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之“困”与“思”
陈小军 新疆乌鲁木齐市第69中学 830000
语文是知识传承的桥梁,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生活中处处有语文。“才如江海文始壮,腹有诗书气自华!”语文是一把钥匙,让人开启智慧之门。然而,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语文教师如何用好这把“钥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会学生方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值得深思。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际,旨在寻找语文教学的一把金钥匙,谈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困惑与反思,让语文教学走出一条新路。
一、教师眼中的语文“学情”是这样的
教学是教师的一种生活。作为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自然特别希望能在这种“生活”中经历美好,收获幸福。但很多老师不禁慨叹学生的语文素养,认为 “后浪”不及“前浪”,令人担忧,所以,高中语文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语文教师自然也就存在诸多困惑。
1.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对语文重视不够。
语文是一门最有趣味、最生动灵活的课程,但遗憾的是,很多学生对语文的学习不够重视,认识不到位,缺乏兴趣,学习意识淡薄,热情不高,甚至把语文当作副科,认为学了不易提高成绩,不学影响不大。语文学习的氛围不好,投入的精力和时间不够,学习的效果自然不尽如人意,达不到教师的预设目标。
2.学生语文基础薄弱,综合能力偏低。
高中语文课程是义务教育课程的衔接与延伸,要求全面发挥语文课程的功能,注重提升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促进学生素质的整体提高。“山重水复疑无路”,直面现状,不禁令人有些失望。很多学生的词汇积累量小,对语文语法知识一知半解,知识面窄,理解重要文段、文句的能力较差,文言文和诗歌鉴赏基础尤其薄弱,综合能力偏低,阅读和鉴赏能力、表达与交流能力不够,缺乏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意识和精神,很难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
3.学习习惯不好,学习方法不当。
墨子说:“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故染不可不慎也。”著名教育家叶圣陶也曾说过:“积千累万,不如养个好习惯。”习惯是养成教育的产物,它往往起源于看似不经意的小事,却蕴含了足以改变人类命运的巨大能量。孔子云:“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而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往往忽略了习惯和方法的力量,不注重积累,不愿意识记、背诵、朗读,不肯预习,有阅读、表达与交流障碍,没有养成听、说、读、写和勤思考、勤练习的好习惯,注重对语文知识的简单学习,死记硬背,临阵磨枪搞突击,更甚者在茫茫题海中挣扎,劳心费神,事倍功半。
二、学生语文“学情”现状原因分析
高中阶段是学习的关键时期,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时期,如何让学生学好语文更是语文教师责无旁贷的义务和责任。“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时代赋予我们神圣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我们就没有理由在面对现状与困难时悲观消极,而是应该潜下心来思考问题产生的原因。
1.学生个性差异导致学习困难。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学生也一样,他们在思维能力、认知方式、经历爱好、兴趣习惯和意志耐力等各方面都存在一定差异。随着年龄增长、心理成长和课业负担加重,有些学生基于学习基础、意志、态度和方法等的原因,学习兴趣弱化,惰性心理增强,进取精神蜕化,更甚者重理轻文,所以就不肯下功夫学习语文,被动接受知识,疲于应付,“得过且过”,语文学习一落千丈就“理所当然”了,就更感受不到魅力语文和语文的魅力了。
2.课堂教学直接影响着语文学习。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变“教师主导”为“学生主体”,注重“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重视语文学习中的多重对话和学生的独立思考,提出“综合性学习”概念。但受传统观念和基于教师自身的素养的影响,不少教师的语文课堂没有充分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是“单边活动”,属于“满堂灌”和“填鸭式”,缺少组织教学,平铺直叙,没有起伏,令人乏味,导致教与学本末倒置,学生囫囵吞枣,摧毁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3.社会生活的影响不容忽视。
经济在发展,时代在进步,语文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举足轻重。然而,因为人们在科技、经济和艺术等方面的盲目“崇拜”,导致语文似乎“随波逐流”。传统文化难以更好地继承和发扬,语文教学的发展也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社会上对语文学习极度忽视的现象比比皆是,很多人对语文不够尊重,认为实际应用又不妨碍交流,而且随着网络、电视等多种媒体的兴起,文本几乎被“束之高阁”,很多快餐式的电子阅读内容又空洞,语言文字也被随意篡改,却很难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语文的社会作用就被无形削弱,导致语文学习困难。
三、教学须反思,寻找金钥匙
1.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一个人倾向于认识、研究获得某种知识的心理特征,是可以推动人们求知的一种内在力量。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博闻强识,热爱学生,时刻充满自信和活力,必然赢得学生的信任。同时,要投入热情,精心组织课堂教学,做到流程清晰,才思敏捷,情绪饱满,用语准确、生动、幽默,鼓励质疑,激发兴趣,教法灵活,手段多样,组织“有话好好说”“课前三分钟”等活动,让学生喜欢语文,喜欢语文课,在快乐中学习语文。
2.夯实学生的语文学习基础。
语文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内容涉及面广,知识可谓浩如烟海,基础知识是重点,也是难点所在。但无论怎样,语文学习还是有章可循的。一是督促学生勤预习、勤做笔记、勤练字、勤背诵、勤阅读、常温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二是系统传授知识,加强学法指导。教师要熟悉语文大纲,把握教学重难点,高屋建瓴,统筹安排,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举一反三,钩玄提要,加强指导,提高教学效率。三是结合实际,坚持做到难易得当、课堂与课后兼顾、常规与定期相结合的全方位、有效性训练。
3.注重人文熏陶,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极具浓郁的人文特色,更是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培养学生人格素养的特殊载体。语文教学应当主动承担起培养人文精神的重任。语文教学是美的事业,语文教材是美的殿堂,语文教师应该是美的使者。因此,语文教师应该有健康的审美情趣和高雅的人文素养。高尔基说过:文学归根结底是人学。教师应该努力挖掘文学作品中的人文意义,通过品味语言、形象、主题等来给学生以人文熏陶,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让智慧与情感齐飞,让学生心灵更纯洁,情感更丰富,境界更高尚。通过表达与交流、组织活动等,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创新意识,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沐浴人文关怀,丰富人文阅历。
4.尊重个性差异,多元评价学生。
高中语文教学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但传统评价比较单一,重视考试成绩,看重升学率,让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了畏惧心理和厌学情绪。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课程评价走向多元化,突出整体性和综合性,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和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不同兴趣、不同表现和不同学习需要,采用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评价方法。因此,应减少考试次数,降低考试难度,开展朗读、演讲、背诵、表演等语文活动,指导学生开展自我评价,鼓励同伴、家长参与到评价中。
语文是深邃的大海,让人肆意遨游;语文是巍峨的高山,让人登高远望;语文是碧蓝的天空,让人展翅翱翔。语文是一把钥匙,让人开启智慧之门。语文教师如果心存高远目标,坚持以人为本,以新课程理念为导航,用好这把“钥匙”,语文课堂教学一定能走出一条新路,谱写精彩篇章!
论文作者:陈小军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6年6月总第24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28
标签:语文论文; 学生论文; 素养论文; 语文学习论文; 语文教学论文; 教师论文; 让人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6年6月总第246期论文;