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医医院 银川 750021;2.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医医院 银川 750021;
3.宁夏回族自治区第三人民医院 银川 750021
摘要:慢性肾炎血尿是临床多发病、常见病,常常迁延难愈,严重时可致慢性肾功能衰竭,给患者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及精神压力。西医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和方法,中医认为其病机关键是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不同医家治疗此病也是各抒己见、百花争鸣,中医药在消减血尿、改善临床症状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临床治疗中,笔者通过辨证论治配合中医特色疗法,行之有效。
关键词:慢性肾炎;血尿;中医治法
血尿是慢性肾炎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是由于红细胞通过有病理改变的肾小球基底膜时受到挤压,使红细胞发生形态学的改变而致[1]。目前,西医对其发病机制尚未提出明确的认识,认为导致病程慢性化的机制除免疫因素外,非免疫非炎症因素也占有重要作用[2]。大多数学者认为该病的发生可能与自由基损伤、免疫功能紊乱、血流改变等相关[3]。对于慢性肾炎血尿的治疗也尚无肯定且有效的药物和方法,多以抗血小板聚集、改善微循环等对症治疗为主。而中医药在消减血尿、改善临床症状等方面逐渐表现出了独特的优势,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肾炎血尿也已经成为临床发展趋势。笔者从事中医临床肾病工作多年,兹将个人治疗慢性肾炎血尿的些许认识总结于下,以飨同道。
1.病因病机
祖国医学多将此病归属于 “尿血”、“溺血”、“溲血”等病范畴,属七大血证之一。早在秦汉时期就有关于本病的记载,如《黄帝内经?气厥论篇》中所云:“胞移热于膀胱,则癃溺血。”古代医家认为其病因以热为多,发病部位在下焦,如《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篇》提出“热在下焦者,则尿血,亦令淋秘不通”。历代医家治疗本病,八纲辨证亦多从热、虚、里论治,脏腑辨证则多以肾、膀胱、心、脾、肝、肺论治,认为虚实夹杂、本虚标实为其病机特点。
临证中,我们发现,该病之病因可有内外之分,外因多为感受风、寒、湿、热等病邪侵袭,内因常为七情、饮食、劳倦诸因干扰。其病位在肾与膀胱,但可涉及肝心脾肺等五脏六腑。其病机不外气不摄血与血热妄行两类,气不摄血多由脾肾固摄无权而精血下泄所致;血热又当分虚实,实热多为外感或内有蕴热所致脉络损伤,血溢脉外;虚热多为阴虚火旺,灼伤血络。而临床以热灼阴伤、血热妄行多见。此外,脾肾不足,运化失职,水湿内停,湿热互结,下注膀胱,损伤肾络,也可以导致血尿;久病及血,出血必兼瘀,瘀积不散,血不归经,这是血尿反复发作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时,瘀血也是影响肾炎血尿病情进展、肾功能持续恶化的重要原因。综上,慢性肾炎血尿的病机可以总结为热、虚、湿,瘀,其病机特点为本虚标实,可因实致虚,也可以因虚致实,虚实夹杂,病机复杂,病程较长,易反复发作。
2.辨证论治
临床中,我们治疗慢性肾炎血尿多以脏腑辨证与八纲辨证相结合,从其病机本质着手,常常分为以下几型进行辨证论治。
(1)风热袭肺 此型多见于疾病早期,常常合并上呼吸道感染等外感诸症,临床可见发热,肉眼血尿,血色鲜红,小便赤涩,咽干咽痛,头痛,口干口渴。舌苔薄黄,脉浮数。治宜疏风清热、凉血止血,方选银翘散加减,药用金银花、连翘、淡竹叶、荆芥、牛蒡子、桔梗、芦根、板蓝根、茜草根、薄荷、生甘草等。
(2)湿热内蕴 可见于慢性肾炎下焦热盛、灼伤血络型,证见尿血鲜红,小便黄赤灼热,心烦口渴,面赤口疮,夜寐难安。舌质红,苔黄,脉数。治益清热利湿、凉血止血,方选小蓟饮子加减。药用小蓟、竹叶、木通、生地、滑石、蒲黄、藕节、栀子、当归、甘草等。
(3)阴虚火旺 此型多见于慢性肾炎中后期,久病不愈,或湿热久蕴,耗伤阴液,阴液不足则虚火内生,灼伤血络,血随尿出,而见尿血。临床证见小便短赤或带血,头晕目眩,颧红潮热,腰酸耳鸣,五心烦热。舌质红少苔,脉细数。治宜滋阴清热、凉血止血,方用知柏地黄丸合二至丸加减。药用熟地、山药、山茱萸、泽泻、茯苓、牡丹皮、石斛、沙参、女贞子、墨旱莲、小蓟、茜草根等。
(4)气阴两虚 此型为疾病后期常见证型,病久耗气伤阴,终致气阴两虚。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临床可见肉眼血尿或镜下血尿,尿色或淡或红,面色少华,疲倦乏力,易感冒,午后低热,或手足心热,口干咽燥。舌质红或偏红,少苔,脉细或弱。治宜益气养阴、凉血止血,方选参芪地黄汤合生脉饮加减,药用太子参、生黄芪、生地、麦冬、山药、山茱萸、丹皮、泽泻、茯苓、旱莲草、女贞子等。
(5)脾肾气虚 慢性肾炎后期,病久脾肾气虚,气虚固摄无权而精血下泄,临床多见尿血,色淡红,或镜下血尿经久不消,气短声低,面色苍白,食少乏力,腰膝酸痛,或肢体浮肿,大便溏,尿频或夜尿多。舌质淡红、有齿痕,苔薄白,脉细。治宜益气摄血,方选参芪地黄汤合归脾汤加减。药用党参、黄芪、熟地、山萸肉、山药、白术、茯苓、当归、甘草、龙眼肉、陈皮、大枣等。
(6)肾气不固 多见于疾病后期,肾之阴阳两虚,固涩无权而致。临床可见尿血日久不愈,血色淡红,神疲乏力,头晕目眩,腰酸耳鸣。舌质淡,苔薄白,脉多细弱无力。治宜补肾益气、固摄止血,方选无比山药丸加减。药用山茱萸、熟地、茯苓、山药、泽泻、牛膝、杜仲、菟丝子、仙鹤草、大小蓟、桑螵蛸等。临证中若见畏寒神怯阳虚明显者,可选用金匮肾气丸加减以温补肾阳、固涩止血。
(7)瘀血内阻 “离经之血为瘀血”、“久病入络为瘀血”,瘀血伴随疾病之始终,既影响着疾病的预后进展,又是肾炎血尿迁延难愈的重要病机。瘀血之形成,可有气虚致瘀、湿邪致瘀、热毒致瘀等种种不同,其既可单独成病,亦可合并于其他证候之中。临床可见刺痛,肌肤甲错,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苔薄白,脉涩等。治宜活血化瘀、通络止血,方选血府逐瘀汤合失笑散加减。药用桃仁、红花、赤芍、川芎、牛膝、当归、王不留行、蒲黄、五灵脂等。此外,对于顽固性血尿,我们也常常会加用水蛭、地龙、僵蚕、全蝎等虫类药物,此类药物本就有活血化瘀的作用,且具有钻透剔邪,搜风通络之特性,多年的临床实践也证明,加入虫类药后,临床效果会显著提高。
3.外治法
中医的优势在于证辨论治,但外治法也是中医治疗的特色所在,其在增强疗效方面的作用也不容小觑。针对慢性肾炎血尿,我们常常选用以下外治方法辅助治疗。
(1)中药离子导入治疗 选用“肾炎1号外治方”,配制成中药包离子导入液,利用直流电、脉冲电波使药物离子从特制的药包内将药物从病灶局部、皮肤、穴位向深处移动导入,在局部形成较高的药物浓度。同时,该疗法除药物的特色功效外,还具备电脉冲按摩、电针、电磁疗与热疗的效果,直接刺激局部穴位及病变部位、有改善血液循环、修复病损组织的功效。且无毒副作用,操作简便、患者易于接受,有健脾益肾、活血通络的作用。临床发现,该疗法对缓解腰酸腰痛、减少血尿、蛋白尿有较好的疗效。
(2)穴位注射 又称“水针”,是选用中西药物注入有关穴位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我们常选用丹参注射液,取足三里或肾俞穴,两侧交替穴位注射,隔日1次,10天为一疗程。有补肾健脾、养血活血的作用。对于临床中血尿反复迁延的患者配合此疗法能有效增强治疗效果。
(3)穴位贴敷 是以中医经络学说为理论依据,把药物研成细末,用水、醋、凡士林等调成糊状,制成饼剂,再直接贴敷于脾俞、肾俞、足三里、三阴交、血海等穴位,用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无创疗法。其作用直接,适应证广、用药安全,简单易学,便于推广。我们临床中选取健脾益肾、活血通络之中药制成贴敷方进行治疗,确可增强疗效。
慢性肾炎是我国引起慢性终末期肾病的主要疾病[4]。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在我国大陆地区,导致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原发病居于第一位的就是慢性肾炎,约占55.71%[5]。慢性肾炎血尿首发多为镜下血尿,一部分会出现肉眼血尿,如果长期持续的血尿不能得到及时诊治,疾病反复发作或失治误治,则会加重肾小球基底膜的损害,导致肾功能渐进性恶化,最终发展至尿毒症期,给患者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及精神压力。西医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而中医药的优势在于其独特的辨证论治体系及各具特色的外治方法,其在改善临床症状、消减血尿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肯定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陈文彬,潘祥林,康熙雄,等.诊断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49-350.
[2]葛均波,徐永健. 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8:473.
[3]鹿馨允.健脾益肾法治疗脾肾气虚型慢性肾小球肾炎的临床研究[D].云南中医学院,2012.
[4]叶任高,李幼姬,刘冠贤.临床肾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2:197.
[5]张勉之,张敏英,沈伟梁,等.慢性肾功能衰竭原发病的流行病学研究[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4,12(2):70-72.
论文作者:向英歌,肖波,桑志强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1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0/20
标签:血尿论文; 慢性肾炎论文; 穴位论文; 药物论文; 小蓟论文; 疾病论文; 宁夏回族自治区论文;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1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