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危机时代中日韩对外经贸关系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对外经贸论文,中日韩论文,危机论文,关系论文,时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753.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355X(2010)05-0014-08
2008年9月15日美国第四大投行雷曼兄弟破产后,美国次贷危机演变成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所称的“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随后全球股市低迷,货币汇率波动加剧,大宗商品市场大幅震荡。美元的持续走软和流动性泛滥加深了危机从金融领域向实体经济的渗透,世界经济全面“掉入”严重衰退之中。经济形势在2009年第二季度后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好转,“后危机时代”来临,但鉴于各国政策性刺激复苏的局限、金融市场信心不稳、失业率居高不下引起的需求障碍、通胀压力和产业结构调整等问题,世界经济的复苏还存在一定的脆弱性。[1]
中日韩三国经济联系紧密,发展模式相似:实行出口导向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和高储蓄、高投资与重生产、轻消费的生产型经济。[2]在本次危机中,三国经济特别是对外贸易受到严重冲击。Peter A.Petri在2009年提出“危机三极国家”概念——危机发源地美国,某些领域受冲击最严重的日本和将引领全球经济复苏的中国;危机通过贸易渠道从美国向中国和日本扩散,由投资下降引发的进口需求锐减对中、日贸易产生了相似的影响。[3]国际贸易好转能促进世界经济的恢复,而国际贸易的复苏又有赖于全球经济和金融市场的回稳与发展。当前国际贸易环境更加严峻,发达国家也将扩大出口作为复苏动力,这种政策取向使国际市场竞争更加激烈。而在此次危机中,由于世界主要国家的经济衰退呈现同步性特征,因此对单个国家来说很难用增加出口的办法来摆脱危机。[4]在此背景下,东北亚国家如何加强在合作基础上同步扩大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促进本地区经济与贸易增长,为世界经济持久稳定恢复发挥积极作用是目前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世界经济探底后逐步复苏
本次危机使世界经济增长明显放缓。IMF数据显示,2008年全球GDP增长率仅为3.0%,为五年来最低值;2009年该数值为-0.6%,这是继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12年以来首次出现的负增长。随着经济探底后的回升,IMF在报告中对2010年世界经济增长速度的预测从2009年10月的3.1%提升到2010年4月的4.2%。
中日韩三国在危机中经济受到冲击,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第一,中国经济增速减缓。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背景下,2008年中国GDP增长率为9.0%,纵向看比2007年13.0%的增速下降了4个百分点,但横向对比,相对于美国0.4%、欧盟0.9%和日本-1.2%,9.0%的增速显得十分可观。而2009年中国GDP增速为8.7%,除韩国为0.2%正增长外,美国、日本、欧盟全部为负增长。第二,日本经济几近谷底,艰难恢复,GDP历史性下降,2008年第二季度起到2009年第一季度GDP首次出现连续四个季度的负增长,特别是2009年第一季度创下二战后最大降幅,2009年其经济负增长达5.2%,创1980年至今近30年降幅之最。第三,韩国经济严重受挫,急剧下滑。2008年第四季度其GDP环比下降4.5%,为亚洲金融危机后、1998年第一季度(-7.0%)以来的最低值。但总体看来,中日韩经济从2009年第二季度起缓慢恢复,美国和欧盟经济也从此减缓了降幅并在2009年第三季度开始正增长(见表2)。面对各界信心回升,制造业正在恢复的局面,IMF调整了此前对世界经济的悲观预测,认为发达国家经济在温和恢复,而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在稳步恢复,特别是亚洲新兴经济体引领了后者的复苏。尽管出现了速度上的差异,世界经济这种多速状态的恢复将会持续。[5]
二、中日韩对外贸易近况及趋势
危机导致全球贸易萎缩。据世贸组织统计,2009年全球货物贸易额下降23%,跌至12.15万亿美元。其中美国出口额下降13.9%,欧盟下降14.8%,日本下降24.9%,均高于世界平均降幅。对外贸易依存度较高的中日韩三国对外贸易受全球贸易寒流打击而受到严重影响。
1.从贸易规模上看,中日韩贸易止跌回稳
2008年四季度以后,中日韩贸易锐减,贸易额严重萎缩(见表3)。2009年日本出口额同比萎缩33.1%,仅第一季度就下跌42.2%;其中对中国内地、中国香港、中国台湾、韩国、东盟、美国、欧盟出口额同比下降分别为21.0%、28.8%、28.9%、28.5%、30.1%、38.6%和41.0%。日本进口额2009年较2008年也形成了34.8%的巨大降幅。因此,本次危机中日本高度依赖外需的经济发展模式的脆弱性凸显,对外贸易严重滑坡导致2009年日本经济在发达国家中后退最为严重。但从2009年第二季度开始,贸易额逐渐回升,到2010年第一季度,进出口总额同比增加30.6%。韩国2009年进、出口额同比分别下降25.8%和13.9%,但2009年扭转了2008年的逆差局势,实现顺差404.5亿美元。中国2009年贸易进出口总值22 072.2亿美元,同比下降13.9%。其中出口12 016.7亿美元,下降16.0%;进口10 056亿美元,下降11.2%;全年贸易顺差1 960.7亿美元,减少34.2%。而中国海关初步统计2010年第一季度中国出口3 162.7亿美元,比同比增长28.8%;进口3 017.1亿美元,同比增长64.6%。表3表明,尽管2009年中日韩三国贸易萎缩严重,但随着各国刺激经济政策的实施和国际市场需求回暖,贸易规模已经呈现回升趋势。这表现在短期三国的对外贸易同比降幅在逐渐收窄,剔除汇率变动因素后季度贸易额不断增加。值得注意的是,贸易的这种恢复是否稳定还不确定,它有赖于世界经济长期的整体性复苏。
2.从贸易方向上看,中国与美、日、韩三国、欧盟和东盟两大集团贸易联系最为紧密
继2008年欧盟与中国实现贸易总额4 255.8亿美元而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后,2009年中欧双边贸易总额3 640.9亿美元,仍稳居第一,但同比下降了14.5%。2009年中美双边贸易总额2 982.6亿美元,下降10.6%;中国对美国实现贸易顺差1 443.7亿美元,也下降了16.1%,但美国仍为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中国全年对东盟出口1 063.0亿美元,下降7.0%;自东盟进口1 067.1亿美元,下降8.8%,东盟已经取代日本成为中国第三大出口市场。2009年中日双边贸易总值为2288.5亿美元,同比下降14.2%,日本位列中国第四大贸易伙伴。值得注意的是,中、日和中、韩贸易形成了330.3亿美元和448.7美元的巨大逆差,这与当前日、韩将中国作为对外直接投资与产业转移的主要对象地、将对美国顺差的压力向中国转移战略有直接关系。表4表明,尽管危机对世界贸易形成严重冲击,但是东北亚三国之间以及三国与欧、美、东盟之间贸易联系仍最为紧密,它们之间贸易正在好转的趋势为世界经济的复苏带来了生机。
3.从贸易结构上看,三国主要商品交易下跌较为严重
在出口方面,2008年欧、美对耐用消费品尤其是交通设备需求的下降,严重冲击了日本该产业的出口(见表5)。2009年日本交通设备出口额同比下跌幅度高达41.0%,这部分归因于日元的走强抑制出口,但更大程度上是因为实际出口量的下降。2009年日本轿车出口量为3 784 606辆,下跌47.8%。另外,中国是日本半导体主要出口国,由于中国贸易收紧,日本对华出口额为仅90.6亿美元,同比下跌18.7%。中国机械及运输设备的出口则随着国际市场需求有所回稳,出口信用保险和信贷等支持力度加大,降幅逐渐收窄,全年下降12.3%。在进口方面,三国对燃料等能源进口受影响最为严重。由于石油等能源价格在2009年初猛跌,后因各国加大经济刺激的力度,国际油价在需求和投机等系列因素的推动下不断回升走高,年底高至年初两倍,直至2010年5月前价格在小范围波动。因此,除汇率因素外,价格走高、需求不足等因素导致了三国原油进口减少。而受能源、食品以及国际传导引起的通货膨胀影响,日、韩的工业制成品进口下跌也比较严重,分别下跌40.8%和33.4%。
世界贸易在全线下跌后出现回升态势,东北亚国家受益其中。2010年第一季度,据海关初步统计,中国对美国、欧盟、日本出口数量分别增加了21.3%、35.3%和22.4%。尽管如此,由于东北亚区域外部经济环境复苏根基不稳,特别是受希腊等西欧国家主权债务危机引起的欧元走低等金融不稳定因素影响,世界经济的复苏被蒙上了阴影。因此,长期看出口导向型的中日韩三国贸易目前的回暖还不能说是持续稳定的。
三、中日韩对外贸易外部影响因素分析
1.世界贸易对美国经济的依赖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各国生产要素相互流动、按价值规律进行配置,经济发展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但是,作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的美国,在其多年的全球化战略中,逐渐培育了世界各国对其经济的严重依赖。这种依赖更多的时候是一种不对称性依赖,即一国的经济和政策取向对另一国的影响或者说一方对另一方的依赖远远大于相反方向。在东北亚经济体中,这种不对称依赖在中、美关系和韩、美关系上体现得较为明显,这次以美国为中心爆发的危机更加放大了这种依赖。回顾在亚洲金融危机时,危机对美国的影响比较突出地体现在出口受阻上,但并未引发其经济的大幅动荡,相反美国经济总体运行向荣:1998年实现了4.3%的真实经济增长,失业率下降到仅为4.5%,为1970年以来最低水平,通货膨胀也仅为1.5%;到1999年1月,美国持续93个月经济扩张,甚至打破了80年代持续扩张92个月的纪录,互不相容的两个经济指标失业和通货膨胀均保持低水平。[6]甚至有学者认为美国是亚洲金融危机中最大的赢家。这与本轮危机对世界其他国家的影响相比可谓大相径庭。即便是同为发达国家的美、日之间,美国的经济衰退同样导致了日本经济的大幅下滑,在外贸上体现更加明显。
从表6中可以看出,世界及中日韩三国对美国出口占各自出口总额的比重都比较大,但除中国外呈逐年下降趋势,这与日、韩将顺差压力向中国转移有关。2009年美国进口额占世界进口总额的比重有所回升,美国仍是世界贸易恢复的引擎。
2.外需变化引发出口波动
由于发达国家经济高度的外向相关性,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经济衰退对发达国家经济的冲击十分严重,对进口商品需求大幅下降,而这些国家恰恰是东北亚产品的主要出口目的地。进口需求可分为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7]以美国为例,在消费需求方面,庞大且持续增长的个人消费对美国经济的增长功不可没,而美国民众长期的高消费也给世界带来了持续的贸易繁荣。当前,美国民众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一方面,其财产特别是金融资产在这次危机中受到切实的损失,财富效应消失殆尽;另一方面,失业率的持续攀升又导致实际收入的减少和预期收入的降低,消费紧缩成为必然。这更打击了民众对美国经济恢复的信心,致使其从以前的乐观举债消费到现在的悲观精细消费,消费需求出现严重下降。至2009年第二季度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呈下降性波动趋势,这在2008年第四季度美国居民个人消费对GDP贡献率为-2.15%中可见一斑,并直至2009年第三季度局面才扭转(见表7)。投资需求方面,大银行和金融公司的倒闭使美国企业融资更加困难,投资一度缩减,抑制了投资进口需求。但据美国经济分析局统计,2009年第四季度私人总投资环比增加46.1%,私人总投资特别是固定投资(环比增加5.0%)趋势向好。尽管如此,美国2009年进口额为1 9333.5亿美元,较2008年仍降低了23.4%,其中产品进口减少26.2%,服务减少8.5%。
3.汇率的波动加大进出口压力
自2009年3月份以来,由于世界各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实施,人们对信贷风险的憎恶情绪有所舒缓,风险型资产价格大幅反弹,全球金融市场呈现出稳固趋势,但是金融不稳定因素仍然。2009年美元价值几乎可说是“自由落体式”下跌(见图1)。一方面,美元是主要国际结算货币,美元的一再贬值推动了国际能源和原材料等大宗商品在西方经济疲软、库存增加的情况下的价格的大幅上升。另一方面,2009年第二季度后日元对美元呈现上升趋势(见图2)。日元兑美元汇率在2009年11月27日甚至一度飙升至1∶84.82的高位,为1995年7月以来的最高值;而人民币继2005年7月汇改后于2008年9月起再次盯住美元锚,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相对稳定,但受美元低利率、资本流入、美元指数下跌等因素影响是稳中有升,且2009年下半年以后进一步升值压力加大。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提高了出口国家企业的生产成本,降低了出口产品价格的优势;美元贬值使出口国家货币升值意味着出口价格优势的削弱,双向导致以美国为主要贸易伙伴的中日韩三国出口下降。而韩元尽管在2008年因国外投资者抛售韩国高收益股票以及韩国外汇流动性等问题造成韩元大幅贬值,但在2009年3月后又也由于股市攀升和美元走低而缓慢上升,出口优势被削弱。
图1 实际美元指数走势图(2008.01-2010.04)
资料来源:美联储统计公布。
图2 中日韩货币兑美元汇率走势图(2008.01-2010.04)
注:汇率取每月月末兑美元中间价,以2008年1月为基期。
资料来源:IMF统计数据计算。
4.贸易政策趋紧,贸易保护主义再现
自由贸易和贸易保护政策取向始终是国际贸易领域理论争辩热点。回顾历史,大到全面保护,小到产业保护,贸易保护主义始终与“弱”这个字紧密相连。特别是在危机时期,出于国家利益和国内利益集团的压力迫使,贸易保护政策往往在此时出台。此次大危机造成了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主要发达国家及地区经济严重衰退,贸易保护在这几国和地区都有所体现。美国9 000亿经济刺激方案中的“买美国货”、对华轮胎特保案、石油管材双反调查、钢绞线双反调查、中国产钻探用钢管调查、礼物盒及包装丝带最高230%反倾销税案等此起彼伏;欧盟对华货物扫描系统、钼丝案、三聚氰胺和优质涂装纸调查案等层出不穷,日本的《肯定列表制度》在危机时期起到的贸易壁垒作用尤为明显。而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贸易保护主义也在蔓延,如印度对原产于中国的同步数字传输设备征收反倾销税;俄罗斯提高汽车与收割机关税;埃及增加砂糖关税,巴西与阿根廷将连手提升南方共同市场国家对外进口税率等,可以说贸易保护主义几乎遍及整个世界市场。各国与中国的贸易摩擦尤其加剧。世界银行报告显示,2009年全年世界各国共启动127项反倾销调查,当年第三和第四季度分别高达38和24起;2010年第一季度全球反倾销调查19起,其中针对中国出口商品的调查就有9项,占总数的47%,全球最高。2009年针对中国的贸易救济调查共116起,涉案金额127亿美元,仅美国对中国就有23起,案值占到了中国在全球受贸易救济调查资金规模的65%。贸易保护使得各国贸易恢复外部阻力加大,使本来就疲软的市场雪上加霜,非常不利于世界经济的恢复。
四、促进中日韩未来贸易发展的建议
1.加强东北亚区域内贸易,削弱外部环境制约强度
整体看来,三国对外贸易受外部环境制约较强。随着国际分工的深化,发达国家的制造业进一步向东亚转移,形成了美国(基础研究)——日本、韩国、中国台湾、新加坡(应用开发)——中国内地和东盟其他国家(制造生产)的典型产业内分工格局。[8]在这个链条中,中国成为全球性生产网络的重要基地,日、韩则是新技术的重要输出基地,但目前看来还共同受制于欧美经济发展形势与战略的制约。中国出口依赖美国,而日、韩出口依托中国是东北亚对外贸易的真实写照。中国出口的萎缩已经减缓了中国从日本、韩国进口高新技术和从东盟国家进口原材料的速度,但其源头则是危机引发的发达国家进口的萎缩。因此,加强东北亚内部贸易是减缓这种制约的有效手段之一。从上述链条上看,三国贸易互补性较强,现实决定这种贸易互补性在后危机时代将体现得更为明显;从长期看,三国更应当增加最终产品的贸易量,以改善区域内的贸易结构和提升贸易水平;应高瞻远瞩,摒弃历史恩怨与现实争端,尽早建立诸如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类似的区域合作机制,在对内贸易小循环,对外贸易大循环,在多赢的基础上共同抵御全球经济风险与经济波动,实现共同发展。
2.促进与非发达国家贸易,降低单边依赖程度
如前所述,中日韩三国的外向型经济是以欧美等发达国家为主要贸易对象,这种单边出口拉动的风险已经在危机中变成现实。我们承认美国的国际经济“领头羊”地位,但也要看到美国市场占世界市场份额近年来有所缩减,尽管在2009年又有增加趋势,但是随着各集团、国家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并获取收益,经济实力逐渐增加,多元化的国际市场必将形成。因此,三国应当加大市场开发力度,拓宽与中东、印度、东欧、俄罗斯、拉美、亚洲和非洲发展中经济体的经济贸易,增加出口贸易渠道以弥补传统市场出口的萎缩,降低单边拉动风险。[9]特别是201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全面启动,成为危机后难得一见的亮点。就像东北亚国家从中国的恢复中受益一样,自贸区的建立为中国和东南亚国家的贸易发展和经济合作增添新的动力,扩大了双方贸易和投资规模,对东北亚和东南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日、韩两国应该以此为契机,积极寻求与自贸区的合作,将与自贸区合作的利益通过互动向周边国家和地区辐射,使整个亚洲经济的发展从中受益,并促进世界经济的恢复。
3.积极扩大内需,拉动经济稳定增长
内需不足是中日韩三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共同难题和主要制约因素之一,长期看都处于高储蓄、低消费的两难困境。[10]通过此次危机,三国更加意识到从外需主导型经济转变为内需主导型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建立一个充满活力的内需经济是三国经济长期发展的根本之道,这需要打破根深蒂固的经济结构障碍,以及完善脆弱的金融体系和不充分的社会保障体系。就中国而言扩大内需的根本途径之一就是解决二元经济结构造成的收入分配失衡①。中国应通过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增加农业人口和城市贫困阶层的收入水平,把扩大内需与收入分配结合起来,这样才能解决抑制消费的根本问题。同时,应尽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改善医疗贵和难的局面并加快城镇化的进程,增加房地产的有效需求,提高信贷消费减低储蓄率,促进内需的扩张。
4.加速出口产业结构升级,大力发展环保技术和产业
劳动密集型的服装、纺织等我国主要出口产品附加值较低,近年与东南亚国家竞争激烈,且不断引起贸易摩擦。而加工贸易产品附加值低,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缺乏自主品牌和高附加值产品。随着中国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已经出现了加工贸易向东南亚国家转移的现象。另外,随着国际环境问题的尖锐升级,美国等发达国家开始向“绿色产业”大力投入,等待我们的将是绿色技术对传统高耗能技术的冲击以及新能源、新型制造业对我国出口优势的弱化。因此,应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扩大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产品的出口,特别是对低碳环保技术进行大力开发,这样才能防止在不久的将来受制于发达国家“绿色革命”技术的压制和出口的竞争。
5.加强金融合作,增强抵御风险能力
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后,美元成为最主要的国际货币,形成所谓的美元体制②。在这个体系下,存在对单一货币过度依赖、货币的权益和义务分配不均衡等问题,这在金融动荡和危机时表现更为明显,使得外围国家成为危机的重大受害者。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近年来中日韩贸易、投资联系紧密程度的提高,三国对本地区乃至世界经济增长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深化金融合作的条件较之以往也已日趋成熟。三国应加强包括货币合作在内的金融合作,改变当前过度依赖美元的状况,降低因美元、欧元波动对本地区货币汇率稳定性的影响,保护外汇储备和金融资产的安全与效益,提高本地区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推动区域内经济的内生性成长。
6.加强经济政策协调,共同抵制贸易保护主义
面对当前的贸易保护主义,三国不仅应自身不实行贸易保护,而且在全球贸易保护愈演愈烈的情况下,应该持共同立场,加强内部与外部经济政策的协调,就利率、汇率政策和贸易保护主义等问题与其他国家及地区进行沟通,共同抵制贸易保护并创造良好的国际贸易环境,共同促进世界经济的持久恢复与发展。
注释:
①我国人口主体的农村居民消费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在持续下降,县级以下社会零售总额占全部零售总额百分比从1978年的43.2%降低到2009年的20.7%。
②指由不能与黄金相兑换的美元发挥关键货币功能的国际货币体制以及在此基础上由以美元为核心的短期及中、长期国际信用周转体系所形成的整个国际金融体系(参见奥田宏司.美元体制与欧元、日元[M].日本经济评论社,2002)。
标签:世界经济论文; 国外宏观论文; 国家经济论文; 宏观经济论文; 中日韩论文; 经济学论文; 发达国家论文; 欧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