体育、技术教育。我国现代学者王国维认为,教育的宗旨在于培养“完全之人物”(即今之全面发展的人),其相应的教育则有体育和心育(即智育、德育、美育)。前苏联明确规定全面发展教育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综合技术教育五个方面。20世纪80年代中,我国教育界经过认真的探讨与实践,在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因素方面取得了可喜的共识:全面发展教育由五大因素组成,即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在我们看来,今后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对全面发展要求的提高,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因素还会进一步充实、丰富和完善。
5.人的全面发展不是单靠教育所能完成的,但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可以产生重大的促进作用。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多方面条件的配合,并要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不可能一蹴而就的。因此,我们把培养所谓全面发展的人局限在教育甚至学校教育之内,以及认为我国现阶段就能培养出真正全面发展的人等观点和作法都是不正确的。
6.人的真正的全面发展只有在高度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实现。可以说,追求人的全面与追求共产主义社会这两种理想是同步的。我国现在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因此,对人的全面发展也只能提出起码的初步要求;这些要求可以在教育方针与教育目的中反映出来。也就是说,把人的全面发展与教育方针、教育目的恰当地区别开来是十分必要的。
(二)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的关系
有人指出,我国长时期来,一直在推行全面发展教育,并取得了不少的成就;现在却又提出什么素质教育,且大有欲取而代之之势,这有什么必要呢?在我看来,全面发展教育并不排斥素质教育,素质教育也不能取消全面发展教育。二者的关系是:辩证统一,亦即彼此相应,相互补充。
先说彼此相应。这概而言之,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具体落实,全面发展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合起来看,就是通过全面发展教育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三类八种素质与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因素是基本相应的。现列表如下:
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的对应关系
素质教育
全面发展教育 培养目标
身体素质教育体育 身体素质
心理素质教育心理教育
心理素质
政治素质教育
政治素质
思想素质教育德育 思想素质
道德素质教育
道德素质
业务素质教育智育 业务素质
审美素质教育美育 审美素质
劳技素质教育劳动技术教育 劳技素质
再说相互补充。在学校中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这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在我们看来,正是此种共识,把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统一了起来,即用“全面”补充素质教育,用“素质”补充“全面发展教育”。长时期来,我国一直在推行全面发展教育。但全面发展什么?过去是采取列举的方法来予以回答的:发展德、智、体,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补入了发展美,而劳动尚未正式补入。我以为,列举的方法是不足取的,因为它不胜其烦,也难以完备。现在有了素质与素质教育,就可以简洁地回答:全面发展什么?发展素质。这素质是一个开放的概念,它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腾飞,以及实践需要的提升等,素质概念的内涵与处延会不断地得到丰富和充实。这是“素质”补充“全面发展教育”的一方面。素质教育在培养学生素质上,全面与否的要求是不明确的。而全面发展教育的根本特点是全面性,现在正好将这个特点赋予素质教育,就使其明确了“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性质与价值。这是“全面”补充素质教育的另一面。
二、素质教育与个性教育
(一)什么是个性教育
顾名思义,个性教育就是促使人的个性发展或培养人的个性的教育。只要对个性这个概念有所了解,则这个定义就会明白如昼。那么,到底什么是个性呢?
大千世界、茫茫宇宙的万事万物,都具有各自的性质、本性、本质。这至少可以划分为两大系列或两个层次:物性(无机物之性、植物之性、动物之性)和人性。所谓个性,就是人性在个体上的表现或反映,它是足以使某一个体成为该个体的一系列共同的与个别的稳定生理、心理与社会性特征的综合。这是就个性的一般涵义来说的。
1986年,我曾提出“世界观核心论的个性论”(注:见燕国材:《世界观核心论的个性论初探》,载《上海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86年第1期。)。这个理论认为,个性=世界观(核心)+个性特征。现略作分析如下:
1.世界观。它是人们对于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指人们对自然、社会和人类自身的观点体系,包括人生观与价值观。从心理学角度看,世界观由四个基本因素组成,即:认识,指通过感知与思维对客观事物和人类自身的实质及其发展规律的了解与把握,它是世界观形成的最初基础。观点,指对所认识对象的一定看法、判断与评价,它是在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并带有一定的情感色彩。信念,指人们对自然、社会与人类的一定判断、见解、原理与知识的真实性坚信不疑的表现,它是在一定观点体系的基础上形成的,并且是认识与情感的“合金”。理想,指与个人或集体的奋斗目标相联系的一种追求、想象,它是在信念体系的基础上形成的,是知、情、意、行的结晶。可见,世界观是认识、观点、信念与理想“四位一体”的构成物。它应当处于人的心理的最高层次,是人的心理与行为的最高调节器。
2.个性特征。人们有许多心理特点与品质,但并非所有的这些都可以成为个性特征;个性特征是由那些经常的、稳定的与本质的心理特点与品质所构成的,是它们的独特结合。它主要反映在六个方面:(1)需要。它是人的意识对一定的生存和发展条件的需求性与占有性的倾向,由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三个层次构成。(2)兴趣。它是人的意识对一定客体(事物或活动)的内在趋向性与内在选择性的表现,包括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3)智力。它是有助于人们成功地进行认识活动的一系列稳定心理特点的综合;或者说,它是认识活动在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起来的一系列稳定心理特点的总称,是认识活动的“积淀物”。主要有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与注意力等五大基本心理因素。(4)能力。它是有利于人们有效地进行实际活动的一系列稳定心理特点的综合,主要包括定向能力、组织能力、适应能力、实践能力与创造能力。智力属于动脑,它解决知不知、懂不懂的问题;能力属于动手,它解决会不会、能不能的问题。智力是能力的内部基础,能力是智力的外部表现。(5)气质。它是人们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稳定性与倾向性等方面一系列稳定特点的综合,有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四种类型,先天因素在其形成与表现中占主要地位。(6)性格。它是个性特征中的核心因素,是足以支配一个人的个性的那些核心特征的独特综合。由四个层次组成:世界观,现实态度(对人、对己、对事),心理特征(理智特征、情绪特征、意志特征)和活动方式(行为方式、行为习惯)。气质是性格的内部基础,性格是气质的外部表现。
根据上面对个性的剖析,可以说,素质教育就是培养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和发展个性特征(需要、兴趣、智力、能力、气质、性格)的教育。
(二)素质教育与个性教育的关系
素质教育与个性教育的关系可以从如下三个角度加以分析:
1.从素质内涵与个性一般涵义的角度看。前面早说过,素质是先天具有与后天习得的一系列稳定的特点与品质的综合,包括生理、心理与社会性三个方面的特点与品质。个性是人性在个体上的体现,也是由生理、心理与社会性三个方面的特点与品质所构成。这就表明,实施素质教育,有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同样,加强个性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素质。
2.从素质分类与个性具体内涵的角度看。前面亦早已指出,素质可以分为三大类,即生理素质、心理素质与社会素质。个性由世界观(核心)与个性特征组成,相当于心理素质。可见素质与个性的关系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素,个性教育与心理素质教育相对应。从这个意义说,加强心理素质教育,有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同样,开展个性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3.从个性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关系的角度看。前面曾指出,马克思主义所说的人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是一回事,全面发展就是个性的充分而自由的发展。但遗憾的是,我国长时期来却把全面发展与发展个性对立了起来,认为全面发展教育是对学生提出统一要求,强调其共同性的一面;而个性教育则是对学生提出个别要求,强调其个别性的一面,并从而提出了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统一的原则。其实,在我看来,个性教育既讲差别性,又讲共同性;全面发展教育也是如此。从这个意义上说,两者并非绝对对立,而是可以统一起来的。据此,前面对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关系的解释,也完全适用于阐明素质教育与个性教育的关系。
三、素质教育与基础教育
(一)什么是基础教育
从我国的教育体制看,基础教育主要指从小学到初中阶段的九年制义务教育,这是就其狭义而言。从广义说,它还包括学前的幼儿教育与普通高中的教育。
到底什么是基础教育呢?顾名思义,基础教育就是为中小学生打基础的教育。对于这个简而明的定义,只要明白了“基础”或“打基础”指何而言,便不难对这个定义即基础教育的理解与把握。在我们看来,所谓基础应包含如下的几个主要方面:
一是为中小学生打下身心健康的基础。现代的健康观念,包含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健康(实质上也是心理健康)三个方面。儿童青少年阶段是长身体、长心理的关键时期。教育得法,可以使他们保持与增进身心健康;反之,教育不得法,则会让他们的身心健康受到伤害,特别是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而且,健康的身心是学生学习与未来工作的物质基础与心理机制,应当给予高度的重视。可以说,打下身心健康的基础乃是一切基础的基础,因此,在基础教育阶段应当对之优先加以考虑,并采取相应的有效举措。
二是打下做人的基础。古今中外教育的真谛之一,就是要教学生学会做人。做什么人?各时代、各社会、各民族、各国家都会有各自不同的要求,当然也不排斥有一定的共同性。用高尔基的话讲,就是要做“大写的人”,实质上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按照邓小平的要求,就是要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要做一个真正的人,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而必须从小就打好基础。因此,可以说,为学生打下做人的基础,乃是基础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
三是打下成才的基础。中小学生不仅要学会做人,还要立志成才。基础教育培养的人尚非人才,而只是将成为某种规格的人才“毛坯”,即它只是为学生成才打下基础。打什么样的基础呢?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认为,一个真正的人才必须具备德、识、才、学四大要素或条件,德指道德品质,识为远见卓识,才指聪明才智,学为知识学问。基础教育就是要为青少年打下德、识、才、学的基础,以便他们将来通过继续学习与实践锻炼成为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人才。
四是打下终身学习的基础。综合有关的论述来看,终身学习是使个人与社会都得以持续发展的一种个人行为与社会协调统一的过程。就是说,终身学习不仅是个人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不要单纯地把它看作是个人行为,而且还应把它视为一种社会行为。一个人要开展终身学习必须有一定的基础,这个“基础”也应当由基础教育来为之而奠定。奠定什么样的基础呢?我们认为,主要的应当有这么几个方面:(1)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2)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3)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了这三方面的基础条件,青少年在未来的岁月中,才可能自觉自愿、得心应手地开展终身学习。
五是打下发展的基础。我国学者季苹在这个问题上所讲的一段话是颇有价值的:“基础教育是为知识大厦打基础,还是为人的发展打基础?如果为知识大厦打基础,教育重视的自然是知识的传授和知识体系的建构,而会忽略、漠视甚至损害人的情感、意志及健康等人性发展中除知识以外的有机部分,造成人的片面的甚至不可持续的发展。如果为人的发展打基础,我们就应该全面地认识人,理解积极的生活和学习态度、审美的检验与追求、健康的身体在人一生中重要的基础意义,重新理解知识在人发展中的地位,能够果断地割舍掉一些知识去真正实现发展人的目的。(注:季苹:《基础教育的基本问题》,《教育研究》,1999年第7期。)传统教育思想是教育与发展脱节,现代教育思想则强调教育与发展结合。据此,作为现代的基础教育,就不仅要促进学生的当前发展,更要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必要的基础,最好是把这两个方面统一起来。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基础教育就是为中小学生奠定身心健康、做人成才、终身学习与持续发展之基础的教育。
(二)素质教育与基础教育的关系
基础教育的性质已如上述。现在就谈谈素质教育与它的关系。这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加以分析:
1.就本质言,基础教育就是素质教育,但素质教育又不完全等同于基础教育。因为不仅中小学校要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而它“应当贯穿于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应当贯彻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各个方面。(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可见,素质教育贯穿于教育的始终,包括终身教育在内;作为中小学阶段的基础教育必定是素质教育。
2.就目标言,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是提高学生的素质,而如前所述,基础教育的目标是为学生的诸多方面打好基础。这两个方面是完全一致的。即是说,素质教育所追求的素质,就是基础教育所要打下的基础,前述的五项“基础”便可用“素质”来概括;同样,素质也就是基础,前述三类八种素质亦可用“基础”来指称。一言以蔽之,理解素质内涵有助于把握“基础”的性质,而理解“基础”内涵亦有助于把握素质的性质。从这个意义说,素质教育与基础教育还是互补的。
3.就内容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学校教育不仅要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还要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这里所讲的素质教育的各项内容,即德、智、体、美、劳与社会实践,也就是基础教育的内容。从这个意义说,素质教育与基础教育又是一致的。
4.就方法言,素质教育与基础教育也是基本一致的。《决定》说:“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相应的条件,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和青少年的基本权利,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与教育规律,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这里涉及五种教育方法,即:(1)面向全体学生;(2)促进全面发展;(3)顾及身心特点;(4)遵循教育规律;(5)激励主动发展。我们认为,这五项教育原则和方法,不单是素质教育所有,同时也完全适用于基础教育。
5.就发展趋势言,苏州大学朱永新教授曾就基础教育改革,提出十大发展趋势,即科学化、人文化、综合化、心理化、信息化、国际化、个性化、民主化、法制化、终身化。(注:朱永新:《我的教育理想》,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68~279页。)我以为,素质教育的发展趋势也与之是基本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