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体育空间研究综述论文_吴昱宏

都市体育空间研究综述论文_吴昱宏

中共开封市委党校 河南 开封 475000

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国都市的代表——上海在金融、航运、国际贸易、制造业等方面创造了辉煌,租界体育是城市文化的亮点,与巴黎、纽约和伦敦等国际大都市齐名,有相当重要的国际影响力。城市理论最初起源于西方,单纯的经济决定论会衍生出很多的社会问题,探讨类似上海的全球大都市战略发展,已不能仅关注经济而忽视其他问题。要把全球城市这样的最初主要是经济性的概念变为对都市未来发展有整合性指导意义的战略发展目标,需要加入科技、文化、体育、生态治理等内容,使其成为符合中国实际发展的全球城市。都市体育空间研究综述先从城市理论到城市空间研究,再到城市体育空间、体育文化空间等相关研究,发现基于空间理论研究体育的发展尚不多见,都市体育从历史研究向空间研究转向,有着较为广阔的研究前景。

一、城市理论的研究

梳理国外相关著名的都市理论发现,这些理论的发展变化是随着工业化的发展而变化的。在20世纪60年代,Peter Hall从城市等级性质理论出发,提出了全球城市是作为政治、经济、商业的中心而存在的观点。到20世纪80年代,大型跨国集团、垄断企业逐渐掌握世界经济命脉,全球经济处于一个较快的发展变化时期。在此背景下,都市理论也有了长足发展,Cohen开始从新的国际分工理论出发,研究世界城市体系,其理论研究有着明显的时代烙印。随着跨国集团推动世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Friedmann运用核心——边缘理论从新的国际分工视角出发,认为世界城市就是世界经济的指挥与控制中心。而Sassen并不拘泥于具体国家界限,从全球的视角出发,认为国际大都市正是全球经济的生产服务中心。随着20世纪末21世纪初信息时代的到来,Castells认为信息化已经将传统的、相对封闭的、固定不动的城市空间相互联系起来,进而产生空间流动性,形成了一张巨大的信息网络,国际大都市则是这张信息网上的点,信息化的深入程度代表着全球城市网络的发展程度。而PeterTaylor则进一步继承和发展了以上的理论和学说,从全球城市网络的角度运用实证研究方法,考察城市之间的相互作用力,World City Net相关的研究成果在当前依然占据主流地位。

但是Scott则提出了不同的观点,认为单纯地从经济角度理解全球城市问题会忽视很多衍生的社会问题,不利于客观分析。他基于社会学和经济学的相关学术思想,从交易成本理论出发分析产业的空间集聚现象,认为产业生产综合体为了降低交易成本而形成了空间集聚效应,从而在这种空间集聚效应所能够覆盖得到的范围内产生城市形态,代表着新的劳动空间分工的发展,产业生产综合体是全球城市区域空间产生的发动机。从此,空间研究的经济学价值被发掘出来,上海和长江三角洲就是城市和区域的一个具体表现,也是该理论的显性化、具体化代表之一。近些年后工业化时代经常被学者提及,Soja继承了Lefebvre的“空间的社会性”哲学思想,并加以发展,运用“社会——空间辩证法”研究后国际大都市的进程等问题。

根据掌握的现有文献来看,国内都市空间研究是近些年的热点。盛、林认为,在文化软实力上,上海与西方大都市相差甚远,过于迅速的城市化进程撕裂、打破了文化空间与生态、自然和社会资源结构之间的平衡关系。生产生成上海体育文化软实力的核心内容并非单指华丽却内容单一、利用率低下的体育场馆以及全运会等形象工程。城市理论在国内多被用于研究经济、城市规划等方面,在社会学方面的研究运用还不是很深入,而长期发展畸形的都市体育空间也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关于都市体育文化空间的研究并不多见,需要我们借助相关城市理论、社会学、文化学等理论和方法作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帮助我们更明晰地理解现代全球城市进程中上海都市体育空间应该有的样子,剖析都市体育文化空间发展的进程和方向等相关问题。

二、空间相关的研究

文化空间的研究实际上是在探讨创造一个包容的文化环境的过程。留心观察生活就会发现,同样的一种生物,在生态环境好的山上和钢筋混凝土结构的都市中,体型大小有着明显的差别。前者体型宽大,后者体型羸弱。在生态文化上,前者比后者更具有包容性。国外在空间理论方面,研究者多选择某一地点(place),分析空间对人的社会关系和个体人格形成的影响。列斐伏尔在其晚年最具代表性的作品《空间的生产》(1974)中首次提出了空间生产的概念,并指出每一个社会、每一种特定的生产模式和生产关系都会生产出自己的独特空间。Caroline、Fusco(凯若琳、福斯克)(2006)从体育空间地理学角度考察了更衣室主观的无层次精神结构空间,作者虽然没有进入受试者的无意识领域,但认为有一种更衣室内保持的精神和物质结构,并阐述了这种结构得以存在的条件。

国内的城市空间研究相对较多,但多出自于城市规划及其相关方向的研究者之手。如周春山在通过总结城市空间研究相关成果,提出未来国内空间研究应当注重中观和微观研究领域,也应对于城市空间出现的新现象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更加深入的研究等六个方面的议题。

三、体育空间相关研究

国内都市体育空间研究方面,有学者借鉴了城市地理学理论对都市体育空间进行研究。如申亮、岳利民指出,尽管对都市体育圈的发展规划提出了对策,但是考察现状后本文认为实现的可能性不大,没有顾及到体育空间内部层次的断裂,金牌至上的竞技体育占据着大量的社会资源等因素的制约,学校拥有相对较多数量的体育场馆设施,竞技体育和学校体育并没有通过职业联赛形成有效的上升通道,体育空间与空间之间未能打通联系,形成合作联动效应。田至美提出,自然环境以及距离位势是体育文化扩散起源和扩散的地理基础与根本原因,体育文化扩散受比邻扩散和等级扩散作用的共同影响。这很好的说明了公园、广场等文化空间的布局不仅有利于体育文化的扩散,而且有利于体育人口和体育组织的发展。但我们现有的体育空间布局往往没能充分考虑自然环境和距离位势,部分地区体育文化空间资源缺失,部分地区体育文化空间资源过于集中,分布不均衡。

西方先进国家有运动的传统,他们认为没有运动的生活方式是不健康的。租界时期随着西方先进国家外来人口的移入,同时也带来了运动休闲的生活方式,在上海体育文化史上打下了很深的烙印,租界时期注重身体活动场所的建设。但目前都市体育空间分布相对并不均匀,每逢周末总有很多校外人员来大学对外开放的场地打球、游泳、健身等,同在校学生争夺体育空间,原本就不充裕的运动场地资源显得更加稀缺。在解决问题的策略上,王跃从规划的视角提出要利用上海体育产业优势,在现有体育资源的基础上,利用体育赛事、政府政策,促进体育场馆资源的再开发,多渠道、全方位建设中央体育区。

体育场地相关数据、资料信息研究方面,姜同仁明确指出,我国现有体育场地空间分布非常不合理,有将近78%的体育场地集中在学校(约68%)、机关企事业单位,而公园、文化广场、小区等体育锻炼场地明显偏少。而根据国家体育总局群体司在2003年发布的《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结果报告》显示,城乡居民活动锻炼的主要场所是公园、广场、小区、街道、江河湖畔附近的锻炼场所,所占比例高达71.2%。也就是说,仅有的20%的体育空间需要承载70%以上人口的活动锻炼需求。再通过随机调查上海在校大学生发现,依然还有61%的学生认为,现有场地不能很好地满足自己的锻炼、休闲健身需求。经常可以见到这样奇怪的现象:很多耗资巨大的体育场馆、空间场地多数时间都在闲置着,而在公园、文化广场,有锻炼需求的群众还在因为跳广场舞争地方、争空间。虽说这是一种体育空间争夺的现象,但另一方面也说明人民大众对锻炼身体的益处和重要性的认识日益加深,同时也说明我们的公共休息锻炼场所还比较缺乏。从运动改善生活质量、降低社会成本而产生集聚的角度出发,就不难理解广场舞的流行,也不难理解合理规划公园、广场等公共设施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尽管数据上显示我们国家的体育场馆、场地数量很多,但忽略了一个重要的现实就是我们的人口也几乎是最多的,而且加上地理区位等因素,人口分布很不均匀,平均下来的人均可使用场地处于较低水平。

四、体育文化空间研究

国外学者多运用社会学理论和空间理论对体育文化不同的空间领域进行中观研究和微观研究。体育文化空间研究是其中的热点之一,并且十分注重空间理论与心理学、人类学等理论的结合。心理学对空间知觉的生理、心理知觉的实验分析,可以展示出身体和环境交互显现的生动的知觉空间,而人类学使人们对语言、神话、宗教、艺术当中隐藏着的象征性空间有了更多的了解。因此西方学者倾向于对具体空间进行研究,进而分析物理空间、知觉空间、象征空间之间的关系,通过研究某一群体在特定空间中的心理和行为,反映出空间对人的社会化的影响和功能。从研究方法来看,多采用实证研究方法,研究空间对体育文化和社会的影响,对群体和个人的塑造作用,较少从宏观层面研究都市体育文化空间理论。

调查过有国外生活经历的学生(美国、欧洲、日本等),69%左右的受访者认为参加当地体育社团活动是快速融入当地生活的有效途径之一。而调查有运动经历的学生群体发现,这一认同比例高达86%。体育绝不仅仅是与奥运会相关的金牌至上的竞技体育,而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异文化相融的有效途径。闫智力认为,主要依靠政府政策建设体育文化大都市,从都市体育文化的不同方面构建体育文化空间。这也从侧面说明城市规划和体育公共服务政策对生产生成体育文化空间的强大张力。但值得注意的是,着力点一旦偏差,极易加剧体育文化空间的极化。

蔡玉军明确提到,上海中心城区公共体育空间需要与学校体育空间、公园绿地空间、文化场馆、道路、滨水、广场、居住区公共体育空间结合开发,形成体育服务辐射范围,体育文化空间覆盖整个中心城区。这里已经注意到了体育文化空间的重要生产要素之一就是学校体育空间、公园绿地空间、文化场馆空间等,也为合理开放学校体育空间资源提供了依据,同时为公园、广场、街道等公共体育文化空间的建设要求提供了依据。

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的长期被边缘化和体育内部环境的支离破碎等问题,还有学校体育教育的不足导致的大面积男性气质缺失问题等,因为竞技体育的金牌决定论而被长期忽视。国外的Atencil·Matthew(阿坦索·马修)和Wright·Jan(怀特·简)(2008)考察地方公园内的篮球文化,指出黑人男孩通过争夺公园空间和获得空间准入权,构成和增强了男性气质,并形成了同盟感和英雄气概。前段时间,一篇《中国男人配不上中国女人》的文章很快成为舆论热点,男性气质缺失的问题再次被提及。调查过被贬为“东亚病夫”的清朝末年中国男子体态的老照片就会发现,那种羸弱的体态毫无男子气可言。思考现在我们所面临的男性气质问题,就会发现目前中国的男人跟“东亚病夫”年代的男子有很多相似点。大面积的男性气质缺失问题关系到国家的危亡,需要有关部门和各级相关责任人予以真正重视,体育空间与男性气质的关系值得我们做进一步深入的研究。

上海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都市排头兵,多数方面都走在国内其他城市前面,而都市体育至今仍未形成串联或并联学校体育、社会体育、竞技体育同职业联赛、体育赛事等这样一套完整的生态链,外在的体育资源未被合理地分配,内在的体育资源未能充分挖掘,所以当前的上海都市体育能给市政府提供的财政回馈表面上看十分有限,甚至很多还需要政府的财政投入。调查过日本的剑道、柔道、空手道比赛体育场馆可以发现,这些体育场馆不仅承办国际性的比赛,还承办从小学到大学的学校体育联赛,学校的体育场馆和公共体育场馆设施得到了相对有效的利用,同时辐射带动了经济的增长。日本的棒球赛更是如此,去现场调查发现,场面火爆,座无虚席,两个比赛的队伍都有专门的啦啦队,还有相应的啦啦队队服、奏乐、口号,现场观赛的人群从小孩到老人、从学生到上班族都可以看到。仅是棒球一项职业联赛,每年带动消费、拉动日本经济的效应十分可观。安倍经济学最新策略已经在利用棒球职业联赛进一步刺激日本经济了。利用好这些有益经验都有助于为上海体育赛事注入新的活力。

综上所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科教兴国是我国当前社会的两大关键语。人才是国与国竞争的关键要素,而才华的载体——人,健康的体魄和完善的人格道德等品质才是当前一个已经具备知识生产力人才的核心竞争因素。体育作为一种社会进步的必要条件,需要我们重新认识定位其意义和重要性。体育空间是作为一种跟包容、创新的环境趋于一致的存在。同时,十八届四中全会首次专题讨论依法治国问题,对于都市体育的发展无疑是一个利好的信号,如果可以切实落地,必然也为体育空间注入正气,对扭转不良的社会风气和促进包容的文化环境生产生成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1]黄肇义 杨东援 国内外生态城市理论研究综述[J].城市规划,2001,01期,59-66。

[2]苏宁 世界城市理论综述与启示[J].上海商学院学报,2010,11,(2),71-76。

[3]盛蓉 刘士林 世界城市理论与上海的世界城市发展进程[J].学术界,2011,02期,219-225。

[4]赵文 空间的生产[J].国外理论动态,2006,01期。

[5]周春山 叶昌东 中国城市空间结构研究评述[J].地理科学进展,2013,07期,(7),1030-1038。

[6]申亮 岳利民 肖焕禹 城市体育的新范式:都市体育圈——都市体育圈的发展规划及其空间布局模式的探讨[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5,02期,88-92。

[7]田至美 略论体育文化的空间扩散——兼论我国足球俱乐部的地理分布规律[J].人文地理,2007,22,(2),102-106。

[8]王跃 陈林华 吴婷 等 上海体育场区域建设城市中央体育区的策略[J].体育科研,2012,33,(2),16-23。

[9]姜同仁 我国两次体育场地普查情况的比较分析[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第2期,(2),116-119。

论文作者:吴昱宏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5年12月总第176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1/22

标签:;  ;  ;  ;  ;  ;  ;  ;  

都市体育空间研究综述论文_吴昱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